分享

瓯江特刊·文化 | 独树一帜的捏塑菇模

 香菇非遗科普馆 2023-05-09 发布于浙江

  冬日暖阳,温暖如煦。

  坐在工作台前的王星忙碌着,揉、搓、捏、拍、拉、上色……不多时,一只栩栩如生的“蘑菇”诞生了。

  39岁的王星,是景宁畲族自治县远近闻名的民间捏塑艺人。在和捏塑打交道的日子里,她把畲族捏塑技艺与食用菌科普相结合,成功首创新型捏塑菇模。

  这些捏塑菇模,有的摆在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室里,有的登上了吉林农业大学的院士讲台,还有的化身文创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就业中重拾儿时梦想

  走进王星工作室,从小猪佩奇、蜡笔小新等卡通人物,到意趣盎然、品类繁多的多肉植物,再到各种各样的菌菇仿真定制品,一个个捏塑作品写实又写意、别具匠心。

  畲乡景宁历史悠久,底蕴文化深厚。畲族捏塑,是当地一种传统民间技艺。

  王星是土生土长的景宁英川人,从小心灵手巧,用泥巴就能捏出各种活灵活现的小动物。

王星在研创各类小摆件

  “以前村里有个叔叔,逢年过节时,会用面粉、年糕做成开口欢笑的老农、运足气力拔树的鲁智深、说悄悄话的爷孙俩……每一个都像电视里走出来的一样。”说起与畲族捏塑的缘分,王星仿佛回到了孩童时光。那些面人,成了她童年最珍贵的玩具。

  2007年,王星毕业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之后,她打过工、开过店,心里却始终觉得不“痛快”,那似乎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看到色彩缤纷的泥娃娃,便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发挥特长来创业?不久,王星在温州遇见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受邀加入温州乐漫土公司。

  重拾儿时梦想的王星,一边上班一边学习软陶制作,开始接触更加专业的捏塑技艺。

  王星学习捏塑技艺是从模仿开始的。每次看到优秀的作品,总会非常兴奋,情不自禁动手模仿。有时,为了更好地模仿一件作品,她经常通宵达旦地自我“折腾”,直到满意为止。

  在学会真人版捏塑技艺后,她凭借天赋又掌握了花卉的捏法。“捏泥人需要掌握身体的比例及精细操作,花卉捏塑则更讲究一比一的真实还原。”王星说,在之后的那些年,她跟随杭州“黏土捏塑技艺”非遗传承人丁建华学习软陶技艺、向厦门的李小蓉老师学习人物捏塑,又跟随泰顺米塑非遗传承人张甜清、文成工艺美术大师张玉瑶学习米塑。这些学习经历,让她在捏塑行业里,渐渐成长。

  “这些年,我每天坚持练习捏塑,感觉一日不摸土就浑身不舒服。”王星一直相信“一万个小时定律”,“做任何事,悟性重要,但努力、坚持更为重要。”

在捏塑菇模中复制还原

  “伞盖中间的紫色深一点,然后向四周由浓变浅……”王星正在一比一制作的菌菇泥塑,是一种名为近蓝紫丝膜菌的新发现物种。只见她用一块透明的塑料胶片,给作品进行抛光,此时已基本完成所有工序。旁边放着三张照片,“只要从三个不同角度拍摄一个菌菇,我就可以根据照片,一比一原样复制。”王星的这门“绝活”,让她成为了我国菌菇界的“宠儿”,还被中国菌物学会菌文化分会吸收为会员。

  其实,捏塑与菌菇的结合之路,王星起步不久。

交流、研究菇模的制作

  2017年,王星回到丽水,先后创办了浙江星缘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丽水星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景宁漫乐土手工艺术培训有限公司,心里却一直对家乡的香菇念念不忘。直到一天,她从杂志上的“永生花”找到灵感:能不能利用自己的捏塑技艺,把香菇变成“永生菇”?于是,她开始尝试用米塑材料、软陶、红标、树脂粘土等不同材料制作菇模。而结果并不理想:不是硬度不够,就是色彩呈现不好。几番琢磨后,她将红标与朋友自行研制的粘土材料混合在一起制作出的“菇模”,才达到了自己心中的“完美”标准。

  让王星在菇模行业里信心大涨的,是食用菌界的一次会议。

  2020年国庆黄金周,中国菌类博物馆建设研讨会在丽水博物馆召开。这是一个食用菌界与博物馆界跨界的专业会议,当时的王星并没有太多想法,只以捧场者的心态参加。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她所制作的菇模在现场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甚至被贵州和云南的参会者抢购一空,还有数十家参会博物馆当场就和她下单订购,这让王星受宠若惊。随后,中央电视台、易菇网等媒体,纷纷报道了她的菇模产品。

  在王星创作的2000多种捏塑作品里,最受欢迎的当属捏塑菇模组合。“一组菇模,由菌菇的幼苗、中苗、成菇到开伞组成,能将菌菇的生长过程完整呈现,而且不怕变色腐坏。”王星介绍道,以前研究所得到一个新的菌菇标本,一般都是烘干或者浸泡在药水里进行保存,容易变形或褪色,“而我们的捏塑菇模,能完美避免这些问题。”如今,王星工作室的菇模享誉海内外,各大博物馆、菌菇研究所都会向他们“私人定制”菇模,因为足够逼真,还被美国、日本等国外研究机构采购用作教具。

  求索不止,步履不息。王星不断创新产品,延伸品类,产品从菌菇模型制作,拓展到居家装饰、人物形象、创意场景,并研创出中国风和动漫卡通两大系列的文创产品。而单菌菇、多肉等居家装饰类小摆件,更是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旅游伴手礼,风靡至今。

在科普路上传承非遗技艺

  在菌菇捏塑的路上,王星和她的团队一路飞奔。

  英川是百山祖国家公园的东大门,山林里菌菇种类十分丰富。头几年春夏季节,只要一有空,她就往山里跑,采集拍摄各种菌菇,再制作成菇模。这个过程中,需要查阅各种相关知识,好学的王星便成了“土专家”。

  越是深入研究菌菇,越明白菌菇宣传、非遗传承的重要性。2021年,王星在景宁畲乡古城成立了畲乡景宁香菇非遗馆、菌菇科普馆和畲族捏塑传承馆。按照“看得见历史,摸得着实物,可见可研可体验”的方针进行策展,共展示省级非遗项目4个,市级非遗2个,县本级珍藏文物器具和各地收集而来的科研成果、珍贵书籍、文件200多件,手绘菌菇图片、真菌普查照片、文化遗迹照片400多张,展示菌菇科普标本300件、大型真菌雕塑菌作品2000件。值得一提的是,景宁畲族自治县设县35周年特殊贡献人物、省级非遗香菇砍花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世祥,也将自己一生对菌菇的研究所得全部捐赠给菌菇科普馆。

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

  “让更多人知道并喜欢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让非遗技艺能够传承并发扬。”谈及建馆的初衷,王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开馆以来,王星带领团队先后策划、举办了毒蘑菇科普展、蘑菇邮票展、菇菌科普展、景宁香菇文化展、菇民戏研讨会、菇民防身术研讨会、闽浙菌菇文化交流会、菌菇界诗书画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等20余场次,代表市县参加菌博会、文博会、森博会及其他展会共60余场。

  匠心独具的捏塑菇模,在每个流程中向人们讲述菌菇的生长故事。正是凭借满腔热爱和一技之长,王星不仅填补了全国新材料展示生态蘑菇的空白,还带动了一批残疾人、留守妇女等弱势群体就业创业。对于努力的人,殊荣永远不会缺席,她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省级乡村文化能人、丽水市乡村振兴青年、丽水市新生代企业家。

  经过几千年的继承和发展,捏塑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而菌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密不可分,如何将两者结合,更好地传承、发扬,是王星和她的团队当下正在全力以赴思考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