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君|带你读懂一幅画背后的隐秘之境(3)

 li501010 2023-05-09 发布于湖南
未君  江深春景图 
131cm×88cm
绢本重彩  2021年



01 

寒窗听雨又一春

听闻远方有你动身跋涉千里,

追逐着沿途的风景还带着你的呼吸。

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

我走过你走过的路算不算相逢。

当手机里不停吟唱出这首歌时,我的心思刹那间却已飞向遥远。那些久远的放浪岁月,那些远逝的年少悲歌,如梦如幻,在一个寒窗听雨的日子,那些渺渺无际的时光之筏居然悄然而至我内心的小宇宙。

这是一场长沙的雨“惹”来的“祸”, 引发我翩翩联想,联想雨中的歌谣,联想雨中的景色,我突然想,雨中如果有一座桃源,桃源里如果有可惦记的故人呢。

这是我在癸卯年谷雨之前第二次离京返回家乡长沙。自从两年前我的“未君美学画馆”落地长沙后,差不多每一二个月就要穿梭于一次这三千里之外。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每到长沙,天空差不多就会以雨相迎我这名飘零北方的南方人。长沙的雨说下就下,说变天就变天,有时毫无征兆,前几天还是艳阳高照近30°的高温天气,而昨晚一夜风寒雨,早晨起床突然一哆嗦,哦,才发现窗外早已下雨了,一袭寒意未经商量便破窗而入,席卷我本该天高云淡的心情。

图片

长沙未君美学画馆一角

我并非喜欢或者习惯热闹,我知道所有的热闹都是短暂的,或许独处、静默、享受孤独才能让一份单纯的艺术走向更纯粹的诗与远方。但事实上,我却一直忙活于人前人后,一边盛产自己的艺术“产品”,一边做着自己的推销员。在数十年的艺术创作中,以严谨而自由的心态对待艺术,以谦卑的处事方式对待生活,我秉持理性精神和学者之态追求本真,在一切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容不得我半点马虎。我一边借用诗意的自然安放自己寄情抒怀的理想,一边用纸笔颜料墨喂养漂泊他乡的灵魂居所。

去年的今天,我依然守候在这里,那是病榻中父亲离世前的一个月,我隔三岔五要回老家去看一下父亲。父亲已经说不出正常的话,能说的言语也是含糊不清,我费尽心思也还是听不懂。但我知道父亲是深爱他的孩子们的,我每次回去见他第一眼,他的眼里满含泪水的呆呆看着我。他或许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我每次也是很无奈的离开,跟父亲打招呼时,他也只能向我摆摆手。人的生命也许就是如此,无论富贵贫贱,最终都会走向生命的尽头,来日再见也许永远不见。许多迎风举杯,谈笑往事,只能在回忆里去寻找踪迹,一个月后,父亲酣然离世,第一次与至亲的人阴阳两隔,我哭成泪人,有人安慰我说:你莫伤心,你父亲去了另一个世界要比这里美好。后来,我始终记住了这句话,一个比现实美好的世界在什么地方?难道天堂那边还有一片桃源吗?自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写下那篇《桃花源记》之后,就有多少人对理想中的桃源心驰神往,历代文人们也一直怀揣美好的愿景去追忆梦中的桃源,为寻觅心中的那一份理想而借歌以咏志,画以言说。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魏晋】 陶渊明  桃花源记

现在,因为一场春天的寒雨,我被卷缩在被窝里,随手拿起床头一本书,打开着心中尘封已久的那片桃源。春雨淅淅沥沥,那雨的后面好像真的是我欣欣向往的地方吗?果真,书中自有桃源在,那是展子虔的《游春图》,那是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那是仇英的《桃花源图卷》与 《桃源仙境图》……

02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女作家唐七公子创作的第一本长篇古言小说,后被改为电视剧,我虽没有看过,但这剧名十分熟悉,一看这剧名便知其内容。“三生爱恨,三世纠葛,一个宁愿醉卧十里桃林忘尽前尘,一个情深不渝三生三世枯等成灰。”我不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纪情缘?桃花与爱情的相互交织,是令人感叹伤怀的。桃花朵朵向阳而开,但瞬刻间将会凋落;三生三世,只求生死相依,灼灼桃花虽有十里,却不及画家笔下的一纸画卷。艳阳高照,游人如织,有人骑马漫步于湖边,有人小舟荡漾于水中央。小桥流水,柴门打开,祥云飘渺,寒林萧疏,青山江水挥映,还有瀑布声声挂前川,溪岸边亭台楼阁、桃红绿柳,还有美女相伴,不忍送别,只是看不到鸟飞的痕迹。这是《游春图》带给我们一派春和景明的美好印象,这也是画家笔下“远近山川,咫尺千里”下的桃花源胜景,全幅作品在用笔技法上虽略显幼稚外,却充满着仙、道及带有养生等形式的浪漫主义色彩。

人间犹有展生笔,佛事苍茫烟景寒。

常恐花飞蝴蝶散,明窗一日百回看。

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给展子虔《游春图》留下的赞美诗句,也是对这位早他500年的大画家神乎其技的最高评价:人世间还能看到展子虔的笔墨是十分幸运的,生活上的俗事繁多,无论悲伤与快乐最终也会如同云烟散去,唯独担心画上的花儿谢了,蝴蝶飞了,宁愿一天一百次回头看向挂在窗边画中的景色,也依依不肯离去。

我似乎深陷其中,眼前感觉有一处湖面,可以一纵目而至千里之远,我欲乘舟归去,又恐找不到回来的路。人有时是十分矛盾的,身处丘壑中不知丘壑,刚见花开便想像花落的样子,是这场雨声击碎了我的惆怅还是眼前青山迷濛了我的双眼?虽在这城中觅得一处安居之所,却又未尝不是对这数十年漂泊生涯的一种慰籍。

图片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43cm×80.5cm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唐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101.9cm×54.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被誉为“唐画之祖”的展子虔和他的《游春图》面世一百年后,紧跟其后的晚唐大画家李思训携他最富盛名的《江帆楼阁图》来到公众面前。和《游春图》有许多相似之处,依然是翻版中一处春光明媚的“游春”图。依然是波光粼粼,远舟游弋,江岸高山耸立,树木葱密,华丽的楼宇回廊蜿蜒,桃红绿柳,行旅悠长。画面笔力遒劲,浓墨重彩中笔法精细入微,设色端庄严谨,可谓形神兼备。该画完全继承了展子虔的优秀技法,把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而我关注的焦点却不是画中技法,而是组建这些画面的要素,红墙黑瓦中楼阁的主人有多久没回来了,岸边之人是临别前的叙说还是相遇后的交谈?渔民们是否捕获了他们理想中的鱼儿?岸边的桃花已开落了多少年?人在画中看景,我在看画中人,这是画中人的精神家园,不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精神家园吗?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

图片

明   仇英   桃源仙境图

175cm×66.7cm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再美的景色,均有离别之时,人生易老而青山不改,这是人的宿命也是一片桃源的宿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固然美好娇艳,但它的生命辉煌只在于春色中花开的一瞬,其实也就够了。“花有万千种,唯有桃花代表情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只存在于远古的神话故事中,而画家笔下的妙笔生花,流光溢彩,却是可以流传千古的。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李思训四百年后的明代仇英,在他的《桃花源图卷》与 《桃源仙境图》,中,我再一次走进那片熟悉的桃林,云山缭绕,湖光山色,水波浩瀚,田垄纵横交错,我在睡梦中冥想他乡,时光隧道里我尽兴游玩,然后泛舟远去。

03 

寻美赤壁楚地行

窗外的雨似乎停了又下,下了又停。傍晚时分,收到武汉友人的邀请,即将展开一场“寻美赤壁”的写生采风之旅。我欣然应允的原因有二:一是怀着对“赤壁古战场”的神往,二是在那片楚地上,我曾邂逅一场“桃花”之恋。一位豆蔻年华的红颜曾一度闪烁在我二十岁最美好的岁月中,她在患上白血病晚期躺在手术台上连续几日叫着我的名字,想见我最后一面却未曾见到,当她离去后,终成为我一生的遗憾……几日后,我坐上前往赤壁的高铁,高铁上,我在遥想当中发了一篇朋友圈。

昨夜谈笑鸿儒,目睹邹总奢侈地用飞天茅台洗杯,今晨临窗看景却不知景,突然想起一句诗:'你来时如风,不见其来,不知其去;你去时如雨,不知其去,却感其润。”生命的状态,好像一直都是“野渡无人舟自横”,时间往复并未曾老去,无需斟酌的言语,无需惦记的行程,愿前面的路,诗意盎然!

离别长沙的那天早晨,天空没有下雨,我以为有放晴的迹象。而当我一到赤壁,天空又是一阵寒雨袭来,我单薄的外套里,步步寒意紧贴其身。因心有桃花,却又突然徒增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我急盼美丽的赤壁那片山川能带给我一股全新而温暖的力量,我急盼能寻觅到她曾经的踪迹,我急盼能呼吸到她留下来的气息。

到达赤壁市的当时下午,由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省文联组织举办的湖北乡村生态文化振兴“寻美赤壁”绘画摄影采风专题活动在赤壁市正式启动。随后的几天里,我与来自北京、上海、沈阳及湖北本土艺术家们,还有文联、文旅局、美协等各路人马二十余人冒着寒雨奔赴主办单位早已安排好的行程中。大家走进高新区企业、赤壁古战场、乡村示范基地、思贝林健康产业园、茶发集团、鸡公山村影途部落、陆水湖景区、羊楼洞古镇、陆水湖实验坝、浦纺工委等地调研、采风、写生,以期共襄赤壁文化盛举。而我,却在悄悄寻觅我的“桃源”却不见桃源,寻觅我的知音早已不见知音。我深知,那是一个永远回不去的菁菁岁月,一个永远回不去的比“赤壁”更遥远的黄金时代。

图片

寻美赤壁部分采风艺术家合影

一日,当我们登上游艇,泛舟陆水湖时,我才找到一种感觉,好像这就是展子虔笔下的《游春图》,是李思训笔下的《江帆楼阁图》,更是仇英笔下的《桃花源图卷》,视线穿过宽阔的水面,一个可望可及的彼岸就在不远处屹立着。岸边虽然看不见桃红,可见绿柳低垂,山脉连绵起伏,巍巍纵横,湖光山色,近在咫尺间。这一定是三千多年历史沉淀下来的赤壁,这一定是当下赤壁人的“桃花源图卷”。我们坐在船上看风景,而风景外的人在看我们,此情此景,我只愿做个真正的闲人或者隐士,泛舟垂钓,茶后听琴,醉时作画,如此终了一生。

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

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

——陆游《泛舟观桃花》

桃花源是我们所有人心中的一片净土,一直是历代文人雅士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地,是画家笔下对于自然山水心灵映射的一种情感抒发。那里没有战乱,没有贫苦,人人安居乐业,人人享受平等的幸福生活。我一直想说,心中若有桃源,处处皆可是桃源吧。离开赤壁的前一天,我们再次去攀爬陆水湖附近最高处的山峰,当你俯视整个陆水湖时,一切山川湖光尽收眼底。陆水湖畔,仍居住着当地许多居民,此处阡陌交错,田园相连,鸡犬相闻,你不由得要感慨万千,你寻觅了许久的桃源,而真正现实版的“桃源”就在你所站立的山脚下。

图片

俯视鸟瞰陆水湖一角

人们常以人生最后的境遇比喻“水中月,镜中花”。但真正的君子岂能执着于“闲”或者“隐”,当机遇来临之时,我们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很多时候,我们都听从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遵循了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此处寻不见真正意义上的桃花,有可能在别处呢,只要它还在盛开,只要它还如从前那样迷人,迟到的惊喜又何妨。突然忆起童年时期在邻居家看到过的一幅挂历画,画的内容早已忘记了,但画下方的题诗一直铭记于心。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04 

此心安处是桃源

一个成熟画家的标志应该是随意而为,天真烂漫,不娇柔不造作,甚至天马行空而又不失新观念,新思想,新构架,达到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达到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内美”。当然,这取决于艺术家本身的修养及其艺术主张,是否用理性来思考问题,是否用真实的意蕴来对待创作。一切物象都来自大自然,而这大自然又被艺术家统统囊括于胸中,所有花草虫鱼,树木山石,都与艺术家保持着紧密联系,它们是艺术家每一幅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这些要素,经过艺术家的眼睛严格、细致地筛选、过滤,成为一幅作品里独特的主题符号。无论“富贵”与“野逸”,它们在艺术家的眼里,是充满灵性的,充满诗意的,充满无穷魅力的,而掌握这些自然密码的人就是画下这幅画的画家,是收藏这幅画的藏家,也可以是欣赏读懂这幅画的人。综上所述,其实画什么不重要,怎样画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并非什么都画,也不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而是赋予每一主题以人格精神的意义。

离开赤壁,回到北京,我的心中仍念念不忘今年的桃花。一个早晨,我便一头扎进京郊某植物园,一进植物园门口不远处,就见到了大片的桃花林,心中一阵窃喜。我仔细观察眼前每一朵桃花,有的已经要凋谢了,有的还在盛开着,粉白色,粉红色,桃红色的花朵互不隐瞒各自的心事,竞相怒放。面对朵朵桃花,我却想到了明代才子唐寅那首千古绝唱《桃花庵》: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疯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这是仕途失意之后唐寅的内心独白,但他依旧才情洋溢,狂傲不羁。回首唐寅的少年,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中年风流挥霍、穷困潦倒;晚年目光呆滞,仅剩一颗无以安放的灵魂,常常驻足端坐于山石之中,静静地肃立着。这是“明四家”之一的唐寅,一个超越时代天才的宿命,我想,这恐怕也是每一朵桃花一生的宿命吧。

图片

未君  怅望看花人
68cm×137cm
纸本重彩  2023年



所以,这是我画《怅望看花人》最好的诠释,它构建的是一种自然中肉眼可见的视觉图像,它也是我用心灵去营造的一种欣欣向荣的人文家园。两只高贵华丽的孔雀深情地看着一只红耳鹎鸟从身边飞过,桃林树下,微风一吹,片片桃花散落下来,红耳鹎鸟用脚衔起一支花,满心欢喜地飞去。飞去哪里,孔雀一定想知道,读画之人也想知道,但我们其实不需要知道那么多。它的意境就在这一刹那间的美丽,就像某位诗人,轻轻一挥手,只带走一片云彩,留下追随者脉脉含情的泪水。

图片

未君  怅望看花人   局部1

画的左边采用现代构成方式处理留白,以一棵老树横向出枝,被我誉为“戏曲出枝”,这是因为我从小在剧院中看着各地戏曲长大有直接的关系。我的童年被这些花枝招展的戏曲人物填得满满的,一个眼神,一个手指,一个姿态,一身服饰,一个夸张的脸谱,尽显“忠”“奸”“美”“丑”。后来几十年,我几乎不再走进剧院,但童年的记忆尤为深刻。

图片

未君  怅望看花人   局部2

古人通过留白的方式来获得视觉意象上的心理感受。留白与虚白在中国绘画里并非指真的“空”和“无”,而是具有文化象征意义上的“境”“景”与“情”的构成部分,它印征的是“知白守黑”阴阳之道的辩证关系。比如虚与实,黑与白,疏与密,大与小,粗与细,长与短等对立统一关系。巧妙的留白会使画面虚实相生,不着一笔却成妙境的显著效果。万千变化,就藏于这一虚一实当中,赋予作品无限的想象空间。

图片

未君  怅望看花人   局部3

画幅上半部分是植物园随处可见的棕榈树,运用勾线染色技法,多次渲染,并在棕榈叶双勾线的后面以“镂空掏染法”逐渐加深墨色,以此烘托出叶子的明度,形成层次空间和错综的画面。画幅最前面靠左,一方巨石横在使人一眼便能看见的地方,此湖石必须在生宣纸上用大狼毫反复皴擦,看似随意凌乱的笔触,实则虚实有度,高低错落且有序的墨色展现出湖石头本来的坚硬与刚柔。

图片

未君  怅望看花人   局部4

两只孔雀神情迥然,一雌一雄,一高一低相同方向站立,稍稍伸长脖子仰视远去中那只飞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全然不顾潇潇洒洒坠落的娇艳花朵已经飘至眼前,以至于身边横斜盛开的桃花也来不及观赏,仿佛画外的那个“我”也根本不存在。我呆呆地看着画中的孔雀,孔雀呆呆地看着远方。时光流传,一晃已过多年,树叶黄了又绿,桃花落了再开。

几棵老树,几块湖石,数枝桃花,孔雀和红耳鹎鸟,这些本是自然中的寻常之物,寻常之景。而于我,却硬是要生出另一番诗意来。那就是在画幅右上方,渲染出一线薄薄的烟云,期望能给这些平常的物象赋予微妙的幽旷之感,神秘之感。通过烘托和造境,希望再一次将观者引向那个激发无限联想空间的世界,那个缥缈的世界里,是否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是否有你要寻觅的人生知己。

《怅望看花人》从写意到写实,又从写实到写意,我要的不仅是一场有温度的行旅,而是要写出自然最本真的“意”,要的是一种展现“草木有灵,山川有情”的态度与精神。春分时节,新老树枝交替,万物新生,热闹的空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景,那横斜的桃花,或许能穿透这星空,落进每一位读者的心中,激起千层波浪和哪怕产生极其短暂的共鸣。

暖触衣襟漠漠香,桃花遮柳不胜芳。

只因红杏是知音,半里红欹武陵春。

戏曲出枝云如许,年年怅望看花人。

图片

未君  怅望看花人   局部5

伟大的思想总诞生于历史的长河中。我想,只有深研传统才有可能使艺术一路健康地向前,当现实的逼迫愈发急切,必将促使我们放下永恒和不实际的东西,转而关注眼下。比如坚守和超越,均是对天地自然,对心灵自由,对“超乎象外,得其环中”最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无可奈何花落去,心之安处便是桃源。

2023年5月8日于京郊

未君其他作品欣赏

图片

未君  谁信江南别有春
68cm×137cm
纸本重彩  2023年

图片

未君  鸢飞鹤舞
68cm×137cm
纸本重彩  2023年

图片

未君  桃花初放绿如荫
68cm×137cm
纸本重彩  2023年

图片

未君  早春三月
68cm×137cm
纸本重彩  2022年

图片

未君  开往春天的列车
68cm×137cm
纸本重彩  2023年

图片

未君  身在桃源中
68cm×137cm
纸本重彩  2023年





■   艺术家

21岁首次同时期在《报日人民》《深圳商报》发表中国画作品;26岁在深圳书城展览馆举办第一次个展,同年,由内蒙古远方出版社首次出版文学集《欲望的城市》;28岁首次签约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画廊达两年;30岁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班就读,期间,作品首次入选参展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大展并获入会资格;32岁应聘至广东某本科院校艺术系任专业教师,任美术学教研室主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34岁放弃优厚工作离职赴北京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艺术家至今。

图片
未君 | Weijun

1973年11月出生,籍贯湖南益阳,民主党派人士,林凡先生入室弟子。先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研究生班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成员,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全国新阶层服务团自由职业三分团成员,湖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监事长。现生活于北京和长沙,自由职业艺术家。

向上滑动阅览

研究方向:致力于中国工笔重彩画花鸟画和中国山水画创作,在学术理论研究方向特别强调坚实的画史画论和美学基础研究,并富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著作出版:出版文学集《欲望的城市》(内蒙古远方出版社),艺术文集《当代美术名家工作室文献研究/紫陌醉羽》(江西美术出版社),艺术随笔集《当代作家精品 · 沿着花开的声音去等你》(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及《未君写意花鸟画艺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未君花鸟画作品精选》(天津杨柳青画社),《跟名家学技法/ 名家未君工笔花鸟》(山东美术出版社),《当代学院派名家作品精选/ 未君画集》(江西美术出版社),《唯美白描精选 · 未君—热带植物》(一套三本,福建美术出版社),《从写生到创作 · 未君山水画技法精解》(福建美术出版社)等学术专著二十余种。

参加展览:作品先后参加首届中国写意画作品展,第三届青年中国画年展,第四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艺术作品展,2007年、2008年全国中国画展,全国第七届、第八届、第十一届工笔画作品展,2014、2016厦门全国工笔画双年展,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湖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中国当代工笔画名家小幅精品全国巡回展,湖南统一战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展,实验与探索—2022湖南省青年工笔画家提名展等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工笔画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全国及省内大展四十余次。

个人画展:自1999年始先后在广东深圳书城、东莞长安图书馆、四川自贡历史博物馆、江苏常州刘海粟美术馆、深圳鹏宝轩美术馆、长沙逸画廊、常州淹城博物馆及北京、天津、广州等地举办个展。

论文发表:先后在中文核心期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术中国》;及《艺术·生活》《新视觉艺术》《画界》《书画世界》《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编辑刊物:曾主编《国画收藏》杂志近十年,主编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刊《丹青报》《中国工笔画学会简讯》多期,参与担任《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作品集》编审;主编以及担任责任编辑的刊物还有《南方艺术报》,深圳《人在旅途》杂志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