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十一讲 世界遗产:中国土司遗址

 朱熹学堂 2023-05-09 发布于北京
中国土司遗址分布于湘鄂黔三省交界多民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土司制度”是针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中央王朝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的制度。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中国,一个中央集权的地域大国,如果不分层次、类型管理,很难维持国家的持久强大和统一。土司制度是有利于将中央很难派官吏直接统治的地区纳入到统治范围,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好处。
直到明清采取“改土归流”前,土司制度都是维系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

永顺老司城遗址位于湘西永顺县灵溪河畔,是当今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始于公元910年,止于公元1727年清“改土归流”,世袭二十七代,历时818年。
老司城建在一个偏僻的山区,四周有天然的屏障也有人工的关隘和防御设施,总面积25平方千米,有宫殿区、衙署区、司法区、墓葬区、宗教区、教育区、居民区、作坊区八大功能区。
祖师殿、玉皇阁、文昌阁、土王祠、子孙永享牌坊等古建筑现保存完好;有土司墓葬群、古街道、古城墙、遗址排水系统、碧花山庄、钓鱼台、观猎台、练兵场等,历史遗迹十分丰富。
唐崖土司城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咸丰县,主要族群为自古定居于此的土家族,由覃氏土司世袭统治,始建于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废止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改土归流,381年的统治共历16代18位土司。
城址占地74万平方米,主要遗存有张王庙、荆南雄镇牌坊、衙署、大寺堂、土司墓、营房、桥上桥、院落、道路等自然景观遗存。城址格局清晰,功能完备,是最具代表性的土司城址之一。
海龙屯遗址位于贵州遵义龙岩山东麓,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辖区内以仡佬族、苗族为主。公元876年,唐朝廷派杨端前来平乱,功成后命“世袭”播州,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海龙屯城堡湮灭于战火之中,历经700余年共29代的杨氏土司统治。
遗址三面环水,一面衔山,地势险要,是集军事屯堡、衙署与行宫为一体的土司遗存,如今城墙尚存,内遗有“老王宫”和“新王宫”两组重要建筑的基址。为中国乃至亚洲保存最好的古军事城堡建筑遗迹之一。

土司遗址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反映了土司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它见证了古代中国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这种智慧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
2015年7月,由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联合代表的“中国土司遗产”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入选世界遗产后,生活在中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也让世界更加了解到多彩的中华民族文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