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是同时跨越欧、亚两大洲的名城,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曾经是古代三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初建这座城市,后成为了罗马帝国的首都,于公元330年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即拜占庭帝国的首都;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夺城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成为土耳其帝国的首都。直到1923年,土耳其迁都安卡拉。灿烂的历史,孕育出古城独特的文明,以一系列建筑为载体,传承至今。 ![]() 瓦伦斯渡槽,于公元368年罗马皇帝瓦伦斯统治期间竣工,它和运河组成了长达250公里的供水系统;是土耳其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历史遗迹之一,现幸存部分的长度为921米,阿塔图尔克大道从拱门下经过。 仅保存少数片段的君士坦丁堡赛马场,始建于公元330年,是一个罗马竞技场,位于老城中心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赛马场长约450米,宽约130米,能够容纳10万观众,赛马道呈U形。 在整个拜占庭时期,赛马场是城市社会生活的中心,到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时,跑马场已成为一片废墟。今天,真正的赛道位于路面以下的2米,赛道内幸存的古迹,两个方尖碑和蛇柱。 蛇柱,来自于公元前5世纪修建的阿波罗神庙的普拉提亚三脚祭坛,其顶端是由三个蛇头支持的金碗,现仅剩的就是祭坛的下部。 圣索菲亚大教堂建于6世纪,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早期是拜占庭帝国的主教堂,被土耳其人占领后改建成为清真寺。教堂采用了集中式的造型,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米。 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突出的巨型圆顶,直径32.6米,离地面55米,却没有用室内的柱子支撑,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墩上。 穹隆底部一圈密排着40个窗洞,教堂内部空间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 教坛上镶有象牙、银和玉石,大主教的宝座以纯银制成,祭坛上悬挂着丝与金银混织的窗帘,上有皇帝和皇后接受基督和玛利亚祝福的画像。 蓝色清真寺,原名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因清真寺内墙壁全部用蓝、白两色的依兹尼克瓷砖装饰故名,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蓝色清真寺属拜占庭风格的圆顶建筑,周围有六根宣礼塔,象征伊斯兰教六大信仰,蓝色清真寺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 苏莱曼清真寺,是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建造的,被称为伊斯坦布尔最的清真寺。 它呈长方形,礼拜殿用3个大跨度的拱顶将前厅、正厅、侧厅组连为一体,殿上正中覆盖着直径31米的大圆顶,内部首次使用了红色的依兹尼克瓦片。窗户使用130种不同颜色的玻璃拼成,色彩和谐,富丽堂皇。 2000多年来,伊斯坦布尔一直是土耳其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这里保留了辉煌的历史遗产。 1985年,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域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
来自: 朱熹学堂 > 《世界遗产(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