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十讲 世界遗产: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广场

 朱熹学堂 2023-05-09 发布于北京

比萨大教堂,位于意大利中部,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大教堂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大教堂、洗礼室、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

洗礼堂位于主教堂前面,与教堂在同一中轴线上;钟楼在教堂的东南角,这两个圆形建筑在空间上的大小、高矮、远近非常和谐的与主教堂搭配得当。这些建筑对意大利11世纪到14世纪间的纪念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

为了纪念比萨城的守护神圣母玛丽亚, 1063年至13世纪,比萨人在城东北角的广场上建起了比萨大教堂。教堂的主体建筑呈十字形,内部由长廊与耳堂相互交叉组成。以大理石为主要材质,整体偏向白色。

教堂上下共4列的廊柱把教堂正面以立体方式呈现,这就是结合古罗马元素的独特比萨风。教堂内部的长廊被罗马风格的回廊柱分隔成5道,讲道台是由乔凡尼·比萨诺雕刻,以非常戏剧化的群像来描绘耶稣的生平,被公认为是歌德艺术的杰作之一。

洗礼堂是一座圆形的大理石建筑,建于1153年至14世纪,风格与主教堂一致,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但后来的一些工程采用了哥特式风格。外观分为3层,最下层是密闭式拱廊,即所谓的“假拱廊”。

只在主要方位开4道门;中层的拱廊较小,且与墙壁分离成立体状,每2座小圆拱上方都有片镂空雕刻三角楣饰,这是典型的托斯卡纳歌德风格;最上层则开窗,并饰以三角拱。

内部有一座13世纪的洗礼池。讲道台用大理石造成,上面浮雕描绘了基督的生平,比主教堂的讲道台更负盛名,是由尼古拉·比萨诺于1260年完成。

斜塔是作为比萨城大教堂的钟楼而建,始建于1173年,历经约200年才完工。据斜塔铭文记载是1174年动工建造,但因比萨日历较普通日期早一年,因此,真正开工的年份应为1173年。

过去,人们曾一度认为钟楼是故意被设计成倾斜的,但事实并非如此。钟楼原设计为8层,高54.5米。当钟楼兴建到第4层时,人们发现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导致钟楼已经倾斜偏向东南方,工程因此暂停。

1231年,工程继续。建造者采取各种措施修正倾斜,刻意将上层塔建成反方向的倾斜,以便补偿已经发生的重心偏离。1278年,进展到第7层时,塔身不再呈直线,而是为凹形。工程再次暂停。

1360年,钟楼又再次开工,作了最后一次修正。1372年,摆放钟的顶层完工。目前的倾斜约5.5度,偏离地基外沿2.3米,顶层突出4.5米。

据说科学家伽俐略用斜塔做了个引力实验,以证明不管物体轻重,从塔顶垂落的加速度是一样的。毫无疑问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否是从斜塔上做了这项实验,就说不太准了。

墓园围墙外观以连续浅浮雕假拱廊形式表现,入口上方则是哥德式尖塔小神龛;中庭四周被回廊包围,回廊内收集了众多的罗马时代及早期基督教的墓碑。

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教堂的外墙,色彩庄重和谐;墙面的装饰华美、一圈精致的尖拱券环绕着红色的中央大圆穹顶,再被周围的绿地所映衬,拥着广场宠儿比萨斜塔,雍容华贵映合着风姿绰约,美的没边没沿儿。

1987年,比萨大教堂广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