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学碑要能融字帖之优长

 家有学子 2023-05-09 发布于甘肃

学碑贵在能融帖之优长,若以碑之面目为尺度极力求似,则去书法本质远矣。盖碑石所成几易其主,而刀纸有异,所差者何至一二?

临碑之际,我着重思考该如何将《西狭颂》的虚实、松紧、刚柔、快慢等美学元素表现得再充分一些,同时,也在寻找、锤炼属于自己的表达词汇。 临碑过程甚是痛快,所用纸张系积存有年的皮纸,厚而熟,吸墨能力差,线条也不怎么入纸,虽枯湿效果尚可,若待少许,墨干以后,字却发灰。所以,我的兴奋持续时间并不长,总觉得难尽人意。偶尔,见他人亦临此碑,两相比较,高下立判,也就滋生些许欣慰吧。

林散之以草书名世,所临汉碑亦多。我们今日能见到他这批作品,恐非我等这般轻视临作动辄将其翻过来临帖吧?

有想法的临作是有价值的,最起码它会成为一段记忆。

秦《石鼓文》的线条是极为均匀的,偶尔会有粗细变化,落差却不大。字有繁简,在形态上便有了大小、疏密之异。《石鼓文》于正欹、错落、收放方面是有些变化的。在线条形态和空间分割上,也存在曲与直、方与圆的对比。有时,会出现一些短画收缩为点,使空间更为疏朗。《石鼓文》有行有列,常作纵势且多方正,较西周后期的金文要规矩得多。和其后的小篆相比,《石鼓文》在表现技法上还是很丰富的。

王福庵临《石鼓文》较原石更为圆转,原碑易见的直线、棱角和空白处方硬的痕迹都得到了有效的弱化。为了追求金石气,王福庵在行笔时多有驻留,使线条出现一种生涩感。他的临作虽然儒雅、劲挺,颇多文气,但从作品的虚实、墨色的变化和技法的多变性上来看,还是有些单调。

吴昌硕的一生,在《石鼓文》上用功至深。其探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使《石鼓文》结字由平正而转为错落。就他古稀之后的作品来看,左右结构的字,多左低右高,得跌宕、生动之趣;二、原石多中锋,吴昌硕则以中锋为主,中、侧锋并用,使笔法更为丰富;三、注意在篆书中处理虚实关系,但凡圆弧,多分两笔完成,首尾相连必有接茬,颇有些骨断筋连的意思。再者,留意线条的粗细、刚柔和墨色的枯湿变化;四、对书卷气和书写性的挖掘和探索;五、吴昌硕临《石鼓文》极多,字距小行距大,朴茂、恣肆,一时有一时之境界,功力深厚。

正因如此, 吴昌硕的《石鼓文》在风格上是突出的,而突出的背后是频繁使用个人化的符号,比如强化弧线和错落,但用得多了,就不及原石那般含蓄、丰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