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1年,一个志愿军炮兵,打了5发炮弹,炸掉了美军3辆坦克,没

 退休老头吴工 2023-05-09 发布于河北
1951年,一个志愿军炮兵,打了5发炮弹,炸掉了美军3辆坦克,没想到10年后,这个战士竟因领导诬陷,沦落到以挑大粪为生。

这个志愿军炮兵名叫苏兆丹。

苏兆丹原来是步兵出身,但当时志愿军炮兵缺人,连长见他比较机灵,就把苏兆丹调到炮兵部队。第一次见到大炮,苏兆丹满脸兴奋,但又犯了愁,因为他对大炮一窍不通。

好在部队很快进行了炮击训练,苏兆丹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积极投入到炮击训练中。

只用了28天时间,苏兆丹就已经成了部队中有名的神炮手,基本可以做到指哪打哪。

1951年7月,已经升任炮兵排长的苏兆丹,奉命带着炮兵排,在甘凤里地区阻击美军。

这天早上,美军出动飞机大炮,对志愿军阵地一顿轰炸后,就派了20辆坦克,向我军阵地发起了进攻,企图一举拿下志愿军阵地。

当时,志愿军炮兵有一条纪律,就是没有上级命令不准开炮,因为一旦开炮,就容易暴露炮兵的位置,从而招来美军的狂轰乱炸。

志愿军刚入朝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经验,损失了不少汽车和大炮。后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志愿军便出台了这样一条规定。

然而,看着美军坦克越来越近,苏兆丹心里总觉得自己不能什么都不做,只见他径直跑到了炮位,准备开炮,打掉这些美军坦克。

至于处分、降职、撤职什么的,心里只想着打掉美军坦克的苏兆丹,早就抛之脑后了。

到了炮位以后,苏兆丹并未马上开炮,在他视野中,有20辆坦克,苏兆丹在认真寻找着一个合适的目标。观察了许久,苏兆丹发现20美军坦克中,有一辆坦克是负责指挥的。

因此,这辆美军坦克自然就成了苏兆丹的首要打击目标。只见苏兆丹操纵大炮,暗自计算着那辆坦克的活动轨迹和活动速度,紧接着便填装炮弹,并迅速打出了第一发炮弹。

这发炮弹直接击中了这辆坦克,但只是打在了坦克的履带上,坦克并没有完全报废。

不过眼下这辆坦克已经失去了行动能力,相当于是一个活靶子,苏兆丹略微瞄准后,打出了第二发炮弹,直接让这辆坦克报废。

两炮打掉了一辆美军坦克,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战果了,苏兆丹也有些兴奋,他打算乘胜追击,再打掉几辆坦克,扩大战果。

于是,苏兆丹接连打了三发炮弹,有一辆坦克直接报废,还有一辆坦克遭到了重创。

看到排长苏兆丹五炮干掉了三辆坦克,战士们兴奋不已,步兵们趁机发起了反扑。

剩下的美军坦克,以为志愿军要发起大规模的炮击,他们担心被击毁,只能狼狈退走。

战斗结束后,苏兆丹凭借五炮干掉美军三辆坦克的骄人战绩,被上级记二等功,同时还被授予“打坦克英雄”的荣誉称号。

后来,连毛主席都听说了他的名字,甚至还给他改了一个既好听、寓意又好的名字。

苏兆丹原名“苏吊蛋”,毛主席觉得堂堂一个志愿军英雄,起这样一个名字,实在是太不妥当了,就帮他取了“苏兆丹”的名字。

“兆”是多的意思,“丹”则代表红。

可以说,这是一个吉祥的名字,再加上是毛主席亲自给他取的,苏兆丹自然很兴奋,从此以后,“苏吊蛋”便改名“苏兆丹”。

后来,苏兆丹到军官学校深造,只可惜他刚学习了没多久,这所军官学校就被撤销了。

苏兆丹只能回到老家太原,在村里一个砖瓦厂中工作,在砖瓦厂里,苏兆丹发现,有一个领导竟然主动为他的亲戚挂职。这个领导的亲戚每天到了厂里,啥事也不用干,还可以享受很好的待遇,拿到很高的工资。

苏兆丹非常看不惯这种行为,他认为,这种行为会损害集体利益,心直口快的苏兆丹也没有想那么多,直接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

当时,苏兆丹在砖瓦厂里,毕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员工,他的这种行为,很快就引起了领导的不满,这个领导便经常打击报复苏兆丹。

一次下班,苏兆丹走在路上,迎面突然走来几个高大的壮汉,对着他就是拳打脚踢。

1961年,苏兆丹更是因为这个领导的污蔑,直接丢了这份工作,被迫离开了砖瓦厂。

离开砖瓦厂后,苏兆丹为了生活,只能回到村里的生产队,干起了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儿。

当时,在生产队里,苏兆丹以挑粪为生,而且一挑就是17年。17年后的1978年,苏兆丹在部队里的战友找到他,当战友发现昔日的战斗英雄,如今竟忍冻挨饿、蒙受不白之冤、以挑大粪为生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于是,战友赶紧将苏兆丹的情况报告上去。

不久,部队马上为苏兆丹正名,并把他安排在了耐火材料厂工作,直到1992年才退休。

因为早些年的工作,苏兆丹患上了脑萎缩,对于过去的种种经历,他已经记不太清了。

不过对于战场上的部分经历,以及和毛主席的那次见面,特别是毛主席为他改名的经历,苏兆丹记得清清楚楚,一直没有忘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