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天下之中?京师是哪个?

 河洛娃 2023-05-09 发布于河南

#历史开讲#

紧接上篇《谁是天下之中?东洛阳与西长安》。

文章图片1

司隶校尉部

四、两都制最后的辉煌: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

1.隋唐鼎盛溯周源

说起帝制时代的鼎盛王朝,一般会说汉唐双雄,认为是中国古代王朝的顶峰。其实放眼三千年的历史,隋唐与周朝更相似。

文章图片2

以潼关或函谷关为分界的关东、关西

开创者都龙兴于关西,以西制东,统一天下,初定都关中(今天的西安这个区域),后在关东增加一个国都也就是洛阳(洛邑)

都在初期经历了东西格局失衡的动荡,西周时期是东方的“三监叛乱”;隋唐时是西方的关陇集团李唐代替杨隋。都是关西战胜了关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关中的四塞之地有天然的军事优势和地势压制。

还有王朝的中期都失去一个国都,之后开始衰微,逐渐成为一个只有“诸侯国”实力并保有名义上的一统。周朝是犬戎攻破宗周,周平王东迁。唐朝是胡人安禄山攻破东都洛阳,安史之乱后,几经反复最终唐皇帝失去对关东的控制,长期只有关西为主的势力范围。

两者都在失去一个国都后又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寿终正寝,东周是五百年左右,从三家分晋算是一百五十年左右,唐安史之乱后是一百五十年左右。对比下来,周朝缓慢,最大的原因就是周朝是分封制也就是封建制,唐是郡县制也就是中央集权帝制,不再展开。

隋唐就是周朝的翻版,如果加上两汉,这个模式已经上演了三次,最终在隋唐以后落幕。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篇文章所说的这几个王朝国都的设置都遵循了一个原则:天子要直接控制以长安与洛阳为两个中心的中央王畿。

文章图片3

西周两都制开端

而从西周到隋唐的两千年时间里,大一统王朝无不是通过两都制或者司隶校尉州部的方式来控制庞大的中央王畿,进而统治整个天下。例外就是秦与西晋。

2. 再论两都制及京师

隋唐的两都制之前的文章已经论述了,举出了隋炀帝的《营建东都诏》、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杜佑的《通典》以及四库全书的文献证据。

文章图片4

杜佑《通典》

需要补充的是杜佑的《通典》,很多人对它的权威性认识不足。《通典》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专叙历代典章度的沿革变迁,是“十通”的开创首通。地位相当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

现再罗列几处,以正视听。

《通典·职官十五·京尹》:“至开元元年,改洛州为河南府,改长史为尹。其牧尹之制,一如京兆。”

《通典·卷一百七十三》:“隋初置雍州,炀帝改为京兆郡。大唐初复为雍州,开元元年改为京兆府。凡周、秦、汉、晋、西魏、后周、隋,至於我唐,并为帝都。”其间王莽、更始、刘曜、苻坚、姚苌,亦都於此。今号西京。(汉高帝自栎阳徙都长安,至惠帝方发人徒筑城,今西北古城是也。至隋文帝开皇三年,移筑新都,号曰大兴,今城是也。武德以来称京城,开元元年十二月称西京。

文章图片5

唐代

《通典·卷一百七十七》:“隋初为洛州,炀帝之初,移都创制,复曰荆河州,寻改为河南郡,置尹。大唐平伪郑王充,置洛州。开元元年,改为河南府。凡周、汉、魏、晋、后魏、隋,至於我唐,并为帝都。今号东京,后改为东都。(按故都城,自周氏至隋大业以前,常为都邑。今都城即隋炀帝大业元年所筑。)

所以官方称两都为:西京(上京)、东都(东京),并为帝都。所谓的京师称谓并不是官方称谓,而是日常习惯叫法,在只有一个都城的情况下,京师就是国都,是后来首都的意思。在两都并重的情况下,京师指的是两个都城,西京、东都(京),唐以前是如此。

唐肃宗收复长安,颁《收复西京还京诏》,收复洛阳后,颁《收复京师诏》。我认为在唐肃宗看来,收复东都洛阳后才算把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重归王师,也就是京师才算真正收复。而不是单指长安或洛阳。

文章图片6

京都

这点在日本京都城那里也得到印证。首先是名称取自长安的“京”,洛阳的“都”。还有京都城的规划如长安城分成长安与万年两个县、洛阳城分成洛阳与河南两个县一样,也分为两个部分,就叫长安与洛阳。只不过由于实际原因,长期使用的只有叫洛阳(城)的这个部分。

至于在诗词文学作品里常用京师用来指长安显然是把京师内涵狭义化了,当然有时指的就是长安(只有长安是都城的时候)。毕竟京最早在公刘迁豳时已经出现,不过作为后来理解的首都京师的称谓却很晚才出现,也经历了内涵的一个变化:由地理概念到都城再到首都的一个过程。明清的京师称谓已经接近近代以来的首都概念。用现在的首都陪都的概念去套唐以年两千的都城制度,显然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文章图片7

明朝京师

就像中国的这个概念,在西周时指的就是洛邑这个中央之城,到国中之国,后来演变为天下之中的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对),最后到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才是今天全中国的内涵。每个时期的内涵不同,不加以限定说明肯定是说不清的。

3.东西徘徊到南北往复

文章图片8

河洛地区

而天下之中的概念也在一直变化,由最早的地理概念洛邑所在的河洛地区,到政治概念的中央王畿(长安、洛阳),再到文化正统的天下之中(主要指洛阳),最后再变成更大地理区域概念的中原,这已经超出了现在河南省的行政区划

中原这个词出现的也很早,先秦时已有记载。不过有了今天这个内涵也很晚,最早在是因为南北朝的对持有了中原的初步概念。到长安洛阳不再作为都城,也就是中央王畿之后,特别是宋以后才接近今天中原的内涵。

正是由于政治经济格局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改变,之前文章也提到过“唐宋变革论”,就是宋以后的社会与之前有了质的转变。

文章图片9

十大古都

这个变化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统一王朝的都城由洛阳、长安东西徘徊到南京、北京南北往复,宋是一个过渡。

而且北宋更像前一个阶段,北宋是以东京开封府为主,西京河南府洛阳、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为辅,西京洛阳没有达到和东京并重的地位,但整体来说北宋还是东西二京更重要一些,正是这种过渡性的一个体现;南宋开启第二次南北对峙,宋朝也被称为第二个南北朝,正式开启了都城制度近千年的南北往复。

五、余论:余音袅袅,吾必复归

1.中原代替天下之中的起因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正是为了调整南北朝以来天下经济发展格局的不平衡所作出的巨大创举。

文章图片10

隋大运河

东汉末年分三国,蜀汉与孙吴对南方的开发,特别是对长江流域经济生产方式的提高是一个重要开端。后来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几百年的南朝政权的经营,已经使得南北经济格局发生了反转。

不过隋唐作为北方统一南方的政治势力,在隋唐时期基本保持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平衡。代价就是政局动荡,这个不用多说了。杨勇与杨广之争、李建成与李世民之争、高宗武后经营东都,包括李唐代替杨隋更是如此。

隋炀帝正是对这一格局进行协调的第一位皇帝,自然也就成为了失败的先驱。后继者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都是成功的追随者。

文章图片11

禹贡九州

两都制最后的辉煌正是在这种格局平衡下的一个集中体现,东西与南北之间的较量都集中于这个叫做中原的区域。

王朝“最后的一个盛世”也迎来了其终结者:安史之乱,东西势力的最后一次对抗。而之后是南北对抗,特别是元以后,都是北伐成功,朱元璋北伐与民国国民革命军北伐。例外不再展开。

2.南北争霸代替东西双雄

安史之乱后,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彻底超过北方,一直到今天,一千多年未变。其中的例外是建国后一段时间,不过时间较短,和千年的格局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除了经济因素外,另一大原因是外患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之前主要以西北为主,从与北宋对峙的辽开始逐渐向正北、东北向转移。

文章图片12

古都

宋朝又是一个过渡。

元朝是其中的一个最大变量。蒙古帝国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欧亚大陆,难逢对手。其中的元朝入住中原以后对汉(族)文明是俯视的姿态,整体上不屑于吸收中原王朝的文化。也改变了王朝更替的规律,首先是不再以地名命名王朝,而是以易经“大哉乾元”的元命名。还有就是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吸收很不上心,比如科举制几近荒废。

文章图片13

忽必烈雕像

正是由于蒙元的强大导致自身统治的傲慢,小看了汉文明的凝聚力与更新能力,不到百年就仓皇北逃

而弱小的太多的满清就虚心太多,几乎照搬汉文明优势的同时又保持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前金、蒙元的前车之鉴,竟成功统治二百多年。

明朝二京制与两都制的区别就是在实际上很难做到两京并重。名义上是南北二直隶,名称就袭承司隶校尉之名。而南北二京两地相隔甚远,不能像长安洛阳那样连城一片成为中央王畿。那就只能一正一副,或者只有一个,这也是中央集权与帝制专制统治发展到高峰的必由之路。不然就会出现两个中央与大脑,这在帝制时代是自寻死路。

文章图片14

故宫

而元明清与后来的首都制的细微区别是,元清作为少数民族政权都有期龙兴之都,元是上都,清是盛京,当然还有行宫离宫。明朝除了南北二京还有凤阳。只有一个都城,也就是首都的是民国以后。

都城的发展也就这样的一个过程,从西周两都并重,到一个都城,到两都一主一副多(复)都制到两都并重多都制,再到一主多副多都制,最后才是首都制。

民国以后陪都并没有称为成为一种制度,是战时应急设立的陪都。而我国目前只有一个国都(首都),设立三大直辖市是对首都的一种实际补充(副都的作用)。

3.重回东(中)西格局与中华复兴

近代以来,沿海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格局由南北不平衡逐渐转向东西部的不平衡,中原所在的中部是东部与西部的一个过渡地带。

文章图片15

经济区划分

从这个角度说,中华民族复兴正是重开汉唐的东西政治、经济、地理格局,而这种模式我们从西周以来,已经经历了三次:西周东周、西汉东汉、隋唐,也有了三次盛世(不算所谓的康乾盛世)。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正是我们可以源源不断汲取的宝贵财富,而不应该是历史包袱。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可期,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可谓“公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