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圈》:给老实人的人脉经营指南

 wsgmail 2023-05-10 发布于上海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破圈》,出版于2022年8月,副标题是“弱连接的力量”。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我们怎么借助弱连接,来让自己的人际关系突破现有圈层,实现更广阔的人脉拓展。

所谓“弱连接”,指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泛泛之交,谈不上是朋友,但至少互相认识,有个联系方式。他们可能是你在微信上打过一次招呼,就再也没聊过的好友,还可能是你不怎么眼熟的高中同学,一年说不上几句话的远房亲戚。

这些人脉关系,在平时,可能经常会被我们忽视。而今天这本书,就提醒我们,这群跟你保持着弱连接的点头之交。他们非但不是你社交圈里可有可无的部分,反而可能在很多时候,会成为对你至关重要的人脉。

比如,我们可能都在朋友圈里刷到过这样的内容:有人在打听某家公司的合作联系方式,有人在征集某个陌生城市的旅游经验,还有的人在咨询,哪位专科大夫的医术更高。你发现没有,这些内容的背后,多半暗含着一个前提,就是这些发朋友圈的人,他们遇到了难题,既没有身边亲近的人能派上用场,又不敢随便相信网上陌生人的回答。所以,干脆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顺手发条朋友圈。反正通讯录里各路好友都有,万一真有人能帮忙呢?

你看,就在不经意间,弱连接已经成了人们捕获信息的一张大渔网。万维钢老师也提到过类似的观点,他说:强联系交换人情,弱联系提供信息。这里的“强、弱联系” ,就跟这本书里说的“强、弱连接”,是一个意思。我们都能意识到,通过强连接组成的人情网,也就是那些跟我们关系最紧密的亲朋好友,是我们重要的人脉。但也别忽略了,由弱连接构成的这张信息网,同样也是我们的人脉。而且,跟强连接相比,这些弱连接的人脉,往往有着跟我们更不同的背景、经历、圈子,所以,利用好这些弱连接,我们就更可能做到“破圈”,实现人际关系的圈层跃迁。这也是本书标题“破圈”的含义。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说来也巧,这两个人能互相认识,写出这本书,靠的就是“弱连接”。第一位作者叫理查德·科克,是个创业者;第二位作者叫格雷格·洛克伍德,是著名的投资人,在IBM和埃森哲两家知名咨询公司都工作过。理查德和格雷格相识,是因为他们都成了同一家公司的股东。假如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拨,就能发现,理查德透过四层关系,才听说了这家公司的信息。后来又被一位偶然认识的记者说服,所以做出了投资的决定。无独有偶,格雷格也是从一位圈外朋友的手中,间接拿到的投资机会。

所以,要是没了这些千丝万缕的弱连接,两位作者很可能这辈子都只能是陌路人,由他们合著的这本书也无从谈起了。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是弱连接在自动发挥作用的真实例证。在这本书里,他们也详细讲述了,弱连接是怎么自动运转的,我们能怎么让它为我们所用。

接下来,我就分成三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这三个部分,分别对应着弱连接系统最关键的三条底层运行原理。分别是:“随机才是最有效的”“切换连接枢纽,创建新的弱连接”,还有“用连接构建网络”。每一个部分里,我们不仅会讲到这些原理为什么能够发挥作用,还会讲到,该怎么对照这些原理,开发、维护自己的弱连接系统。

第一部分

好,我们首先进入第一部分,说一说弱连接系统的第一条关键运行原理:随机才是最有效的。

我们都知道,弱连接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在于它庞大的数量。一个人最亲近的家人、挚友可能很有限,而被称作“弱连接”的泛泛之交轻易就能成百上千。

不过,泛泛之交这么多,如果一个个地去经营关系,反而会成为我们的一大负累。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的回答是,要处理好弱连接关系,我们就不能集中力气,聚焦在单个的人身上,而是要利用好这个庞大网络的随机性。这就是弱连接系统的第一条运行原理:随机才是最有效的。

比如,在美国硅谷,有一个被称作“半导体工业源泉”的地方,在这里孕育出了曾经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生产企业——仙童半导体公司,以及后来一大批的硅谷初创企业。但是,它不是某家科技公司,也不是什么实验室、研究所,而是一家叫做“马车轮”的酒吧。

为什么一家酒吧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呢?这首先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初,正是美国硅谷依靠硅半导体元件的技术创新,正在突飞猛进,冉冉升起的时候。在科技公司林立、夜生活不怎么丰富的硅谷地区,一间繁华地带的寻常酒吧,就显得尤其珍贵,它成了硅谷青年们下班后首选的休闲场所。穿着格子衬衫的工程师们不光在这里喝酒闲谈,还能和同行一起交流技术细节,跟生产商打上交道。

而光临这家酒吧的老主顾里,就包括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八位创始人。这八个年轻人,在马车轮酒吧碰撞想法,也在这里一起见证了新公司的诞生。

后来这家酒吧成了仙童公司的午餐食堂,这就又持续吸引了一大批专注于半导体的行业精英、手握大笔资金的风险投资人,以及嗅觉敏锐的新闻记者。

你看,汇聚在这里的顾客形形色色,人员的流动性和随机性很大。并且硅谷技术企业员工的跳槽率很高,来自不同公司的竞争对手,很可能上个月还是在同一个项目组的队友。即使互相没打过照面,也多半会有好几个共同认识的朋友。所以,这间狭小的酒吧天然成为一张绝佳的弱连接网络。

坐在这里小酌两杯,说不准哪天就能偶然从隔壁桌听到,最新的技术动向有哪些,哪家公司又将启动新的生产线,什么岗位最近急缺人才,或者哪位CEO刚刚入手了一辆豪华的跑车。以至于早期为硅谷做专题报道,让“硅谷”这个名字从此流传开来的美国记者霍夫勒,也在马车轮酒吧长期占据着一个高脚凳——他把这叫做收集情报的“现场办公室”。 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对马车轮酒吧的评价是:“那里所促成的技术创新与扩散,要比斯坦福大学的研讨会所促成的还要多”。

马车轮酒吧的案例,就能体现出弱连接的那条运行原理:我们无需聚焦在某些特定的人身上,在随机的偶遇中,往往就能收获惊喜。

接下来我们谈谈,能从原理中学到哪些做法。

你可能会感觉,想找到马车轮这样的绝佳聚集地很难。作者的建议是,不用纠结于固定的场所。毕竟,我们每天都有可能在各种场合结识陌生人,还能主动在业余时间参加更多的新活动,只要我们对新认识的人或新接触的领域保持开放的态度 ,那么,弱连接的数量可能都不需要积累,就会变得很庞大了。

我们面对的其实是另一个棘手的问题:认识新的陌生人比较容易,可是稍一生疏,这些弱连接就有可能随时断开。换句话说,我们要在随机性中保持弱连接的相对稳固。

要解决这个问题,作者提到了一个关键的动作,就是有意识地思考下一次和弱连接朋友之间的可能联系。比如,新认识了一个朋友,我们就可以给他先贴上几个标签。这里的“贴标签”,并不是说要给别人施加刻板印象,制造偏见。标签的作用在于,它能帮我们快速定位一个人所属的各种圈层。比如他的家乡、教育背景,他从事的行业、岗位,等等。你还可以顺手利用备注、分组,这些小工具来实现贴标签的功能。还有,作者有一个朋友,总是带着一个笔记本,在与人们见面时快速记下任何他认为将来可能有用的谈话、想法和联系方式。 这些做法,其实就是在帮我们管理自己的弱连接储备库。这样一来,当你之后有某方面人脉需求,或者希望与某些特定人群加强联系的时候,就可以凭借这些标签或记录,快速锁定符合条件的弱连接人群。

总之,给自己打造一个弱连接储备库的关键,不是一味扩大弱连接的数量,而要找准已有的弱连接在我们关系网络中的定位,做到可以随时检索,随时打通。

第二部分

好,刚才我们讲的是弱连接系统运行的第一条关键原理:随机才是最有效的。要想让这条原理发挥作用,我们需要注意,在随机性中保持弱连接的相对稳固,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可供随时检索的弱连接储备库。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从书里可以总结出的,弱连接系统运行的第二条关键原理,叫做“切换连接枢纽,创建新的弱连接”。

所谓的连接枢纽,就是我们加入的群体。比如,我们升入一所新的学校、跳槽去了别的公司,或者加入一个从没接触过的兴趣俱乐部,就能自动认识一大帮其他圈层的同学、同事和爱好者,这些都属于是“切换连接枢纽”。每切换到一个新的连接枢纽,我们的弱连接也会经历一次刷新,而这,可能就会成为我们实现圈层跃迁的关键跳板。

之所以说是跃迁,这是因为,切换连接枢纽不是简单的转移,从一个小圈子跳到另一个小圈子。它就像赛车游戏里的一个个加速器,能够不断叠加威力,越早得到第一个道具,就能越快到达下一个加速点,超速完成冲关。反之,失去了道具的加持,就只能匀速地被别人甩在身后。

社会学的经典研究著作——《街角社会》,讲了这么一个案例,郑路老师的《社会网络20讲》里也曾经提到过。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的一个意大利贫民窟里,有一群街头小混混。研究者跟踪观察了其中的两位年轻帮派领袖:一位叫多克,另一位叫奇克。多克聚集了一大帮整天游手好闲的兄弟,长期混迹在街角地带的小吃店、台球馆和各种俱乐部,无所事事。研究者回忆说,这帮家伙到了大概方圆300米开外,压根儿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他们吃完饭就去街角闲逛,闲逛完回家洗澡,洗完澡又回到街角,就这样日复一日。

并且这群街角青年还构成了一个连接紧密的小团体。他们的准则是,朋友之间必须互相帮衬,绝不做对朋友有害的事,这是每个人都不容置疑的义务。多克作为团体的领袖,始终带头秉持着这个准则,就这样建立起了一个包络着街角青年的连接枢纽。自然,他从始至终一直在帮兄弟们干些日常琐碎的小事,却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被自己经营的人情网络所紧紧束缚。中学毕业之后,多克就进了一家彩色玻璃工厂,公司倒闭之后,很快就失去了工作的兴趣,他于是继续回到街角,消磨时光。

和多克从小相识的另外一位主人公奇克,他琢磨的是,怎么才能摆脱当时意大利移民的底层身份,到更大的世界施展一番拳脚。他先是从认识的律师那里拿到推荐信,顺利进入艾维大学法学院,成为社区里第一个读法学的大学生。以当时的普遍观念看来,大学生身份是成为政治领袖的一张入场券。

随后,他又在大学里号召同伴,共同组建了一个意大利人社区俱乐部,定期组织文艺活动和社交聚会。依托这个连接枢纽,奇克聚集了一大批有抱负的大学生。他们之间的相处准则和街角青年不同,他们追求进取,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牺牲掉跟一些不思进取的“掉队人”的友谊。

俱乐部作为枢纽的影响力还在持续扩大,在后来他们举行的一次奖学金募捐会中,奇克甚至请来了州长、最高法院法官和意大利移民区的重要人物,受到了一众赞扬。这类的活动,为奇克走向上流社会播撒了更多的弱连接;后来,奇克登上政坛,当选为波士顿市议会会长。

简单总结一下。以多克为代表的街角青年群体,和以奇克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他们之所以会走上两条截然相反的人生道路,是因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切换连接枢纽的灵活度。街角青年用一张互相负有义务的网,把所有人牢牢绑定在了一起,虽然连接紧密,却也让人难以挣脱。而案例中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拒绝被朋友束缚,而是选择成为彼此某段旅程中的同路人,同时不停地寻找更有价值的连接枢纽,时刻准备着为自己创建更多的、新的弱连接,打开一片更大的天地。

好,刚才说的是弱连接系统的第二条运行原理:切换连接枢纽,创建新的弱连接。下面,我们还是来说说,书里跟这条原理相关的行动建议。

首先是,我们该在什么时候切换枢纽。书里给了两条重要的考虑维度:一是,如果你觉得,你现在身处的某个枢纽,在价值观上已经跟你不合拍了,那么就应该果断离开,去寻找新的,跟自己价值观一致的枢纽。比如在刚才的例子里,奇克原本也身处混混群体,但他后来意识到了,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跟其他混混的价值追求并不一致,于是就果断地选择离开这个群体,去加入新的群体、新的枢纽。

另外,还有一条关于切换枢纽的考虑维度,就是你能从这个枢纽里学到多少东西。这一点,对于身处职业成长期的人来说尤其重要。作者采访的一些成功人士告诉他,自己会以学习为基本点选择枢纽。比如你刚进入一家公司,能学到很多新东西,但是逐渐地,做了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能学到的越来越少,更多处在一种“吃老本”的阶段;那么,这个时候,最好不要安于现状,如果不能为自己找一个新的技能突破口,找到新的学习目标,那么,可能就是时候考虑转移到另一个枢纽了。因为,处于一个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的环境,对于一个身处职业成长期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说完该在什么时候切换枢纽,再来说说怎么切换枢纽。我们都知道,去往一个全新枢纽的时机有限。所以更多时候,我们都处在寻找机会,积蓄力量的状态。

怎么才能提前做好切换枢纽的准备呢?

最传统的,搜集信息、有针对性地投简历这些,我们就不说了。从弱连接的角度,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可以主动地,跟那些在我们的人际关系圈边缘的人制造更多交集。比如,在学校的学生会里,跟你不同学院,只一起组织过一次活动的人;在公司里,跟你不同部门,只有过一两次业务交集的人;在羽毛球俱乐部里,只一起打过两次羽毛球的人;又或者,跟你处在不同行业,只有过一次合作经历的人。相对于我们比较熟悉的朋友来说,这些处在交际圈边缘的人,干的事跟我们有差别,背景经历、生活圈子也不尽相同,所以就更能变成我们向外触及其他圈层的突破口。比如,他们可能会介绍给你几个自己的朋友,邀请你去参加其他岗位的业内交流活动,带你尝试一项新的体育活动,认识更多的运动爱好者。这样一来,你和其他的连接枢纽之间就打通了关系,说不定也会变成其中关键的一员。总之,即便没有直接的机会接触其他圈层,我们也能在已有人际交往圈的边缘探寻,一点一点地向外突破。

第三部分

好,刚才,我们讲的是弱连接系统运行的第二条关键原理,叫做“切换连接枢纽,创建新的弱连接”。下面,再来说说从书里我们可以总结出的,弱连接系统运行的第三条关键原理,叫做“用连接构建网络”,也就是,把你现在拥有的那些分散的弱连接相互连接起来,构成网络。

对于网络这个概念,我们都很熟悉了。人际网络,就是一组相互连接的人,他们可以相互通信、共享信息、分工合作,做成很多单个人无法做成的事情。比如,要建一栋大楼,一个人再有钱、再有能力,也没法自己完成,但是如果他有一个足够强大的社交网络,动员起网络中的伙伴,有人出钱、有人有技术、有人找工人、有人谈地段,那么可能就可以把楼建成。这里说的“楼”其实指代的是很多我们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没法把握住的机会。网络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把网络中每个人所携带的资源都连接起来,让这些资源充分流动;这样,网络中的每个人,都相当于是拥有了这张网络中所有人的资源,自然也就能做成很多凭一己之力做不到的事情。

网络跟弱连接之间的区别在于,弱连接是双向的,而网络是多向的。比如,A和B认识,C和D认识,这就是两对弱连接;如果有一天,B和C机缘巧合下认识了,他们又介绍了另外两个人相互认识,那么这四个互相认识的人,就形成了一张小型的人际网络。这就是一个简略版的“用连接构建网络”的过程。

“用连接构建网络”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把看似不相关的人连接起来。比如,李雷托你帮忙一件事,你发现虽然自己没法帮忙,但是恰巧知道一个朋友小明可以帮忙,那么就决定作为中间人,介绍他们认识;又或者,你的一位朋友是设计师,最近遇上了一些法律问题,想要找人咨询,正好你在参加同学聚会,其中有几个同学从事的是法律行业,所以你征得了这几位同学的同意,在聚会后把这位设计师朋友叫了过来,几个人一起喝了一会儿茶,聊了聊朋友面临的问题;再或者,你只是在一次行业论坛上,介绍自己认为靠谱的几个行业精英相互认识,交流一下各自目前关注的业务。这些,都是在主动地,把看似不相关的人连接起来。

作者认为,这样做的收益,会远超过我们付出的一点精力成本,因为“连接他人的人,也会被他人连接”。我们在努力地把连接构建成网络的时候,不仅是在加固我们原本已有的弱连接关系,也是在向这些弱连接朋友释放一个信号,就是我的人际观念是非常主动、开放的,我愿意主动去搭建更多的弱连接。那么,接收到这些信号的人,也会更愿意把自己认识的人介绍给你,在你需要帮忙的时候,也愿意动员自己的身边的资源来帮助你。这样,你的人际网络也会不断拓展。

还有一种“用连接构建网络”的方式,是把不同的关系网络连接起来。你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会同时身处于很多个小的关系网络里。比如,你的同学圈子跟你的工作圈子,就是两个不同的关系网络;你的高中同学圈子和大学同学圈子,也是两个不同的关系网络;你在工作中,从一个部门被调到另一个部门,从一家公司跳到另一家公司,从一个行业转到另一个行业,也都会在旧关系网络之外,又开辟出一张新的关系网络。而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契机,成为两张关系网络之间的连接者,那么就能够帮助解决很多,原本在单个关系网络里无法解决的问题,你自身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被放大。

有一本叫《人类网络》的书,提到了一个概念,叫“结构洞”,说的就是,如果两个网络之间,不存在任何连接,那么从结构上看,这里就存在一个空洞,这就是结构洞。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忽视那些,身边的结构洞。比如,在公司里,部门跟部门之间,就存在结构洞。假如你能连通两个部门,你就占据了这个结构洞。再往上,公司跟公司之间、行业跟行业之间,都存在结构洞。你占据的结构洞越大,连接的网络之间的距离越远,它带来的收益就越大。

结语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回顾一下:

所谓“弱连接”,指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泛泛之交,谈不上是朋友,但至少互相认识,有个联系方式。跟亲属、挚友等强连接相比,这些弱连接的人脉,往往有着跟我们更不同的背景、经历、圈子,所以,利用好这些弱连接,我们就更可能做到“破圈”,实现人际关系的圈层跃迁。

在今天的解读中,我们一共总结了弱连接系统运行的三条关键原理。

第一条叫做“随机才是最有效的”。弱连接的一个优势就在于,它能依托庞大的节点数量,随机掉落意外的惊喜。要想让这条原理发挥作用,我们需要注意,对新认识的人或新接触的领域保持开放的态度,另外,要有意识地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弱连接储备库,让它可供随时检索、随时使用。

弱连接系统运行的第二条关键原理是“切换连接枢纽,创建新的弱连接”。切换新的连接枢纽,就是经历一次弱连接的刷新;这个过程,就很可能帮助我们实现圈层的跃迁。突破圈层的功夫不在一朝一夕,多去结识处在现有交际圈边缘的人,我们就相当于在自己的弱连接地图上又往外拓展了一步。

弱连接系统运行的第三条关键原理叫“用连接构建网络”。当我们把身边的弱连接,主动连接成网,就能把网络中每个人所携带的资源都连接起来,让这些资源充分流动,做成很多原本凭一人或几人之力做不到的事情。“用连接构建网络”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把看似不相关的人连接起来,这个过程,不仅能加固我们原本已有的弱连接关系,也能释放一种积极的社交信号,帮我们触发更多新的弱连接,拓展我们的人际网络。另外一种方式,是把不同的关系网络连接起来。作者提醒我们,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契机,成为两张关系网络之间的连接者,那么就能够帮助解决很多,原本在单个关系网络里无法解决的问题,你自身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被放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