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辉:做中国学问 具世界眼光

 学思践悟必有成 2023-05-10 发布于河南

作者:姜辉,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来源:长安街读书会”公众号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学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当前无论是国内建构,还是国际交流,最重要的学术宗旨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前列,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没有自己的理论思维。中国学术“走出去”,是中华民族理念、精神、智慧和思维在世界上的集中表达和传播,是国家软实力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兴旺发达和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重要标志。中国学术“走出去”,既遵循学术发展和交流的一般规律,又必然彰显出自身的性质、方向和特点。

当代中国的学术,总体上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中国学术的这种特质,不应因所谓学术“国际接轨”而被淹没,不应因所谓“淡化意识形态”而被回避,不应因所谓“强调民族传统”而被省略。实践证明,喧嚣一时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西方理念和价值并不是终极真理,更不能作为中国学术的“指挥棒”。我们在学术“走出去”中理直气壮地、鲜明地阐释中国学术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和观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正是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信的高度体现。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学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当前无论是国内建构,还是国际交流,最重要的学术宗旨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走出去”,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鼓与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去“对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去“取经”。否则,学术“走出去”就可能成为漂泊浪子、断线风筝、无根浮萍。因而,当前学术“走出去”的主要任务,一是传播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和成就,让世界深入了解真实的中国;二是认真学习和借鉴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先进经验,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让中国深入了解真实的世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是文明古国,具有独树一帜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国学术生长的深厚根基。中国学术“走出去”,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既不贬低自己的信仰和传统,也不拒斥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要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信,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走向世界,平等交流,真诚对话,而不是以“西化”了的、丧失了民族根基的那种所谓“现代学术”、“全球观点”、“普适话语”来亦步亦趋、归顺附庸。中国学术“走出去”,就要为建设体现时代精神、适应中国发展需要、与本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学术体系开疆拓路。

强调中国学术“走出去”的方向、特点和特色,决不是自我封闭、画地为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国繁荣发展文化学术的根本方针,我们也要勇于和善于在世界学术领域中大力提倡。我们的学者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百家争鸣,善于在同各种学派的对话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提升中国学术的影响力,真正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做中国学问,具世界眼光。在中国与世界的全面交往中,不断丰富中国学术的内涵,不断增强在国际学术中的话语权,同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片



建党百年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