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魂程灵洗:鞍马建奇功,汗青载英名

 程耀华图书馆 2023-05-10 发布于贵州

 程灵洗(514―568),字玄涤(另写作“元涤”),是南北朝梁陈时新安郡海宁篁墩(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篁墩)人。               

                 出身名门,英姿勃发

    程灵洗出身在名门望族新安程氏的一个才华名望都令人钦羡的家庭,长大后的程灵洗虎背熊腰,身材魁梧,相貌非凡,气度超俗,英姿勃勃。

     他的曾祖父程茂才干卓越,文武双全,品节崇高。南朝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年间,程茂担任郢州长史、江夏内史。永元二年(500年),萧衍在襄阳起兵,攻打讨伐东昏侯萧宝卷,从四面包围进攻郢州城。程茂与萧宝卷协力,拒险坚守。期间,程茂给萧衍写了一封才情并茂、义正辞严的公开信——

                  责萧衍犯顺书 程茂

     假中郎将、征虏长史程茂顿首、顿首: 死罪,死罪!将军学擅文武,权兼中外,国家之寄,悬于将军,主上春秋方富,令德未震,茂愚懵,意谓将军当外护戎垒,乃心本朝,旁招俊乂,在帝左右,不识髙明,过计误听,反斾内向,甘为戎首,若事之济否?虽在彼苍脱,或不自旌识,当如之何?茂实不爱死,敢献腹心,惟将军圗之南,郢城小而坚,张将军忠贯金石,将士虽不武,然众寡力倍,愿节下勿以为念,风马相异,契阔死生,将军永终,令闻当以伊霍为得失之监。不具茂,死罪。

     据明代《新安文献志》载,这篇《责萧衍犯顺书》是新安-古徽州第一篇议论性散文,开创了新安-徽州文学议论性散文之先河。

     刺史张冲死后,萧宝卷诏令程茂担任郢州、司州的军事长官、郢州刺史。后来军援断绝,郢城投降萧衍。梁武帝萧衍想给程茂授予官职,程茂坚辞不接受,而返回篁墩家里,以耕读为业。

     程灵洗之祖父程詧是与南朝梁柳恽齐名的大文豪,曾“以秀才荐,选为司徒长史,累迁散骑侍郎。梁武帝大同中任秘书少监。”程詧所写的《东天竺赋》是新安-古徽州的第一篇抒情性散文,开创了新安-古徽州抒情散文写作的先河。

      程灵洗之父亲程宝惠,梁太清二年(548)被选拔为太学士。当时,梁武帝萧衍的宠臣朱异执政,商议招纳侯景,程宝惠感叹说:“灾难将要发生了。”并与家人们谋划全族返回家乡,程宝惠的伯伯叔叔们犹豫不决。不久,程宝惠的父亲生病去世,于是全家回到黄墩。其时,湘西侯萧隐担任歙县太守,征辟程宝惠担任县仪曹掾。   

      程灵洗父亲程宝惠与母亲安定胡氏生育了五个儿子,程灵洗是长子,程灵洗还有灵溥、灵潇、灵浩、灵激这四个弟弟。

                  崇拜英雄,习得太极

      新安之地历来崇文尚武,文武并举,渐成民风。程灵洗自幼受家族风气和乡间民风熏陶,对英雄豪杰、奇士侠客异常崇拜。

     梁武帝时,南梁人韩拱月(502—557)遍游江南,与当时隐居于新安郡歙县的维摩禅祖师傅大士(497—569)相识结缘。

     傅大士,姓傅,名翕,字玄风,号善慧,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傅大士在新安歙县悟出了气功。

      国学大师、武学泰斗南怀瑾先生曾说:“傅大士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表示中国禅的法相,是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学为中心的真正精神,配上他一生的行径,以身设教。 ”

     从傅大士的偈语“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中,我们可以分析其中掩藏的太极拳训练方式:无极桩状态、以内带外、神意合、神意相恋、守中等训练精髓。

     大士虽没有创立相关太极拳功式,但对韩拱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韩拱月以茅庵巢居于新安南山,隐居六甲,创编了太极拳。

     程灵洗少年时就因为勇猛又有气力,步行一天可走两百多里路,而且聪慧好学,既会骑马、善游泳,又擅长射箭,箭术不俗,身手非凡,而闻名远近,名声很大。  二十来岁时,程灵洗又进入南山探秘,寻得山中老人韩拱月,皈依韩拱月,向韩拱月学习太极拳功,经苦练多年,学有所成。学得太极拳功的程灵洗不仅能日行二百多里路,而且简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武艺大进,功力超群,竟然能徒手与数十人相搏自已却大气不喘,功夫何等了得。

      程灵洗从韩拱月那里承传和精习的太极功拳术,民国时期中国太极拳大师吴图南教授所著的《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一书中记载它是“功用之要,则在超以象外,得其寰中”“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匡扶正义,征战沙场   

      程灵洗习练太极拳,提高了自身的功力和武学修为,回到家乡篁墩后,程灵洗将太极功拳传授给里中子弟,以太极功拳“十五势”训练里中子弟健身防身和“逐捕劫盗”,有效地维护了新安一带的地方治安。

      南朝梁代末年,新安海宁(今黄山市休宁屯溪一带)、黟县、歙县及鄱阳、宣城郡交界的地方,出现很多劫夺和盗窃财物的人,邻近县乡的百姓为此受了很多苦。

     程灵洗向来被乡里人所崇敬信服,前后几任太守和长官经常派遣他招募跟随他学习箭术、骑马术及太极功拳等武艺的年轻人,去追捕、捉拿那些劫夺和盗窃官民财物的人。程灵洗拥有太极功拳等一身好武艺,不是以此欺凌良善,恃强欺弱,而是善于匡扶正义,乐于为民谋利,勇于为民除弊,敢于为民除害,佐国安民,保境守家,因而深得民心,获得民众拥戴。   

     程灵洗戎马倥偬,南征北战,出生入死,驰骋沙场,战功卓越。侯景叛乱爆发时,他招募一万余名乡里人以太极功拳等武艺训练他们,率领他们守卫黟县和歙县,抵抗侯景叛军。

     侯景叛军攻下新安后,连新安太守湘西乡侯萧隐也来投奔依靠程灵洗,程灵洗被尊奉为盟主。

     梁元帝在荆州承制,萧隐又派遣使者抄小道去献上奏表。刘神茂在东阳建义抗击叛军,程灵洗率军攻克收复新安,与刘神茂军互相呼应。

     梁元帝授予程灵洗持节、通直散骑常侍、都督新安郡诸军事、云麾将军、谯州刺史资等官衔职务,统领新安太守,封他为巴丘县侯,食邑五百户。

      后来,刘神茂军队被侯景叛军打败,侯景叛军副将吕子荣率军进攻新安,程灵洗率兵撤退到黟县、歙县境内保卫乡民。

     等到侯景叛军失败,吕子荣叛军撤退逃跑,程灵洗的军队再次占领新安。

     接着,程灵洗又率军进军建德,擒拿住了叛军将帅赵桑乾。

     程灵洗凭借所立的战功被授予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青、冀二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增加食邑,连同以前的达到一千户。

     皇帝仍旧命令程灵洗率领他的部属攻下扬州,帮助王僧辩镇守防卫。不久,调任程灵洗担任吴兴太守,还没有去上任,王僧辩又命令程灵洗向西增援荆州。荆州被叛军攻陷后,程灵洗率军回到京都建康。高祖诛杀了王僧辩。程灵洗率领部下前来支援,他的徒众在石头西门奋力战斗,军队不能取胜,他派遣使者去朝廷领取圣旨,坚持了很久才投降,高祖非常钦佩他们的节义。   

     绍泰元年,朝廷授予程灵洗使持节、信武将军、兰陵太守等职务,他还像以前那样侍守,协助防守京口。等到平定徐嗣徽,程灵洗因立有战功,被授予南丹阳太守之职,封为遂安县侯,增加食邑,连同以前的达到一千五百户,仍旧镇守采石。

     程灵洗跟随周文育向西讨伐王琳,在沌口打了败仗,被王琳所拘捕。第二年,与侯安都等人逃回。兼任丹阳尹,出任高唐、太原二郡太守,依旧镇守南陵。升任太子左卫率。高祖驾崩那年,王琳叛军先遣队东下,程灵洗在南陵打败他们,俘虏了他的士兵,并获得十多匹青龙马。程灵洗凭借军功被授持节、都督南豫州缘江诸军事、信武将军、南豫州刺史。侯等军在栅口打败王琳,程灵洗乘胜追赶敌军,占领了鲁山。被征召担任左卫将军,其他职务照旧。

     天嘉四年,周迪重新侵犯临川,朝廷任命程灵洗为都督,从鄱阳其他道路进攻他们,周迪又跑到山谷里。五年,程灵洗调任中护军,常侍如故,出任使持节都督郢、巴、武三州诸军事、宣毅将军、郢州刺史。

     废帝就位,程灵洗进升官爵,称为云麾将军。华皎反叛时,派遣使者来召唤劝导程灵洗与他一起谋反,程灵洗斩杀华皎的使者,把事情告诉人们,让人们知道。 朝廷非常赞赏程灵洗的忠诚,增加了他的守备力量,给他配备鼓吹一部,因为推带之心,派他的儿子程文季率领水军协助防守。这个时候,周迪派遣他的将长胡公拓跋定带领二万步兵和骑兵帮助华皎进攻包围程灵洗的军队,程灵洗军队据守城池牢固设防。等到华皎撤退,于是就出动兵力追踪、跟随拓跋定,拓跋定还没有来得及过河,于是就带领徒众向程灵洗军投降了。

    程灵洗军趁势进攻周沔州,攻占了它,捉拿住那里的刺史裴宽。程灵洗凭借军功进升为安西将军,改封重安县公,增加食邑到二千户。       程灵洗治军严苛,号令严明,性情严厉,脾气急躁,对待下属非常苛刻,士兵即使犯了小罪,也一定按照军法责罚他们,匆忙之间,就加以杖击、鞭打,而号令严肃而公正,同时程灵洗与士兵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众人因此都非常乐意来投靠他。

     程灵洗对父母双亲非常孝顺,对兄弟姊妹非常友善,常常把自己的财物赠予部下,与乡亲邻里相处的很和睦。他善于辨别淆杂的事物,判断是非,人们没有能够议论驳斥的。 

     程灵洗非常喜好农业生产,亲自耕田犁地种庄稼,至于水田陆地所适宜种植什么的,早晚收割什么收获什么,即使是老农也不能达到他的水平。

     程灵洗家中的姬妾中没有一位闲荡不务正业,而闲空着手的,都要督促他们纺线织布。至于散用钱财帮困济穷,却也不节省吝啬。

     程灵洗子孙满堂,家庭兴旺,兰桂齐芳。谱载:他先后娶了五房妻子,有二十二个儿子,九十三个孙子(江西有程氏谱载其有二十四子,九十六孙)。

     程灵洗在光大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赠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忠壮”。后人于是尊称程灵洗为“忠壮”公或“程忠壮”。

     太建四年,皇帝下令“忠壮”公程灵洗有资格在高祖庙庭享受祭祀的礼仪。

    依据史志记载,南宋朝廷鉴于“忠壮公”程灵洗匡扶正义、佐国安民、保境守域的勋绩,一共给予“忠壮”公程灵洗及其家族十次加封,这实属史无前例。

     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朝廷下诏追封“忠壮”公程灵洗远祖、新安程氏始祖、东晋新安太守程元谭为“忠佑”公,追封“忠壮”公程灵洗为“广烈侯”,“忠壮”公程灵洗夫人董氏为“惠懿”夫人,“忠壮”公程灵洗长子文季为“忠护侯”,并庙食“世忠”庙。

     元朝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加封“忠壮”公至“忠烈王”。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钦降世忠庙祝文,徽州府知府春、秋致祭。

                     影响深远,遗泽千古

      “忠壮”公程灵洗作为一名匡扶正义、佐国安民、保境守域的骁勇战将,永远是新安程氏族人和徽州百姓心中的骄傲,是新安程氏族人和徽州百姓的保护神。同时,因“忠壮”公程灵洗在学习、传承中华太极功拳所做的卓越贡献,后世太极界人士又尊奉他为“中华太极之祖”和“太极魂”。

     “忠壮”公程灵洗去世后不久,新安-徽州乡人纷纷结社,或露天筑坛,或建祠构庙,祭奠“忠壮”公程灵洗这位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

     南宋以来,“忠壮”公程灵洗是在徽州民间第一个被奉为地方神而得到各氏族百姓广泛爱戴信仰的历史人物。

      千百年来,古徽州“乡人追思其义”,篁墩周边八十余社之众,即墓为坛以祭之(罗愿《程仪同庙记》),徽州“程忠壮”庙宇、行祠等建筑遍于域内乡村。

     同时,“忠壮”公程灵洗又是新安-古徽州第一个被记载于正史(《二十四史·陈书》等)的徽州好官。       

     据南宋大学者罗愿《程仪同庙记》记载,“忠壮”公程灵洗逝后,葬在离新安州郡(今徽州古城)三十里的篁墩,墓在其故宅旁边。

     据程氏宗谱描述,“忠壮”公程灵洗墓葬在篁墩村边一块鱼形地上,虽经一千五百多年历史风雨冲刷衍变,其古墓遗迹仍旧,历代均有过修缮,故其坟包及墓葬外形基本保留。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散布于海内外的新安程氏苗裔,尤其是“忠壮”公程灵洗后人纷纷来到古徽州寻根访祖。应海内外程氏族人的要求,黄山市新安程氏族人组织了程氏文化研究中心和程氏文化委员会,多次募筹资金对“忠壮”公程灵洗墓进行修复。   

     在此基础上,“忠壮”公程灵洗后人、霍山籍企业家程先政捐资一百五十余万元增其旧制,扩大规模,修复了“忠壮”公程灵洗墓,平整了墓前广场,树立了功勋碑。“忠壮”公程灵洗后人、屯溪籍企业家程长进捐资在墓旁树立了“太极魂”——程灵洗铭碑。

     程灵洗从韩拱月夫子那里承传和精习的太极功拳术叫“十五势”,所谓太极拳“十五势”,民国时中国太极拳大师吴图南教授所著的《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一书中记载它是“功用之要,则在超以象外,得其寰中”、“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其要诀则有《用功五志》、《四性归元歌》。

     相关资料载,程灵洗还曾著有阐述太极拳“十五势”创编原理的书《观经悟会法》,书中有这样的话:“太极功非研易不能得,尤须朝夕悟在心内,会在心中,超乎象外,得其寰中,有人所不知而已独知之妙”。

      此后太极拳功由程氏世代家传,历558 年至宋绍兴年间,新安程灵洗后裔、休宁人程珌(1164—1242 )高中进士,累官至少师。

      据宋书铭所考,其人承继了其远祖程灵洗一脉流传下来的太极拳功夫,并改太极拳功为”小九天”,共有“十五势”,其“势”名为: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被、提手、卧虎跳涧、单鞭、射鹰、穿梭、白鹤升空、大档拳、小档拳、叶金花、猴顶云、揽雀尾、八方拳。

      程珌的“小九天”拳势名,与现在的太极拳动作名称颇为相似。

      相传,程灵洗还承传了其师韩拱月关于太极拳原理的《四性归元歌》:“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五性亦如人之性,至于天地亦此性。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无物不成形。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并传有其师韩拱月夫子关于太极拳演练的“用功五志”,即所谓“敬、紧、径、劲、切”,此“五志”,已成为后世内家拳所遵的用神秘诀。    

     新安程氏在北宋时期诞生的程颢程颐兄弟值得太极拳界关注。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北宋时期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世有“二程”之称。他们都是河南洛阳人,但自认为是“忠壮”公程灵洗后裔,祖籍古歙篁墩。程颢程颐兄弟的学说被后人称之为“洛学”。他们的学说后来被同是祖籍古歙篁墩的大理学家朱熹所继承和发展,创立了程朱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但对后世太极拳理论的创立,应该是功不可抹的。

      之后,新安程氏“忠壮”公程灵洗一脉又出了好几位武术大家。脱脱的《宋史》对程珌有详细的记载。

      程珌大约生活在1164—1242年间,官至吏部尚书,拜龙图阁学士。

     近代太极拳大家宋书铭说:程珌称擅长远祖程灵洗一脉流传下来的太极功。程珌精研易理,改太极功为小九天,共十五势,势名有: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被,提手,卧虎跳涧,单鞭,射鹰,穿梭,白鹤升空,大裆拳,小裆拳,叶金花,猴顶云,揽雀尾,八方掌。    

     程珌之后的程鸣凤,也是一个文武全才。

     程鸣凤(1225-?),字朝阳,号梧冈。祁门县善和里村人。自幼习武,1246年中乡试,获武举人称号。1253年参加进士考试,射策名列第一,成为名闻全国的武状元。历任殿前司同正将、阁门宣赞舍人、德庆府知府和南雄州知州等职。在朝时曾进献《无逸说》给皇帝,颇受赞许。三年后辞职返乡,在故里建造梧冈书院,讲授文武之道,教育乡中子弟。程鸣凤除武艺超群外,文才也十分出众,精草书,善诗文,著有《读史发微》和《梧冈》、《盘隐》两部诗集。

    新安程氏历史上有名望的武林人物,最值得称道的当是明朝武术家程冲斗。

      程冲斗,休宁县汊口乡人。字宗猷,又字伯嘉,号新都耕叟。随洪纪、洪转师法学习棍法,并得到僧人宗恕、宗岱的指点。此后,又拜广按为师,侍奉甚谨。尽得广按真传绝技。以少林白眉棍法驰名武林。程冲斗长枪和单刀技艺也非常精湛,他的长枪法学自名师李克复和刘光度,单刀则传自一代倭刀大师刘三峰,再加上他自己善于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因而武功达到出神入化之境。

   族人程伯诚喻为“其击刺时,虽山崩潮激,未足喻其勇也;烈风迅雷,未足喻其捷也;积水层冰,未足喻其严且整也。”

     程冲斗一生长期在江湖上奔波,因江湖险恶,他又独出机杼地将古弩改制成更便捷的形式,腰肘均可携藏,非常实用。

      晚年,程冲斗因志向无法实现,被迫返,教授乡里子弟,并组织子弟兵保卫家乡,一时汊口一带盗贼潜迹,百姓安居乐业。县令侯安国赞道:“宗猷所携子弟兵,虽不及数十人,然可当数千之用。”    

      程冲斗有《耕余剩技》一书流传后世,包括《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蹶张心法》四部分,民国年间周越然影印出版时,更名为《国术四书》,是享誉武林的一本名著。另有《射史》一书传世。

     千年最古老的拳其中有:提手,穿梭,单鞭,揽雀尾等动作的名称与现在的太极拳名称相同。

     《用功五志》云:“博学,是多功夫;审问,不是口问而是心问;慎思,听后当留心想念;明辩,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

     《拳云》:“一要心灵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粗精无不到”。

     2020年中华太极拳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太极拳当然并非是哪一个人一早所发明,它是我国历代先人数千年探索、创造的智慧成果。

      人们说到中华太极拳的六个最早源头,第一就都认为“忠壮”公程灵洗是太极祖师。是由南朝韩拱月、新安程灵洗开始,再经唐朝时歙州的“许仙人”许宣平、李道子,到宋时徽州休宁的程珌,元时的“邋遢仙”张三丰,明清的王宗岳、蒋发,清中叶的陈长兴,这么发展起来的。

     这里稍微宕开一笔,稍微详说一下许宣平这个神仙一般的人物。

     许宣平这个历史人物虽然是一千三四百年前的唐代人,但至今生活在古徽州大地的当代人还是几乎家喻户晓,童叟皆知。   

     许宣平是江南新安歙县人,著名的隐居道士。他习得了“忠壮”公程灵洗传下来的太极功拳,并将其发扬光大,传播得更广更远。

     许宣平所传太极拳之名为“三十七式”,三十七式而得名,拳招如下:(1)推碾;(2)凤凰展翅;(3)簸箕式;(4)十字手;(5)双鞭;(6)手挥琵琶;(7)高探马;(8)肘下捶;(9)海底珍珠;(10)上提手;(11)下势金鸡独立;(12)云手;(13)反云手;(14)倒撵猴;(15)揽雀尾;(16)单鞭;(17)提膝拗步;(18)斜飞式;(19)玉女穿梭;(20)指裆捶;(21)如封似闭;(22)野马分鬃;(23)进步搬拦捶;(24)弯弓射虎;(25)上步栽捶;(26)抱虎归山;(27)扇通背;(28)翻身白蛇吐信;(29)分脚式;(30)转身蹬脚;(31)挂树踢脚;(32)单摆莲;(33)双摆莲;(34)十字摆莲;(35)下势上步七星;(36)退步跨虎;(37)白鹤亮翅。

      练习方法为单势练习,一势练成再练一势,至三十七式逐一练成,动作自然连贯,一气呵成,绵绵不断,滔滔不绝。

      由此可见,至许宣平时,太极拳三十七式已成定名,后传自宋远桥,称宋氏太极拳,辛亥革命时宋氏传人宋书铭将拳谱公开。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千里迢迢自长安到当时的江南新安歙县拜访许宣平而不遇,题诗仙桥,怅然而归,诗曰:“我吟传舍脉,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萧萧,倚仗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     

    据此看来,李白仗剑慕道,并在宣州、池州、徽州一带滞留过,其意当在访习太极拳技艺及轻身术。

      海内外太极拳界人士每年都有人自行到古歙篁墩来寻太极之根,谒太极之魂。

      规模最大的一次当属2015年全国太极拳各大门派200多位太极拳大师、高手在武当山游玄德道长等人的带领下齐聚如今的屯溪篁墩村程灵洗墓前,隆重叩拜太极祖师程灵洗。     

    近十五年来,海内外新安程氏清明公祭“忠壮”公程灵洗大典,每年都有太极拳人士组团参加,并现场集体展演太极拳,以此公祭“太极魂”“忠壮公”程灵洗。     

     近日,全国各地前来参加徽州太极高峰论坛的太极拳界人士又陆陆续续先后自行前往古篁墩,寻访太极拳之根,拜谒太极之魂“忠壮公”程灵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