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分别心,如何面对自己的分别心

 我好爱你我爱你 2023-05-10 发布于河北

这是东霞思维拂尘记的第897篇原创文章,字数1320,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

最近给孩子们上思维课,发现自己内心对于不同的孩子,起心动念完全不一样。

我偏向于喜欢比较聪明灵动的,一点就通的,他们很愿意互动,讲出自己想法,也总会让我的课堂生出很多变数,有时我会完全抛开备好的课,根据孩子的反应,讲更适合他的内容。

当然这样的孩子,普遍的特点就是有点顽皮、还不太愿意守规矩,我却丝毫不以为意。

当遇到喜欢说脏话的、心性不正的、自作聪明的孩子,我会心生厌恶,我会想,有的孩子生来就是“恶”的吧,他们生出来的念头想法,很多是负面的、消极的、损人不利己的。

即使我不会表露出来,但我明显感觉到内心生出的厌恶感。

还有些所谓的“笨”孩子,理解能力差,接收信息的速度慢,往往他们表面的拖拉、磨蹭,背后是对于学习天生的抗拒。

我会不耐烦,会焦虑,会感到我的时间被浪费,从而心生傲慢与偏见。

我知道,不管什么时候,人不能有分别心,可那些分别心,不经意间,浮出水面,我又要怎么面对呢?

一 什么是分别心

“分别心”来源于佛教,指人起心动念所产生的分别取舍的心,又称为“执着心”、“涉境心”。

人的很多烦恼都起源于分别心,我们总会把世界进行二元对立,好就是好,差就是差;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这些都是分别心的产物,进而就是烦恼、焦虑、难过、讨厌……

二 分别心从哪里来

分别心,一种是对于事物的取舍、追求、选择;另一种,是对于不同的人的看法想法。

对于美丑、善恶、好坏的辨别,都是基于我们过往的教育、经历,受到的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

事实上,这些都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标准。

佛家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若有若无,若是若非,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

道德经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一切都是相对的。

GIF

三 我的3变面对

1变自己的心态

看见、接纳自己的分别心,嫌贫爱富、弃恶从善、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性,我看见了自己的分别心,也明白分别心从哪里来,我承认我不是圣人。

减轻负疚感,给自己卸下包袱。

还记得2年前,徐老师对我的评价:负担太重,背着太多东西,要学会放下,轻装前行。

2变面对的方式

因材施教,个性化对待。

看见他们的不一样,对不同的孩子,先调整期待值,然后分别心自然会减少很多,再细心观察,发现他们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与优点,分别心又会减弱一些,最后不知不觉中,分别心所剩无几了。

3变分享的快乐

以前我会以为,这些不太好的、阴暗的想法,不能公之于众,一个人默默消化。

现在,我改变了思维方式,我知道,其实这个世界不是我们认为的世界,每个人都独一无二。

我很愿意让更多人知道我的想法,我的面对,我的困惑,我的烦恼。

哪怕有一个人,因此而解惑、减轻烦恼或活得更喜悦、从容,我做的这些,就都有价值。

生命的意义,更多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呈现出来的。

文|东霞

极简思维创新人

充满好奇心,探索新领域,

成为创新思维引领者

脑中有图心中有数脚下有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