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德华】人生在“最无知”的时候最好玩

 董青杰 2023-05-10 发布于北京

我大概15岁的时候,正面临中考压力和人生的迷茫,那时候恰恰还遇上我少年怀春加上家庭变故,综合因素导致了15岁时郁郁寡欢,内向而寡言。

那时候经常睡同学家里,某一日早晨,偶然间听到一首流行歌曲,“眼前分明初次听,心底确是故人曲”,不知道是啥歌也不知道谁唱的,旋律刚起,就感觉已经听了好久一样,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当然那时以学习为主,这样美好的歌曲只能悄悄压藏在心底。

多年以后,谁也不知道当初的侧耳一听,造成18年后的今天,我要为这首歌的编曲书写它的前世今生,这首曲子就是刘德华的《来生缘》,而《来生缘》的前身是《一起走过的日子》,这首歌曲当时至少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

1、改变了刘德华不会唱歌的黑标签。

2、改变了作曲家胡伟立在电影音乐造诣上的江湖地位;

3、改变或提升了徐克电影的灵魂价值

胡伟立,一个撑起华语乐坛半壁江山的男人,很多人可能没听过这个名字,但70后、80后的人基本都听过他作的曲子,很多电视剧、电影里面的插曲都有他主创的音乐并且多次获奖,比如《笑傲江湖》、《鹿鼎记》、《东方三侠》、《黄飞鸿34》、《东方不败2》、《唐伯虎点秋香》、《新不了情》、《醉拳2》、《九品芝麻官》、《中南海保镖》、《梁祝》、《天若有情23》、《新上海滩》等等,而最著名的就是《一起走过的日子》这首曲子。

胡伟立,1937年生,祖籍江苏无锡,从小历经战乱,对于音乐天赋异禀,21岁时编出来的曲子被纳为中学教材中,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后留校任教。49岁时他已经是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学者了,按理说一个男人该有的成就和辉煌他都有了,但是他总是觉得欠点什么,感觉人生平淡无奇。按他的话说:

人生就是在不可知的时候最好玩。可是很多人对不可知的东西很恐惧,都要100%有把握了再踏出去第一步。我从小就比较冒险,闯祸闯了很多,失败也失败了很多。”你看看他的想法,从小就跟我们受到的保守教育背道而驰。我觉得这种人生经历才是最符合人性和生命原本的样貌,人不应该为了某个成熟的目标或者路径一直走下去。

苏轼晚年悟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的感悟和胡伟立的说法有遥相呼应之妙,一片茫茫未知的江海,或许才是我们最好的归宿。

1986年,胡伟立49岁辞去工作远赴香港,当时香港的艺术环境比较开放自由,这对于不耐平凡的胡伟立来说非常新奇,在香港很长一段时间,胡伟立扮演的都是家庭妇男的角色,他每天给太太做饭,做家务,然后就是逛街,后来感觉一个男人吃软饭好像挺丢人的,不得已他又找了一个教小提琴的工作,一个吃腻了官饭的老教授,突然像打工人一样有了教小提琴赚来的钱,这让他高兴的不得了。

再后来经过亲戚介绍去了TVB电视台工作。

当时的TVB拍了很多电视剧,电视剧的插曲音乐基本都是买来的使用版权,因为版权问题电视台经常跟原创方发生纠纷,音乐品质反复单调,非常不爽,而胡伟立恰恰弥补了这个短板,老胡能根据一个人的肢体动作就能立刻作出衬托他情绪表达的伴奏,这样的人才香港之前从来没有过,胡伟立自己也没能意识到这不按套路出牌的能力还能赚钱,还能被电视台的人喜欢。

于是乎,50岁的胡伟立自己从街上买了好多电线,又买了很多音乐器材、录音设备等,还买了一本英汉字典,字典是专门解决电器说明书上的英语字码看不懂的。很多老人年轻时学的都是俄文,后来才改的英文。老胡这临时拼凑的能力,像极了很多不被看好的创业者,就是凭着一腔热血!也没什么可说的。每天赚不了几个钱,但就是凭着兴趣爱好和别人需要,乐此不疲。他活生生地用脑洞大开的“拿来主义”为电视台做成了一个正经音乐工作室。

虽然晚年凭着自己本事赚钱,但胡伟立还只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转,

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要数刘德华。

1990年,53岁的胡伟立接到了一个任务,为杜琪峰的电影《至尊无上Ⅱ之永霸天下》做一首歌曲来烘托电影的高潮部分。这个任务不好干,因为刘德华之前也出了很多歌曲,但一直被认为是音乐界的门外汉,没人会相信刘德华有音乐天赋,尤其是杜琪峰。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命运,有些人玩着玩着就把钱挣了,玩着玩着就成功了,就像怀孕一样,完全是出人意料的产物。心理学上叫心态好,命理学上叫名带“食神”,天大的难事放眼前,那都不叫事!

胡伟立就是这样的人,他首先买了所有刘德华的唱片,一张一张听完后下了一个千篇一律的结论:“这小子确实不会唱歌!”,妙就妙在人在最无知的时候最有趣,他利用刘德华低音和中音的特点,作了一首只到8度高一点的曲谱,高潮部分由二胡为刘德华遮羞,弥补刘德华高音唱不上去的尴尬。我写到这里我就是想告诉大家,高雅和低贱的做事风格是一样的,不是一味的强求就能成功,我们应该学会配合,没法配合的时候,也要创造条件在相互配合中感受别人的优点。

这首曲子做出小样后,刘德华想把二胡的部分去掉,从这一点也看出来刘德华的确是不太懂音乐,年轻人嘛,难免都有一意孤行的一面。胡伟立告诉他,“这首歌曲最经典的部分就是二胡部分”。二胡音色的婉转悠长能更准确的倾诉心境的苦闷,二胡也非常适合衬托壮士悲凉,情路艰难的高昂沧桑,可谓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刘德华一直是娱乐圈被认为最努力的艺人之一,53岁的胡伟立对当时30岁的刘德华的为人也非常的赞许。

杜琪峰的电影播出之后,电影插曲《一起走过的日子》一夜间火遍香港,中国风,空灵低沉,忠贞悲怆的旋律和歌词瞬间勾起了无数红尘男女对于情感的追忆,同时也一曲洗白了刘德华不会唱歌的标签。这首歌曲不仅带火了胡伟立,也成了刘德华最经典的成名曲,同时也获得第十一届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

从此以后,周星驰,徐克等知名导演都力邀胡伟立为自己的电影做配乐,53岁的胡伟立从这首《一起走过的日子》才真正的崛起。这首歌,也让更多人看到,原来胡伟立除了做民族乐、影视配乐,还会作流行乐。

在众多合作中,胡伟立最中意和徐克的合作,徐克电影里面的侠客精神是全世界最难懂的中国精神,同时徐克对胡伟立也最为重视。

一个人的价值,“被人需要”远远要超过主动索取。徐克经常把非常重要的事情甩给胡伟立,胡伟立也恰恰都能不辱使命。多年后,徐克说:“我和胡伟立老师的合作,是跟黄霑也难达到的境界。”

胡伟立的音乐以中国古典音乐为基础,打破传统文化束缚,大胆尝试中国乐器和西洋乐器的结合,有黄梅调的欢快,有茉莉花的忠洁,有粤曲的缠绵,有游戏人间的洒脱。

胡立伟回忆49岁之前虽然在别人眼里已经非常的成功,但他却说“(49岁之前)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在庸庸碌碌地重复自己,看不到有什么重大的转机。”49岁之后,虽然很多事情难以确定,但是却非常有意义,胡伟立回忆特别感谢太太:“她在强大的压力下,从不发脾气,默默接下所有家务,照顾我吃喝。”胡伟立把所以的晚年精力都投身到音乐工作室,把他所学到的东西都教给后人。

胡伟立最近几年都在做公益,他觉得搞音乐、做艺术的时候,不是每次拿出来的东西都要收钱的。在公益活动中最大的污点就是收费,而胡伟立经常授权给他们免费的音乐。

2012年,75岁的胡伟立把自己49岁之后的经历整理成书,书名就叫《一起走过的日子》。徐克作序,刘德华、杜琪峰力荐。  

《一起走过的日子》对刘德华的影响:

1990年,30岁的刘德华事业遇到瓶颈,但因为粤语《一起走过的日子》一曲成名,开始转型涉足音乐界。

1991年,刘德华根据自己和喻可欣的苦情经历写成普通话《来生缘》歌词,搭载《一起走过的日子》旋律,出版《来生缘》音乐专辑,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

1993年,刘德华和三千粉丝一起合唱《一起走过的日子》,表达对故友的眷恋和贵人的帮扶。

2019年末,抖音上有一段刘德华“我回来了,,,”的剪辑视频突然又火了,那段《一起走过的日子》大合唱就是剪辑1993年那场音乐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