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李银桥儿子袒露:有件事毛主席直到去世也没原谅我父亲

 数字人生6688 2023-05-10 发布于山东

2019年,李银桥的亲生儿子李卓韦在一档节目里提起来,父亲曾经犯过一个严重的错误,以至于主席气他气了十几年,去世的时候也不曾松口原谅他。

一段话让在场的观众深感震惊,连许多曾经在伟人身边待过的人都感到十分不理解。李银桥在主席身边待了十五年,主席对这名卫士的喜爱是有目共睹的。

李银桥晚年

这么多年,从不曾听说过两人之间有什么大的隔阂。到底有什么事情,能让主席一直不肯原谅他?

热泪送别

“银桥,我死以后,你要每年到坟头上看我一次啊!”

1962年4月,69岁高龄的毛主席在办公室里泪水涌出,他一边落泪,一边把李银桥揽进怀里,一下一下用力拍打着李银桥的背。

毛主席

见此情景的李银桥鼻子酸得厉害,自己跟在主席身边15年,见过的主席落泪只有两次。

一次是1952年在上海大剧院看《白蛇传》,主席被情节打动情难自禁。另一次是1957年士兵们下乡探查,带回来一个掺了许多麦糠的黑窝头,主席边吃边哭,心疼以此为主粮的百姓。

而现在是他见过的第三次,不是面临生死离别,不是忧虑百姓困苦,只是单纯地因为自己要去别处工作,不得已调离主席身边。

眼泪不由自主的爬满李银桥的脸庞,安慰主席说天津离北京离得近,一有空就回来看他。

可主席满心浸在与李银桥分别的痛苦中,哪能听得进去,思绪情不自禁地回到了10多年前。

1947年毛主席在人群里一眼挑中了李银桥,那时他才刚二十出头。当主席的警卫员多么光荣,可他愣是不愿意,想去前线打仗。

实在舍不得放这个这么合眼缘的孩子走,毛主席便与他订了个君子协议——在自己身边呆半年,半年后再考虑是否离开。

毛主席和李银桥

在后来的日子里,李银桥折服于毛主席的魅力,心甘情愿地留在了主席身边。

相处的时间如此飞快,15年转眼就过去了,主席渐显老态,李银桥也从21岁的愣头小子变成了36岁的稳重男人。

一天,毛主席在桌案上伏着办公,抬头恰看到李银桥忙碌的身影,不由得一阵恍惚,觉得银桥这么大了,是该忙自己的事业了。

担心自己牵绊住李银桥的发展,毛主席暗暗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把李银桥从卫士长的岗位上调走,去到一个更能发挥他能力的地方。他的良苦用心,李银桥怎么能不知道。

“这么多年咱们一刻不离,你们比我的孩子还亲呢!”

听着主席哽咽声的浓重不舍,李银桥一度哽咽说不出话来,只能更用力地拥抱主席。

最慈爱的主席

毛主席和李银桥年龄相差很大,建立如此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忘年交,也可以说几近父子之情。

毛主席

对于11岁就离家参军的李银桥来说,父亲已经是一个很模糊的影子了。田里忙碌的身影,幼时宽厚的臂膀,在常年的征程中离他越来越远。

直到毛主席的出现,才让他又体会到了久违的“父爱”。甚至连他的婚事,都是主席亲自操持的。

毛主席和李银桥夫妇

1948年12月,主席的小女儿李讷乐呵呵的参加了一场婚礼。

“新娘子和新郎官我可都认识!”

天真的李讷大声给旁边的人炫耀着,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新郎李银桥和新娘韩桂馨听见,也不由得相视一笑。的确,要是没有小李讷,别说结婚了,他俩现在还不认识。

毛主席与李讷

1947年刚来到主席身边当卫士的李银桥,一日忽然发现院里多了个十八九的漂亮姑娘。

没接触过几个女生的李银桥霎时心动了,四处打听这姑娘是谁。还是小李讷告诉他,这是父亲给自己请的老师,叫韩桂馨。

李、韩二人朝夕相处间产生了情谊,情愫流动得那么明显,却谁都不肯迈出那关键的一步。

主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直到李银桥拿着一封家里寄来的相亲信找毛主席,他总算忍不住了,给李银桥支招:小韩同志心思细,知道怎么处理,去问问她。

李银桥虽然害羞了点,却聪明一点就透。他听出了主席的言外之意,这是让他主动去捅破俩人的窗户纸。

果然,他拿着这封信去找韩桂馨请教怎么办时,早就芳心暗许的韩桂馨害怕他真的和别的女人相亲结婚了,慌忙建议他回绝家里的相亲安排,殊不知红透了的脸把自己的心事透了个底。

操心的主席一看李银桥未来的媳妇是个文化人,可这小子写个检讨都得憋一星期,平日里不好帮自己的忙不说,万一小韩同志嫌弃他怎么办。思筹片刻,主席决定亲自带李银桥的“文化课”。

要知道,那时候忙主席非常忙碌,忙着指挥解放军与国民党部队作战,忙着思考如何解放全中国。他在百忙之中愿意抽出时间教李银桥,足以说明对此人的重视。

每天写一篇日记,成了李银桥的必要任务。虽然他心里有些苦,毕竟写日记对他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是主席的命令,他不敢违抗。

在这种训练下,渐渐地,他从一个会把《旅行记》写成《旅行集》的才疏学浅的人,变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讲故事的“小作家”。

甚至在主席逝世以后,他还凭着这本事,将自己与主席的相处点滴整理出来,记录成册,将真实的毛主席展现在世人眼中。

最贴心的卫士长

李银桥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记得毛主席对自己的好,便更加用心地照顾主席。

五十年代,主席日日忙碌,落下了难以入眠的毛病。正好那段时间,警卫班里新来了几个小兄弟。

一日,他正换了班刚准备收拾收拾,一个叫李连成的小卫士跌跌撞撞的跑来敲门,语气颇为愧疚和委屈。

今日正好是李连成值班,眼见他如此,李银桥心里不禁暗道:糟了!这个时间正处于主席可能会休息的时候,应该是被吵醒了,对小卫士“发了脾气”。

没再多想,李银桥一把拿起篦子赶了过去。果不其然,经历了三天两夜的伏案写作,主席的身体已经严重超出负荷。

当他好不容易睡下之时,值班的李连成看到有光亮从窗户透过来,怕影响到主席的睡眠,便自作主张想要把窗户关上。

本是出于好意,可李连成刚来不久不清楚主席的作息。当时主席不仅难以入眠,还非常容易被一些细微的动静吵醒。主席被吵醒后一时间有些生气,说了李连成几句。

李银桥赶到,看到处于生气中的主席,赶紧边安抚,边把篦子拿出来一下一下给主席篦头。

这个方法是他用了好几年的“神方”,每当主席劳累不肯休息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就会把篦子拿出来给主席梳几下,循环循环血液,舒适又健康,主席很是喜欢。

在李银桥的抚慰之下,主席渐渐平静下来,亲自找到李连成,为刚才的发火向他道歉。

其实,毛主席挑选卫士,没什么别的要求,就只要跟自己“合得来”,没有学历、出身的硬性条件。

这个要求看似简单,但实行起来却是最难的,到底什么样的人跟主席才合得来?

跟随主席15年的李银桥好像最有发言权,可拿这个问题问他,他也不知道答案。因为在他看来,和主席“合得来”,是一件根本不用费力气的事。

李银桥是一个纯粹的人,当面临主席亲自问他是否愿意跟着自己的时候,他能跟随本心,说出“不愿意”几个字。

恰好,主席也是个至真至诚的人。两个真诚的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难言的默契。

李银桥总能知道,什么时候“看紧”主席,什么时候能让他“有些许放纵”。

1948年12月,平津战役首战告捷,一场突然而至的大雪,将主席本就高昂的心情又拉到一个高点。

“银桥哥,主席都在外面待了十二分钟了,把主席赶紧叫回来吧!”

一个小卫士看着表,给李银桥打报告。

作为主席的卫士,他们在保证主席安全的同时,还被主席亲自安排了一项特殊的任务——监督主席的休息时间,每次不可超过十分钟,十分钟以后要提醒他回去工作。

想到主席如此爱雪,李银桥不忍心打断,干脆把心一横,受点批评处分有什么大不了的,今天主席高兴,加上主席之前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就让他休息二十分钟。

在外面赏了一会雪,毛主席也知道超过休息时间了,他没批评李银桥,反而带着更加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李银桥知道,自己做对了。

可就是这么两个相亲相爱的人,到底是为何事,主席临终也不曾原谅李银桥?

鸡蛋引发的怒火

1961年初,河南信阳的一个小村落里,上了年纪的刘大娘在家里翻箱倒柜,想要找出来点什么稀罕物件。但是翻了半天,却无奈的发现家里什么好点的东西都没有,她不由得一阵气馁。

“奶奶,咱家老母鸡今天下了个蛋!”

外头的小孙儿头扎进鸡圈,大声嚎了两嗓子。

刘大娘一阵犹豫,一个鸡蛋怎么能表达出自己的谢意。眼下仿佛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能让恩人把肚子填饱了再走,那也算好了。

第二天一早,她早早起床,带着一枚煮好的鸡蛋往恩人住处赶去。

她到了才发现,恩人的门口早就被手里拿满东西的村民们围住了。恩人要离开了,大伙都想表达表达自己的谢意。

刘大娘和村民眼中的恩人,正是李银桥。

当他趁着天蒙蒙亮,想要偷偷离开的时候,一打开门就看到了这幅场景。

毛主席派他来实地考察信阳的饥荒情况,期间眼看着村民挨饿却没有办法,只能一闲下来就帮村民们分担点活,挑水、砍柴......能做的全给做了一遍。

村民们感激李银桥的付出和领导干部的关爱,纷纷拿出家里的好东西,想让李银桥带在身上。

“不要拿群众一针一线”。

毛主席的声音仿佛在耳边时刻提醒他,他不敢稍有懈怠,艰难地推辞了热情的村民,从人群中挣扎出来。

让他没想到的是,刘大娘竟一路跟了过来:

“你不收下,那我就不走了。”

执拗的大娘哪懂共产党的原则,只是本着认知里的人之常情,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激。

万般无奈,看着身后亦步亦趋的刘大娘,李银桥只好接过了那个鸡蛋。如果知道因为这颗鸡蛋将会引发怎样的遗憾,现在的李银桥一定说什么也不会接受。

“三令五申不要拿群众的东西!你就是这么听命令的?”

这是主席检查他第四封检讨书了,但还是压不住心底里的怒火。李银桥知道自己做的事情触到了主席的逆鳞,更违反了党内的原则。听着主席的训斥,他羞愧得把头快埋到了胸膛里。

前些日子,在上交的信阳饥荒调查报告中,他把自己收了群众一个鸡蛋的事情如实作了汇报。主席看了之后非常生气,让他写检讨反省。

毛主席和李银桥一家人

一遍一遍的检讨书下下来,主席就是不肯通过。李银桥心里泛起苦涩,明白在主席的心里,拿群众的东西,根本就是无法原谅的行为。

这场风波持续了一段时间,主席虽然不再提了,但从未说过李银桥通过了对此事的检讨。直至1976年主席去世,也没对这件事再发表过意见。

李银桥知道,主席不提是因为没有原谅自己,心里始终对主席抱有深深的愧疚,这也成了他心中的一大遗憾。

虽然这件事在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并不起眼,一个鸡蛋也不起眼,但是对于李银桥这种有着强烈责任心的共产党人来说,却足以记挂一生。

不过,也正是把李银桥当作了家人,主席才会对他有那么严苛的要求,就像是对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毛岸英要亲自上战场,李讷不能在饥荒的时候多吃一点粮。

毛主席对待百姓总是那么宽厚,但是对自己的身边人却从不放松。这不是苛责和无情,而是以身作则,共产党正是凭着这份原则,才得到了千千万万群众的拥护,走出这条伟大的“群众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