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清河区委员会(简称清河区党委)于1940年10月,在博兴县纯化镇建立。其前身为中共鲁东工委、清河特委和清河地委。 清河特委书记霍士廉 清河地委驻地旧址 清河区位于山东东北部,胶东、鲁中、冀鲁边三个行政区之间。东至昌(邑)潍(县),西抵章(丘)历(城),南枕胶济铁路,东北濒临渤海,辖20余县,380余万人。 1940年初,清河地委根据山东分局指示,确定了“建立寿光清水泊地区根据地,向小清河以北发展”的方针,开辟了小清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广(饶)博(兴)蒲(台)地区。此时,清河区抗日根据地已有寿光、广饶、博兴等13个县的党组织,11294名党员。 为进一步加强对清河区抗日斗争的领导,1940年10月,清河地委在博兴纯化镇召开清河地区党的代表大会,有13个县的180名党员代表参加。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清河区党委,景晓村任书记。 景晓村 12月,清河区第二届参议会决定,将清河行政专员公署改为清河区行政主任公署,清河地区参议会改为清河区参议会。清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主要驻广北的牛庄、北隋一带。 区党委和行署以下,又分别组建了清东、清西两个地委和清东、清西两个分区办事处。1941年7月,清东、清西办事处均改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1年10月,清河区党委和行署又组建了清中地委和专署。 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整编为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许世友,副旅长杨国夫,政委刘其人。 许世友 12月,清河区工、农、青、妇、文各界代表会议召开,正式成立清河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其后,清河区职工、农民、青年、妇女抗日救国会相继成立。在全区形成了党政军群领导机构各成系统的巩固的 平原抗日根据地。 清河区党委建立不久,抗日战争即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日军频繁地进行“扫荡”“蚕食”,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军、政、经、特、文的所谓五位一体的“总力战”;清河区内的国民党顽固派,组织“剿共联军”向八路军进攻,形势急剧恶化。小清河以南大部地区被“蚕食”,根据地面积缩小、人口减少。 杨国夫 清河区党委、军区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方针,于1941年开辟了以八大组(永安镇)为中心的大片根据地;解放了义和庄,建立了垦区后方根据地,打通了与冀鲁边的联系,为粉碎敌人的“蚕食”“扫荡”打下了基础。 1942年2月,山东纵队三旅奉命改为八路军山东清河军区,杨国夫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委,刘其人任副政委。辖清东、清中、清西3个军分区和军区直属团、特务营。 刘其人 10月,又分别建立垦区独立团和垦区军分区。1943年5月,建立垦区地委和垦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至此,清河区党委、行署、军区下辖清东、清中、清西、垦区4个地委、专署和军分区,近20个县委、县工委和政权组织。 1942年和1943年,日伪军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5000人以上的大“扫荡”20多次。清河区党委和军区领导全区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开展整风和“减租减息”运动,实行了“一元化”领导,进行“精兵简政”;将部队化整为零,坚持并加强已被“蚕食”地区的斗争;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开辟了黄河以北地区。 1943年夏季反“蚕食”战役取得辉煌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21天大“扫荡”,从而根本改变了八路军的被动局面,开始对日伪军反击。1943年底,清河区抗日根据地面积已达1.2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9%,人口250余万,占总人口的56%。 1944年3月,根据山东分局同年1月的决定,清河区党委与冀鲁边区党委合并为渤海区党委,隶属山东分局。清河区党委所属各地委皆划归渤海区党委,垦区、清东、清西3个地委改为渤海四、五、六地委。清中地委撤销,所辖各县委分别划归四、五、六地委。 新成立的渤海区党委,书记为景晓村,副书记为王卓如;军区司令员为杨国夫,政委由景晓村兼任,副政委为刘其人;刘其人代理行署主任,李人凤任副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