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瓦店农耕民俗博物馆:农耕文明的“活化

 刘沟村图书馆 2023-05-10 发布于河南

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袁永强

1.中州名镇

图片

春风吹过,槐花飘香。一树花开,四月美好。在这美好的日子,我有幸和宛城区作协的作家作者一起,来到瓦店镇,一是欣赏书法家刘国方的书画、碑林,二是参观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文化总是给人无限的憧憬、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

图片

瓦店,中州名镇铜瓦店,和金赊店、银石桥、铁安皋被称为南阳四大名镇。瓦店我多次去过,宛襄古道的古朴悠远,豫花园的树绿花艳,界中醋厂产的中华老字号醋醇香酸甜,逵营社区现代化别墅开启城市生活,光武广场里刘秀像生动端庄,古桩月季园带你进入雄浑博大的月季海洋等,还有名吃鄂宜火锅,大鹅,鸡子,排骨,再配上萝卜、土豆等,刺激着味蕾……好玩的,好吃的,总让人想念。瓦店就是这样自然风光幽美,人文资源厚重。

2.访刘国方

图片

书法家刘国方是瓦店高中的退休教师。我和刘老师认识还是在2015年红泥湾镇组织的一次文化活动上,我去新闻采访。刘老鹤发童颜,文化气息浓厚,书法遒劲有力,十分有特性。我让写了“晴耕雨读”四个字。我喜欢读书和书法,书法和文化相通。所以一见到刘老师我就心生敬意。如今这次走进刘老师的瓦店白水草堂碑林,我惊诧了:一个平常的农家小院,就和瓦店镇政府一墙之隔,二层的小楼在杨树的树荫下,越发宁静致远。青绿的爬墙虎昂着头,如同迎客松,向我观看行注目礼;紫色的葛花就在楼顶,如同一个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千骄百媚,朝我招手。

图片

久在乡镇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压力如磐如山,难得轻松清静。如今我一踏入刘老的书法小院,感觉长久的紧张气氛一下子全部消失了,压抑的焦灼,工作的艰难,心态的落寞,迎检的紧张,都顷刻间缓解了,这就是环境的作用、艺术的力量。

3.精湛书法

图片

我小时候,一直到高中毕业,家里没有电视。一是经济紧张,所以经常靠看书和练毛笔字来打发闲余时光。古典名著和外国名著我看得多,也十分收益。我练习过曹全碑、张迁碑、乙瑛碑等隶书,还练过神策军碑柳公权的楷书。所以练习书法也是我经常追求、希望可以日益精进的爱好之一。

图片

看着刘国方的碑林,各种字体、不同章法,让我大开眼界。刘国方的父亲也是一位大书法家,碑林里有父亲和他的作品,父子作品不仅代表书法艺术的传承,而且是书法形式的展览陈列。大象无形,耕耘无声。书法是一代人几代人的马拉松,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日练习,一日不停,不仅要吸取古代碑帖的精华,还要推陈出新,扬长避短,这样才会不断精进。走到二楼刘老师的书法室,毛笔,墨水,砚台,玉器,石头,佛像,印章,纸张,还有写好的书法作品和画画作品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让人进入书画艺术的园林之中,沉醉不知归路。

图片

4.农耕物品

刘国方的书法人生不仅增加了人生的厚度,也擦亮的人生的亮度。我总在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爱好和专长,那是多么苦闷。尤其在退休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心灵在那处安放。除了书法,最震撼人心还有刘国方一手筹备而成的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经过十几年辛苦奔波搜集,投入资金100多万元,一共4000多件农耕物品,铺满了四个展厅,每个厅上下三层展品。熟悉的黄牛,鸡鸭狗鹅,犁子,耙,木篓,镰刀,石磙,木叉,蒸笼,锅帽,拍子,称子,纺车,茶壶,盘子,草铡,打煤球机,打土培机,织布机,铁匠铺,盆,罐,黑白电视机,汽灯,算盘,钟表等等,每一个物件如同农耕的“活化石”,都是一个尘封的记忆,都倍感亲切和温暖。

5.农耕文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自小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父亲是勤劳能干的农民,熟悉的农耕生活陪伴我走过20年春夏秋冬。每天清晨,父亲会提前到地里锄草、种菜、打药等,回来割一条子草回来,然后用铁铡铡青草,喂牛,牛吃得津津有味。我记得家里是一头大黄母牛,父亲睡在牛屋,床铺是用木棍木板支起来,和地面悬空,父亲一是晚上看牛防偷,二是及时清理牛屋地面,把干土铺好。人勤牛不懒。种地离不开黄牛,父亲把黄牛照顾的很好,牛很壮实,牛毛发着亮光。到了地里,黄牛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炎热的夏季,牛犁地一来回,就汗如出浆,可是它没有父亲的命令就没停下来,父亲后边也出了汗,古铜色的脸庞是长期农耕留下的最好底色,也是劳动人民最好的底色。后来犁地一个小时,实在太累了。父亲停下来,喂牛喝点水,自己席地而坐,抽一支烟。然后起来,和牛一起犁地。慢慢的,接续干,父亲背后掀起一块块新翻的土块,一片又一片整理的土地,构成了希望的田野。父亲的汗水,牛的汗水,就洒在里面。就这样一人一牛,全家7亩多地,靠小麦、棉花、玉米、大豆、芝麻,后来还种西瓜、甜瓜、蔬菜,支撑起一家人生活,还有我和姐姐的学费。

图片

土里刨食,极度坚持,勉强吃饱,务必乐观。好在黄牛每年还会生下一个牛娃,每年可以卖1000元左右,这也是赚了。后来,十多年后,老牛老了,父亲只好把它卖了,拿着卖牛的钱,还要再买头牛,剩余几百元补贴家用。也许老牛知道这结局,辛劳十几年,生命就要结束了。一个劲叫着,看着牛屋,不离开我家院子,后来被几个人用鞭子抽着,推着上了运输车,老牛流着泪走了。父亲不忍看到这个场面,也回到牛屋,独自流泪伤心好久。可是又有什么办法?

图片

老牛辛苦奋斗一生,到最后不能安享晚年,干不动了还要被宰杀贡献自己的身体,答谢主人曾经的喂养之情。我每想到牛的一生,总是感动万分。我更感觉作为一个人的幸运。人比牛好的多,年轻时候努力奋斗,好好工作,晚年可以平安祥和度过,这就是福气。

6.永远教育

图片
图片

父亲除了养牛种好地之外,还养羊、鸡、鸭、狗等家禽,家禽的声音,代表六畜兴旺。遇到下雨天,还要织槁芯、穿锅帽、穿拍子,这也是技能,可以满足自需。炸油条,炸麻虾,吃火烧,摊煎饼等,很多是就地取材,可是十分好吃。回想在家的二十载清贫艰难的生活,总给我无声深刻的教育。

图片
图片

地里干活,风刮雨淋,汗流浃背,手脸冻裂。经历痛苦和磨难,才知道耕作之辛苦,劳动人民之不易。一个麦收,就让人脱层皮。镰刀一镰,顶着烈日,腰酸腿痛,看着远方的麦地,何时可以到头?割完麦子,还要捆成捆,就跪着在地上匍匐前进,看着一地麦子,经过一捆一捆捆好后,还要用架子车拉到场里,跺成跺。一般三家打一个场共用。等到轮到了,还要用镰刀割开捆子,然后铺好。牛拉着石磙开始打麦。打几遍,还要翻一遍。等碾好了,还要等风来,扬麦子,打蔓子,随后装麦子回家。整个流程下来,一身漆黑,吐一口痰也是黑的。可见小麦收割之艰难。如果遇到天气不好,还要等,等场晒干,麦子晒干,一个麦天有时需要一个月才能结束。

7.印记永恒

图片

苦难是一笔宝贵财富,经历是一场可贵体验。我很庆幸,自己经历了几千年都一直进行的农耕生活。我总把农耕生活的辛苦多次说给儿子。他总是觉得可笑也不可思议。我说,孩子,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快乐生活,过去多不容易。儿子总是感受不到,总说,你辛苦是应该的,如今历史在发展,过去的苦不要说了,你受苦是为了我不再受苦,不然历史就要倒退了。我总想找一个地方,再现农耕生活的原本,或者农耕生活的印记,让儿子和儿子同龄的人还有下一辈下几辈的人亲自去体验,一直没有找到。如今现代化机械化作业,让传统的农耕走出了历史舞台,极大解放了劳动力,如今的农民从收麦到麦罢三天就完了。

如今铜瓦店的农耕民俗文化馆,解决了我长久的期盼,这里是活生生的农耕生活场景,这里是活生生的农耕文明的标本,会给已经没有机会体验农耕生活的孩子们更直接更生动的教育。这就是更加体会这两首诗的真切: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 ·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就这一点,刘国方老师就功德无量。让我深情地说一声:刘国方老师,您辛苦了!您的书法与天地同岁,您的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与日月齐光……

图片

(《走进高庙》2023年4月21日 )

图片
图片

袁永强,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市诸葛亮研究会会员

市七届十佳书香个人

宛城区作协理事

散文专业委员会主任


爱读书,喜游历

 擅思考,勤写作

以散文创作为主

小强说小事

邀你一起,以梦为马

在文字中品味人间清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