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品百练:全唐文·策林/群书治要•政要论

 一中大语文 2023-05-11 发布于福建

(1)臣闻国家之患,患在臣之壅蔽也;壅蔽之生,生于君之好欲也。盖欲见于此,则壅生于彼,壅生于彼,则乱作其间,历代有之,可略言耳。昔秦二代好佞,赵高饰谄谀之言以壅之;周厉好利,荣夷公【1】陈聚敛之计以壅之;殷辛【2】好音,师涓作靡靡之乐以壅之;周幽【3】好色,褒人纳艳妻以壅之。虽所好不同,同归于壅也;所壅不同,同归于乱也。故曰:“人君无见其意,将为下饵。”盖谓此矣。

然则明王非无欲也,非无壅也。盖有欲则节之,有壅则决之。节之又节之,以至于无欲也;决之又决之,以至于无壅也。其所以然者,将在乎静思其故,动防其微。故闻甘言,则虑赵高之谀进于侧矣;见厚利,则虑荣夷公之计陈于前矣;听新声,则虑师涓之音诱于耳矣;顾艳色,则虑褒氏之女惑于目矣。大如是,安得不昼夜虑之,寤寐思之,立则见其参于前,行则想其随于后。自然兢兢业业,日慎一日,使左右不知其所欲,虽欲壅蔽,其可得乎?

(取材于《全唐文·策林》)

注释:【1】荣夷公:周厉王卿士。【2】殷辛:殷纣王。【3】周幽:即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位君主。

(2)夫谏争者,所以纳君于道,矫枉正非,救上之谬也。上苟有谬而无救焉,则害于事;害于事,则危道也。故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扶之之道,莫过于谏矣。故臣苟顺者,不得为忠。

是以国之将兴,贵在谏臣。若托物以风喻,微言而不切,不切则不改,唯正谏直谏可以补缺也。《诗》云:“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正谏者也;《易》曰:“王臣謇謇【1】。”直谏者也。

然则拂人之耳,逆人之意,变人之情,抑人之欲,不尔不为谏也。虽有父子兄弟,犹用生怨隙焉。况臣于君,有天壤之殊,无亲戚之属,以至贱干至贵,以至稀间至亲,何庸易耶?恶死亡而乐生存,耻困辱而乐荣宠,虽甚愚人,犹知之也。况士君子乎?今正言直谏,则近死辱而远荣宠,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夫不能谏则君危,固谏则身殆,贤人君子,不忍观上之危,而不爱身之殆,故蒙危辱之灾,逆人主之鳞,及罪而弗避者,忠也!义也!深思谏士之事,知进谏之难矣。

(取材于《群书治要·政要论》)

注释:【1】謇謇:直言。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欲见于此       见:显现

B.有壅则决之       决:消除

C.微言而不切       切:关切

D.以至贱干至贵     干:冒犯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生于君之好欲也   况臣于君

B.人君无见其意     其可得乎

C.其所以然者       故臣苟顺者

D.危而不持         及罪而弗避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秦二代好佞

从前秦二世喜欢巧言谄媚的人

B.动防其微

行动时警惕臣子蒙蔽君主的苗头

C.不尔不为谏也

不这样就算不上规劝

D.而不爱身之殆

并且不喜欢自身遭遇危险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一回顾历朝史实,列举君主被臣子蒙蔽的不同表现。

B.选文二借父子兄弟尚生怨恨隔阂,以表明臣子谏君之难。

C.选文二认为恶死乐生乃人之常情,远辱近荣为贤愚共求。

D.两文从不同角度阐述治国之道,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

5. 君明臣贤,是古人关于治国的美好理想。请根据两则选文,谈谈如何做到“君明”与“臣贤”。(6分)

【参考答案】

1.(3分)C(切:切中。)

2. (3分)D (D连词,表转折;A介词,从/介词,对于;B代词,自己/副词,表诘问; C助词,表提顿/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3. (3分) D (因而不顾惜自身的危险。)

4. (3分) C (“贤愚共求”错。)

5. (6分)

(1)君明指君主善决壅。君主应隐藏自己的欲望,谨防臣子投其所好而施以蒙蔽(1分);

君主应节制个人欲望,避免这些欲望成为臣子壅蔽他的钩饵(1分);君主无论静处还是做事,都应洞悉臣子的意图,警惕臣子施以蒙蔽的苗头(1 分)。

(2)臣贤指臣子勇谏诤(争)。臣子应尽心履行辅君的职责,通过进谏,把君主引入正道,纠偏补错(1分);但讽谏不能切中要害,所以臣子要敢于直谏(1分)。臣子应不避危辱,忠于君主,敢于直谏(1分)。

【评分标准】共6分。“君明”“臣贤”各3个要点,每点1分。答对6点可得满分,答及“君明”“臣贤”的内涵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1)臣听闻,国家的祸患在于臣子蒙蔽君主;蒙蔽的产生,起于君主的喜好欲望。欲望显现于此,蒙蔽就产生在那,蒙蔽就产生在那,祸乱就发生其中,(这种情形)历代均有,可简要地说说。从前秦二世喜欢巧言谄媚的人,赵高就伪饰谄媚阿谀之语来蒙蔽他;周厉王喜好厚利,荣夷公就陈说搜刮财货的方法来蒙蔽他;殷纣王喜好音乐,师涓就创作颓废淫荡的音乐来蒙蔽他;周幽王喜欢美色,褒人就献上美艳的妻子来蒙蔽他。虽然他们的喜好各不相同,但都受到了蒙蔽;虽然他们受到的蒙蔽各不相同,但都引发了国乱。所以说:“君主不要显露他的好恶之意,否则就会成为臣下蒙蔽他的钓饵。”说的就是此意。超然客公众号

虽然如此,那么圣明的君主不是没有欲望,也不是不会被蒙蔽。只是有了欲望要节制它,有了蒙蔽要消除它。节制再节制,以达到消除欲望的目的;消除再消除,以达到消除蒙蔽的目的。国君做到这些,要靠在静处时思考臣子的用意,行动时警惕臣子蒙蔽君主的苗头。所以听到美好的言辞,就要想到象赵高那样的谄媚之语来到了身边;见到厚利,就要想到象荣夷公那样的方法在自己面前陈述;听到新奇的音乐,就要想到象师涓那样的音乐在耳边诱惑;看到美色,就要想到象褒氏那样的美女在迷惑自己的眼睛。大概做到这样,怎么能不时时思虑,这些事,站立时仿佛就在眼前,行走时如同在身后。自然兢兢业业,一天比一天谨慎,让左右的人不知道他的喜好,即使有人想要蒙蔽它,难道能做得到吗?

(2)直言规劝,用来使君主步入正道,纠正偏差和错误,补救君主的错误。君主如果有了差错却无人补救,就会有害于国事;有害于国事,危及治国之道。所以说:“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辅助者呢?”扶助之法,没有超过劝谏的,所以姑且迁就的人臣不能算是忠。

因此国家要兴盛,贵在有进谏之臣。如果假借外物以委婉劝谏,那含蓄的言辞就不易切中要害,不切中要害,就不能使君主改正错误,只有直言规劝可以弥补缺憾。《诗经》说:“柔亦不茹,刚亦不吐。”这就是直言规劝。《周易》说:“王臣謇謇。”说的就是直言进谏的意思。

既然这样,那么进谏就要吵扰他人的耳朵,违逆他人的心意,改变他人的兴趣,抑制他人的嗜欲,不这样,就不是规劝。即使是父子兄弟,尚且因此而产生怨恨或嫌隙。何况臣下对于君主,(地位)存在天壤之别,也无亲戚这样的关系,要以最低贱的身份冒犯最尊贵者,以最疏远的关系使最亲近之人疏远,谈何容易?厌恶死亡,乐于生存;以受困窘羞辱为耻,乐于得到荣耀和宠爱,即使是很愚笨的人也是知道的,何况士人君子呢?如果用正直之言进行规劝,那就是走近死亡和耻辱而远离荣耀与宠爱,就人的常情而言,谁会乐意呢?这都是要尽忠诚于君主而已。若不能直言规劝则君主危急,坚持直言规劝则自己危险,但贤臣君子不忍看到君主危急,因而不顾惜自身的危险,所以才蒙受危险受辱之祸,背逆君主的意愿,获罪却不回避,就在于忠心为君,就在于坚持正义。深思直言规劝之人所为之事,便会明白以直言来规劝君主的难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