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贺丽:家有病人当如何?

 细语如斯 2023-05-11 发布于北京

李咏患癌去世,消息惊世。其间,女儿晒自拍辣照,部分网友愤而慨,个别网友慨而骂。

家里刚刚死了人,应该悲痛消沉一段时间,好说歹说才快乐起来——似乎这样才对,符合人群的认知。

那么,问:家里有过病人吗,那种不治之症的?

或者这样:家里有过那种虽然不是绝症,但缠绵病榻,歪歪腻腻不好的吗?

如果没有,真是不要乱说。

生病是一件让人懊恼的事,除了身体的痛苦,还有心里笼罩着的阴霾不散。

且不说身患重疾的绝望,就连一些普通的不会要命的小病,也让人沮丧。一位同事得了腰椎盘突出,他很消沉。旁人发现后询问劝慰他,说这点病值得嘛。他说:“如果每一天都是在疼痛中醒来,你觉得生活会是个啥样子?”对方哑然。

是啊,爱跳不得跳,爱闹闹不成,动一动就疼得呲牙咧嘴,可以笑可笑不出,生活顿时失去许多色彩。病人一定会是消沉的。更有完全丧失了社会功能的,就更惨了。

这是病人本人。

那么陪伴病人的家人呢?

——身心俱疲!

初闻亲人病情的震惊,不亚于飓风袭地。紧接着对该病的网络搜索:怎么回事,哪里能治,哪位专家最牛,啥时候出诊。再后来陪着病人奔波于各大医院:挂号,交费,检查,等待……

总是在路上——看病的路上和照顾病人的路上。

慢慢的,最初“一定要治好”的意念,在现实面前渐渐黯然了。看着病人饱受病痛的折磨、治疗的煎熬、内心的绝望、对亲人的愧疚和依恋……家人的痛苦不亚于刀绞油煎,他们一只手积极求索、千方百计抓住减轻痛苦之法,另一只手渐渐松开攥紧的拳头——不如让他(她)解脱了吧!两只手暗地里常常较劲儿,互相撕打,一张脸还要不断换着面孔应对:医生面前的恳切,病人面前的亲切,独处时的焦虑。

再后来,进入了接受现实的平静阶段。病人的疼痛耐受力也强了,家人的心理耐受力也强了,开始理性规划治疗和生活。日子进入了一种“家有病人”的常态里。该工作工作,该治疗治疗。

只是,可以去和朋友喝酒吗?可以画个美美的妆吗?……他(她)还病着,我应该这样吗?相信这样的纠结一定萦绕心头。

那么,家有病人,应该怎样呢?是哀怨悲戚暗无天日,还是坦然从容迎接风雨和阳光?

此时,家人之间真正的爱,体现于积极的行动中——积极治疗,正向引导,乐观面对。而不是在对方悲观的情绪中一直“共情”下去,沉溺其中,自身不保。

因此,虽家有病人,我们也当该笑就笑,能闹就闹,争取哀而不伤、忧而不惧吧。生活已经够糟心,就不要用悲情添堵了吧。陪伴与服侍病人已然不易,更不要道貌岸然的指责了吧。

人生路,风雨兼程,也阳光明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