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语如斯】家乡的端午——与粽不同

 细语如斯 2023-05-11 发布于北京

家乡的端午
——与粽不同

作者/如斯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包头,那是一个融合了蒙汉民族文化和晋蒙两地风俗的地方。
家乡的端午,民俗风情和南方不同,没有粽子,没有龙舟,却有别处少见的情味。
家乡的端午,热闹程度和春节相异,没有那么喧闹,温馨的味道却很足。
端午一近,节味渐浓。家里有小孩的主妇们会很忙碌的,她们手脚不停地备办着东西。家里有小孩的,要缠五色线,给孩子系在手腕上,花花绿绿,好看得很。还要选鲜艳的花布,剪成硬币大小的圆片,中间用细细的秸杆(长约1-2厘米)相间,尾端留着布流苏,串成彩索子,别在孩子肩膀上,跑起来随风飘摇,煞是好看。


还会蒸一种叫“寒燕”(音同)的面食:几个妇女团坐在一起,中间是大面案板,一团团和好的面剂从她们灵巧的手中脱胎成了小燕子、桃子……小巧玲珑。等蒸熟后,再点上红的绿的食红。这一装扮,白白的面,红绿的点,漂亮!妈妈们用线串起来,挂在屋里。
端午的村庄也是鲜亮。春节贴对联,端午贴公鸡。家家户户大门上贴着一对精神抖擞的大公鸡,公鸡的脚下会贴一些蟾蜍、蜈蚣等毒物,意思是公鸡将这些灾病啄去。门楣上方要贴符。这符是用黄纸叠的,交错复杂,一般家里的老人才会叠。还有的人家会贴黄色的大老虎。我想用意也是一样的,就是希望消灾避祸,祈求平安的。
农历的五月,屋前宅后,绿树浓荫,配上门上的红公鸡、黄老虎、绿蟾蜍,门楣上别着的艾草、柏叶,素朴淳厚,鲜亮生动。

家乡端午的食物很特别。我们不做粽子,吃凉糕。
有一种叫酸饭的地方粥,夏天解暑。乍吃不惯,会以为是馊了,实际是别有滋味,就像北京人喝的豆汁儿一样。泡酸饭的浆,是做凉糕的重要原料。主妇们把黄米泡在酸浆中一两天,这样做出的凉糕可以放好几天不变质。凉糕选用两种米:黄米、江米。把两种米煮熟,放在大案板上。主妇们总会用胡油把案板抹得油亮亮的,然后把出锅的黄米摊开,匀匀的一层。之后把江米铺在上面,一样要精心摊匀。放置,冷却。再用铲子打成小方块,和切豆腐一样,中间也要点上食红,上面要用葡萄叶覆上,以保证凉糕的绵软。款出一块来,撒上白糖,沾上玫瑰酱或小桃酱,吃到嘴里,真是美气!那绵软的感觉不是硬如石头的粽子可以比的。
端午的饺子,也是特别好吃的。水萝卜猪肉馅的饺子估计很多人没有尝试。我家乡的端午节就吃这一口。鲜嫩松软的口感至今难忘。
村里跑着的孩子们似乎更多了,他们肩上的彩索子迎风招展。他们饿了也不慌,回家就可以吃凉糕,凉凉甜甜的食物是孩子们的最爱。村里的大人们也比较舒适,农活不算紧,天气不太热,人们在阴凉处说笑着。端午节就这样在平和淳朴中过去了。

END



说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