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林小径】培育一流人才的“低能儿收容所”

 细语如斯 2023-05-11 发布于北京

培育一流人才的“低能儿收容所”

作者/林小工

No.1 问世间,谁是一流人物

谈到公司、餐馆、学校……人人都可判断何为一流,因评价标准单一:只要产品过硬有销路,便可堪称一流。然而谈到人,却没那么简单。

人初来世间,若硬要评定“第一流”婴儿,恐怕只能选出最胖最重的婴儿。孩童渐长,天赋显现,“第一流”孩子必得聪明大方、过目不忘。可仲永的故事很快让人意识到,若是后天教育没跟上,长大后,天才也成庸常。

天赋的“第一流”,是上天随机的礼物,美貌、强壮、好记性、好嗓子……任何一个礼物都可让人生轻松许多。遗憾的是,却常有人不善经营这份天赋而埋没了祝福。上学时,那些美貌的女孩常常因太早被追求而耽延了学业,以至于影响她向更广阔天地飞翔的机会。不加磨砺的恩赐,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又如幼童抱金于闹市,觊觎者多,嫉妒者众,若遇无良之人抢夺打压,恩赐或许顷刻化为乌有。

后天磨砺出的“第一流”更为难得和持久。再好的天赋,还需加上努力才可化为济世的才干。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后天的品德教育来匡扶,环境的机遇和挑战来促成。既有“孟母三迁”的举家刻意的牺牲,也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似乎无常的磨难。没有天赋,也可以勤能补拙……终至学有所成,将人生酿成一杯一等一的醇酒。

No.2 众里寻他千百度

美国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在他的科幻故事《Profession》(《职业》,又译《低能儿收容所》)中,描摹出一个寻找第一流人物的故事。

在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地球发明了将知识用磁带灌注到人脑的技术。孩子8岁时参加“阅读日”,头天大字不识,第二天就可以阅读书籍;16岁参加“教育日”,扫描大脑、询问兴趣爱好后,接受最适合自己的学科的“磁带教育”,第二天即成为计算机程序员、工程师、矿工……

然而平日里喜爱阅读,对自己的兴趣还没完全想好的乔治在那天却没有通过测试,他被带到了一间收容所,每天除了阅读无事可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这里的全名是“低能儿收容所”,原来这里是只有智力缺陷的低能儿才会来的地方。他们因为头脑的异常,不适合接受任何磁带教育,也担当不了任何职业。痛苦的乔治设法出逃,他来到外面的世界,看到童年的小伙伴已梦想成真:他接受了冶金方面的磁带教育,成为了一名技术娴熟的冶金工人。

故事结尾真相大白,乔治并非低能儿,而恰恰是科学家所寻找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科学家事先筛选出极少数有可能是最具创造力的孩子,并将他们带到低能儿收容所,但其中十之八九仍不是第一流的人才。只有不接受这一事实,又最终逃出来的人,才会被重点培养,成为这个国家的统治精英。

原来,“低能儿收容所”是筛选第一流人才的隐蔽机制!那些没有逃出收容所的人,也有机会最后接受一次磁带教育,成为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等所谓的二流人才,他们知道这个秘密,也帮助维持这一机制的运转。

这种筛选方法虽然有些残忍,却很有效,因为它筛选出了那些不接受社会和命运的捆绑、真正自主和有创造力的人。结尾时,告知乔治真相的心理学家说:“我们绝不允许遗漏一个这样的人材,但是也绝不允许把精力浪费在一个达不到我们期望的人身上。”

这篇科幻故事中暗含了阿西莫夫眼中的人才观:

第一流的人才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人,他们极端罕有和稀缺,他们不能接受灌注式的技能培训或填鸭教育。

社会应该不计代价地发现、珍惜和保护这样的第一流人才。

No.3 “第一流”的断流危机

不论是独具创意和思考力的第一流人才,还是既有天赋又善于抓住后天机遇和挑战的英才,都是稀缺而不世出的人中龙凤。若以此定义“第一流”,却不免让人觉得有些灰心。天才或英雄固然令人羡慕嫉妒,却无法令人效法追随,正如许多吹捧创业成功者的烂俗杂志报道标题:《XX的成功你无法复制》。

我却觉得,真正让人佩服的第一流人物,是那些不但自身优秀,还可将这优秀传承给更多人的人。

“第一流”人才中,甚少有人能够保持谦卑,愿意分享经验,推动“第一流”真正地活起来、流下去。因为人有自私的本性,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人也有骄傲短视的缺陷,只知眼前的成功,缺少了看向未来的大智慧。

优秀的传承,并不容易。历史上的“第一流”,常常经历着断流的危机。圣经中,摩西亲自教导约书亚,扶持他成为以色列的领袖;约书亚却未能交好这一棒,他死后以色列很快失去了秩序,“各人任意而行”,如同散沙一片。犹大列王中少有的好王希西家,对神有着敬虔和顺服,带领全国宗教复兴,却缺少对未来的远见,只满足于眼前的成功,他向巴比伦炫耀财富时招了贼惦记,给国家带来后患。他之后仅一代的玛拿西王也成为以色列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恶王。

 “流”,需有超脱个人利益和时代羁绊的眼光。老舍的短篇小说《断魂枪》中有个一流武林高手沙子龙,面对洋枪洋炮带来的时代变迁,他改行成为一名镖局师傅,有人听说他的名声前来挑战学艺,他谎称已忘光,也不肯传枪法,因为这套枪要跟他“一齐入棺材”。星夜人稀时,他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凄然微笑道:“不传、不传!”我们的历史中不是没有过第一流的人物,第一流的技艺,却常常因着狭隘的传统观念,将“不传”的墓志铭刻入棺木,自己无法适应时代,更无法延福后人。

“流”也需有谦虚的心态和宽广的胸襟。王鼎钧在散文《四等人》中把人分为四类:有本领、没脾气,一等;有本领、有脾气,二等;没本领、没脾气,三等;没本领、有脾气,四等。其中的第二等人虽然有才,但“多半有个性,别人因敬重他的长处而容忍他的短处。”。这样的人才既让人敬而远之,又失去了从他人中取长补短的机会。久之必陷入瓶颈,难有进步和传袭,只能沦为二流。

正因此,第一等人因谦虚宽和而胜出:“有本领、没脾气的人是奇花异卉,不可多得。” 他们既让自己不断进步,又让人敢于亲近、跟随和效法。不但成就自己,更能造就他人。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所推崇的“求知若渴、虚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正是第一流人的心胸。

No.4 哪里是我们的“低能儿收容所”

我注意到阿西莫夫故事中一个有趣的地方,“低能儿收容所”——这个乔治被筛选出来的隐蔽机制——正体现了此前的第一流人才的睿智思考和集体设计。如果没有他们的眼光、胸襟和忧患意识,他们的“第一流”也终将断流。

未来未来,今日已至,今天的社会虽然没有“低能儿收容所”来筛选第一流人物,却同样认同培养“第一流人才”的重要性。现在许多大学已经开始了“导师”(mentor)制度,便是意识到“生命的传承”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

我读研究生时接触到这样一位教授导师,他那时已功成名就,拿到了终身教职,并在学校担任系主任。系主任的繁忙不用我多说,大家都可以想象,过去我在本科时,只在开学和毕业时能见系主任的面。而我的这位导师却在繁忙公务中挤出每周二中午,与几个学生一起午餐,一边聆听大家在学业和生活中的困难,一边与我们一同祷告,传递给我们他的经验和智慧。

他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卓越,必须找到生命中的“楷模”(role model)。他介绍给我们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帮我们建立管理时间的观念、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他帮助我们中患抑郁症的学生,安排她跟学生们一起在办公室学习,给予她集体环境的积极心理支持。在他的帮助下,许多本以为自己已成废材的学生,竟然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动力。

他分享自己在高中时,本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是因着认识了教会的大哥哥们,与他们同吃同学,开始知道要努力上起,并效法他们为人处事谦卑柔和,在困境时祷告,在艰难中不失去信心和盼望。最终在上帝的一路带领下,他考上美国大学,人生路因此彻底改变……

后来这位教授成为了大学商学院的院长,他参与建立的教会从一间小教会拓展成几千人的大教会,他昔日的学生又在家乡建立了教会,他出钱置地、不时飞来培训、扶植下一代的领袖,几年下来,新的教会也从几个人的家庭聚会变成了上百人。今天他虽然已退休,但他的影响力还在不断地流淌、持续,他把自己的“第一流”赋能给了许多人,让他们也能成为“第一流”……

原来,真正的“第一流”人物都曾经毕业于一个不但筛选人、还塑造培养人的“低能儿收容所”。它收容了我们曾经腐烂朽坏的生命,将其净化为更新纯洁的新生命。它里面流动的,是充满祝福和爱心、带有医治能力的生命源泉,如火炬接力燃烧、如水泉持续流转,在这里一代代生命不断影响、传承更多生命。这“流”从万古奔流而来,生生不息,繁衍倍增,直涌到永恒……

想找到这个隐形的收容所吗?请将目光投向这流的源头。像当年我的导师引导我们那样,找到生命中的Role Model。一点点,将眼光抬起,看向远方——看到“导师”身后那重叠的身影了吗?看到身影后隐藏的圣者了吗?你是否听到他温柔的声音:

“来,跟从我,我就使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世界这么大,

能遇见你,真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