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中国古建专栏 壹 · 大木作-柱 建筑构架由柱、梁、枋、桁[héng] 、檩[lǐn]、椽[chuán]等构成的一种木制建筑结构,是木构架建筑物的承重部分,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属“大木作”。 柱: 建筑中的垂直主结构件,承托在它上方物件的重量,比如屋檐的重量,是建筑的承重部分。 ![]() 柱子按位置可分为: (1)檐柱: 也称廊柱,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也叫外柱。 (2)角柱: 位于建筑角部。 (3)金柱: 也称老檐柱,在檐柱以内,中线以外的柱子。 (4)山柱: 在硬山或悬山式房屋建筑的山墙 内,正中支撑屋顶的柱子。 (5)中柱: 也称脊柱,在建筑物纵向定位轴线的中线上支撑屋脊的柱子。 (6)脊瓜柱: 在屋脊部位的三架梁上,用来支撑脊檩的短柱,也叫“蜀柱或脊童柱、侏儒柱”。 (7)瓜柱(驼峰): 立于大梁上用来支承上面梁架的短柱,称为瓜柱,有的称为“童柱”。若其呈骆峰状则称为“驼峰”。 ![]() ![]() (8)柱础: 俗又称磉盘,或柱础石。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 ![]() (9)柱櫍(zhì): 或称柱珠。它是柱身与柱础的过渡部分,因为柱子多为木制,水分易顺着竖向的木纹上升而影响木柱的耐久质量,“櫍”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起到保护柱身的作用。 ![]() (10)垂柱: 上端功用与檐柱相同,用于垂花门或牌楼门的四角上。下部悬空,端头上常有莲花雕饰,故常称垂莲柱。 ![]() (11)牛腿柱: 在古建筑中,牛腿和雀替是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构件。雀替是指位于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它既可以起到传承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 牛腿有的地方又叫“马腿”, 也是指从柱中伸出的一段短木,它一般只起装饰的作用而不起传承力的作用。 ![]() ![]() 贰 · 大木作-梁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骨架。一般在柱间上部用梁和矮柱重迭装成,用以支撑屋顶檩条。 平行于进深方向。 梁也叫做“柁”,宋则称之为“栿”,是古建筑的主要木作构件,多指按开间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是房屋中承受重量的水平大木。 ![]() (1)月梁: 在南方地区,人们常把明栿(即“直梁”)稍加弯曲,加工成月芽形,故称之为月梁。 ![]() (2)九架梁、七架梁、五架梁(宋称“四椽栿”)、三架梁(宋称“平梁”): 在清式建筑中,梁的称谓多由每条梁架所承托的檩数来决定的。 例如上承九檩者为九架梁。 ![]() (3)角梁: 角梁指庑殿顶、歇山顶或攒尖顶屋檐转角处沿分角线布置的、随椽子向外伸挑的梁。 ![]() 叁 · 大木作- 枋,桁、檩、椽 古代建筑结构大木作,除了较大的斗拱、柱、梁以外。 还有枋、桁[héng] 、檩[lǐn]、椽[chuán]。通过榫卯结构相互契合,共同构成整体建筑框架。 ![]() 1.柱 特点:第一是受力构件;第二有方向性,在垂直方向受力;第三位置既可立于地面,一般为长柱子;也可架于梁上,一般为短柱。 2.梁 特点:第一是受力构件;第二有方向性,通常在建筑纵向(与山墙面或山墙平行方向)受力;第三位置通常放置在柱上(至少一端在柱上),把力传递给柱子;第四截面通常为长方形。 3.檩 特点:第一是受力构件;第二有方向性,通常在建筑横向(与檐面或檐面平行方向)受力;第三位置通常架在梁上,通过梁传递力;第四截面通常为圆形。 ![]() 4.枋 特点:第一不是受力构件,起结构稳定加固作用;第二没有方向性,横向和(或)纵向通常都有;第三位置在两根柱子之间,通常截面比梁小;第四截面通常为长方形。 ![]() 肆 · 梁架结构的 四种基本形式 ![]() 1.抬梁式结构 特点: 其一,通过在梁上立短柱,在短柱上再架梁,这样一层层抬升梁的构架; 其二,较穿斗式可得到更大的室内空间; 其三,多用于大型宫殿、官式建筑以及寺庙建筑等。 ![]() 2.穿斗式结构 特点: 其一,没有梁,檩直接架在柱上,将力传递给柱子; 其二,室内空间较抬梁式小,为此有时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组合结构,可适当扩大室内空间; 其三,一般不用较大的木料作为柱子,较抬梁式使用更粗大的柱子要省钱,多用于南方民居。 ![]() 3.干栏式结构 特点: 其一,架空建在地面上,或一侧靠山,其他面架空; 其二,建筑框架结构一般用穿斗式; 其三,多用于少数民族房屋,或在山区依地形建房用。 ![]() ![]() 4.井干式结构 特点: 其一,建筑主体建构用材全使用木头,包括墙及屋顶(也有屋顶铺瓦); 其二,木与之间都用榫卯连接; 其三,大多用于木材充裕的北方。 ![]() 中 国 古 建 编辑 : 吕泽嘉(LV-REASON) 审核:悟道工作室 |
|
来自: 迷人的三道茶 > 《中国古建筑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