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报纸,真的退出舞台了吗?

 苍山如_海 2023-05-11 发布于北京

报纸,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对于80/90的朋友应该都很有感受吧,那时候,在我们祖国刚刚发展,报纸,是我们唯一一个信息传播的途径

比如说,我们熟悉电视剧《上海滩》听的最多的就是,一个小孩,在街头叫,《卖报》

那时候,报纸是奢侈品,上面有电视节目预告,有故事,有文章,有各种新闻趣事,爸妈偶尔能拿一份省下的卖不了的来家,我和哥哥非常喜欢看。

文章图片1

素材来源网络

我们先了解一下——发展历史

早期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文书抄本。它是当时的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称为《邸报》。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可认为是最早形式的 “政府公报”。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它好像是从国外传过来的,又好像不是,因为印刷术是中国的发明,而报纸需要印刷。中国古代报业

新闻出版业认为“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邸”本来是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早在战国时就出现了,也有人说始于西汉。颜师古说:“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邸”后来作为地方高官驻京的办事机构,为传递沟通消息而设,由此而有“邸报”之称。“邸报”又称“邸抄”,另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属于新闻文抄。

汉代

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唐代

唐《开元杂报》是开元年间发行的邸报,该报系雕版印刷,质量不是很高。本身原无报名,因其发行时的年号是在开元年间,后人便称其为《开元杂报》。“杂报”是邸报的别称。

宋代

宋代的报纸称谓很多,有“邸报”、“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等,“邸报”是其中最通用的称呼。“邸报”的内容主要地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公报,官吏任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邸报”的发布要受中央政府的严密控制。宋朝的“邸报”大部分都是手抄的,宋代周麟之著《海陵集·论禁小报》对此有相关描述。

在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宋朝《邸报》的发行时间趋向固定。

明末

明代设立专门出《邸报》的通政司,专门管理《邸报》的出版发行。明末,活字印刷术开始用于“邸报”印刷。清初顾炎武说:“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才有活版。”《邸报》从手抄或木刻印刷改为活字印刷,规模也就更大了。

清代

“邸报”改名为《京报》,成为广大官吏、学者、甚至平民都能阅读的报纸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因为用木活字印刷,印刷质量不佳,有的字体歪斜、墨色漫漶,校对也不够精确,错字较多。但因内容新颖,销量居然不错,西方印刷术传入后,我国遂改用铅字版印刷。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到来,手机电视电脑网络等,各种信息获得渠道都远远超越了报纸的传播速度和内容量。所以现在几乎没有人买报纸,以前的报刊亭基本都倒闭了,这都时代变了,这是淘汰的结果。

文章图片2

素材来源网络

文章图片3

素材来源网络

一个伟人说的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

我相信,报纸是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成为一种情怀和回忆!但是以前的报刊公司转到线上互联网平台了

岁月在变迁,时代在进步,很多新的东西出现,很多旧的东西就渐渐地消失了。例如报纸、收音机、录音机、黑白电视机等等。那些东西已经成为了70、80,90后的青春回忆,永远的留在记忆里了。

学习是一生的需要,要养成不断学习知识的习惯,要经常不断地给自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着领先的地位,要不断地学习,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你不努力,就会被淘汰,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

文章图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