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炮制中药卷七

 经旨传习 2023-05-11 发布于上海

本卷检索:皂荚佛手牡荆子连翘心连翘芡实芥子苍耳子花椒芸薹子芫荽子赤爮赤小豆麦芽红豆蔻竹叶椒肉桂子肉豆蔻吕宋果光明子地肤子丝瓜络冬葵子白扁豆白果白花菜子龙眼肉石莲子野葡萄根常山黄精黄药子石彭子功劳子水飞蓟巴豆火麻仁六轴子乌梅分心木化橘红牛蒡子车前子五味子木鳖子木蝴蝶木瓜云实无患子无花果天浆壳天仙子王不留行王瓜马蔺子马槟榔马兜铃马钱子小茴香女贞子川楝子千金子山楂核山茱萸山楂大枣土砂仁刀豆八角茴香糯稻根藜芦藕节藁本薯莨薤白缬草漏芦算盘子根雷公藤墓头回蓝花参隔山消紫菀紫草紫茉莉根萱草根葛根越西木香绿豆升麻续断商陆麻黄根猕猴桃根猫爪草猫人参盘龙参银柴胡野葡萄根黄芪黄连黄芩萆薢菝葜海芋浙贝母拳参高良姜狼毒徐长卿射干臭梧桐根峨参党参柴胡夏天无桔梗莪术珠儿参秦艽穿破石穿山龙前胡

 皂荚 : 又名皂角。载《神农本草经》。系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变黑时采摘,晒干。

【炮制方法】 1. 皂荚 《雷公炮炙论》:“凡使,须要赤腻肥并不蛀者,然用新汲水浸一宿了,用铜刀削上粗皮,用酥反复炙,酥尽为度。然出槌之,去子捣筛。皂荚一两,酥二分。”《太平圣惠方》:“捶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 炒皂荚 《济生方》:“去黑皮,微炒。”现行,取净皂荚,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略膨胀,表面深褐色时,取出,晾凉。
3. 皂荚炭 《证类本草》:“烧,研细。”现行,取净皂荚,置锅内,武火炒至外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 皂荚呈长条形而扁,或稍弯曲。表面不平,红褐色或紫红色,被灰白色粉霜,擦去后有光泽。两端略尖,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断痕,背缝线突起成棱脊状。质坚硬,摇之有响声。剖开后呈浅黄色,内含多数种子。种子扁椭圆形,外皮黄棕色而光滑,质坚。气味辛辣,嗅其粉末则打喷嚏。炒皂荚表面深褐色,略鼓起。皂荚炭表面焦黑色。
【炮制作用】 皂荚性味辛,温;有小毒。归肺、肝、胃、大肠经。具有祛风痰,开窍通闭,杀虫的功能。用于中风口眼歪斜,头风头痛,咳嗽痰喘,肠风便血,下痢噤口,痈肿便毒,疮癣疥癞。如治疗大风诸癞的皂角丸(《仁斋直指方》)。炒后利于粉碎和煎出。炒炭可增强止血作用,便于制剂。
【炮制研究】 汉代《金匮玉函经》有小毒,刮去皮用酥炙。南北朝《雷公炮炙论》亦去皮酥炙,再水煮。唐代《理伤续断秘方》烧存性、蜜炙用。宋代《太平圣惠方》童便浸,熬为膏;《证类本草》去皮及子,涂为醋,炙令焦,为末;《圣济总录》盐水浸一宿焙干,或去皮子,酒浸炒。《济生方》去黑皮,微炒。

 佛手 : 又名佛手柑。载《滇南本草》。系芸香科植物佛手柑Citrus medica L. var. sarcodactylisSwingle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由绿变浅黄绿时采收,纵切成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炮制方法】 1. 佛手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或喷淋清水,稍润,切片,干燥。
2. 蒸佛手 《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取佛手洗净,蒸1h即可。
【饮片性状】 本品为类椭圆形或卵圆形的薄片,常皱缩或卷曲。顶端稍宽,常有3~5个手指状的裂瓣,基部略窄,有的可见果梗痕。外皮黄绿色或橙黄色,有皱纹及油点。果肉浅黄白色,散有凹凸不平的线状或点状维管束。质硬而脆,受潮后柔韧。气香,味微甜而后苦。
【质量要求】 水分不得过15.0%。醇溶性浸出物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0.0%。
【炮制作用】 佛手性味辛、苦、酸,温。归肝、脾、肺经。具有舒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用于治疗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并能解酒。切制后便于有效成分煎出。

牡荆子 : 又名小荆实、牡荆实。载《神农本草经》。系马鞭草科植物牡荆Vitex negundo L. var.cannabifolia (Sieb. et Zucc.) Hand.-Mazz.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炮制方法】 1. 牡荆子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2. 炒牡荆子 取净牡荆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有香气,取出,放凉。用时打碎。
【饮片性状】 牡荆子呈梨形或卵形,棕褐色,基部呈短尖状,顶端截形,有花柱脱落的凹痕。表面光滑,或有不明显的纵纹。多被有宿萼,萼筒顶端5齿裂,外面有5条明显的肋纹,并密被灰白色短绒毛。果壳坚硬,内有黄白色种子数枚。气香,味苦、涩。炒牡荆子表面棕褐色,鼓起,微有香气。
【炮制作用】 牡荆子性味辛、微苦,温。归肺、大肠经。具有祛湿化痰,理气,止痛之功。用于咳嗽哮喘,泄泻,痢疾,胃痛,疝气,妇女白带。炮制后保证药物净度。

连翘心 : 又名连召心。系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Thunb.)Vhal的干燥胚芽。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青翘种子黄绿色,细长,一侧有翅;老翘种子棕色。
【炮制作用】气香,味苦。 肺经心经小肠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主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 炮制使药物洁净。

连翘 : 又名旱连子、空翘。载《神农本草经》。系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Thunb.)Vahl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
【炮制方法】 1. 连翘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去隔。”《疮疡全书》:“去枝梗、心。”《卫生宝鉴》:“以手搓细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果柄,抢水洗净,晒干。筛去脱落的心及灰屑。
2. 朱连翘 取净连翘,用清水喷湿,置容器内搅拌均匀,将朱砂粉撒匀稍拌,取出晾干。连翘每100 kg用朱砂粉2kg。
3. 连翘炭 取净连翘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七八成黑,取出晾凉。
【饮片性状】 连翘呈长卵形至卵形,稍扁,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顶端锐尖,基部有小果梗或已脱落。“青翘”多不开裂,表面绿褐色,凸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质硬;种子多数,黄绿色,细长,一侧有翅。“老翘”自顶端开裂或裂成两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平滑,具一纵隔;质脆;种子棕色,多已脱落。气微香,味苦。朱连翘表面挂有微量的细朱砂粉。连翘炭表面黑色。
【质量要求】 所含杂质,青翘不得超过3%;老翘不得超过5%。醇溶性浸出物,以65%乙醇做溶剂,青翘不得少于30.3%;老翘不得少于16.0%。
【炮制作用】 连翘性味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能。用于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瘟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如治温热病初起,但热不恶寒的银翘散(《温病条辨》);治疮疡肿疖的连翘散(《外科正义》)。炮制后去除杂质,使药物洁净。用朱砂拌后主要是起到清心安神作用。炒炭可凉血止血。
【炮制研究】 连翘古代炮制方法较少,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有去隔;《洪氏集验方》有焙法。明代《医学纲目》有酒制炒。
连翘的药效与其芳烈气味有密切关系,气味的大小与果实的老嫩有关。老翘气淡,不含挥发油,而青翘气浓,含有挥发油,青翘带心,气味更浓烈,其所含挥发油比前二者为多。故宜采用青翘,少用或不用老翘为佳,且用青翘时以整个果实入药,不需去柄。通过成分预试、薄层色谱、黄酮苷含量测定、毒性比较,认为连翘壳与连翘心的区别不大,连翘无须去心。

芡实 : 又名鸡头实。载《神农本草经》。系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的干燥成熟种仁。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洗净,再除去硬壳(外种皮),晒干。
【炮制方法】 1. 芡实 《太平圣惠方》:“去壳。”《普济方》:“研为细粉。”现行,取原药材,除去硬壳及杂质。用时捣碎。
2. 炒芡实 《景岳全书》:“炒黄。”《本草纲目拾遗》:“微炒,研末。”现行,取净芡实,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晾凉。
3. 麸炒芡实 取麦麸,均匀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待冒烟时,加入净芡实,迅速拌炒至表面微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芡实每100 kg,用麦麸10 kg。
4. 土炒芡实 取伏龙肝粉置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土粉轻松灵活时,加入净芡实,拌炒至药面微黄色,取出,筛去伏龙肝粉,放凉。芡实每100 kg,用伏龙肝粉20 kg。
5. 盐炙芡实 取净芡实,用盐水拌匀,闷润至透,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芡实每100 kg,用食盐2 kg。
【饮片性状】 芡实呈类球形,多为半球形破粒。表面有红棕色类种皮,一端黄白色,约占全体的1/3,有凹点状种脐痕,除去内种皮显白色。质较硬,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炒芡实表面淡黄色至黄色,偶有焦斑。麸炒芡实表面微黄色或黄色,略有香气。土炒芡实表面挂土色。盐炙芡实味微咸。
【炮制作用】 芡实性味甘、涩,平。归脾、肾经。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能。生品性平,涩而不滞,补脾肾而兼能祛湿,常用于遗精,带下,白浊,小便不禁,兼有湿浊者尤宜。如治遗精、带下的水陆二仙丹(《洪氏集验方》);治梦遗漏精的玉锁丹(《杨氏家藏方》)。炒后性偏温,补脾和固涩作用增强,适用于纯虚之证和虚多实少者;清炒芡实和麸炒芡实功效相似,均以补脾固涩力胜。主要用于脾虚泄泻和肾虚精关不固的滑精;亦可用于脾虚带下。如治脾气虚弱,泄泻急迫,不能稍停的甘缓汤(《罗氏会约医镜》);治肾虚精关不固的滑精,腰膝酸软,头昏耳鸣,四肢无力等的锁阳固精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炮制研究】 唐代《食疗本草》有蒸后晒干,去皮取仁。宋代《济生方》仍用蒸法。明代《景岳全书》有炒法。清代基本沿用前法。

芥子 : 又名芥菜子。载《名医别录》,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或芥Brassica juncea(L.) Czern. et 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摘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炮制方法】 1. 芥子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碎。
2. 炒芥子 《太平圣惠方》:“微炒。”现行,取净芥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有爆鸣声,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本品为圆球形,表面呈灰白色或淡黄色(白芥子)或黄色至棕黄色(黄芥子)。味辛辣。炒芥子表面颜色加深,微见裂纹,有香气。
【炮制作用】 芥子性味辛,温。归肺经。具有温肺化饮,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功能。生芥子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多用于胸闷胁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如治疗痰饮胸闷胁痛的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寒痰凝滞,关节疼痛的白芥子散(《校注妇人良方》)。芥子炒后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可避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更利于粉碎和煎出。杀酶保苷。多用于痰多咳嗽,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炮制研究】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有蒸熟;《外台秘要》有微熬。宋代至明、清时期基本沿用前法。
本品含硫苷化合物,内服后能刺激黏膜,引起胃部温暖感,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健胃作用。此苷本身无刺激性,酶解后生成异硫氰酸酯类(芥子油),具有辛辣味和刺激性。炒后可杀酶保苷,使其服用后,在肠胃道环境中缓慢水解,逐渐释放出芥子油而发挥治疗作用。
对芥子炮制前后的芥子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炒芥子含苷量高于生品;其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炒芥子粗粉>生芥子粗粉>炒芥子>生芥子,故芥子入煎剂以打碎为宜。炒芥子煎液中只含芥子苷,生芥子煎液中则含芥子苷和芥子油。外用以生品研末为宜,以免因炒后酶失去活性不能水解苷而难以奏效。
用清炒法、电热恒温烘烤和远红外线烘烤炮制白芥子,结果表明,远红外线烘烤白芥子,色泽均匀,烘烤时间短,含苷量高,损耗低,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苍耳子 : 又名葈耳实、苍耳实。载《神农本草经》。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除去梗、叶等杂质。
【炮制方法】 1. 苍耳子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去心。取黄精,用竹刀细切,拌之,同蒸,从巳至亥,去黄精,取出,阴干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 炒苍耳子 《本草拾遗》:“炒令香,捣去刺,使腹破。”现行,取净苍耳子置锅内,用中火炒至焦黄色,刺焦时即可,碾去刺,筛净,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苍耳呈纺锤形,或卵圆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刺,体轻质坚。破开后内有双仁,有油性,气微,味微苦。炒苍耳子表面焦黄色,刺尖焦脆,微有香气。
【炮制作用】 苍耳子辛、苦,温;有毒。归脾经。具散风湿,通鼻窍的功能。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癣等皮肤病。如治疗疔疮初起的七星剑(《外科正宗》)。治白癜风和麻风,可用苍耳子煎汤内服(《医宗金鉴》)。炒后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外感头痛。如治鼻渊头痛的苍耳子散(《济生方》);治风湿痹痛、关节不利、挛急麻木,取苍耳子煎服有效(《食医心镜》)。
【炮制研究】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公炮炙论》有黄精同蒸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有烧灰的方法。宋代《太平圣惠方》有微炒。明代《普济方》有酥制,《本草乘雅半偈》有酒拌蒸。清代基本沿用前法。
苍耳子毒蛋白为其毒性成分之一,经水浸泡或加热处理,可降低毒性,如炒焦、炒炭后能破坏其毒性。虽然苍耳子的有效成分目前尚不清楚,为了不破坏有效成分,又能去毒,有的认为苍耳子药用必须炒至焦黄,使脂肪油中所含毒蛋白变性,凝固在细胞中不被溶出,而达到去毒目的。以苍耳子脂肪油和水浸出物为指标,对苍耳子不同炮制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苍耳子经炒制或烘制后,其脂肪油含量、水浸出物含量均有显著性提高。但脂肪油的物理常数变化不大,比重和酸值略有降低。可见加热制苍耳子有利于脂肪油的溶出。仅就从提高脂肪油含量来看,烘品优于炒品,炒品优于生品。另有研究认为,苍耳子炒品和炒去刺品水浸出物含量明显高于生品;而脂肪油含量则低于生品,镇痛作用强于生品,毒性低于生品。探讨了苍耳子去刺的意义,苍耳子去刺后脂肪油含量显著升高。用油砂,180~200℃烫至深黄色,取出,碾去刺,此法方便易行。
经对苍耳子及其炮制品质量进行研究,认为水分一般在5%以下,水浸出物不低于8%,脂肪油不低于12%为佳。
苍耳子及其炮制品的急性毒性均不大。未能测出LD50,其最大耐受量为成人临床用量的277倍以上。

花椒 : 又名蜀椒、南椒、川椒。载《神农本草经》。系芸香科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Sieb. et Zucc.或花椒Z. bungeanum 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种子及杂质。
【炮制方法】 1. 花椒 《金匮玉函经》:“去子。”《金匮要略》:“除目及闭口者。”《肘后方》:“为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椒目、果柄及杂质。
2. 炒花椒 《金匮玉函经》:“炒去汗。”《肘后方》:“熬令黄。”现行,取净花椒,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出汗,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晾凉。
3. 醋炒花椒 《太平圣惠方》:“醋浸一宿,取出用炭火半秤,先烧地令通赤,将椒薄摊于地上,以盆子盖却一宿取出。”现行,取净花椒,置锅内,用文火炒热,陆续喷淋米醋,炒至醋尽,取出,闷使其发汗,晒干。花椒每100 kg,用米醋12 kg。
4. 盐炒花椒 《本草辑要》:“得盐良,入肾。”现行,取净花椒,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有响声,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放凉。花椒每100 kg,用食盐2 kg。
【饮片性状】 花椒略呈球形,裂开为两半状。外表灰绿色,子暗绿色,散有多数油点及细密网状隆起的皱纹。内表面类白色。气香,味甜而辛(青椒)。或外表紫红色至棕红色,散有多数疣状突起的油点。内表面淡黄色。气香,味麻辣(花椒)。炒花椒颜色加深,具油亮光泽,香气更浓。醋炒花椒颜色加深,略具醋气。盐炒花椒颜色加深,略具咸味。
【炮制作用】 花椒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能。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症;外治湿疹瘙痒。生品辛热之性甚强,外用杀虫止痒作用较强。用于疥疮、湿疹或皮肤瘙痒。如治女阴溃疡、漆疮、过敏性皮炎、疥虫感染的一扫光(《串雅内编》);治妇人阴痒不可忍的椒茱汤(《医级》)。炒后可减毒,辛散作用稍缓,长于温中散寒,驱虫止痛。用于脘腹寒痛,寒湿泄泻,虫积腹痛或吐蛔。如治胸中大寒痛、呕吐不能食的大建中汤(《金匮要略方论》);治胸中气满,心痛引背的蜀椒丸(《外台秘要》);治蛔厥证的乌梅丸(《注解伤寒论》)。
【炮制研究】 汉代《金匮要略》有除目及闭口者汗;炒去汗。《肘后方》有熬令黄。南北朝《雷公炮炙论》:“凡使,须去目,及闭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须酒拌令湿蒸,从巳至午,放冷,密盖,除向下火,四畔无气后取出,便入瓷器中盛,勿令伤风,用也”。唐代《食医心鉴》开口者,醋浸。宋代《太平圣惠方》:“醋浸一宿,取出用炭火半秤,先烧地令通赤,将椒薄摊于地上,以盆子盖却一宿取出。”金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炒黑色”。明代《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甘草二两,水二碗,煮尽,去甘草。”清代《本草辑要》:“得盐良,入肾。”

芸薹子 : 又名油菜籽。载《千金·食治》。系十字花科植物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的种子。春末果实成熟时,采割全株,干燥,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干燥。
【炮制方法】 1. 芸薹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2. 炒芸薹子 《圣济总录》:“炒。”《博济方》:“纸衬炒。”现行,取净芸薹子,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爆裂,取出晾凉。
【饮片性状】 芸薹子呈类圆球形表面黑色或红棕色,有网纹。种皮薄,种仁2片,肥厚。手捻易碎而有油脂渗出。气微,味淡。炒芸薹子颜色加深,质松脆。有油香气。
【炮制作用】 芸薹子性味辛,温。归肝、脾经。具活血行气、消肿散结之功。生品辛散力较强,常用于头风作痛,风热牙痛,热疖肿毒,妇女血气腹痛。如芸薹散(《卫生宝鉴》)。炒芸薹子辛散力减弱,常用于产后腹痛,恶露不下。如治疗产后恶露不下的芸薹散(《产乳集验方》)。
【炮制研究】 宋代《博济方》用纸衬炒法。《圣济总录》酒浸。后来多为炒法,清代《得配本草》记载了炒和童便蒸、酒蒸、醋拌蒸。炒法一直为主流炮制方法。

芫荽子 : 又名胡荽子。载《千金·食治》。系伞形科植物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的果实。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炮制方法】 1. 芫荽子 取原药材,除净杂质,洗净,干燥。
2. 炒芫荽子 《太平圣惠方》:“微炒。”《证类本草》:“入药炒用。”《普济方》:“用纸盛,用锅内慢火炒令香熟。”《本草纲目》:“炒,为末。”现行,取净芫荽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有香气逸出,取出,晾凉。
【饮片性状】 芫荽子为2小分果合生的双悬果,呈圆球形,淡黄棕色至土黄棕色,顶端可见极短的柱头残基,多分裂为二,周围有残存的花萼5枚。表面较粗糙,有不甚明显的波状棱线与明显的纵直棱线相间排列。基部钝圆,有时可见小果柄或果柄痕,小分果背面隆起。有时可见悬果柄。果实稍坚硬,气香,用手揉碎,散发出特殊而浓烈的香气,味微辣。炒芫荽子微有鼓裂,气香,味微辣。
【炮制作用】 芫荽子性味辛酸,平。归肺、胃经。具有透疹,健胃之功。用于痘疹透发不畅,饮食乏味,痢疾,痔疮。如治疗肠风下血不止,变成痔疮的胡荽子散(《圣济总录》)。

赤爮 : 又名气包、赤包。载《黑龙江中药》。系葫芦科植物赤爮Thladiantha dubia Bunge的干燥成熟果实。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果柄,打碎或润软后切丝,干燥。
【饮片性状】 呈卵圆形、椭圆形至长圆形,常压扁。橙黄色,橙红色或红棕色。表面皱缩,有极稀的白色茸毛及纵沟纹,顶端有残留柱基,基部有细而弯曲的果柄。果皮厚1 mm左右,内表面粘连多数黄色长圆形的小颗粒,系不发育的种子,中心有多数扁卵形、棕黑色的成熟种子,新鲜时质软而黏。气特异,味甜。
【炮制作用】 赤爮子性味酸、苦,平。具有降逆,利湿,祛瘀之功。治疗黄疸,痢疾,反胃吐酸,咳血胸痛,腰部扭伤。炮制后保证药物净度。

赤小豆 : 又名红豆、赤豆。载《神农本草经》。系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或赤豆P. angularis Wight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炮制方法】 1. 赤小豆 《证类本草》:“捣研,杵末。”《普济方》:“择去绿黄豆。”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2. 赤小豆芽 取原药材洗净,加水浸半日,闷润,每日洒水至芽长3 mm时,晒干即可。
3. 赤小豆皮 取原药材,拣净杂质,加水浸泡2~3h,润2~3日,当芽长至3~6 mm时,晒干后加水喷湿外皮;垫高磨心3 mm多,把豆磨碎。簸去内仁。取仁皮供药用。
【饮片性状】 赤小豆呈长圆形,稍扁,长5~8 mm,直径3~5 mm;表面紫红色,一侧上端有白色凸起的脐点,背面有一条不明显的棱脊。种仁两瓣,乳白色。气微,味微甘,嚼之有豆腥气。赤小豆芽形同赤小豆,长有短芽。赤小豆皮呈紫红色薄片状。
【炮制作用】 赤小豆性味甘、酸,平。归心、小肠经。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之功。生品主要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肠痈腹痛。如治疗脚气水肿的赤小豆汤(《圣济总录》)。赤小豆芽主要用于便血,妊娠胎漏。如小豆散(《小品方》)。
【炮制研究】 汉代《金匮要略》水浸令芽生焙干。唐代《理伤续断秘方》炒熟;《备急千金要方》熬令坼,烧作末;《太平圣惠方》以酒浸铜器中熬令干;《证类本草》煮,捣研,杵末;《普济方》择去绿黄豆;醋一升浸。

麦芽 : 又名大麦糵。载《名医别录》。系禾本科植物大麦Hordeum vulgare L.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得。
【炮制方法】 1. 麦芽 《本草品汇精要》:“去芒壳,水渍之,罨暖处生芽为糵。”现行,取新鲜成熟饱满的净大麦,用水浸泡至六七成透,捞出,置席篓里,用湿物盖严,每日淋水,保温(18~25℃),待芽长至0.5 cm时,取出干燥,即可。
2. 炒麦芽 《备急千金要方》:“微炒。”《外台秘要》:“炒黄。”现行,取净麦芽,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偶见焦斑,取出放凉。
3. 焦麦芽 《本草害利》:“炒焦。”现行,取净麦芽,置锅内,用中火炒至焦黄色,有爆鸣声时,取出,放凉。
4. 麸炒麦芽 先将麸皮撒入锅内,待麸皮冒烟时,倒入净麦芽,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为度,取出,除去麸皮放凉。麦芽每100 kg,用麸皮9 kg。
【饮片性状】 麦芽呈梭形,表面淡黄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先端长芒已断落;腹面为内稃包围。基部胚根处生出幼牙及须根,幼芽长披针状条形,长约0.5 cm,但有的皱缩或脱落。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亦有脱落现象。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微甘。炒麦芽表面深黄色或浅棕色,略带焦斑,有香气。焦麦芽表面焦黄色或深棕色,具焦香气。麸炒麦芽表面黄色,有麦麸香气。
【质量要求】 出芽率不得少于85%。
【炮制作用】 麦芽性味甘,平。归脾、胃经。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的功能。生用消食,健脾和胃,兼能疏肝通乳。用于饮食积滞,郁而化热,脘腹痞满,乳汁郁积。常与山楂、神曲同用。如治消化不良的小儿消食方(《中药临床应用》)。炒后增强开胃消食作用,并能回乳。可用于小儿断奶或产妇无子的回乳四物汤(《疡医大全》);治饮食过饱,心胸满闷不快的曲蘖枳术丸(《内外伤辨》)。
炒焦后消食化积作用更强。治脾虚泄泻,常与白术、党参、干姜同用。食积泄泻可与山楂、神曲、槟榔同用。
【炮制研究】 麦芽的炮制初见于晋代《肘后备急方》熬令黄香,即炒法,后世多有沿用。清代尚出现了炒黑(《得配本草》)、炒焦(《本草害利》)等法。现今多为炒黄、炒焦、炒炭等法。
大麦在发芽过程中,酶的活性有显著差别。长出芽叶者酶的活性为1:7~1:10,而无芽叶者酶的活性仅为1:3~1:5。前者乳酸含量为0.8%~1.0%,而后者乳酸含量为0.5%~0.75%。以淀粉酶为指标,对麦芽发芽工艺及其质量标准进行研究,结果认为,麦芽的长度与酶的活性有关,不同长度麦芽的淀粉酶活性各不相同。最佳发芽长度应为麦粒本身长度的0.7~0.85倍,发芽要求均匀,发芽率在95%以上,长度为0.5~1 cm的应占80%以上,露头芽在5%以下,另外淀粉酶应在300个糖化力单位以上为佳。
近年对麦芽炒制工艺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淀粉酶为指标。认为麦芽助消化作用与其所含的淀粉酶有密切关系,炒后对淀粉酶影响严重。对不同炮制品分解淀粉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为生麦芽作用最强,炒焦品作用很弱或已失去药用价值;同时麦芽粉剂较煎剂作用强,故主张用生品研末服最佳,亦可用微炒品研末服用,应用炒焦品煎汤服是不合理的。与之相反,有人认为不能把淀粉酶作为起消化作用的主要物质,还应注意到麦芽中可能有调整机体自身消化功能,从而达到消食目的之物质及维生素B、乳酸等。还有人提出,麦芽炒焦的作用机制是利用焦香和本身的淀粉促进胃液分泌,故不能轻易断定淀粉酶为主要消化物质,从而否定焦麦芽和煎剂等的作用。有人既认为淀粉酶是麦芽中助消化物质,受热易破坏,但也提到了乳酸是麦芽消导成分之一,麦芽随炒制程度增高,其乳酸量相应增加。硝酸根离子和氯离子是动物α淀粉酶(包括唾液淀粉酶和胰淀粉酶)的激活剂。近期实验研究表明,炒麦芽提取物中有大量硝酸钙和少量氯化钠,提取物不但对胰淀粉酶有激活作用,对唾液淀粉酶也有激活作用。麦芽经炒制和水煎处理,虽然所含淀粉酶失去活性,其中动物α淀粉酶的激活剂还存在,能激活消化道中α淀粉酶,从而促进淀粉类食物的消化。
1g麦芽生品和炒品的粉末均可分解1.5g淀粉,入煎剂能分解0.5 g淀粉;而炒焦品只能分解0.25 g以下的淀粉,炒焦后效力明显下降。

红豆蔻 : 又名红蔻。载《药性论》。系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 Willd.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变红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
【炮制方法】 1. 红豆蔻 《太平圣惠方》:“去皮。”《卫生家宝方》:“为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2. 炒红豆蔻 《本草纲目》:“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药用者。”现行,将红豆蔻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 红豆蔻呈椭圆球形或长球形。表面红棕色或枣红色。略皱缩,果皮薄,易破碎。内含6粒种子,表面黑棕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外附一层白色薄膜,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辣。炒红豆蔻色泽稍加深。
【质量要求】 红豆蔻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4%(ml/g)。
【炮制作用】 红豆蔻性味辛,温。归脾、肺经。具燥湿散寒,醒脾消食之功。本品多生用,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饮酒过多。如与香附、生姜水煎服治胃脘疼痛,炒后可缓和辛温之性。

竹叶椒 : 又名山椒、花胡椒。载《本草图经》。系芸香科植物竹叶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Sieb. et Zucc.的果实。6~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除去种子。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为蓇葖果,1~2瓣,稀3瓣,褐红色,表面有突起的腺点,果皮薄。种子黑色,光泽。
【炮制作用】 竹叶椒性味辛、微苦,温。具有散寒,止痛,祛蛔之功。用于胃寒及蛔虫腹痛,牙痛,湿疮。炮制后保证药物洁净。

肉桂子 : 又名桂丁、桂子。载《百草镜》。系樟科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带宿萼的未成熟果实。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枝、果柄。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肉桂子呈倒卵形,宿萼杯状,边缘有不明显的六浅裂,表面暗棕色,有皱纹,下部延长成萼筒,少数连有果柄。宿萼内有椭圆形幼果,黄棕色,顶端稍平截,上有一微凸的花柱残基。气香,味辣。
【炮制作用】 肉桂子性味甘、辛,温。归脾、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能。用于心胸疼痛,胃寒疼痛,呕哕。炮制后保证药物净度。

肉豆蔻 : 又名肉果。载《药性论》。系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干燥种仁。摘取成熟果实,剥去假种皮,再敲脱壳状的种皮,取出种仁用石灰乳浸1日后,缓火焙干。
【炮制方法】 1. 肉豆蔻 《外台秘要》:“去皮。”《洪氏集验方》:“切片子。”《景岳全书》:“锉如豆大。”现行,取原药材,去净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 面裹煨肉豆蔻 《雷公炮炙论》:“凡使,须以糯米作粉,使热汤搜裹豆蔻,于煻灰中炮,待米团子焦黄熟,然后出,去米,其中有子取用,勿令犯铜。”此法古称“炮”,现多称“面裹煨”。历代沿用,亦为当今常用方法,但现多用面粉包裹,待面皮表面干时,用滑石粉或河砂烫至面皮焦黄色,取出剥去面皮即可。肉豆蔻每100 kg,用滑石粉50kg。
3. 麸煨肉豆蔻 《普济方》:“麸炒,煨熟。”现行,将麦麸与肉豆蔻同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肉豆蔻呈棕黄色,麦麸呈焦黄色。肉豆蔻每100 kg,用麦麸40 kg。
4. 滑石粉煨肉豆蔻 取滑石粉置锅内,用中火加热,至滑石粉呈灵活状态时,加入肉豆蔻,翻炒至呈棕黄色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用时捣碎。肉豆蔻每100 kg,用滑石粉40 kg。
5. 麸蒸肉豆蔻 取净肉豆蔻浸泡1 h,捞出置笼内,1层麸皮,1层肉豆蔻,层层相间,蒸约2h,油即润进麸皮内,去净麸皮及时切厚片,干燥。或捣碎用。另外也有用单蒸法的。
【饮片性状】 肉豆蔻呈卵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有时外被白粉(石灰粉末)。全体有浅色纵行沟纹及不规则网状沟纹。种脐位于宽端,呈浅色圆形突起。质坚,断面显棕黄色相杂的大理石花纹,富油性。气香浓烈,味辛。煨肉豆蔻表面棕黄色,有裂隙,偶有残留的面粉、滑石粉或麦麸。香气更浓,味辛。蒸肉豆蔻圆形或类圆形厚片,片面可见棕黄相杂,形成类似槟榔样纹理,气香烈。
【质量要求】 生肉豆蔻水分不得过10.0%。挥发油含量不得少于6.0%。
【炮制作用】 肉豆蔻性味辛,温。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的功能。生肉豆蔻含有大量油脂,有滑肠之弊,也有一定毒性,一般少生用。煨制后降低滑肠的副作用和毒性,同时增强了涩肠止泻的作用。用于心腹胀痛,虚弱冷痢,呕吐,宿食不消。如治久泻不止的真人养脏汤(《局方》);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的四神丸(《证治准绳》);治疗脾胃气滞所致的肉豆蔻散(《圣济总录》)。
【炮制研究】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火炮的方法(《雷公炮炙论》),实际上就是后来的面裹煨。宋代有醋面裹煨(《证类本草》)、粟米炒黄(《洪氏集验方》)。元代有盐酒浸后破故子同炒干的方法(《瑞竹堂经验方》)。明代有纸裹煨、枣肉包煨、麸裹煨、炒、麸炒、面裹烧熟、醋浸(《普济方》);《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有面裹煨去油,取霜等法。清代基本沿用前法。
肉豆蔻主要含挥发油、脂肪油、树脂、双苯丙烷类化合物等。挥发油中主要含肉豆蔻醚、丁香酚、黄樟醚及多种萜烯类化合物。脂肪油中主要是肉豆蔻酸甘油酯。肉豆蔻醚具毒性,有致幻作用。炮制对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均可产生一定影响。
实验表明,肉豆蔻经煨制后。挥发油较生品减少约20%,且颜色较深,折光率、旋光度均有改变。有人测定了肉豆蔻炮制前后挥发油和脂肪油含量。结果表明,除滑石粉烫后挥发油和脂肪油略有减少外,其他炮制品的含量与生品基本相同。经几种仪器分析,其生品与炮制品的脂肪油和挥发油没有发生变化。测定肉豆蔻中鞣酸含量,其变化亦不大,故认为肉豆蔻可以生用。还有一些实验表明,肉豆蔻炮制品的挥发油和脂肪油含量减少。炮制后挥发油颜色加深,比重增大,旋光度减少,折光率改变,挥发油中肉豆蔻醚亦降低。对肉豆蔻滑石粉烫、面裹煨和麸炒不同受热条件的炮制品挥发油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炮制温度和时间对挥发油含量有显著影响,通过对肉豆蔻挥发油GC/MS/DS定性鉴别出了32种化合物,并测定了成分百分含量,其中有些成分是首次发现的。经进一步实验,结果证明,不同炮制品在炮制前后主要化学成分相同,但各组分含量发生变化,炮制后肉豆蔻醚通常减少了30%,降低程度与炮制温度和时间有密切关系。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不同炮制品挥发油中肉豆蔻醚和黄樟醚的含量,发现炮制后肉豆蔻醚含量明显下降,故炮制能减毒。但黄樟醚的变化不规律,有降低也有升高。通过考察炮制温度和时间,发现肉豆蔻醚含量基本上随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而降低。温度高、时间短的样品其肉豆蔻醚含量变化不大。说明炮制程度不够,相当于传统所谓“外焦内生”之品。温度低、时间长的炮制品肉豆蔻醚明显降低。因此说明在温度适宜情况下,时间是主要因素,加热时间越长,肉豆蔻醚降低就越多。初步认为麦麸煨以130~150℃20 min为宜;面裹煨170~190℃20 min为宜;滑石粉煨以140~160℃15 min为宜。且测定结果表明,肉豆蔻降低以面煨为最显著,其次是麸煨,滑石粉煨。但面煨与麸煨无显著差异,尚需大量面粉;滑石粉煨止泻作用差,毒性成分降低少,因此以麸煨法为佳。另一研究结果与上有差异,通过GC/MS比较分析,发现肉豆蔻在炮制前后挥发油等量进样情况下变化不大,但肉豆蔻醚明显降低,尤以滑石粉煨降低最多,黄樟醚也略有降低。在化学组成上各样品间各有差异,面煨品,滑石粉煨产生了新组成成分,有待进一步研究。对肉豆蔻(种仁)和肉豆蔻衣(假种皮)及其炮制品进行了脂肪酸含量比较分析。结果肉豆蔻衣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种仁,但两者在脂肪酸组成上不尽相同,种仁以肉豆蔻酸为主,假种皮以软脂酸和油酸为主。两者均有所降低。
药理实验表明,煨肉豆蔻的水煎剂和挥发油乳剂,皆比生品抑制兔离体肠蠕动的作用增强。另有实验也证明,生肉豆蔻水煎液对家兔离体回肠略有兴奋作用,而各种炮制品水煎液对肠管均呈现抑制作用。还有研究表明,肉豆蔻不同炮制品中的挥发油对小鼠腹泻有很好的止泻作用,其强度是: 面煨>麸煨>生品>滑石粉煨。
在炮制工艺方面,除现行方法外,有人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以湿纸裹用热滑石粉煨,或先将肉豆蔻打成颗粒,包1~2层湿纸再包面皮煨。将肉豆蔻切成4~6小块,用面粉炒,以降低油分。先将肉豆蔻润湿,如泛丸法裹一层滑石粉,再用面粉泛3~4层,煨后放糖衣机内,利用糖衣机转动冲撞掉面皮。将肉豆蔻在热砂中炒软,切成两瓣,再用麸炒。先闷润12~18 h,蒸40 min左右,切片,麸炒。先将肉豆蔻炒出油,再加麦麸拌炒吸油。用湿麸炒煨法(麦麸与药材之比为1:2)至麦麸呈现焦黄色,去麦麸,趁热切片。还有用土煨法、赤石煨法(均按加辅料炒法操作)去油的方法,以及清水浸泡1h,取出,置蒸锅内蒸制法。
另有研究表明炮制不能使肉豆醚降低,也不能增强止泻作用,并提出肉豆蔻不一定需要炮制。但其样品用粉末混悬液,与挥发油尚有一定差距,所以肉豆蔻的炮制原理还须深入研究。

吕宋果 : 又名宝豆、苦果。载《本草纲目拾遗》。系马钱科植物吕宋豆Strychnos ignatii Berg.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洗净,干燥。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砂烫至表面棕褐色,内部浅棕色。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呈不规则卵圆形,或一面有棱,外表灰棕色,有细疣点,有的残留银灰色带光泽的毛茸。基部有圆形的种脐。质坚硬,纵切面可见角质状、半透明、灰棕色的大胚乳,中央具子叶2片。气无,味极苦(性剧毒)。
【炮制作用】 吕宋果性味苦、寒;有大毒。具有解毒,消肿,杀虫,止痛功能。用于腹痛泻痢,疟疾,虫积,刀伤出血,蜈蚣咬伤。砂烫可以降低毒性。
【炮制研究】 其所含成分与马钱子有相似之处,其炮制后的化学成分亦有和马钱子相似的变化。  

光明子 : 又名罗勒子、兰香子。载《嘉祐本草》。系唇形科植物罗勒Ocimum basilicum L.的干燥果实。9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不宜用水淘洗,以免粘连成团。
【饮片性状】 干燥小坚果呈卵形,基部有果柄痕迹;表面灰棕色至黑色,微带光泽,于扩大镜下可见细密小点。质坚硬,横切面呈三角形,子叶肥厚,乳白色,富油质。气弱,味淡,含口中有滑润感;浸水中,膨胀后,外表有1层白色黏液质。
【炮制作用】 光明子性味甘、辛,凉。归肝经。具有清热,明目去翳的功能。用于目赤多眵,拳毛倒睫,目翳,走马牙疳。炮制后保证药物净度。 

地肤子 : 又名地葵、地麦。载《神农本草经》。系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 (L.)Schrad.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炮制方法】 1. 地肤子 《普济本事方》:“去壳。”现行,取原药材,拣去杂质及枝梗,筛去灰屑。
2. 炒地肤子 《一草亭目科全书》:“炒。”现行,取净地肤子,用文火炒至色变深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 地肤子呈扁球状五角星形,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绿色或淡棕色,周围具膜质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剥离花被后,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黑色。气微,味微苦。炒地肤子表面略带火色。气微香,味微苦。
【质量要求】 总灰分不得过10.0%。
【炮制作用】 地肤子性味辛、苦,寒。归肾、膀胱经。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如治疗下焦结热,至患淋证,小便赤黄不利,数起出少,茎痛或出血的地肤子汤(《备急千金要方》)。炒地肤子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如治柔风,肢体弛缓不收,里急不能仰息的地肤子散(《圣济总录》);治痔疾的地肤子散(《圣济总录》)。
【炮制研究】 地肤子古代炮制不多,宋代有去壳(《普济本事方》);金代有蒸七遍(《儒门事亲》);明代有炒法(《一草亭目科全书》);清代则以火酒浸一日夜,饭上蒸透晒干,以去寒性(《本草述钩元》)。

丝瓜络 : 又名丝瓜网、丝瓜壳、天罗线。载《本草再新》。系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L.) Roem.的干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果皮变黄、内部干枯时采摘,除去外皮及果肉,洗净,晒干,除去种子。
【炮制方法】 1. 丝瓜络 《串雅内编》:“去子剪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种子,击扁,切成小块。
2. 炒丝瓜络 取净丝瓜络小块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
3. 丝瓜络炭 《疮疡经验全书》:“烧灰存性。”《外科启玄》:“有火煅为末。”现行,取净丝瓜络小块,置煅锅内,上扣一口径较小的锅,接合处用盐泥封固,在扣锅上压以重物,并贴一条白纸或放几粒大米,用武火加热,煅至纸条或大米呈深黄色时停火,待锅冷后,取出。亦可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
【饮片性状】 丝瓜络为丝状维管束交织而成的小块,表面淡黄白色。体轻,质韧,有弹性,不能折断。气微,味淡。炒丝瓜络表面褐黄色,微焦。丝瓜络炭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
【炮制作用】 丝瓜络性味甘,平。归肺、肝、胃经。具有通络,活血,祛风的功能。用于痹痛拘挛,胸胁胀痛,乳汁不通。生品长于祛风化痰,通络除痹,用于肺热咳嗽,热痹疼痛,跌打损伤,血滞经闭,乳汁不通。如治热痹疼痛的桑尖汤(《中药临床应用》);跌打损伤的通络止痛汤(《中药临床应用》);乳汁不下的通经活络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制炭后能止血,治疗便血,血崩,肠风下血。如与槐花、地榆、生地、侧柏叶、乌梅炭同用,治风热灼伤肠络,血下鲜红如溅。与阿胶、生地、焦山栀、煅牡蛎、陈棕炭同用,治崩漏下血。
【炮制研究】 宋代有烧灰存性(《疮疡经验全书》)。明代有火煅为末(《外科启玄》)。清代有焙制(《外科大成》)、烧酒洗(《霍乱论》)等炮制方法。目前以生用为主。

冬葵子 : 又名葵子、冬葵果、葵菜子。载《神农本草经》。系锦葵科植物冬葵Malva verticillataL.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果壳,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干燥种子呈圆形扁平之橘瓣状,或微呈肾形,细小,较薄的一边中央凹下,种子呈棕褐色。质坚硬,气微,味涩。
【炮制作用】 冬葵子性味甘,寒。归大、小肠、膀胱经。具有利水通淋,滑肠通便,下乳的功能。用于二便不通,淋病,水肿,妇女乳汁不行,乳房肿痛。炮制后保证药物净度。

白扁豆 : 又名藊豆、南扁豆。载《名医别录》。系豆科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取出种子,再晒干。
【炮制方法】 1. 白扁豆 《本草品汇精要》:“去荚锉碎。”《医宗粹言》:“捣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 扁豆衣 《妇科百问》:“汤浸去皮。”现行,取净白扁豆置沸水中,稍煮至皮软后,取出放冷水中稍泡,取出,搓开种皮与仁,干燥,筛取种皮。种仁亦药用。
3. 炒扁豆 《博济方》:“慢火炒。”《普济方》:“微炒黄。”现行,取净扁豆或扁豆仁,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略带焦斑,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白扁豆呈椭圆形或扁椭圆形,表面淡黄色或淡黄白色,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种阜。质坚硬,子叶2片,肥厚,黄白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扁豆衣呈不规则的卷缩状种皮,乳白色。质脆易碎。炒扁豆表面微黄色,略有焦斑,有香气。
【炮制作用】 白扁豆性味甘,微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之功。生扁豆长于消暑化湿,多用于暑湿内蕴,呕吐泄泻或消渴饮水。扁豆衣与扁豆作用相同,但力弱,无壅滞之弊。主要用于祛暑化湿。炒扁豆性温微香,能启脾和胃,长于健脾化湿,用于脾虚泻泄,白带过多。如治脾虚泄泻的参苓白术散(《局方》)。
【炮制研究】 宋代有慢火炒(《博济方》)、饭上蒸(《普济本事方》)、姜汁略炒(《局方》)、炮(《小儿卫生总微方论》)、汤浸去皮等法。清代有炒黑(《本经逢原》)、同陈皮炒、醋炙(《得配本草》)。
用薄层扫描法和钼蓝比色法对白扁豆炮制前后磷脂成分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白扁豆炒制后,总磷脂含量减少6.5%~9.4%,可能是由于磷脂成分易氧化分解所致。其磷脂成分主要为磷脂酰胆碱,炒制后其摩尔百分比较生品减少18%~25%,而其他组分摩尔百分比略有增高,推测白扁豆炒制后,氧化分解的主要成分为磷脂酰胆碱。白扁豆含有对人体红细胞的非特异性凝集素。凝集素A不溶于水,无抗胰蛋白酶活性,可抑制大鼠生长,甚至引起肝脏区域性坏死,加热后毒性大减。凝集素B可溶与水,能抗胰蛋白酶活性,加压蒸汽消毒或煮沸1h后,活力损失86%~94%。因此,认为白扁豆加热炮制能去毒。
改进炮制工艺为用滑石粉烫至焦黄色,鼓起,有裂隙即可。

白果 : 又名鸭脚子。载《绍兴本草》。系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外种皮,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1. 白果仁 《万病回春》:“去壳,切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2. 炒白果仁 《万病回春》:“炒黄。”《景岳全书》:“去壳,切碎,炒。”现行,取净白果仁,用文火炒至黄色,有香气,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3. 蒸白果 《滇南本草》:“同糯米蒸。”现行,取净白果仁置蒸笼内,加热蒸透,取出干燥。
【饮片性状】 白果仁为扁椭圆形,表面淡黄色或淡绿色,粉性,中间有空隙,无臭,味甘、微苦。炒白果仁表面黄色,有火色斑点,气香。蒸白果仁,色泽加深,无粉性。
【炮制作用】 白果甘、苦、涩,平;有毒。归肺经。具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之功。生白果有毒,内服用量宜小。常用于疥癣,酒皶鼻,阴虱。如治疗酒皶鼻,用生白果,捣烂,夜涂旦洗(《医林集要》)。炒后毒性降低,常用于气逆喘咳,带下。如治疗痰热内蕴所致之哮喘咳嗽的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炮制研究】 白果古代炮制不多,明代《万病回春》有去壳切碎;炒制;《滇南本草》同糯米蒸;《本草品汇精要》有火煨去壳用。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有去皮心煮熟蜜饯。

白花菜子 : 又名臭花菜籽。载《国药提要》。系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打下种子,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白花菜子呈扁球形,表面黄褐色或黑褐色,粗糙不平,有凸起的同心环状网纹,种脐凹入。破开后内有子叶2片,黄白色。气微,味微苦。
【炮制作用】 白花菜子性味苦、辛,温;有小毒。具有散寒,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肢体、关节冷痛。炮制后保证药物净度。

龙眼肉 : 又名龙眼干、龙眼。载《神农本草经》。系无患子科植物龙眼Dimocarpus longanLour.的假种皮。夏、秋二季采收成熟果实,干燥,除去壳、核,晒至干爽不黏。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的核壳。
【饮片性状】 本品为纵向破裂的不规则薄片,常数片粘结,棕褐色,半透明。一面皱缩不平,一面光亮而有细纵皱纹。质柔润。微香,味甜。
【炮制作用】 性味甘,温。归心、脾经。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能。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如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的归脾汤(《济生方》)。炮制后使药物洁净,保证用药质量。
【炮制研究】 果肉(干)含水分0.85%,可溶性部分79.77%,不溶性物质19.39%,灰分3.36%。可溶性物质中,有葡萄糖24.91%、蔗糖0.22%、酸类(以酒石酸计)1.26%、含氮物(其中含腺嘌呤和胆碱)6.309%等。其他尚含有蛋白质5.6%和脂肪0.5%等。龙眼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

石莲子 : 又名甜石莲、壳莲子。载《食疗本草》。系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经霜老熟干燥种子。10月间当莲子成熟时,割下莲蓬,取出果实晒干,或于修整池塘时拾取落于淤泥中之莲实,洗净,干燥。
【炮制方法】 1. 石莲子肉 《太平圣惠方》:“去壳。”《普济本事方》:“去心。”《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去皮。”现行,取原药材,砸开,去壳去心,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 煮石莲子 净锅内放清水,加热至沸,取净石莲子,置锅内煎煮,用铲翻、煮2~3h,至体积膨胀外壳松软,捞出放在温水盆里,用小刀将壳切开,剥取净肉,如黏用清水洗净,摊开晒干即得。
【饮片性状】 呈卵圆形或椭圆形,两头略尖。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被灰白色粉霜,除去后略有光泽,可见密生的浅色小点;顶端有小圆孔,基部有短果柄,果柄旁有圆形棕色小突起。质坚硬,不易破开;内表面红棕色。内种子一颗,即莲肉。气无,味涩、微甘。
【炮制作用】 性味甘、涩,寒。归心、脾、肾经。具有清湿热,养心,益肾,补脾,涩精止泄之功。用于夜寐多梦,遗精,淋浊,久痢,虚泻,妇人崩漏带下。如治疗产后胃寒咳逆,呕吐不食,或腹作胀的石莲散(《妇人良方》)。炮制后保证药物净度,择取药用部位。
【炮制研究】 宋代《太平圣惠方》:“去壳微炒。”《普济本事方》:“去心。”《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去皮。”明代《普济方》:“捶碎,和壳用。”《本草纲目》:“入药须蒸熟去心。”

野葡萄根 : 载《全展选篇·外科》,系葡萄科植物网脉葡萄Vitis wilsonae Veitch的根。秋、冬季采挖,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 1. 鲜野葡萄根 取新采的野葡萄根,水洗净泥土,剥去表皮,抽掉木心,用时捣烂。
2. 野葡萄根 取原药材,净制,水润透,去表皮及木心,取内皮,切丝,干燥。
【炮制作用】 野葡萄根具清热解毒作用。用于痈疽疔疮,慢性骨髓炎。外用捣敷患处。如用野葡萄根500 g,洗净,剥去表皮,抽掉木心,取内皮捣烂如泥状(忌用铁器),再加入4个鸡蛋的蛋清及麻油60 g,酒(或95%乙醇)15 g,调匀成膏,夏季酌加防腐剂。用时将药膏涂在消毒棉垫上,敷于患处,用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为止[《新医药通讯》1971,(3):28]。也可取干野葡萄根的内皮,研如粉状,加入食醋拌匀,外敷于急性化脓性乳腺炎肿块局部,疗效满意。 

常山 : 又名恒山、鸡骨常山。载《神农本草经》。系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Lour.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1. 常山 《太平圣惠方》:“锉。”《活幼心书》:“薄锉,晒干。”《普济方》:“细切。”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粗细分开,洗净,浸泡2~3日,捞出,润透,切薄片,干燥。
2. 酒常山 《雷公炮炙论》:“凡使,春采根叶,夏秋冬时用,以酒浸一宿,至明滤出,日干,熬捣少用。”《局方》:“酒浸蒸焙。”《万氏女科》:“酒炒。”《增补万病回春》:“酒浸,切片。”现行,取净常山片用黄酒拌匀,待吸尽,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常山片每100 kg,用黄酒10 kg。
3. 醋常山 《普济方》:“醋制炒。”“常山半斤,好醋五升,早晨至晚焙干。”《医学入门》:“醋浸煮熟。”《本草纲目》:“醋制。”现行,取常山片,加食醋拌匀,稍润,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带焦黄色斑点,出锅,放凉。常山每100 kg,用醋12 kg。
4. 甘草制常山 《本草纲目》:“如用茎叶临时去根,以甘草细锉,用水拌湿蒸之,临时去甘草,取蜀漆细锉,又拌甘草水匀,再蒸,日干。”《得配本草》:“酒浸一宿,日干,甘草水拌蒸。”现已少用。
【饮片性状】 常山为不规则的薄片,切面黄白色,射线类白色,放射状,外皮薄,棕黄色,剥落处淡黄色。质坚硬。气微,味苦。炒常山深黄色,偶有焦斑。酒常山形如常山,色深黄,略有酒香气。醋常山形如常山,略带焦黄色斑点,略有醋气。
【炮制作用】 常山性味苦、辛,寒;有毒。归肝、脾经。具有截疟,祛痰的功能,用于胸膈痰饮积聚,癫狂,疟疾。单用生常山煎服即可涌吐痰涎,治疟疾则须配伍使用,且用量不宜过大,因其有一定毒性。如治山岚瘴疟,寒热久不瘥的保安汤(《圣济总录》)。酒制、炒制及醋制后作用缓和,毒性降低,偏于截疟祛痰,用于疟疾。如治疟疾寒热的截疟七宝饮、胜金丸(《局方》),治癖疟、食疟的瘴疟丹(《岭南卫生方》)。甘草制常山有涌吐痰饮之功,用于痰厥头痛,痰饮停于胸中,欲吐不能。如治痰厥头痛用本品配甘草煎汤和蜜服,以吐痰饮而取效。
【炮制研究】 常山酒制始载于晋代《肘后备急方》。明代增加醋制,甘草煮,水煮,炒制等方法。至清代新增瓜蒌汁制法。现今以生用、炒制和酒制较为常用。对炮制作用评论有:常山“生用令人大吐,酒浸一日蒸熟或炒,或醋浸煮熟,则善化痞而不吐”(《医学入门》)。“近时有酒浸蒸熟或瓦炒熟者,亦不甚吐人。”“生用,则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则气稍缓;少用亦不致吐也”。“又有醋制者吐人”(《本草纲目》)。“用酒浸过宿切用则不吐人”(《医宗粹言》)。“常山发吐,惟生用与多用为然,于甘草同行则必吐,若酒浸炒透,但用钱许,余每用必见奇功,未有见其或吐者也”(《本草通玄》)。“蒸制得法,不惟不吐,疟更宜愈”(《本草述钩元》)。“生用则吐,熟用稍缓”(《得配本草》)。“有毒令人吐,吐痰生用。截疟醋炒或同乌梅用”(《医宗说约》)。“生用损神丧气”(《外科证治全生集》)。
常山抗疟的有效成分为常山碱,研究表明炮制对常山碱含量影响较大。常山浸7日后,生物碱含量损失近1/3,采用润法切片,生物碱也有一定程度的损失。各种炮制品中生物碱的含量为生常山>润常山>浸常山>酒常山>炒常山。比较全国部分省市常山饮片的常山碱含量,结果最高含量与最低含量相差5.5倍。按各地炮制规范加工炮制成的酒炒常山、醋炒常山、炒常山等不同炮制品的常山碱含量顺序为:生常山>酒常山;醋炒常山>炒常山>白酒炒常山。另外,常山贮藏时间的延长,常山碱含量有较大幅度降低。依次为生常山粉末>生常山饮片>炮制品粉末>原药材。提示应注意存放时间与制定饮片的质量标准。
研究表明,常山生物碱含量生品与炮制品之间相差1.4~1.9倍。而毒性实验结果是: 生常山>酒常山>浸常山>炒常山,生品与制品之间相差5.5~7.5倍。抗疟实验结果,抗疟效价是生常山>浸常山>酒常山>炒常山。在取各炮制品LD50的1/2量测定其抗疟效价时,炮制品所用剂量中常山生物碱的含量高于生品3.4~4.4倍,但抗鼠疟效价却低于生品,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各炮制品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可见,在炮制过程中除了部分生物碱损失外,可能有部分高效生物碱转化为低效或无效成分。根据实验结果,常山经酒制或炒制后,虽然毒性降低了,但亦降低了疗效和含量,因而加大了临床用药量。生常山的毒性虽然较其炮制品大5~7倍,但用其炮制品1/7~1/5剂量时,疗效却显著高于炮制品。故认为用减少生常山用量以降低毒性比用炮制减毒的方法更可取,况且现行的各种炮制方法并不能解决呕吐问题,故用于治疟疾时以将净药材直接切成薄片或打成粗末入药为宜。

 黄精 : 又名萎蕤、菟竹。载《雷公炮炙论》。系百合科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Coll. et Hemsl.、黄精P. sibiricum Red.或多花黄精P. cyrtonema Hua的干燥根茎。按形状不同,习称“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干燥。
【炮制方法】 1. 黄精 《太平圣惠方》:“细切。”《本草从新》:“去须。”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润,切厚片,干燥。
2. 蒸黄精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以溪水洗净后,蒸,从巳至子,刀薄切,曝干用。”《食疗本草》:“铒黄精……可取瓮子,去底,釜上安置,令得所盛黄精,令满,密盖,蒸之,令汽溜,即曝之第一遍,蒸之亦如此,九蒸九曝。”《医学入门》:“先用滚水绰去苦汁,九蒸九晒。”现行,取黄精,洗净,置笼屉内,蒸至棕黑色滋润时,取出,切厚片。
3. 炙黄精 取净黄精片用清水漂1夜,煮后晒至五成干,拌蜂蜜润1夜,放锅内隔水蒸至透为度。
4. 酒黄精 《太平圣惠方》:“生黄精三斤,洗净,于木皿中烂捣绞取汁,旋更入酒三升,于银锅中以慢火熬成煎。”《寿世保元》:“酒蒸。”现行,取净黄精用黄酒拌匀,置炖药罐内,密闭,隔水加热或用蒸汽加热,炖至黄酒被吸尽;或置适宜容器内,蒸至内外滋润,色黑,取出,晒至外皮稍干时,切厚片,干燥。黄精每100 kg,用黄酒20 kg。
5. 黑豆制黄精 《鲁府禁方》:“(黄精)四两,黑豆二升,同煮熟去豆,忌铁器。”现行,取黑(黄)豆置锅内熬取浓汁,加入黄精用文火共煮(豆汁平过药面)至水尽,取出微晾,再置容器内蒸5~8h;或豆汁拌浸黄精,润至透心,蒸至内外呈滋润黑色,取出,切厚片,干燥。黄精每100 kg,用黑(黄)豆10 kg;或取净黄精片浸泡2日,每日换水1次,取出,将黑豆煮水取汁,合煎12 h,取出,晒至半干,再加熟蜜及白酒各5 kg,共兑化拌匀后,蒸至黑色,无麻味,晒干;或取净黄精用米汤泡透心,淘净后加入炒香之黑豆,加水与药平,用微火煮干,筛去黑豆,再蒸至上气,取出日晒夜露,晒干。黄精片每100kg,用黑豆30 kg;或取净黄精置锅内,用水泡透后煮沸,去水,加生姜、黑豆煮2 h,晒半干,加蜂蜜与水拌匀,蒸至黑亮为度。黄精片每100 kg,用蜂蜜15kg,黑豆10kg,生姜5kg。
6. 熟地制黄精 取净黄精置适宜容器内,蒸至带黑色,晒半干,露1夜,如此反复3次,再加入熟地膏拌匀,润1夜,蒸至黑透,晒,露1次,晒干。黄精每100 kg,用熟地膏24 kg;或取净黄精置锅内,加蒸熟地黄的汁与药平,用文火煮至药汁被吸尽,内外呈黑色,用时再切片。
【饮片性状】 黄精为不规则厚片,表面淡黄色或棕黄色,半透明,周边黄棕色,较皱缩,偶见盘状根痕。质稍硬而韧,黏性。气微,味甜。蒸黄精形如黄精,表面棕黑色,有光泽,质柔软。酒黄精形如黄精,表面黑色,有光泽,中心深褐色,味甜,微有酒气。炙黄精、黑豆制黄精、熟地制黄精形如黄精,内外呈黑色。
【质量要求】 黄精含水分不得超过18.0%。醇溶性浸出物按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45.0%。
【炮制作用】 黄精性味甘,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功能。生用刺人咽喉,多外用,如治足癣、体癣、神经性皮炎。内服多蒸用,蒸制后能增强补气养阴,健脾润肺作用,并可除去麻味,以免刺激咽喉。多用于肺虚燥咳,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内热消渴。如治肾虚精亏之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的二精丸(《圣济总录》);治头晕、腰酸的枸杞丸(《奇效良方》)。与沙参、知母、贝母等同用,能润肺滋阴,可用于燥伤肺阴,咳嗽,口干舌燥;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可治脾胃虚弱;与黄芪、天花粉、麦冬、生地等同用,可治内热消渴。又因本品味甘质润,久服多服妨碍脾胃运化,酒制使其滋而不腻,更好地发挥补肾益血作用。多用于肾虚精亏,头晕目眩等。如治气血亏损的九转黄丹(《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治肾虚精亏的海马保肾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黑豆制增强补肝肾作用,用于肾虚腰痛。
【炮制研究】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蒸制(《雷公炮炙论》)。唐代有九蒸九曝(《食疗本草》)。宋代有蔓荆子水九蒸曝干(《太平圣惠方》)。明代有黑豆煮制,忌铁器(《鲁府禁方》),水煮烂熟(《医宗粹言》),酒蒸(《寿世保元》)等。清代有砂锅蒸(《玉楸药解》),黄精煎膏共黑豆末和作饼(《修事指南》)。并有“若生则刺人咽喉,曝使干,不尔朽坏”(《食疗本草》)。“以九蒸九曝为胜”(《证类本草》)。“水煮可去苦味”(《修事指南》)等论说。
黄精含多种多糖、氨基酸、黏液质等。现代研究表明,生黄精中总多糖的含量为11.74%,而制黄精中的总多糖含量为3.77%。这与黄精炮制过程中黏液质被大量除去有关。黄精经炮制后其总糖量稍有减少,而还原糖增加80%以上,黏多糖大量水解成低聚糖、单糖;游离氨基酸由4个增至10个;水和醇浸出物大量增加;在炮制过程中,蒸、烘1次的制黄精,其外观性状即达到传统质量要求,且成品率高。蒸、烘次数增加,反而影响外观性状,成品率亦下降,费工费时,浸出物、总糖及还原糖含量均呈递减趋势。说明黄精炮制以蒸、烘1次为宜。比较了20%酒蒸黄精与九蒸九晒黄精,结果前者仍有麻味,后者蒸至第4次麻味基本消失,认为蒸晒至5次后可用于临床。有人对黄精炮制方法提出改进,认为传统蒸法所用时间太长,建议改用“润-蒸-焖”的方法。即取净黄精,加水拌匀使湿润,旺火蒸2h,淋水1次,使所有的黄精都淋到水,再蒸24 h后熄火,闷1夜,取出,干燥即得制品。黄精炮制后毒性下降,炮制时间相同的清蒸、酒蒸品,浸出物含量十分接近,外观性状相同,毒性小于生品,且水醇提取物皆比生品含量增加,随蒸制时间延长而递增,以蒸制10 h时最明显。因此,可以用清蒸代替酒蒸,但尚需从多方面深入研究。

黄药子 : 又名黄药、黄药根。载《开宝本草》。系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tera L.的干燥块茎。冬季采挖,把块茎径粗在30 cm以上的加工作药,去掉茎叶,洗净泥土,除去须根,趁鲜切片,干燥。
【炮制方法】 《太平圣惠方》:“捣细罗为散。”《博济方》:“为末。”《斗门方》:“黄药子一斤,浸洗净,酒一斗浸之。”《本草蒙筌》:“生捣取汁。”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小块或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原片或小块。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散有多颗粒状橙色的斑点,粉质;周边棕黑色,密布黄白色至棕黄色圆形根痕和须根痕,气微,味苦。
【炮制作用】 黄药子性味苦,寒;小毒。归肺,肝经。具有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功能。用于瘿瘤,喉痹,痈肿疮毒,毒蛇咬伤,肿瘤,吐血,衄血,咯血,百日咳,肺热咳喘。本品多生用,经炮制后使药物洁净,利于药效成分溶出,便于调剂和制剂。如治缠喉风,颐颌肿及胸膈有痰,汤水不下的黄药子散(《扁鹊心书》);治舌肿及舌重的黄药子汤(《圣济总录》)。散瘀消结可用酒制,如治瘿气,黄药子一斤,浸洗净,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盏,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斗门方》)。

石彭子 : 又名崖石榴、巴梨子、崖荔子。载《植物名实图考》。系桑科植物珍珠莲Ficus sarmentosaBuch.—Ham. ex J. E.Sm.var.henryi (King) Comer的果实。冬初采收,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去除杂质。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呈倒圆锥形,外表土灰色,顶端明显突出,基部有柄,表面有疣状突起,附有黄色毛茸。质坚硬,不易破碎;内含多数黄色卵形瘦果,外有赤色果皮。气微,味甘、涩。
【炮制作用】 性味甘、涩,平。归肝经。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的功能。用于睾丸偏坠,跌打损伤,内痔便血。炮制后保证药物净度。

功劳子 : 载《饮片新参》。系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 (Fort.) Carr.、细叶十大功劳M. fortunei (Lindl.) Fedde或华南十大功劳M.japonica (Thunb.) DC.的干燥果实。6月采摘果序,晒干,搓下果实,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呈椭圆形,蓝黑色,表面被白色粉状,皱缩,内有褐色种子数枚。气无,味苦。
【炮制作用】 功劳子性味苦,凉。归心、肾经。具有清虚热,利湿的功能。用于潮热骨蒸,泄泻,崩带淋浊。炮制后保证药物洁净。

水飞蓟 : 又名水飞雉、奶蓟、老鼠簕。载《全国中草药汇编》。系菊科植物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 (L.) Gaertn.的瘦果。夏、秋季采收,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 为椭圆形,棕色或深棕色,表面有纵纹,腺体突起;冠毛白色,刚毛状。
【炮制作用】 性味苦,凉。具有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功能。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管炎。如治疗慢性肝炎和迁延性肝炎的益肝灵冲剂(《辽宁省药品标准》1987年)。本品净制后,使药物洁净,便于调剂和制剂。

巴豆 : 又名江子、刚子。载《神农本草经》。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日,摊开,干燥。
【炮制方法】 1. 巴豆 《金匮要略方论》:“研。”《金匮玉函经》:“去皮心,别捣令如膏。”现行,取原药材,曝晒或烘干后去外壳,取仁。
2. 巴豆霜 《雷公炮炙论》:“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可煮巴豆了研膏后用。每修事一两,以酒、麻油各七合,尽为度”。《苏沈良方》:“以巴豆剥去壳,取净肉,去肉上嫩皮,纸包水湿,入慢火中煨极熟,取出,另以绵纸包之,缓缓捶去其油,纸湿则另换,以成白粉为度”。现行,多先将巴豆曝晒或烘干后除去外壳,取巴豆仁,碾如泥状,里层用纸,外层用布包严,蒸热,用压榨器压榨去油,反复操作,至完全成为松散粉末,纸上无油迹为度。
注意事项:①生巴豆有毒,即使其粉尘或蒸气都有很大的刺激性,可引起皮炎或局部红肿,因此要戴手套、口罩;②用过的纸、布等要烧毁;③工作结束时以冷水洗裸露部分,若有轻度中毒可用绿豆、防风、甘草煎汤内服。④质量最好通过测含油量来确定。
【饮片性状】 生巴豆种子呈椭圆形、略扁。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富油脂。味辛辣。巴豆霜为淡黄色粉末,性滞腻,微显油性,味辛辣。
【质量要求】 本品含脂肪油应为18.0%~20.0%。
【炮制作用】 巴豆性味辛,热;有大毒。具有峻下积滞,逐水消肿,祛痰利咽,蚀疮杀虫的功能。生巴豆有大毒,多外用,治疗恶疮、疥癣、疣痣。如巴豆捣泥,绢包擦患处,可治癣疮;与雄黄同用,可治神经性皮炎。巴豆霜经加热、去油后,毒性降低,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寒积便秘,乳食停滞,腹水,喉风,喉痹。如治寒积便秘的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方论》);治小儿乳食停滞的保赤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炮制研究】 汉代《金匮玉函经》有熬制的方法。南北朝时期《雷公炮炙论》有油、酒煮研膏用。至宋代《太平圣惠方》出现了纸裹煨压去油、浆水制、油制、面炒、醋制、萝卜制压去油;《博济方》有麦麸水煮;《苏沈良方》明确提出制霜,一直沿用至今。元代《脾胃论》有米炒;《证治准绳》有黄连制、煅焦赤;《医宗粹言》有甘草制。清代《握灵本草》则有沉香制等方法。
通过对天津市六个不同单位制的巴豆霜的含油量测定,发现相差甚大,最低含量与最高含量之比为1: 3。传统制霜法有其优点,但不足的是巴豆霜中的巴豆油含量不稳定,有效成分损失大,生产效率低,同时感官控制很难一致。加填充剂稀释的制霜法,其成品含油量稳定,可避免有效成分损失,提高效率;但此法不能保证用药安全,因直接取巴豆制霜,未经加热环节,不能消除毒性蛋白的毒性。有人将此法加以改进,在稀释以前,加热处理,破坏毒性蛋白,既可去毒,保证用药安全,又有使成品质量稳定,节省原料。又有研究发现,巴豆霜含油量高低与过筛存在明显关系,含油量高,黏性就强,过筛困难。含油量在20%以下的粉末流动性好,手捻有光滑细腻感。含油量再高则局部易粘结成饼,造成剂量不准确,称取和混合困难。巴豆霜的粒度应符合入丸、散剂的细粉要求。粗颗粒比细粉含油量高得多,若用达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号筛(100目)的巴豆霜来配制丸、散剂,会造成散剂不易混匀,受振动而分层和丸剂的外形、色泽、丸重和硬度差异等问题,从而不易发挥巴豆霜急冶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新法制霜效果较好,即先将巴豆脱脂,再粉碎成合乎丸、散剂所要求细度的粉末,然后将巴豆油返回粉末中,其制霜质量稳定可靠。从毒性实验来看,巴豆霜的含油量仍以不超过20%为宜。近期也有先测巴豆含油量,然后加神曲或山药粉稀释至含油量为18%~20%。

巴豆炭止泻明显,对顽固性慢性泄泻,诸药不能止者更有效。其止泻作用是与属于巴豆油和毒性蛋白破坏后泻下及毒副作用消失,而使巴豆的收涩作用增强有关,还是巴豆制炭后产生了新成分,尚需进一步研究。另有将巴豆用黄蜡加热炸至焦黄色,即为“巴蜡丸”或“蜡匮巴豆”以温水整个送下,用治泻痢、乳癖、副鼻窦炎、慢性骨髓炎。

 火麻仁 : 又名麻子、大麻仁。载《神农本草经》。系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方法】 1. 火麻仁 《备急千金要方》:“净拣择,以水淘洗,暴干。”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2. 炒火麻仁 《证类本草》:“炒令香熟。”现行,取净火麻仁,置锅内,文火炒至有香气,呈微黄色,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火麻仁呈卵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有网纹,两侧有棱线,顶端钝尖。果皮薄而脆,内有白色种仁。富油性,气微,味淡。炒火麻仁表面淡黄色,微具焦香气,味淡。
【炮制作用】 火麻仁性味甘,平。归脾、胃、大肠经。具润燥滑肠通便之功。生、制品功用一致,炒后可提高煎出效果。如治疗肠燥便秘的麻子仁丸(《伤寒论》),原方中麻子仁生用,临床作汤剂时常炒用。《本草求真》云:“性生走熟守,生用破血利小便,捣汁治产难胎衣不下,熟用治崩中不止。”
【炮制研究】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有净拣择,以水淘洗,暴干。研如脂;另有蒸麻子使熟,更暴令干,贮于净器中,欲服,取麻子熬令黄香,惟须缓火,勿令焦;还有熬令香,熟捣,取酒三升熟研,滤取汁。宋代《证类本草》有炒令香熟。明、清多沿用唐、宋之法。仍以炒法为主流炮制方法。
改进了火麻仁去皮方法: 将原药材晒干,火炒放凉,把加重自行车辐条2根放在没有光面的水泥地上,相隔15 cm左右,中间撒1两炒后的火麻仁,用耐火砖挫,反复操作,簸去皮壳,得种仁纯净的90%以上。

 六轴子 : 又名土连翘、山芝麻。载《饮片新参》。系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Bl.) G.Don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采收,用水浸后,晒干,以防果实开裂。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果柄,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 果实长椭圆形,略弯曲。表面红棕色或栗褐色,微有光泽,有纵沟5条,顶端尖,基部有宿萼,有的有果柄。质硬脆,易折断,断面5室。种子多数,长扁圆形,棕褐色,边缘具膜质翅。气微,味苦。
【炮制作用】 性味苦,温;有毒。具有祛风燥湿,散瘀止痛,定喘止泻之功。治疗风寒湿痹,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喘咳,泻痢,痈疽肿痛。如治疗无名肿毒,疗疮发背的一醉消(《本草纲目拾遗》)。炮制保证药物净度。

乌梅 : 又名梅实、熏梅。载《神农本草经》。系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 et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入药。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
【炮制方法】 1. 乌梅 《太平圣惠方》:“洗令净。捶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 乌梅肉 《金匮玉函经》:“去核。”《普济方》:“去瓤。”现行,取净乌梅,喷少许水润软,去核取肉,干燥;或蒸软后剥取净肉,干燥,筛去碎屑。
3. 乌梅炭 《证类本草》:“烧为末,杵末。”现行,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置锅内,武火炒至皮肉发泡,表面焦黑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4. 醋乌梅 《金匮玉函经》:“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5升米下,饭熟取捣成泥。”《普济方》:“醋煮。”现行,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密闭,隔水加热2~4 h,取出干燥。乌梅每100 kg,用米醋10 kg。
【饮片性状】 乌梅为球形或扁球形,表面乌黑色,皱缩不平,内含种子1粒,扁卵形,淡黄色,气微,味极酸。乌梅肉为不规则扁卵形块状,呈乌黑色或棕黑色,质柔软,气特异,味极酸。乌梅炭质较脆,发泡,味酸兼苦。醋乌梅质较柔润,略有醋气。
【质量要求】 乌梅含有机酸以枸橼酸(C6H8O7)计,不得少于15.0%。
【炮制作用】 乌梅性味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功能。生品长于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安蛔。如治疗消渴证烦渴多饮的玉泉丸(《丹溪心法》)。醋乌梅收敛固涩作用更强,尤其适于肺气耗散之久咳不止和蛔厥。如治蛔厥腹痛的乌梅丸(《注解伤寒论》)。乌梅炭长于涩肠止泻,止血,常用于久泻,久痢及便血,崩漏下血等。如乌梅丸(《杂病源流犀烛》)。
【炮制研究】 汉代《金匮玉函经》有去核。又有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5升米下,饭熟取捣成泥。晋代《肘后备急方》有炙;入丸散者,熬之。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有著一斗米下蒸,令饭熟去核。宋代《太平圣惠方》有洗令净,捶碎。《证类本草》有烧为末,杵末。《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有火炒令焦。元代《世医得效方》有煮过者,去核。明代《保婴摄要》有酒浸肉研烂。《普济方》有醋煮。《寿世保元》有蜜拌蒸取肉,捣膏。清代《食物本草会纂》有麦麸同炒。《本草便读》有白霜梅即青梅,用盐水浸之,日晒夜浸,十日后,即有霜起乃成……
乌梅炒炭后水浸出物、有机酸及鞣质含量均明显降低,但凝血时间却明显缩短。

分心木 : 又名胡桃衣、胡桃夹、胡桃隔。载《山西中药志》。系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 regiaL.的果核内的木质隔膜。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去除杂质。
【饮片性状】 木质隔膜呈薄片状,多弯曲、破碎而不整齐。表面淡棕色至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泽。质脆,易折断。气微,味微苦。
【炮制作用】 分心木性味苦、涩,平。归脾、肾经。具有固肾涩精,止血止带,止泻痢的功能。用于遗精滑泄,淋病,尿血,遗溺,崩中,带下,泻痢。如分心木水煎服治遗精(《陕甘宁青中草药选》)。炮制后使药物纯净。

化橘红 : 又名化皮、化州橘红。载《本草纲目拾遗》。系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 grandis To-mentosa或柚C. grandis (L.) Osbeck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前者习称“毛橘红”,后者习称“光七爪”、“光五爪”。夏季果实未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将果皮割成5或7瓣,除去果瓤及部分中果皮、压制成形、干燥。
【炮制方法】 1. 化橘红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润软,切丝,干燥即得。
2. 炒化橘红 取净化橘红丝,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即可。
3. 蜜化橘红 取净化橘红丝,与用适量水稀释的炼蜜拌匀,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时取出即可。化橘红每100 kg,用炼蜜20 kg。
【饮片性状】 化橘红呈不规则丝条状,外表黄绿色或黄棕色,有皱纹及小油点,内表皮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脉络纹。质脆,易折断。气芳香,味苦,微辛。炒化橘,表面深黄色,偶见焦斑。蜜化橘红深黄色,味苦而微甜。
【质量要求】 化橘红含柚皮苷(C27H32O14)不得少于1.5%。
【炮制作用】 化橘红性味苦、辛,温。归肺、脾经。具有散寒,燥湿,消痰,利气之功。用于治疗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炒后可降低辛散峻烈之性。蜜制可增强润肺止咳平喘作用。

牛蒡子 : 又名恶实、鼠黏子、大力子。载《名医别录》。系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炮制方法】 1. 牛蒡子 《博济方》:“杵为细末。”《局方》:“要净拣,勿令有杂子,别捣如粉。”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 炒牛蒡子 《食疗本草》:“炒令熟,杵为细末。”现行,取净牛蒡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有爆裂声,略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3. 酒蒸牛蒡子 《雷公炮炙论》:“凡使,采之净拣,勿令有杂子,然后用酒拌蒸,待上存薄白霜重出,却用布拭上,然后焙干,别捣如粉用”。
【饮片性状】 牛蒡子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果皮较硬,富油性。味苦微辛而稍麻舌。炒牛蒡子微鼓起,深灰色,微有光泽,略具香气。
【质量要求】 牛蒡子总灰分不得超过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2.0%。含牛蒡子苷(C27H34O11)不得少于5.0%。
【炮制作用】 牛蒡子性味辛、苦,寒。归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能。生品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可用于风温初起,痄腮肿痛,痈毒疮疡。如治温病初起的银翘散(《温病条辨》);用于痄腮肿痛的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用于疮疡,乳痈初起,症见寒热的荆芥牛蒡汤(《医宗金鉴》)。炒后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喘。如治麻疹透发不畅的宣毒发表汤(《医宗金鉴》);治咽喉肿痛的清咽利膈丸(《中药成药制剂手册》)。炒后还可杀酶保苷,利于煎出。
【炮制研究】 唐代《食疗本草》开始炒用。宋代《局方》增加了制、酒拌蒸。 金元时代《儒门事亲》有烧存性等法。明代炮制方法较多,《普济方》有去油、焙黄;《证治准绳》有水煮晒干炒香;《外科启玄》有酥炙;《景岳全书》有蒸制;《医宗必读》有酒炒等方法。清代基本同前法。

 车前子 : 又名车前实、虾蟆衣子。载《神农本草经》。系车前科植物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或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 Willd.的干燥成熟种子。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炮制方法】 1. 车前子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水淘洗令净。”《本草纲目》:“凡用须以水淘洗去泥沙,晒干。”《炮炙大法》:“用米泔淘净。”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2. 炒车前子 《局方》:“凡使,须微炒燥,方入药用。”《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水淘洗令净,控,焙干,隔纸炒。”《本草纲目》:“入汤液,炒过用。”现行,取净车前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色稍变深,有爆鸣音时取出,晾凉。
3. 盐车前子 《幼幼集成》:“青盐水炒七次。”现行,取净车前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有爆裂声时,喷淋盐水,继续炒干,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车前子每100 kg,用食盐2 kg。
4. 酒车前子 《本草纲目》:“酒浸一夜……晒干,焙研。”《医宗必读》:“酒拌蒸曝。”《医宗金鉴》:“酒炒。”现行,取净车前子,用黄酒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略带火色,取出放凉。车前子每100 kg,用黄酒12.5 kg。
【饮片性状】 车前子呈椭圆形、不规则长圆形或三角状长圆形,略扁,长约2 mm,宽约1 mm。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有细皱纹,一面有灰白色凹点状种脐。质硬。气微,味淡。嚼之带黏性。炒车前子略鼓起,色泽加深,略有焦香气。盐车前子微有咸味。酒车前子微具酒香气。
【炮制作用】 车前子性味甘,微寒。归肾、肝、肺、小肠经。具有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的功能。生品长于利水通淋,清肺化痰,清肝明目。用于水肿,淋证,暑湿泄泻,痰热咳嗽,肝火目赤。如用于湿热下注之热淋,血淋,小便涩痛,淋漓不畅的八正散(《局方》);治疗肝胆湿热的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治慢性水肿见有肾阳虚证者的济生肾气丸(《济生方》);治小儿伏暑的车前子散(《杨氏家藏方》);用于眼中生翳,血灌瞳神的车前子散(《审视瑶函》)。炒车前子寒性稍减,并能提高煎出效果,作用与生品相似,长于渗湿止泻。多用于湿浊泄泻,小便短少。如《本草备要》记载:“炒研,入利水泄泻药。”盐车前子泻热作用较强,利尿而不伤阴,能益肝明目。多用于眼目昏暗,视力减退。
【炮制研究】 宋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水淘洗令净;《圣济总录》酒浸;《局方》须微炒燥。明代《审视瑶函》有酒煮。清代《幼幼集成》青盐水炒七次。
黄酮类成分定量分析表明,清炒品含量较高,盐炙品次之,生品较低,炮制可提高黄酮类成分含量。盐炙车前子的方法改进为:用文火炒至略有爆鸣声时,倒入另一冷锅内,立即喷洒盐水拌匀,再用文火炒干;或者用盐水拌入车前子内闷3~5 h,待盐水渗入后,再用文火炒干。

五味子 : 又名五梅子。载《神农本草经》。系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
【炮制方法】 1. 五味子 《本草经集注》:“烈日暴之,捣筛。”《伤寒总病论》:“先须净拣去枝杖方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 醋五味子 取净五味子,加醋拌匀,稍润,置适宜容器内,蒸至醋被吸尽,表面紫黑色时,取出,干燥。用时捣碎。五味子每100kg,用醋20 kg。
3. 酒五味子 《圣济总录》:“用酒三升浸三日,取出焙干。”《握灵本草》:“酒拌蒸用。”现行,取净五味子,加酒拌匀,稍润,置适宜容器内,蒸至酒被吸尽,表面黑色时,取出,干燥。五味子每100 kg,用黄酒20 kg。
4. 蜜五味子 《雷公炮炙论》:“凡用,以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巳至申,却以浆水浸一宿,焙干用。”现行,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加入净五味子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五味子每100 kg,用炼蜜10 kg。
【饮片性状】 五味子为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表面紫红色或红棕色,皱缩油润,果肉柔软,味酸。醋五味子色转棕黑或乌黑,质柔润或稍显油润,微有醋气。酒五味子表面棕黑或黑褐色,质柔润或稍显油润,微具酒气。蜜五味子色泽加深,略显光泽,味酸,兼有甜味。
【质量要求】 五味子含杂质不得过1%。五味子含五味子醇甲(C24H32O7)不得少于0.40%。
【炮制作用】 五味子性味酸、甘,温。归肺、心、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能。生品以敛肺止咳为主。用于咳喘,体虚多汗,津伤口渴;亦能涩精止泻。如治疗气阴两伤,自汗口渴的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醋制后增强酸涩收敛之性。用于咳嗽,遗精,泄泻。如治疗脾肾虚寒,五更泄泻的四神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酒制后增强温肾固精作用。用于肾虚遗精。如治疗肾虚骨弱,遗精尿频的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
【炮制研究】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用蜜浸蒸。宋代《圣济总录》有炒、酒浸等法。元代《丹溪心法》有火炮的方法。明代《普济方》有糯米炒;《仁术便览》蜜拌蒸;《济阴纲目》有麸炒等炮制方法。清代炮制方法较多,《握灵本草》有酒拌蒸;《本草新编》有炒炭;《本草备要》有蜜浸蒸;《外科证治全生集》有盐水拌蒸;《时方妙用》有盐水浸炒;《医家四要》酒蜜拌蒸等方法。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醋蒸法,此法古代文献未见记载,是近代炮制方法的发展。
五味子主要含挥发油、木脂素类、有机酸类、叶绿素、甾醇、维生素C和E、树脂、鞣质等。

将黄酒蒸五味子与生五味子分别制成醇浸液和水浸液,作酸价及树脂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其酸度是:醇浸出液的pH生品为3.15,酒蒸品为3.35;水煎出液的pH生品为3.30,酒蒸品为3.40。生五味子醇浸出液的树脂反应最明显,酒五味子次之,但酒五味子与生五味子的水煎出液树脂反应均呈微量。为探讨五味子的炮制作用,对五味子生品、炒制品、酒制品及醋制品中的有机酸、挥发油、木脂素等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五味子经炒制后,其中有祛痰作用的酸性成分和有镇咳作用的挥发油均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损失,酒制、醋制后挥发油略有减少。各炮制品种子中具有强壮作用的木脂素类成分含量则均比生品偏高。炮制后其挥发油的折光率、气相色谱略有变化,可能是由于各组分相对比例含量改变所致。炮制品水煎液中总木脂素量只有种子中的1/6~1/5。

 木鳖子 : 又名木鳖、土木鳖、木鳖爪、金丝木鳖子。载《日本子本草》。系葫芦科植物木鳖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的干燥成熟种子。冬季采收成熟果实,剖开,晒至半干,除去果肉,取出种子,干燥。
【炮制方法】 1. 木鳖子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去壳,细切。”《普济本事方》:“去壳研。”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连壳打碎,或去壳取仁捣碎。
2. 木鳖子霜 《类编朱氏集验方》:“去壳纸捶出油。”现行,取净木鳖子仁,炒热,碾末,用吸油纸包裹,外加麻绳包紧,压榨去油,反复多次,至纸上不规则油迹色由黄变灰白色,呈松散粉末状时,研细。
3. 砂烫木鳖子 《洞天奥旨》:“切片、陈土炒。”现行取净木鳖子,投入加热至滑利状态的热砂中,不断翻炒,至鼓起,深黄色时,捞出。
【饮片性状】 种子扁平类圆形,中间稍隆起,表面灰褐色,粗糙,有凹陷的网状花纹,周边两侧有不整齐的钝齿状突起约十余个,其中有一淡灰色凹点(种脐)。外种皮质坚而脆,内种皮薄膜状。气特殊,油腻样,味苦。木鳖子霜,为白色或灰白色的松散粉末。味苦。砂烫木鳖子表面深黄色。味苦。
【炮制作用】 木鳖子性味苦、微甘,凉;有毒。归肝、脾、胃经。具有散结消肿,攻毒疗疮,止痛的功能。生木鳖子有毒,多供外用,内服宜慎。多用于痈疮肿毒,跌打损伤,鼻渊,痔漏,秃疮等。如治疗一切诸毒的神效千捶膏(《医宗金鉴》);用于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的木鳖裹方(《圣济总录》);用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的木鳖散(《中药临床应用》)。制霜后除去大部分油脂,毒性降低,可供内服。如治小儿久痢,肠滑脱肛的木鳖子丸(《杨氏家藏方》);治疗筋脉骨节、手足、腰背诸般疼痛,挛缩不伸的张走马家飞步丸(《类编朱氏集验方》);用于寒湿脚气,疼痛彻骨,不能行履的乌药丸(《类编朱氏集验方》);用于治瘰疬发歇无已的木鳖膏(《仁斋直指方》)。砂烫木鳖子多用于丸、散成方制剂。
【炮制研究】 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去壳,细切,麸炒。宋代《博济方》烧令烟尽。《类编朱氏集验方》制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炒焦。元代《瑞竹堂经验方》醋制。清代《洞天奥旨》切片、陈土炒。
木鳖子水浸液、乙醇-水浸液和乙醇浸出液试验于狗、猫及兔等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但毒性很大,无论静脉或肌内注射,动物均于数日内死亡。
有人认为砂烫后手工剥去绿色表皮,费工费时,没剥净种仁绿色表皮的木鳖子入药可出现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因此,改用沸水加热2~3 min,捞出,用毛巾等搓去绿色表皮,洗净,再轻炒。采用CY—2型炒药机炒制木鳖子,提高生产效率10倍,可避免去不净种仁绿表皮而影响药物功效。另有用水烫除去绿色表皮,然后用麸炒,再用炼蜜炙炒来炮制木鳖子,认为可以除去种仁内部的油脂和有毒成分,以达到解毒润燥的目的。

木蝴蝶 : 又名千张纸、云故纸。载《滇南本草》。系紫葳科植物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L.)Vent.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实,曝晒至果实开裂,取出种子,晒干。
【炮制方法】 1. 木蝴蝶 取原药材,拣净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2. 盐木蝴蝶 取木蝴蝶,放入锅内,文火加热,边炒边喷盐水,炒至边缘呈黑色,取出晾凉。木蝴蝶每100 kg,用食盐2 kg。
【饮片性状】 木蝴蝶呈蝶形薄片,除基部外三面延长成宽大菲薄的翅,表面浅黄白色,翅半透明薄膜状,有绢丝样光泽,上有放射状纹理,边缘多破裂。剥去种皮,可见一层薄膜状的胚乳紧裹于子叶之外。子叶2,蝶形,黄绿色或黄色,无臭,味微苦。盐木蝴蝶边缘呈黑色,味微苦咸。
【炮制作用】 木蝴蝶性味甘、苦,凉。归肺、肝、胃经。具有疏肝和胃,清肺利咽之功。用于肺热咳嗽,喉痹,音哑,肝胃气痛。外治疮毒不敛。本品以生用为主,一般不制用。

木瓜 : 又名木瓜实。载《名医别录》。系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 (Sweet) Na-kai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绿黄色时采收,置沸水中烫至外皮灰白色,对半纵剖,晒干。
【炮制方法】 1. 木瓜 《雷公炮炙论》:“凡使木瓜,勿令犯铁,用铜刀削去硬皮并子,薄切,于日中晒。却用黄牛乳汁拌蒸,从巳至未,其木瓜如膏煎,却于日中薄摊,晒干用也。”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略泡,蒸透,切薄片,干燥。
2. 炒木瓜 取木瓜片,用微火炒至微焦,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 木瓜为类月牙形薄片,表面棕红色或红棕色,凹陷部呈棕黄色。周边果皮红色或棕红色,有皱纹。质脆,易折断。气微,味酸微涩。炒木瓜表面暗棕色,有焦斑,味稍酸涩。
【炮制作用】 木瓜性味酸、温。归肝、脾经。具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的功能。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如治吐泻转筋的木瓜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木瓜质地坚硬,水分不易渗入,软化时久泡则损失有效成分。蒸制软化后切片较易,其片形美观,容易干燥。其作用与生品基本相同。炒木瓜酸味减弱,偏于和胃化湿,亦能舒筋,多用于呕吐,泄泻,腹痛,转筋。
【炮制研究】 南北朝刘宋时《雷公炮炙论》有乳汁拌蒸。宋代《太平圣惠方》有盐蜜制、硫黄青盐制、蒸制;《博济方》有硇砂制、艾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米盐制、童便酒制。明代《万病回春》有酒洗。清代《类证治裁》有姜制等炮制方法。 

云实 : 又名马豆。载《神农本草经》。系豆科植物云实Caesalpinia decapetala (Roth) Alston的干燥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取出种子,晒干。
【炮制方法】 《雷公炮炙论》:“凡使,采得后,粗捣,相对拌浑颗橡实,蒸一日后,出用。”现行,取原药材,去净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 性味辛,温。具有清热除湿,杀虫之功。用于痢疾,疟疾,消渴,小儿疳疾。如治赤白痢的云实丸(《太平圣惠方》)。炮制保证药物净度。

无患子 : 又名油珠子、菩提子、油患子。载《本草拾遗》。系无患子科植物无患树Sapindusmukorossi Gaertn.的干燥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肉,取出种子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呈球形或椭圆形,外表黑色,光滑。种脐线形,周围附有白色绒毛。种皮坚硬。无胚乳,子叶肥厚,黄色,胚粗壮稍弯曲。气微,味苦。
【炮制作用】 性味苦、辛,寒;有小毒。归肺、肝经。具有清热,祛痰,消积,杀虫的功能。用于喉痹肿痛,咳喘,食滞,白带,疳积,创癣,肿毒。炮制后保证药物净度。

无花果 : 又名蜜果、文仙果。载《救荒本草》。系桑科植物无花果Ficus carica L.的干燥果实。秋季采收,采下后反复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呈倒圆锥形或类球形;表面淡黄棕色至暗棕色、青黑色,有波状弯曲的纵棱线;顶端稍平截,中央有圆形突起,基部较狭,带有果柄及残存的苞片。质坚硬,横切面黄白色,内壁着生众多细小瘦果,有时上部尚见枯萎的雄花。瘦果卵形或三棱状卵形,淡黄色,外有宿萼包被。气微,味甜。
【炮制作用】 无花果性味甘,平。归肺、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胃清肠,消肿解毒之功。用于肠炎,痢疾,便秘,痔疮,喉痛,痈疮疥癣。炮制后保证药物净度。

天浆壳 : 又名天将壳,萝藦荚。载《现代实用中药》。系萝藦科植物萝藦Metaplexis japonica(Thunb.) Mak.的果壳。秋季采收成熟果实,剥取果壳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剪去果柄,除去种子及绒毛,抢水洗净,切丝,干燥。
【饮片性状】 为不规则的丝状片,表面黄绿色,具纤维状纹理及疣状突起,内表皮黄白色,光滑。纤维性强。气微,味微酸。
【炮制作用】 天浆壳性味咸,平。具有清肺化痰的功能。用于咳嗽痰多,肺风痰喘,百日咳,惊癎,麻疹不透。炮制后保证药物净度。

天仙子 : 又名莨菪子、小颠茄子。载《神农本草经》。系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 L.的干燥成熟种子。夏、秋间果皮变黄色时,采摘果实,曝晒,打下种子,筛去果皮、枝梗,晒干。
【炮制方法】 1. 天仙子 《外台秘要》:“以水淘去浮者。”《证类本草》:“研细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2. 炒天仙子 《外台秘要》:“水煮令牙出,焙干,炒令黄黑色。”现行,取净天仙子,用文火炒至褐黄色,取出,晾凉。
【饮片性状】 天仙子呈扁肾形或扁卵形,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具网纹,脐点突出,种皮薄,内含白色胚乳。无臭、味辛。炒天仙子表面颜色加深。
【炮制作用】 天仙子性味苦、辛,温;有大毒。归心、肝、胃、肺经。具有解痉止痛,安神定癎,止咳平喘之功。生品毒性大,宜外用,治痈疥肿毒(《全国中草药汇编》)。炒天仙子毒性降低,可内服,如用于风湿痹痛的木香丸(《太平圣惠方》);治泻痢的青黛散(《太平圣惠方》)。
【炮制研究】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若修事十两,以头醋一镒,煮尽醋为度。却用黄牛乳汁浸一宿,至明看牛乳汁黑,即是。唐代《外台秘要》有水煮令牙出,焙干,炒令黄黑色。宋代《太平圣惠方》为炒黄。明、清无新法。《本草蒙筌》云:“炒熟方益,生则泻人。”

王不留行 : 又名王不留、留行子。载《神农本草经》。系石竹科植物麦蓝菜Vaccaria segetalis(Neck.) Carcke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果皮尚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炮制方法】 1. 王不留行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
2. 炒王不留行 《外科正宗》:“炒。”现行,取净王不留行置锅内,用中火炒至大部分爆花时,取出放凉。
3. 蒸王不留行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拌浑(湿)蒸,从巳至未出,却下浆水浸一宿,至明出,焙干用之。”
【饮片性状】 本品呈小圆球形,表面乌黑色或红黑色,微有光泽,有一条半圆形的线沟和一白点。种仁白色,粉性,质坚硬,味微涩苦。炒王不留行大部分呈类球形白花,质脆。
【质量要求】 总灰分不得过4.0%。
【炮制作用】 王不留行性味苦,平。归肝、胃经。具有活血通经,下乳消肿的功能。生品长于消痈肿,用于乳痈或其他疮痈肿痛,如王不留行散(《医心方》)。用于乳痈初起,红肿疼痛,可与蒲公英、瓜蒌、当归配伍,加酒煎服(《本草汇言》)。炒后质地松泡,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且走散力较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多用于产后乳汁不下,经闭,痛经,石淋,小便不利,如通乳四物汤(《医略六书》);用于气郁兼热,乳汁短少,治泌尿系结石的驱尿石汤(《北京市中草药制剂选编》)及用于慢性前列腺炎的前列腺汤(《中药临床应用》)。
【炮制研究】 汉代《金匮玉函经》有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南北朝《雷公炮炙论》有拌湿蒸,浆水浸。明代《本草蒙筌》有酒蒸。《外科正宗》有炒制。《医宗必读》有水浸焙。清代《本草汇》有浆水浸,焙干用。
王不留行目前以炒用为主,但炒制程度不同,多数要求爆花,少数只要求种皮刚开裂。实验证明,水溶物的增加与爆花程度有关,爆花率越高,水溶性浸出物也愈高。完全爆花者较生品增加1.1倍,刚爆花者增加0.6倍,未爆花者增加0.2倍。根据爆花率与水浸物含量的关系及实际生产中的可能性,炒王不留行爆花率达80%以上为宜。另有实验也得到相似的结果,即爆花率愈高,水溶物也越高。用红外线烘箱烤制法所得成品爆花率比传统清炒法爆花率高得多,可达98%,水提取物含量亦远远高于传统的炒制品;但薄层分析显示,所含成分基本一致。用远红外辐射加热,机械自动平辅输送代替老法,所得结果与以上实验基本相同。
为了提高王不留行的爆花率,有人用膨化法(类似于爆米花的自动膨化装置)炮制王不留行,取得良好效果。实践证明,王不留行用文火炒,种子变“僵”,爆花率低,若用中火或中火至武火之间的火炒制,则易爆花。将王不留行先用水湿润,再用中火炒制,爆花率可达95%以上。也有人比较了不同法炮制工艺,以武火清炒为好。用正交实验优选了炒王不留行的工艺,结果以120~130℃,用武火,投料250~500 g,炒5~7 min为宜。爆花率达95%以 上。

王瓜 : 又名土瓜、野甜瓜。载《神农本草经》。系葫芦科植物王瓜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Ser.) Maxim.的果实。秋季果熟后采收,鲜用或挂于日光下或通风处干燥。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除去霉烂皮及柄,喷水润软,切丝,干燥,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 呈长短不等的丝片。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有光泽,具纵棱及凹凸不平的纵纹;内表面淡棕色。皮薄而脆。气微,味微苦。
【炮制作用】 王瓜性味苦,寒。入心、肾经。具有清热,生津,消瘀,通乳之功。用于消渴,黄疸,噎膈反胃,经闭,乳汁滞少,痈肿,慢性咽喉炎。炮制后保证药物净度,利于药效成分溶出。

 马蔺子 : 又名马莲子。载《新修本草》。系鸢尾科植物马蔺 Iris lactea Pall. var. chinensis(Fisch) Koidz.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收集种子,晒干。
【炮制方法】 1. 马蔺子 《普济方》:“研破。”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屑,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 炒马蔺子 《太平圣惠方》:“微炒。”现行,取净马蔺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颜色加深时,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 马蔺子为扁平或不规则卵形的多面体。表面红棕色至黑棕色,基部有黄棕色或淡黄色的种脐,顶端有合点略突起。质坚硬。切断面胚乳肥厚,灰白色,角质性;胚位于种脐的一端,白色,细小弯曲。气微弱,味淡。炒马蔺子色泽加深,微鼓起。
【炮制作用】 马蔺子性味甘,平。入脾、肺经。具有清热,利湿,止血,解毒之功。用于黄疸,泻痢,吐血,衄血,血崩,白带,喉痹,痈肿。如治疗水痢的马蔺散(《随身备急方》);治喉痹肿热痛闷的升麻散(《太平圣惠方》)。炒后质地疏松,便于制剂,易于煎出药效成分。如马蔺子,炒干研粉。内服治骨结核(《全国中草药汇编》)。醋炒马蔺子,煎服治寒疝(《安徽中草药》)。
【炮制研究】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熟熬之。宋代《太平圣惠方》微炒;《局方》醋炒。明代《普济方》酒浸。清代《得配本草》童便炒。

马槟榔 : 又名紫槟榔、水槟榔。载《滇南本草》。系白花菜科植物水槟榔Capparis pterocarpaChun或马槟榔Capparis masaikai Levl.的干燥成熟种子。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取出种子,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去壳取仁,捣碎。
【饮片性状】 水槟榔呈肾形或圆形而扁,一端常呈鸟喙状,径1~1.8 cm。外表光滑或略粗糙,黄白色、红棕色或青灰色不等。种子中央有一半环状痕迹,一端与种脐相遇。种脐明显,种脊通常不明显。种皮坚脆,厚约1 mm,种皮内面灰白色至黄白色,有纵纹理,并有薄膜紧贴于种皮上。胚白色至微黄色,部分有紫晕。子叶弯生成卷旋状。味先微涩、腥而后甜。马槟榔与上种相似,唯种子外表灰褐色或黑褐色。
【炮制作用】 马槟榔性味甘,寒。归肺、脾经。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催生断产的功能。用于热病咽喉肿痛,疮疡肿毒,暑热口渴,食滞胀满。炮制后保证药物净度。

马兜铃 : 又名兜铃。载《雷公炮炙论》。系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或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干燥。
【炮制方法】 1. 马兜铃 《雷公炮炙论》:“去膈膜并令净,用子并皮,勿令去革膜不尽。”《太平圣惠方》:“细锉和皮子。”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搓碎。
2. 蜜马兜铃 《证类本草》:“入药炙用。”现行,取净马兜铃碎片,用蜜水拌匀,待蜜被吸尽,置锅内,文火炒至不粘手,深黄色即可。马兜铃每100 kg,用炼蜜25 kg。
3. 炒马兜铃 《博济方》:“微炒用。”《本草蒙筌》:“去革膜,取向里匾子,入药剂微炒燥为良。”《得配本草》:“去膈膜,取净子炒用。”现行,取净马兜铃碎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呈棕黄色,偶有焦斑,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 马兜铃为不规则的碎片,果皮呈黄绿色。种子扁平而薄,钝三角形或扇形。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特异,味苦。蜜马兜铃表面棕红色,种子多黏附在果皮上,皮脆,略有光泽,味苦而微甜。炒马兜铃表面深黄色,偶有焦斑。
【炮制作用】 马兜铃性味苦,微寒。归肺、大肠经。具有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的功能。生品苦寒,长于清肺降气,清肠消痔。可用于肺热咳嗽或喘逆,痔疮肿痛,肝阳上亢之头昏、头痛。如用于肺热咳嗽的马兜铃散(《太平圣惠方》);用于痰热壅肺的马兜铃汤(《圣济总录》);用于大肠血热壅结,血痔肠瘘的痔疮肿痛方(《日华子本草》)。蜜炙后缓和苦寒之性,矫味,降低恶心,呕吐的副作用。长于润肺止咳。可用于肺虚有热的咳嗽。如治肺虚有热,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的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
【炮制研究】 宋代《博济方》有微炒。《证类本草》有酥制、炙。《普济本事方》有炒。元代《汤液本草》有炙法。明代基本上沿用宋代方法。清代除沿用前法外,《医门法律》增加了炮法。现今多用蜜炙法。
马兜铃蜜制时,加蜜量的多少对质量有重要影响。对其加蜜量检测方法的研究初步表明,蜜马兜铃比生马兜铃增加的果糖含量,与炮制马兜铃时的加蜜量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
马兜铃酸有一定毒性,长期服用可致肾衰竭,应引起注意。马兜铃生品马兜铃酸含量在0.065%~0.099 8%之间,最高有达0.15%的;蜜炙后有所降低,在0.02%~0.07%之间。根据马兜铃在临床上的副作用,提出马兜铃宜蜜制。

马钱子 : 又名番木鳖。载《本草纲目》。系马钱科植物马钱Strychnos nux-vomica L.的干燥成熟种子。冬季采收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晒干。
【炮制方法】 1. 生马钱子 《证治准绳》:“细切。”《外科大成》:“刮去壳,咀片。”《良朋汇集》:“去油。”“泡去毛,研末。”现行,取原药材,去净杂质。
2. 砂烫马钱子 取砂子置锅内,用武火加热,加入净马钱子,拌炒至棕褐色,鼓起,内部呈红褐色,并起小泡时,取出,筛去砂子,放凉。供制粉或捣碎用。
3. 油制马钱子 《鲁府禁方》:“用牛油(炸)黄色,炒干。”《外科证治全生集》:“水浸半月,入锅煮数滚,再浸热汤中数日,刮去皮心,入香油锅中,煮至油沫尽,再煮百滚,透心黑脆,以铁丝筛捞出,即入当日炒透土基细粉内拌,拌至土粉有油气,入粗筛,筛去油土,再换炒红土粉,拌一时,再筛去土,如此三次,油净,以木鳖同细土锅内再炒,入盆中拌,罨一夜,取鳖去土,磨粉入药。独有木鳖之功,而无一毫之害。”现行,取麻油适量,置锅内,加热至230℃左右,投入净马钱子,炸至老黄色时,立即取出,沥去油,放凉,用时碾粉。
4. 甘草水煮马钱子 《串雅补》:“六两用甘草水煮胀,去皮毛,用真麻油八两,放入锅内同煎至黄色,勿令焦枯。”现行,取净马钱子用甘草水浸泡20~30日,洗净后加黄土炒胀,内呈焦黄色,搓去毛,筛净砸碎。
5. 土炒马钱子 《本草纲目拾遗》:“黄土炒焦黄为度,不可太枯,筛取净末。”现多演变为砂烫法。
6. 童便制马钱子 取净马钱子,置童便中浸泡7日(每2日换童便1次)取出,用清水漂7日(每日换水1次),晒干。
【饮片性状】 呈钮扣状圆板形,常一面隆起,一面凹下,表面密被灰棕或灰绿色绢状茸毛,自中间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有丝样光泽。边缘稍隆起,较厚,有突起的珠孔,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质坚硬,平行剖面可见淡黄白色胚乳,角质状。无臭,味极苦。砂烫马钱子中间鼓起,去除茸毛后表面棕褐色,内表面浅棕色,周边有小泡。无臭,味苦。油制马钱子中间略鼓起,老黄色,有油香气,味苦。甘草水煮马钱子味苦,微甘。童便制马钱子毛茸少见,表面棕褐色。
【质量要求】 马钱子含士的宁(C21 H22 N2 O2)应为1.20%~2.20%;含水分不得超过13%。
【炮制作用】 马钱子性味苦,温;有大毒。归肝、脾经。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功能。生品有大毒,一般不内服,多外用于痈疽初起,喉痹,面瘫,瘰疬结核或关节肿痛。如伤湿止痛膏。炮制后既利于去毛又利于粉碎,更主要的是降低毒性。可供内服,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血疼痛。如跌打丸,又如治疗风湿疼痛的疏风定痛丸(《御药院方》)。
【炮制研究】 马钱子始载于《本草纲目》,其炮制也初见于此,为豆腐制。《鲁府禁方》有油炸;《外科证治全生集》有水浸、煮,再油煮;《寿世保元》有炒黑;《串雅补》有甘草水煮、土炒等法。
马钱子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有番木鳖碱(strychnine,即士的宁)、伪番木鳖碱(pseudostrych-nine)、马钱子碱(brucine,即布鲁生)、伪马钱子碱(pseudobrucine)、番木鳖次碱(vomicine,即4-羟依卡精)、奴伐新碱(novacine,即甲基伪马钱子碱)等。近年对马钱子的炮制研究较多。但前一时期基本上都是以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的含量变化作为研究内容,近期有的单位则对马钱子作了系统研究。砂炒马钱子因受热程度不同,番木鳖碱的含量也不同,若生马钱子平均含量为1.56%,砂炒温度270℃色变棕黄时,含量为1.15%,290℃炒至黑褐色时为0.49%,受热270℃以上的炮制品,其成分可能由于挥散而损失。也有实验表明,马钱子炮制后,士的宁含量变化不大,而马钱子碱含量下降明显,这与两种物质稳定性有关。马钱子碱的药理强度仅为士的宁的1/40,通过炮制可除去疗效差而毒性较大的马钱子碱。薄层扫描结果表明,马钱子皮毛中士的宁、马钱子碱的含量远低于生品,分别只有生品的30.7%和16.1%。从马钱子生品、炮制品以及皮毛的薄层层析图谱看,三者生物碱成分基本一致,仅存在含量的差异。测定马钱子生品与炮制品中士的宁和布鲁生含量,结果表明,砂烫、烘烤、油炸、醋炙等炮制品中士的宁和布鲁生含量,与生品比较均未降低;醋泡品降低较明显。马钱子通过较系统的研究。从生品和砂烫品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并全部确定了结构,其中生物碱16个,苷类2个,甾体1个,萜类4个。23个化合物中新发现、新命名的化合物为6个。从13种成分在生品和炮制品中的含量变化,可以看出,马钱子在炮制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是马钱子类生物碱的异型结构和氮氧化合物。士的宁熔点为280~282℃,马钱子碱的熔点为180~182℃,通常炮制马钱子的温度为230~240℃,该温度似不足以破坏士的宁结构,而只能破坏马钱子碱的结构。实际上马钱子炮制后,士的宁和马钱子碱都明显减少,异士的宁、异马钱子碱、依卡精有明显增加,只是士的宁下降了15%,马钱子碱下降了30%左右,此现象很难从熔点解释。经精密的方法测定,士的宁加热到230~240℃还相当稳定,若将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单体混合加热,则士的宁形成氮氧化物和异型生物碱的速度大大加速,并且在230~240℃达到高峰。即两种单体混合后,降解士的宁的温度降低了,这可能是产生了共熔现象,士的宁在马钱子中与另外10多种生物碱及其他成分共存,也会产生此现象。生马钱子含有12种生物碱,砂烫和油炸炮制品则增加了异马钱子碱、2-羟基,3-甲氧基士的宁、异马钱子碱氮氧化物、异士的宁氮氧化物4种生物碱。从砂烫和油炸马钱子的生物碱种类鉴别来看,炮制后的马钱子生物碱种类增多了,但总生物碱下降甚微。用薄层扫描法测定马钱子炮制后生物碱和马钱子苷的含量,结果表明,砂烫、油炸、甘草制、尿泡、尿泡砂烫、醋制、醋制砂烫,均能使马钱子中士的宁、马钱子碱、甲基伪士的宁、士的宁次碱、伪士的宁、甲基伪马钱子碱、β可鲁勃林、16-羟马钱子碱,α可鲁勃林和马钱子苷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砂烫和油炸炮制品中异士的宁、异马钱子碱、士的宁氮氧化物、马钱子碱氮氧化物的含量增大;尿浸泡炮制中未检出依卡精(甲基伪士的宁)和4-羟基依卡精(士的宁次碱),士的宁氮氧化物和马钱子碱氮氧化物含量也很低;尿泡和醋制马钱子异士的宁含量偏低,士的宁的含量也不足生品的1/2和1/4,醋制、甘草制、尿泡马钱子中的马钱子苷比其他炮制品降低更多。进口马钱子和云南马钱子水煎液中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含量相近,云南马钱子生品煎液中未检出士的宁次碱、士的宁氮氧化物、马钱子碱氮氧化物。马钱子炮制后,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在水煎液中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油炸马钱子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在水煎液中含量高于砂烫马钱子。进口马钱子炮制后,士的宁次碱、士的宁氮氧化物和马钱子碱氮氧化物在水煎液中均有所增加。
马钱子炮制后毒性降低,主要是通过改变毒性成分的结构,并不是单纯地降低含量来降低毒性。各炮制品与生品比较,总生物碱下降率为: 砂烫7.9%,油炸8.4%,甘草制52.4%,醋制53.8%,尿泡砂烫15.3%,醋制砂烫65.1%;其毒性下降率为:砂烫48.5%,油炸52.5%,甘草制47.2%,醋制47.8%,尿泡砂烫52.9%,醋制砂烫44.5%。由此可见毒性的下降与生物碱的减少并不呈平行关系。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毒性分别比它们相应的氮氧化物大10倍和15.3倍,但其药理作用与氮氧化物相似,尤其是马钱子碱氮氧化物其镇痛作用强于马钱子碱,具有药效发挥迟,但药效持久的特点。马钱子碱氮氧化物在化痰和止咳方面优于马钱子碱;马钱子碱氮氧化物对实验性炎症和抗血栓形成有明显作用;马钱子炮制后虽然毒性大幅度降低,但未降低炮制品及经炮制后转化的生物碱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的作用;异马钱子碱和异马钱子碱氮氧化物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而马钱子碱则无此作用;马钱子类生物碱能抑制肿瘤细胞,但以异士的宁氮氧化物和异马钱子碱氮氧化物作用最强。由此可见,马钱子炮制后,生物碱转化为氮氧化物,毒性较低,作用较强,因此,马钱子炮制后入药是科学的。
用烘法考察马钱子的炮制工艺,结果表明,温度和时间两个因素对马钱子中士的宁含量均有显著影响,而时间又是主要因素。实验还证实,炮制温度在200~240℃,炮制时间为5~12 min范围内,马钱子士的宁含量可达到传统砂烫的炮制结果。有实验表明,砂烫马钱子番木鳖碱含量远远高于尿泡砂炒马钱子。若改尿泡砂炒法为砂炒法,必须改变处方中马钱子用量,以保安全。砂炒法炮制马钱子比尿泡砂炒法经济方便,用量为原来的1/5,且工艺简单,可提高生产效率。马钱子传统炮制方法共同点为去皮毛,但将去毛和不去毛的马钱子提取物分别用小鼠做毒性试验,结果两者无显著差异。将马钱子皮毛做定性分析,未发现与仁不同的其他成分,总碱含量仅为仁的1/2。就生物碱在马钱子、云南马钱子种子中的含量分布看,由于皮毛中士的宁、马钱子碱的含量远远低于胚乳外层及内层,在不考虑粉碎困难的情况下,去毛意义不大。对马钱子的几种炮制品进行研究,油炸法的油温控制在220~250℃为宜,低于220℃时,则炮制时间延长,若油温达250~260℃时,则士的宁损失率高达18.57%;砂烫法士的宁含量与受热温度、受热时间有很大关系,与药物个体大小、砂的粒度、砂的比例也有关,因上述条件不同,士的宁含量颇不一致,认为砂烫马钱子士的宁含量应控制在0.8%~1.0%之间为宜;烘烤法用180℃烘8 min,烘制品外观应与砂烫品一致,去毛和粉碎难易程度及士的宁的含量也与砂烫品一致;醋制法时间长,士的宁含量仅为0.376%,不宜提倡。各种炮制方法均能降低马钱子毒性,但从生物碱的得率、药材利用率、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用液体辅料浸泡马钱子,成分流失较多,故总生物碱得率低,且费时、费辅料,操作繁杂,而砂烫和油炸既能降低毒性,并且内在成分损失少,炮制时间短,其中尤以砂烫法更佳。从研究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加热反应的效果来看,砂烫马钱子以230~240℃和3~4 min为最佳的炮制温度和时间。作为蒙药的马钱子,炮制品与生品相比,不同炮制品中士的宁含量的减少依次为:脱脂酸牛奶煮制品>牛乳煮制品>脱脂酸牛奶浸制品。故马钱子的蒙药炮制采用脱脂酸牛奶煮制较为理想,可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成品质量,切符合蒙医用药原则。
传统方法对马钱子炮制标准的掌握,是通过马钱子在炮制过程中的形态、颜色等外观变化特征来判断的。这种方法简便,但经验性很强。马钱子有时仅靠传统经验判断很难控制质量。实验表明,砂炒(烫)、油炸其士的宁损失较低。砂炒(烫)温度控制在200℃以下为宜,油炒温度控制在220~250℃为宜。目前,对马钱子的炮制研究多局限在士的宁含量的变化测定,但士的宁并非马钱子中的惟一有效成分,马钱子除去士的宁后毒性降低,临床仍具有明显降低“血沉”和“抗O”的作用。从全面的评价马钱子品质优劣及安全性方面考虑,似以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含量的总和作为马钱子质量控制指标较为合理。对热稳定试验表明,士的宁、马钱子碱的损失是一个在高温条件下,加速其氧化分解的物理化学过程,在相同条件下,马钱子碱相对比士的宁易于分解破坏,这与其结构上的C2—OCH3、C3—OCH3取代有关,是马钱子炮制所以能解毒的主要原因。又有报道认为,砂烫马钱子用爆声来控制炮制程度,简便易行。经反复观察,用热砂翻炒至马钱子逐渐产生膨胀爆鸣声,并由少渐多,后又由多渐少,最终爆鸣声消失,整个爆鸣声持续时间为40~50 s,爆鸣声消失后,再翻炒50 s,即可出锅放凉。经多次实验,成品性状完全符合药典规定。近期系统研究认为,制马钱子总生物碱定为0.80%~1.20%;士的宁为0.5%~0.9%;马钱子碱为0.20%~0.30%;水分不得超过10%;总灰分不得超过4%。比较了马钱子油炸品、砂烫品、绿豆制品、甘草制品、童便制品与生品的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含量,结果以童便制品、甘草制品和绿豆制品含量最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生、制马钱子中生物碱的含量,结果生品为1.358%,制品为1.230%。比较了马钱子砂烫法、甘草制法、绿豆煮法、油炸法和生品,结果以甘草水浸泡24 h,再淘洗3次的制品士的宁含量最低,为1.38%。
为了进一步观察士的宁和马钱子碱氮氧化物的情况,分别用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各2g,加无水乙醇150 ml,过氧化氢5 ml,置磁力搅拌器60℃加热搅拌1h,即可得到两者氮氧化物的无色针晶。

小茴香 : 又名谷茴香、蘹香。载《药性论》。系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炮制方法】 1. 小茴香 《朱氏集验方》:“去土石。”《卫生宝鉴》:“捣细用。”《本草述》:“淘净。”现行,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碎。
2. 炒小茴香 《博济方》:“炒。”《普济方》:“炒令香。”现行,取净小茴香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略具焦斑,取出放凉。
3. 盐小茴香 《类编朱氏集验方》:“盐炒,去盐。”现行,取净小茴香,用盐水拌匀,润透,文火炒至深黄色。小茴香每100 kg,用食盐2 kg。
【饮片性状】 本品为背部隆起,并有5条纵棱的小果实。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色,易分离成半瓣。有特殊香气,味辛微甘。炒茴香表面微黄色至棕黄色,具焦斑,香气更浓。盐小茴香颜色加深,偶有焦斑,香气浓,略具咸味。
【质量要求】 小茴香含杂质不得超过4%;总灰分不得超过10.0%。
【炮制作用】 小茴香性味辛,温。归肝、肾、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能。生品以辛散理气作用见长,多用于胃寒呕吐,小腹冷痛,脘腹胀痛。如治疗脾元冷滑,久泻腹痛的大圣散(《博济方》);用于小腹冷癖的茴香丸(《杂病源流犀烛》)。盐制后缓和辛散之性,专走下焦,长于温肾祛寒,疗疝止痛。可用于疝气疼痛,睾丸坠痛,肾虚腰痛。如治疗睾丸肿胀偏坠的香橘散(《张氏医通》);治疗下元虚冷,腰膝疼痛,消瘦无力的茴香子丸(《太平圣惠方》)。
【炮制研究】 宋代《博济方》有炒。《类编朱氏集验方》有盐炒、青盐拌、黑牵牛制等。明代的方法有所增加,《医学入门》有酒浸炒。清代除沿用盐制、酒制和炒法外,《握灵本草》又增加了生姜制。《温热暑疫全书》有制炭。《食物本草汇纂》有麸炒。《吴鞠通医案》有吴萸制等炮制方法。
对小茴香生品、生碎品、微炒品、焙制品、盐炒品、盐浸品、酒炒品、酒浸炒黄品、麸炒品等10种炮制品进行研究,水溶性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小茴香生碎品、盐炒品、盐浸品含量较高;生碎品和不同炮制品与生品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小茴香生品和盐炙品在复方煎液的挥发油中的有小茴香油存在,只是缺少了某些组分。小茴香经炮制后,挥发油总量有明显减少,而挥发油中的组成成分基本未变,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变化不大,但有差别。对10种炮制品的研究表明,生品和生碎品挥发油含量最高,酒浸炒黄品含量最低。小茴香生品、清炒品、盐炙品3种炮制品中,以盐炙品挥发油含量降低最多。有的实验表明,盐小茴香比生小茴香挥发油总量减少了1.67%~8.03%。小茴香炮制后挥发油的比重、折光率、比旋度等物理常数也发生了改变。组织微观结构观察表明,炮制对小茴香油管有破坏作用,可使分泌细胞破裂,油滴从油管之中扩散至周围薄壁组织中,在炮制过程中因受热易挥发掉,因此,炮制品的挥发油明显低于生品。

女贞子 : 又名女贞实、冬青子。载《神农本草经》。系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枝叶,稍蒸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
【炮制方法】 1. 女贞子 《本草纲目》:“去梗叶……布袋擦去皮。”《得配本草》:“洗去衣皮。”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 酒女贞子 《先醒斋广笔记》:“酒拌,九蒸九晒。”现行,取净女贞子,用定量黄酒拌匀,稍润,置密闭罐内水浴隔水加热(炖)或置适宜容器内蒸至酒被吸尽,色变黑润时取出,干燥,用时捣碎。女贞子每100 kg,用黄酒20 kg。
【饮片性状】 女贞子为椭圆形或倒卵形,略弯曲,表面灰黑色或紫黑色,皱缩,皮软而薄,味甘而微苦涩。酒女贞子黑褐色,表面附有白色粉霜,微有酒气。
【质量要求】 杂质不得过3%。含齐墩果酸(C30H48O3)不得少于0.60%。
【炮制作用】 女贞子性味甘、苦,凉。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的功能。生品以滋阴润燥、清肝明目为主,多用于肝热目眩,大便秘结。酒制后增强滋补肝肾作用,多用于肝肾阴虚,头晕耳鸣,视物不清,须发早白。如治肝肾阴虚,头目眩晕的 二至丸(《医药集解》)。
【炮制研究】 宋代《疮疡经验全书》有饭上蒸。明代《本草蒙筌》有复合辅料酒和旱莲草及地黄制;《炮炙大法》有酒拌黑豆蒸蒸九次;《审视瑶函》有酒蜜拌蒸等炮制方法;《本草品汇精要》提出了“浸酒祛风补血”的理论。清代《得配本草》有盐水炒。
通过对女贞子生品、清蒸、酒蒸、酒炖、盐炙等五种炮制品的干浸膏、薄层层析、齐墩果酸含量测定情况,发现女贞子经不同方法炮制后,其干浸膏以酒蒸品、酒炖品含量最高,平均达到16.05%和16.15%,均比生品和清蒸品高出6%~7%。各炮制品薄层层析均可检出相同的斑点。各炮制品齐墩果酸含量有一定差别,以酒、盐炙且加热时间较短者,其含量高于其他炮制方法。女贞子炮制时间以掌握在2h内为好。又有人通过对女贞子生品、酒炙品、酒拌炒品、酒蒸品、清蒸品中齐墩果酸定性、定量测定,结果以酒蒸品(每次以20%黄酒为辅料九蒸九晒)齐墩果酸含量最高,其他炮制品齐墩果酸的含量高低依次为:酒拌炒品、酒炙品、清蒸品、生品。女贞子经炮制后,表面析出的白色粉霜为齐墩果酸。女贞子生品、醋蒸品、黄酒蒸品、白酒蒸品、黄酒炖品、单蒸品分别入汤剂,研究结果表明,汤剂中均含齐墩果酸,以酒蒸品及醋蒸品溶出率最高,其他依次为: 白酒蒸品、盐蒸品、黄酒炖品、生品、单蒸品。此外,女贞子模拟炮制品(将女贞子用纱布包住,放氯仿中将表面浸湿,取出沥干,12 h后,表面析出粉霜即成)齐墩果酸在汤剂中的溶出率较其他炮制品高约10倍。齐墩果酸含量在女贞子各部位的分布情况是:外中果皮>全果实>内果皮>种仁。亦有研究与上述结果相反的,即以女贞子中齐墩果酸为指标,生品及酒蒸品的水浸液均不含齐墩果酸,水浸后的残渣中含齐墩果酸,说明齐墩果酸不溶于水。从生品和酒蒸品中齐墩果酸含量、水浸液中含量、石油醚浸出液中的含量均一致,说明酒蒸对女贞子中齐墩果酸几无影响。女贞子及其炮制中均含有17种水解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须氨基酸。女贞子炮制之后,水解氨基酸的总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含量高低是:黄酒蒸品>黄酒炖品>醋蒸品>单蒸品>白酒蒸品>生品。女贞子不同炮制品中甘露醇含量在3.711%~3.860%之间,不同炮制方法对甘露醇含量有一定影响,但变化不大。通过对女贞子生品及其单蒸品、黄酒炙品、黄酒炖品、白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汤剂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发现女贞子中有11种微量元素,其中4种为人类营养元素。用黄酒、醋等辅料炙过的女贞子中一些微量元素比生品高。另有人也测定了女贞子酒蒸品、清蒸品、醋炙品、盐炙品中的微量元素。结果是醋炙女贞子、盐炙女贞子中微量元素为高,酒蒸品和清蒸品的含量偏低,这与加入的辅料有关系。醋、盐炙后的女贞子锌、锰含量均有所上升,这与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的“锌、锰是归肾经的物质基础”观点一致。而且溶出速率的测定结果也表明,醋、盐炙女贞子为优,清蒸品、酒蒸品溶出速率较低。因此,从微量元素角度看,女贞子炮制方法以醋、盐炙为好。
由于齐墩果酸每日60~90 mg可使血清中ALT降低,有人研究了生品、酒蒸品、酒拌炒品,酒蒸品的保护肝脏作用最强。其作用强弱是:酒蒸品>酒拌蒸品>酒炙品>清蒸品>生品。各炮制品降血清中ALT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又有药理实验证明,女贞子对因化疗及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并具有抗炎作用。通过对女贞子酒蒸品、酒炖品、加压品(加黄酒拌闷2h,装罐,压力1.5 kg/m2,4h后取出晾干),盐蒸品、醋蒸品、单蒸品、白酒蒸品及生品的醇提取物对环磷酰胺所致的小鼠白细胞下降,除单蒸品及醋蒸品外,均有明显提升作用,其中以酒蒸、白酒蒸品作用最强。又以女贞子生品、酒蒸品、酒炖品、加压品的粉末给小鼠灌胃,提升白细胞作用以酒蒸品为强,而酒蒸不同时间(1 h、2 h、4 h)对升白作用似无影响。女贞子酒蒸品对环磷酰胺所致RES吞噬功能下降有明显提高作用,加压品也有一定作用。酒蒸品、生品对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耳郭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强度似为酒蒸品大于生品,而加压品无明显抗炎作用。女贞子生品、加压品对小鼠肠道推进有明显作用,能显著缩短小鼠“寒结型便秘”的排便时间,增加排便次数。酒炖品大剂量似有一定促进作用。而酒蒸品对小肠推动功能无明显影响,排便粒数虽然明显增多,但排便时间接近正常。总之,女贞子酒蒸品在升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抗炎方面均优于其他炮制品。提示女贞子酒蒸品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能降低副作用。有人得到近似结果,酒蒸品抗炎抑菌作用最强。女贞子水提液抗氧化作用好于其水提醇沉液;其不同炮制品对MDA(大鼠离体肝脏脂质过氧化产物)的抑制率均高于生品;低浓度时(0.5 mg/ml)以盐蒸品的抑制率最强;高浓度时(1.0 mg/ml)各炮制品抑制率相近,都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传统酒女贞子外表易出现白色粉霜,影响成品“色泽黑润”的质量要求,为此,提出了改进工艺,即先将净女贞子每2 kg用白酒100 g拌匀,炖至色泽黑润,干燥,再用具有补肝肾且能润肺的黄精稠汁拌入,干燥即可。认为这能增强女贞子补益肝肾作用,提高饮片质量。微量元素测定结果是铜、锌、锰以醋制品含量高,铁以盐制品含量高。通过对全国8个省市样品的测定,齐墩果酸在1.48%~1.68%之间。认为标准应不低于1.0%。用HPLC法测定了女贞子不同炮制品中齐墩果酸的含量,结果酒炖品1.86%,酒蒸品1.77%,醋蒸品1.496%,盐水蒸品1.44%,盐制品1.33%,生品1.31%。用正交试验优选了工艺,结果以加10%黄酒,120℃烘制2h为佳。

川楝子 : 又名金铃子、楝实。载《神农本草经》。系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炮制方法】 1. 川楝子 《雷公炮炙论》:“碎捶。”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 酒蒸川楝子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后,㬠干,酒拌浸令湿,蒸,待上皮软,剥去皮,取肉,去核,勿单用。其核碎捶,用浆水煮一伏时了用。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现行,取川楝子片或碎块,加酒拌匀,置罐中蒸8h,至酒尽为度。川楝子每100 kg,用黄酒30 kg。
3. 炒川楝子 《证类本草》:“炒令黄。”现行,取川楝子片或碎块,用中火炒至焦黄色,取出,放凉。
4. 盐川楝子 《瑞竹堂经验方》:“盐炒,同盐用。”现行,取川楝子片或碎块,用盐水拌匀,润透,置锅中,文火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干。川楝子片或碎块每100 kg,用食盐2 kg。
【饮片性状】 川楝子为类球形或不规则的厚片或碎块。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微有光泽,具深棕色小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外果皮革质,切面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湿润有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气特异,味酸苦。炒川楝子为厚片或不规则碎块,表面焦黄色,发泡,有焦香气,味苦涩。盐川楝子为厚片或不规则碎块,表面深黄色,味微咸。酒川楝子形同炒川楝子,微有酒气。
【炮制作用】 川楝子苦,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具有疏肝行气止痛,驱虫的功用。生品有毒,长于杀虫,疗癣,兼能止痛。用于虫积腹痛,头癣。如治疗小儿虫积的安虫散(《小儿药证直诀》);治头癣以川楝子为末,用猪油或麻油调成油膏,涂患处,涂药前先用食盐泡温开水洗患处。炒川楝子缓和苦寒之性,降低毒性,并可减轻滑肠之弊,以疏肝理气止痛力胜。用于胁肋疼痛及胃脘疼痛。用治肝郁化热,心腹胁肋诸痛和肝肾阴亏而又肝气横逆所致之胸脘胁肋疼痛,吞酸吐苦。盐川楝子能引药下行,作用专于下焦,长于疗疝止痛。常用于疝气疼痛,睾丸坠痛。
【炮制研究】 南北朝刘宋时代的《雷公炮炙论》有酒拌蒸后去核的炮制方法。宋代炮制方法甚多,《博济方》有火炮;《苏沈良方》有酒浸;《证类本草》有炒黄;《圣济总录》有粟米炒、巴豆麦麸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有童便浸、面炒、面裹煨;《女科百问》有醋煮。元代《瑞竹堂经验方》增加了盐炒、酥制;《卫生宝鉴》有酒煮。明、清基本沿用前法。
川楝子切片时,传统方法常用水泡洗后,浸润20~30 h,果皮已稀烂,果核仍坚硬,若置密闭式蒸锅内,加温至120~150℃蒸10~15 min,则蒸气透过果皮浸入果核,达到果皮软而不稀,果核硬而不坚,易于切片。比较了川楝子不同炮制品的镇痛、抗炎作用,结果各炮制品都有镇痛、抗炎作用,其中以盐制川楝子作用最强。

千金子 : 又名续随子。载《蜀本草》。为大戟科植物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炮制方法】 1. 生千金子 《太平圣惠方》:“去皮。”《串雅内编》:“生杵研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泥沙,洗净,捞出,晒干。用时捣碎。
2. 千金子霜 《证类本草》:“去壳研,以纸裹,用物压出油,重研末。”现行,取净千金子,搓去种皮,碾如泥状,用纸包裹微烤后,压榨去油,或用布包严置蒸屉内蒸热,压榨去油,如此反复操作,至药物不再粘结成饼,碾细备用。
【饮片性状】 生千金子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表面灰褐色,有网状皱纹及褐色斑点。种皮薄而脆,内表面灰白色,有光泽,种仁黄白色,富油性。味辛辣。千金子霜为淡黄色粉末,微显油性,味辛辣。
【质量要求】 千金子霜含脂肪油应为18.0%~20.0%。
【炮制作用】 千金子生品辛,温;有毒。归肝、肾、大肠经。具有逐水消肿,破血消癥之功。用于水肿,痰饮,积滞胀满,血瘀经闭。如治积聚癥块的续随子丸《圣济总录》。外用可治顽癣,疣赘。千金子霜则缓和泻下作用,降低毒性。可配入丸、散剂内服,用于积聚癥块,诸疮肿毒。
【炮制研究】 宋代有制霜的方法(《证类本草》)。元代亦用制霜法(《世医得效方》)。明代另增加了炒法(《普济方》)和酒浸(《医学入门》)。后世多沿用制霜法。
目前千金子霜的制备主要是吸油纸压榨法,达到纸上不显油痕,使成淡黄色松散粉末即可。但传统经验标准制的霜含油量差异仍较大,药典规定为18%~20%。但有人测定了生品、炒品、酒浸品、冷霜、热霜和蒸霜,含油量分别为25.64%、20.43%、18.10%和20.40%、15.75%、10.05%。有人根据《实用有毒中药临床手册》按含油量为28%~32%标准炮制的千金子霜在临床上按常规给药(每次1%~2%),未出现任何中毒症状的情况。经过测定和计算认为千金子霜中间质量控制方法是理论得霜率为67%,理论去油率为33%。对比了千金子生品、炒品、酒浸品、冷霜、热霜、蒸霜的浸出物含量,冷浸、热浸均以热霜和蒸霜含量最低,醇溶性成分亦以冷霜、热霜和蒸霜含量最低,示去油量较多。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千金子生品和5种炮制品的抗炎、利水成分秦皮乙素含量,结果各炮制品除冷霜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蒸霜和热霜降低最多,因此,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以冷霜入药为宜。 

山楂核 : 载《滇南本草》。系蔷薇科植物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ar. major N. E. Br.或野山楂C. cuneata Sieb. et Zucc.等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实,剥取核仁,或收集山楂切片时脱落的核,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 山楂核性味苦,平。归胃,肝经。具有消食,散结,催生功能。用于食积不化,疝气,睾丸偏坠,难产。炮制后保证药物净度。

山茱萸 : 又名山萸肉、枣皮。载《神农本草经》。系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nus officinalis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
【炮制方法】 1. 山茱萸肉 《雷公炮炙论》:“使山茱萸,须去内核。”《证治准绳》:“去核,取肉制末。”现行,多在产地加工去核,去净杂质。
2. 酒蒸山茱萸肉 《圣济总录》:“酒浸取肉。”《活幼新书》:“酒浸润蒸透,去核取皮为用。”《炮炙大法》:“酒拌,砂锅上蒸去核了,一斤取肉皮用,只称成四两。”现行,多用酒拌后蒸至酒被吸尽,装罐内密封隔水炖或置蒸器内蒸制至黑润,取出干燥。山萸肉每100kg,用黄酒20 kg。
3. 蒸山茱萸肉 取净山茱萸肉,置适宜蒸器内,先用武火,待“圆气”后改用文火,蒸至紫黑色,熄火闷过夜,取出,干燥。
【饮片性状】 山萸肉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微有光泽。顶端有的有圆形的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酒山萸肉表面呈黑紫色,质地柔软,微有酒气。蒸山茱萸表面紫黑色,质滋润柔软。
【质量要求】 山茱萸含杂质(果核、果梗)不得过3%。含熊果酸(C30H48O3)不得少于0.2%。
【炮制作用】 山茱萸性味酸、涩,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能。生品以敛阴止汗力胜,多用于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如治肾虚尿多的山茱萸散(《太平圣惠方》),治虚汗不止的摄阳汤(《辨证录》)。蒸制后以补肾涩精,固精缩尿力强。多用于头目眩晕,腰部冷痛,阳痿早泄,尿频遗尿。酒制后借酒力温通,助药势,并降低其酸性。如治疗肾虚遗精的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治疗肝阳上亢,头目眩晕的草还丹(《扶寿精方》)。
【炮制研究】 山茱萸的炮制始于南北朝《雷公炮炙论》须去内核,缓火熬之,方用。宋代《圣济总录》有麸炒、酒浸。《局方》微炒。明代《炮炙大法》酒拌,砂锅上蒸去核了,一斤取肉皮用只称成四两。《证治准绳》:“蒸”。清代《本草述》:“盐炒。”现今多为去核、酒蒸等法。
山茱萸果核份量较重,无治疗作用。且古人认为核能滑精,故须除去。今有山茱萸去核未净而引起不良反应多例的报道,婴儿或老人服后病情加重,出现阴虚欲脱之危象,故认为“滑精”是指“精气滑脱”之意。目前市售山茱萸肉中夹杂大量果核,多在15%~85%。山茱萸中含有熊果酸,有降低血清转氨酶的作用,并有镇静、降温、抗菌、消炎作用,是山茱萸主要成分之一。果核中的熊果酸含量约为果肉的1/6,因此,山茱萸不去核必然会影响药物的质量,必须去核。
对山茱萸果肉和果核进行研究,薄层层析图谱显示,果肉和果核均含有没食子酸、苹果酸等多种相同成分。用薄层扫描法测定山茱萸果肉和果核中的没食子酸和(dl)-苹果酸含量,结果,果肉含没食子酸0.062 3%,(dl)-苹果酸0.907%;果核含没食子酸0.127%,(dl)-苹果酸0.544%。其毒性二者都很低,果核比果肉毒性更小[果核LD50为90.8 g(生药)/kg,果肉LD50为53.55 g(生药)/kg]。又有人对山茱萸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果肉、果核化学成分来看,果肉与果核基本相同。但在某些营养成分方面,果核优于果肉,果核毒性很低,并在本草记载中果核可以打碎入药,因此,建议山茱萸可以合核入药,但应加大剂量。

通过对山茱萸不同炮制品的不同溶媒提取的薄层分析,结果表明,清蒸、酒蒸、生山萸肉,含有相同的化学成分。熊果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酒蒸山萸肉熊果酸含量最低。亦有研究证明,山茱萸炮制前后熊果酸含量变化不大,但均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炮制后略有增加,在0.14%~0.16%之间。测定了山茱萸炮制品的没食子酸的溶出量,明显高于生品,而煎出量则相差不多。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了山茱萸不同炮制品中熊果酸的含量,结果蒸制品0.25%,其余几种炮制品及生品都在0.29%~0.32%之间。

山楂 : 又名棠俅子。载《本草衍义补遗》。系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 major N. E. Br.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
【炮制方法】 1. 山楂 《本草纲目》:“九月霜后取带熟者,去核曝干,或蒸熟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和脱落的核及果饼,筛去碎屑即可。
2. 炒山楂 《丹溪心法》:“炒。”现行,多是取净
山楂,用中火炒至焦黄色,取出,放凉。
3. 焦山楂 取净山楂,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
色,内部焦黄色,取出,放凉。
4. 山楂炭 《医宗说约》:“炒黑。”现行,多用武
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 山楂为圆片状,皱缩不平。外皮
红色。断面黄白色,中间有浅黄色果核,多脱落。气微清香,味酸、微甜。炒山楂表面颜色加深,味酸微甜。焦山楂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味微酸。山楂炭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味涩。
【质量要求】 山楂按干品计算,含有机酸以枸
橼酸(C6H8O7)计,不得少于5.0%。
【炮制作用】 山楂性味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功能。生品长于活血化瘀,多用于血瘀经闭,产后瘀阻。如治疗妇女气滞血瘀的通瘀煎(《景岳全书》)。如用于痛经、闭经的散结定痛丸(《傅青主女科》)。炒山楂降低酸性,缓和对胃的刺激性,长于消食化积。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神倦乏力。如治脾虚食滞的小保和丸(《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焦山楂酸味更减,还增加了苦味,长于消食止泻。用于食积不化,脾虚泻痢,如保和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山楂炭其性收涩,具有止血,止泻的功能,可用于胃肠出血,或脾虚腹泻兼食滞者。如治血痢的银楂姜桂大黄汤(《温热经解》)。
【炮制研究】 元代《丹溪心法》有炒或蒸熟的炮制方法。明代仍沿用炒法和蒸法,《本草通玄》还提出“核有功力不可去”。清代《医宗说约》有炒黑;《本经逢原》有童便浸等炮制方法。
山楂中的总黄酮和总有机酸都集中在果肉中,山楂核中含量甚微,而山楂核又占整个药材重量的40%左右,故去核的方法是合理的(核可另作药用)。山楂不同炮制品中,总黄酮和有机酸类成分含量差异很大,这与受热程度有关。炒山楂对黄酮类成分无明显影响,有机酸稍有减量,焦山楂和山楂炭的黄酮类成分分别保留了41.9%和25.8%,总有机酸分别保留了10.7%与2.8%。在观察炮制温度对山楂总黄酮及总有机酸影响时,发现这两类成分在超过175℃后,减量幅度明显增大,当温度在200℃时,总黄酮下降40%,总有机酸下降达55%。另有分析研究表明,总黄酮含量为: 生山楂2.6%,炒山楂2.2%,焦山楂2.0%,山楂炭1.3%,说明山楂炮制时,受热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被破坏的总黄酮越多。山楂加热后,枸橼酸含量变化较大,炒山楂比生楂下降了17.47%,焦山楂下降了57.22%;炒山楂与焦山楂相比,也有显著差异。用薄层扫描法测得生山楂和焦山楂中熊果酸的含量分别为0.274%和0.256%;变异系数分别为1.18%和1.15%。说明生山楂和焦山楂无明显差异。采用钼蓝比色法和薄层扫描法测定山楂及其6种炮制品(炒黄、炒焦、制炭、土制、红糖制、蜜制楂炭)中总磷脂含量及磷脂组成分布。结果表明,随着炮制温度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总磷脂含量明显下降,尤其是炒炭品最突出,与生品相比,下降了62.65%,说明高温炮制会造成部分磷脂成分破坏。以炮制品磷脂成分分布来看,随炒制温度的增加,溶血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酸的含量有所增加,而其他磷脂成分则有所下降。通过对生山楂、炒山楂、焦山楂、山楂炭中微量元素的研究测定,山楂各炮制品中检出21种元素,未检出钴、金、钒、镓、铟、铅、锑、铋、钼、钯10种元素。各炮制品间微量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山楂炒黄后,钠、铂含量增加约1倍,铁、铜、锂、镁、硼、锡略有增加,其他元素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山楂炒焦后,镍增高80倍,钠、铂增加约1倍,除钛、铝、铬含量略有降低外,其他元素含量均有升高,其中铁、铜、锌、锂、镁、钙、钡、硼、锡含量增加较多。山楂炒炭后,铬、钛含量略有降低,铜、钙、锰、锌含量增加值与炒焦品相似,铁、钛、锂、钠、铍、镁、钡、硼、磷、铂增加值高于炒焦品。
以小鼠胃肠推进功能、胃中游离酸、总酸、胃蛋白酶及山楂中亚硝酸盐含量为指标,对山楂生品、炒品、炒焦品和炒炭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生品或炒品对消化能力影响较大,可以增强,亚硝酸含量较低。初步认为,山楂入消胀药以生品或炒品为好。焦山楂和生山楂对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两者无明显差别。其乙醇提取物抑菌作用较水煎液有所增强。
测得有机酸以枸橼酸计,炒山楂减少16.01%,焦山楂减少51.19%。用烘法制备炒山楂和焦山楂,结果烘法炒山楂有机酸减少9.29%~11.45%,烘法焦山楂减少26.83%~30.93%。对小鼠小肠推进作用是烘法焦山楂强于烘法炒山楂。测定了山楂不同炮制品中的有机酸,结果炒山楂、酒制山楂和120℃烘20 min的山楂,有机酸含量高于生品,其他制品有机酸均随温度升高和时间增长而降低。
研究了山楂核的化学成分,从中分离得到原儿茶酸,没食子酸,儿茶酚和对羟基苯甲酸。 

大枣 : 又名红枣。载《神农本草经》。系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 jujuba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炮制方法】 1. 大枣 《金匮玉函经》:“擘去核。”现行,多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霉烂果,抢水冼净,晒干。用时破开或去核。
2. 蒸大枣 《千金翼方》:“去核蒸之,去皮。”现行,取净大枣,置蒸笼内,蒸0.5h,取出,干燥。
3. 炒大枣 《幼幼集成》:“炒研。”现行,将净大枣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取出,摊凉。
【饮片性状】 大枣略呈卵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暗红色,带光泽,有不规则皱纹,果实一端有深凹窝,中具一短而细的果柄,另一端有一小突点。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松软,如海绵状,黄棕色。果核纺锤形,坚硬,两端尖锐,表面暗红色。气微弱,味香甜。蒸大枣表面棕黑色。炒大枣表面焦黑色。
【质量要求】 大枣总灰分不得过2.0%。
【炮制作用】 大枣性味甘,温。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功。多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如治疗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的益脾饼(《医学衷中参西录》)。蒸、炒增强其补益作用。古代亦用炒炭、煅炭,增强止血,收敛作用,如治肺痈吐血的二灰散(《三因方》)。并治小儿口疮,走马牙疳。
【炮制研究】 汉代《金匮玉函经》掰去核。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烧灰。《千金翼方》去核蒸之去皮。宋代《太平圣惠方》捣为块,用纸紧裹,大火烧令赤,候冷取出。明代《普济方》煮熟,去皮核,研;去核,温水酒拌匀,焙干。清代《幼幼集成》炒研。
对大枣是否去核及其水煎出物进行了考察,认为大枣大小之间的重量差异很大,因此,入药应以重量计为准。大枣破开煎和原药煎对成分的溶出速度和煎出率影响甚大,同样重量的大枣,破开煎的总煎出率都大于原药煎的2倍以上;成分煎出速度差更大,破开煎的第一煎煎出物重量平均大于原药煎的3倍以上;原药第一煎煎出物只有破开煎总煎出物的10%左右。对整枣及破开枣分别煎煮后测定其折光率及煎出物干重,结果差异明显。破开枣的总煎出物相当于完整枣煎出物的7倍。由于枣核的重量平均只占全枣的10%左右,其煎出物只占全枣总煎出物的4%左右,且无毒。要是核与枣肉同煎,核仁中的成分根本煎不出。由此认为,去核意义不大,以剖开为宜。

土砂仁 : 又名建砂仁。载《中药志》。系姜科植物山姜Alpinia japonica Miq.的果实。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干燥果实阔椭圆形,表面黄棕色或橙红色,光滑,种子呈不规则的多面体,表面灰褐色至棕褐色。气弱,味辛苦。
【炮制作用】 土砂仁性味苦、辛,温。归脾、胃经。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开胃的功能。用于痞胀腹痛,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炮制后保证药物净度。

刀豆 : 又名刀豆子、大戈豆、大刀豆。载《滇南本草》。系豆科植物刀豆Canavalia gladiata(Jacq.)DC.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采收成熟果实,剥取种子,晒干。
【炮制方法】 1. 刀豆 《本草纲目拾遗》:“为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硬壳及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盐刀豆 取净刀豆,加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变色并具焦斑时,取出,放凉。刀豆每100 kg,用盐2 kg。
【饮片性状】 本品呈扁卵形或扁肾形,长2~3.5 cm,宽1~2 cm,厚0.5~1.2 cm。表面淡红色至红紫色,微皱缩,略有光泽。边缘具眉状黑色种脐,长约2 cm,有白色细纹3条。质硬,难破碎。种皮革质,内表面棕绿色而光亮;子叶2,黄白色,油润。无臭,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炮制作用】 刀豆性味甘,温。归胃、肾经。具有温中,下气,止呃。用于虚寒呃逆,呕吐。炮制后保证药物净度。
【炮制研究】 宋代《太平圣惠方》有刀豆壳,蜜涂炙令熟。明代《本草纲目》有烧存性。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有……刀豆壳焙燥为末。另有刀豆荚饭上蒸熟。

八角茴香 : 又名八角大茴。载《本草品汇精要》。系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Hook. f.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冬二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摘,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
【炮制方法】 1. 八角茴香 《普济方》:“水淘去土,拣净。”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2. 炒八角茴香 《本草品汇精要》:“细锉,火炒用。”现行,取净八角茴香,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取出,放凉。
3. 盐八角茴香 《普济方》:“用盐炒,去盐不用。”现行,取净八角茴香,用盐水拌匀,闷至盐水被吸尽,置热锅中文火炒干,取出,放凉。八角茴香每100 kg,用食盐2 kg。
【饮片性状】 八角茴香呈车轮形,由8瓣聚合而成。外表红棕色,内表面淡棕色,质硬而脆。种子卵圆形,黄棕色,平滑光亮。气芳香。味辛、甜。炒八角茴香颜色加深,辛味稍弱。盐八角茴香颜色加深,辛味稍弱,味甜微咸。
【质量要求】 八角茴香含挥发油不得少于4.0%(ml/g)。
【炮制作用】 八角茴香性味辛,温。归肝、肾、脾、胃经。具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之功。生品长于温散寒邪,理气止痛。常用于胃寒呕吐,脘腹冷痛,亦可用于寒疝疼痛。炒后辛味减弱,偏于甘温,擅于祛寒止痛。盐制辛味减弱,能引药下行,偏于温暖肝肾,理气止痛。两种制品常用于治疗虚寒腰痛,如锁阳固精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治疗寒疝疼痛,如三增茴香丸(《三因方》)。《本草辑要》有“炒黄用,得酒良。得盐入肾发肾邪,故治阴疝。”
【炮制研究】 八角茴香从宋代《博济方》开始炒用,以后虽然出现了其他炮制方法,但炒法一直是主流炮制方法。《局方》凡使用舶上来者,淘洗令净,却以酒浸一宿,漉出曝干炒过用。如缓急,只炒过用亦得。《普济方》用盐炒,去盐不用。古代以炒法为主,现今全国各地基本上都生用,只有少数地区炒用。在温补肾阳的方剂中亦有少数用盐制品。

糯稻根 : 又名糯稻根须、稻根须。载《本草再新》。系禾本科植物糯稻Oryza sativea L. var.glutinosa Matsum.的干燥根及根茎。夏、秋季糯稻收割后,挖取根茎及须根,除去残茎,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捞出沥干水,切段,干燥。
【饮片性状】 为不规则的段片或集结成疏松团状。根茎圆柱形,黄棕色,中空。根段外表棕黄色或黄白色。体轻,气微,味淡。
【炮制作用】 糯稻根性味甘,平。归肺、肾经。具有养阴除热,止汗功能。本品经净制切制后生用,使药物洁净,利于药效成分溶出,便于调剂与制剂,用于阴虚发热,自汗盗汗,口渴咽干,肝炎,丝虫病。如与乌枣、红糖水煎服,治阴虚盗汗(《福建药物志》);与紫参、红糖水煎服,治肝炎(《中草药学》)。

藜芦 : 又名葱苒、梨卢、葱卢。载《神农本草经》。系百合科植物黑藜芦Veratrum nigrum L.的根及根茎。5~6月未抽花葶前采挖,除去叶,晒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 《金匮玉函经》:“去头毛。”《证类本草》:“细捣为末。”《儒门事亲》:“去土。”《外科正宗》:“碾细如面。”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闷,切段,干燥。
【饮片性状】 呈圆柱形的短段。外表黄褐色或灰褐色,有较密的横皱纹,切面类白色,中心有淡黄色木部。质轻而脆。无臭,味苦辛。
【炮制作用】 藜芦性味辛、苦,寒;有毒。归肺、胃、肝经。具有催吐,祛痰,杀虫功能。用于中风痰壅,喉痹,癫癎;外治疥癣恶疥。本品专能发吐,不入汤剂,多作散用,内服宜慎,以吐为度。如治中风闭证,脉滑实;癫癎有浊痰壅塞胸中,上逆时发;误食毒物,停于脘上的三圣散(《儒门事亲》);治久疟不能饮食,胸中郁郁如吐的藜芦散(《素问病机保命集》);治头痛鼻塞胸闷的通顶散(《圣济总录》)。炮制后使药物纯净,便于调剂与制剂。
【炮制研究】 藜芦炮制,晋代有炙末,火炮(《肘后备急方》)。南北朝有糯米泔制(《雷公炮炙论》)。唐代有炒制(《千金翼方》)。宋代还有“烧为灰”(《太平圣惠方》)。明、清时期沿用前法,并有“去芦微炒入药。专能发吐,不用煎汤,帷作散用。”(《本草蒙筌》)及“生用令人恶吐,去头糯米泔浸,煮透,日干用。”(《得配本草》)之说。现行多生用,以吐为度。

 藕节 : 又名光藕节、藕节疤。载《药性论》。系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干燥根茎节部。秋、冬二季采挖根茎(藕),切取节部,洗净,晒干,除去须根。
【炮制方法】 1. 藕节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剪去藕头及须毛,洗净,干燥。
2. 藕节炭 《济生方》:“烧存性,为灰。”《串雅内编》:“有须处,烧灰存性,为末。”现行,取净藕节置热锅中,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黄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饮片性状】 藕节呈短圆柱形,中部稍膨大,长20~40 mm,直径约20 m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残存的须根及须根痕,偶见鳞叶残茎,断面有多数类圆形的孔。质硬。气微,味微甘涩。藕节炭形如藕节,表面焦黑色,内部黄褐色或深棕色。气微,味微苦涩。
【质量要求】 藕节照灰分测定方法测定,总灰分不得过8.0%。
【炮制作用】 藕节性味甘、涩,平。归肝、肺、肾经。具有止血消瘀作用。本品净制后生用,提高药物洁净度,偏于凉血止血化瘀,多用于邪热伤络之卒暴出血证。如治邪热伤胃,络脉受损之突然出血的双荷散(《太平圣惠方》);治损伤瘀血,呕吐咳血,胸膈疼痛的疏血丸(《医宗金鉴》);治热邪壅盛所致之吐血、咯血、衄血的八宝治红丹(《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藕节炭涩性增强,收敛止血,多用于慢性出血证。如治咳血反复不止(《中药炮制学》);治崩中下血的十灰散(《济生方》);治便血(《中药炮制学》)。
【炮制研究】 藕节始载于《药性论》,“捣汁”用之。宋代始有烧存性(《济生方》)。此后一直沿用,始“烧灰存性,为末”(《串雅内编》)。至现代,各地炮制规范和国家药典均将生藕节和藕节炭列为法定的藕节炮制品。
藕节主要含鞣质、天门冬素等成分。有缩短出血时间的作用。关于藕节炒炭前后鞣质含量及止血作用的变化研究报道不尽相同。有云不同炮制方法制成藕节炭(炒轻炭、炒中炭、炒重炭、焖煅炭)中鞣质及钙含量相对增加,止血作用增强。认为藕节炒炭后增强止血作用似与鞣质和钙的含量增加有关。并认为藕节炒重炭入药为佳。亦有认为藕节炒炭后止血作用减弱,原因是炒炭时藕节中所含的鞣质和维生素C受破坏所致。关于藕节炭的炮制工艺,通过测定杭州、辽宁、贵阳、济南和潍坊等五省市市售藕节炭中的水浸出物及鞣质含量,水浸出物辽宁最高,为38.3%;贵阳最低,为22.7%。而鞣质含量贵阳最高,为6.4%;潍坊最低,为2.3%。最高与最低相差两倍多。为了保证藕节炭的临床疗效,认为水溶性浸出物不应少于30%,鞣质含量不应少于3.4%。藕节中鞣质含量生品为7.71%,炭药为3.50%,降低约一半。但是炭药的凝血作用(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复钙试验结果也有差异(P<0.05)。由此看出,藕节制炭后,鞣质含量虽然下降,但其止血效果优于生藕节。

藁本 : 又名藁板、西芎。载《神农本草经》。系伞形科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或辽藁本L.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茎及根。秋季茎叶枯萎或次春出苗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 1. 藁本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去土。”《本草品汇精要》:“去芦,水浸润,锉用。”《仁术便览》:“去土毛。去枝叶,洗去土晒。”“去土毛,洗,切。”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抢水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 炒藁本 《苏沈良方》:“去穰土,炒。”《本草原始》:“用宜酥炙。”现行,取净藁本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黄色,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 藁本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斜厚片,表面黄白色或黄色,纤维性。周边棕褐色或棕黑色,粗糙,有纵皱纹和支根痕。体轻质硬,气浓香,味辛、苦。炒藁本形如藁本片,色深黄,质脆气香。
【炮制作用】 藁本性味辛,温。归膀胱经。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功能,用于风寒感冒,巅顶头痛,风湿肢节疼痛。如治风湿关节痛的藁本汤(《保命集》)。净制去杂,提高洁净度,切片便于煎出有效成分,保证疗效。
【炮制研究】 藁本切制去芦始载于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至清代出现炒法、酥炙。目前,各地仍以切制后生用较为常见。

薯莨 : 又名朱砂莲、朱砂七、红孩儿。载《药性考》。系薯蓣科植物薯莨Dioscorea cirrhosaLour.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毛须,洗净干燥或洗净后趁鲜切片,干燥。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略浸后润透,切薄片,干燥。
【饮片性状】 薯莨呈不规则的圆形或条形薄片,周边深褐色或棕褐色,凹凸不平,有点状突起的须根痕。切面紫红色或棕红色,有多数黄色斑点及斑纹。气微,味苦涩,微酸。
【炮制作用】 薯莨性味苦,凉;有小毒。归肝经。具有活血止血,理气止痛,清热解毒的功能。本品多生用,经净制,切制后提高药物洁净度,增加药物表面积,方便调剂、制剂,利于药效成分的煎出。多用于咳血,咯血,呕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脘腹胀痛,痧胀腹痛,热毒血痢,水泻,关节痛,跌打肿痛,疮疖,带状疱疹,外伤出血等证。如治咳血(《贵州民间药物》);治衄血,咯血(《四川中药志》);治内痔出血(《湖北中草药志》);治红崩(《贵州民间药志》);治血经不调(《湘西苗药汇编》);治妇女血气痛(《湖南药物志》);治经闭(《湖北中草药志》);治产后腹痛(《湘西苗药汇编》);治瘀血停滞(《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胃气痛(贵州《常用民间草药手册》);治中暑发痧,腹痛呕吐(《贵州草药》);治血痢(《中华本草》);治水泻(《中华本草》);治关节痛(《贵州民间药物》);治跌打损伤(《浙江药用植物志》);治痈疮红肿(《梧州地区中草药》);治疮疖(《湘西苗药汇编》);治带状疱疹(《福建药物志》);治出血性紫癜[江西医科大学《新医实践》1971,(3):46];治水火烫伤(《浙南本草新编》);治鱼虾中毒(《福建药物志》);治毒蛇咬伤(江西《草药手册》)。
【炮制研究】 薯莨始载于《药性考》,称“浸酒服,能活血。”

薤白 : 又名薤根、野蒜。载《本草图经》。系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Bge.或薤A. chinensis G. Don的干燥鳞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烫透,晒干。
【炮制方法】 《外台秘要》:“一把寸切。”《太平圣惠方》:“净洗去土。”《奇效良方》:“去青细切。”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须根,僵黑粒,筛去皮膜;或取鲜薤白洗净,蒸至圆气透心为度,干燥,除去散碎外膜。
【饮片性状】 小根蒜呈不规则卵圆形,高0.5~1.5 cm,直径0.5~1.8 cm。表面淡黄棕色或黄白色,皱缩,半透明,有类白色膜质鳞片包被,底部有突起的鳞茎盘。质硬,角质样。有蒜臭,味微辣。薤呈略扁的长卵形,高1~3 cm,直径0.3~1.2 cm。表面淡黄棕色或棕褐色,具浅纵皱纹。质较软,断面可见鳞叶2~3层,嚼之粘牙。
【炮制作用】 薤白性味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具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功能。用于胸痹疼痛,痰饮咳喘,泄痢后重。如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的栝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方论》);治霍乱干呕不止的薤白汤(《古今医统》);治痘疹身热下痢,黄赤脓血的薤白汤(《医学入门》)。炮制后使药物纯净。

缬草 : 又名穿心排草、鹿子草、甘松。载《科学的民间药草》。系败酱科植物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L.、黑水缬草V. amurensis Smir. exKom.、宽叶缬草V. officinalis L. var. latifoliaMiq.的根、根茎。秋季采挖根及根茎,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闷润,根茎切厚片;根切中段,干燥,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 根茎为类圆形厚片,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周边密生无数条不定根。根段状,外表黄棕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并生有极细支根,切面黄白色或黄色,角质。有特异芳香气,味先甜后微苦,辣。
【炮制作用】 缬草性味辛、苦,温。归心、肝经。具有安心神,祛风湿,行气血,止痛功能。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癫狂,脏躁,风湿痹痛,脘腹胀痛,痛经、经闭,跌打损伤。如缬草同陈皮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缬草同甘草,大枣煎服治癔病(《安徽中草药》)。本品经净制和切片后,使药物洁净,便于调剂和制剂,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

漏芦 : 又名野兰、和尚头、鬼油麻。载《神农本草经》。系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L.) DC.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炮制方法】 1. 漏芦 《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去芦。”《景岳全书》:“洗净,去苗。”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2. 制漏芦 《雷公炮炙论》:“细锉,拌生甘草相对蒸,从巳至申,去甘草,净拣用。”《仁术便览》:“去腐土芦,甘草水拌蒸,切焙。”《本草汇》:“生甘草拌蒸。”《医学入门》:“去芦,细锉,甘草拌炒,去甘草。”《本草求真》:“甘草拌。”现行,取甘草,加适量水煎汤,加入净漏芦,拌匀闷润至吸收完全,置笼中蒸透,取出,晒干。
3. 麸炒漏芦 《圣济总录》:“去芦头麸炒。”现行,取麦麸撒入热锅中,中火加热,拌炒至麸焦药黄,出锅,筛去麦麸。漏芦每100 kg,用麦麸20 kg。
【饮片性状】 漏芦呈不规则类圆形厚片。表面灰黄色,有裂隙,中心灰黑色或棕黑色,周边灰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气特异,味微苦。制漏芦形如漏芦片,色深。
【炮制作用】 漏芦性味苦,寒。归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的功能。用于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疮疡肿毒,乳汁不下,湿痹拘挛。临床多用生品,取其苦寒清热,解毒消痈作用较强,用于痈疽发背,乳房肿痛,乳汁不通,热毒泻痢。如治疽作二日后,退毒下脓的漏芦汤(《集验背疽方》);治乳妇气脉壅塞,乳内胀痛或作痈肿的漏芦散(《局方》)。甘草水拌蒸或者麦麸拌炒,缓和漏芦苦寒之性,增强益气舒筋通脉作用,用于湿痹筋脉拘挛,骨节疼痛。如治历节风,筋脉拘挛,骨节疼痛的古圣散(《圣济总录》)。
【炮制研究】 漏芦洗锉,甘草拌蒸始见于南北朝刘宋时代的《雷公炮炙论》。宋代有去芦,麸炒,苦酒制。元代新增燔制。明代又有甘草水拌蒸,甘草拌炒。现今多切片生用。

 算盘子根 : 载《植物名实图考》。系大戟科植物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 (L.) Hutch.的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 1. 算盘子根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 炒算盘子根 取算盘子根,置热锅内,文火炒至焦黄色,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 算盘子根为不规则的厚片,表面浅棕色,周边灰棕色,粗糙,易剥落,质硬。气微,味苦。炒算盘子根表面焦黄色。
【炮制作用】 算盘子根性味苦,凉;有小毒。归大肠、肝、肺经。具有清热,利湿,行气,活血,解毒消肿的功能。净制可除去杂质,提高药物洁净度,切制后可增大药物表面积,利于成分的煎出,便于调剂制剂。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咳嗽,牙痛,湿热泻痢,黄疸,淋浊,带下,风湿痹痛,腰痛,疝气,痛经,闭经,跌打损伤,痈肿,瘰疬,蛇虫咬伤。如配伍生姜、食盐,水煎服,治感冒(《岭南草药志》);配伍车前子,治小便短赤(《天目山药物植物志》);黄酒煎服,治跌打损伤(《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与地耳草共煎,治多发性脓肿。

雷公藤 : 又名震龙根、断肠草。载《本草纲目拾遗》。系卫矛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的根的木质部。栽培3~4年便可采收,秋季挖取根部,抖净泥土,晒干。或去皮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清水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片状,片厚2~4 mm。切面有木质射线,外皮淡黄色。有微纵纹。质脆易断。气微,味淡微苦。
【炮制作用】 雷公藤性味苦、辛、凉;有大毒。归肝、肾经。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功能。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头癣等。如治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慢性肾炎、亚急性慢性重症肝炎、白塞综合征的雷公藤片(《中草药》1990);雷公藤(根、叶)捣烂外敷治风湿性关节炎(江西《草药手册》)。除去皮部可降低毒性。切制便于调剂、制剂,利于成分溶出。
【炮制研究】 雷公藤在采收加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掌握采收季节,应在秋末冬初即将落叶前进行。②及时去皮,应边采挖边去根皮,如果放置过久,则根皮不易剥离。应注意不能用水浸泡再去皮,否则根皮的有毒成分可能会渗入木质部,引起临床应用时中毒。③科学采挖。采挖时应坚持“采大留小”的原则,选择茎粗、枝茂的植物。④加工时应去净残皮,饮片加工宜切厚度为2 mm左右。⑤保管时应注意晒至足干,并放置于干燥通风处。
将采收的雷公藤的根分为三部分,一为剥去内外皮的木质部;二为留皮全根;三为留皮全根500 g加热蒸1.5 h,取出略干,用pH为3的稀酸液浸数小时,捞起阴干成炮制品。对以上三种雷公藤进行了毒性比较和抗炎作用比较。结果表明:蒸法炮制去毒比传统的去皮减毒法安全度大,疗效佳,且能充分利用药材资源。

墓头回 : 又名墓头灰、地花菜、追风箭。载《救荒本草》。系败酱科植物糙叶败酱Patrinia sca-bra Bunge或异叶败酱P. heterophylla Bunge的根。秋季采挖,除去茎叶、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 1. 墓头回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 墓头回炭 取净墓头回片置锅内,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黑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饮片性状】 墓头回为不规则厚片。表面黄白色,中间有菊花心。周边棕褐色或土褐色。体轻质松。具特异臭气。墓头回炭形如墓头回,表面焦黑色,内部黑褐色,略具臭气。
【炮制作用】 墓头回性味苦、微酸、涩,凉。归心、肝经。具有燥湿止带,收涩止血,清热解毒功能。用于赤白带下,崩漏,泄泻痢疾,黄疸,疟疾,肠痈肿毒,跌打损伤,子宫颈癌,胃癌。墓头回炭擅于收敛止血,用于崩漏,痢疾泄泻。

蓝花参 : 又名细叶沙参、金线吊葫芦、兰花参。载《滇南本草》。系桔梗科植物蓝花参Wahlen-bergia marginata (Thunb.) A. DC.的根或全草。秋季采根;春、夏、秋采挖全草,鲜用或晒干备用。
【炮制方法】 1. 鲜蓝花参 取新鲜根或全草,去除杂质,抢水洗净,切段或捣碎。
2. 蓝花参 取原药材,去除杂质,抢水洗净,润软,切段或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鲜蓝花参根肉质细长,色白形似参,茎直立细长,叶互生,全株含白色乳汁。饮片或段干燥后皱缩,根细,棕褐色或浅棕色,切面黄白色。味微甘,气淡,嚼之有豆腥味。
【炮制作用】 蓝花参性味甘,平,归肺经。具有益气补虚,祛痰,截疟的功能。用于病后体虚,小儿疳积,支气管炎,肺虚咳嗽,疟疾,高血压病,白带等。炮制净选去杂,提高洁净度。切段便于煎出有效成分。

隔山消 : 又名隔山撬、山瓜蒌。载《全国中草药汇编》。系萝藦科植物隔山消Cynanchum wil-fordii (Maxim.)Hemsl.的块根。秋、冬季采挖,洗净,切片,干燥。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沙。未切片者,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饮片性状】 为类圆形薄片,边缘内卷。表面白色或黄白色,显粉性,有放射状略突起的筋脉纹。周边黄褐色或浅黄色。质脆。无臭,味先微苦后略甜。
【炮制作用】 隔山消性味甘、微苦,微温。归肝、肾、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健脾胃,解毒功能。用于肝肾两虚,头昏眼花。失眠健忘,须发早白,阳痿,遗精,腰膝酸软,脾虚不运,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泄泻,产后乳少,鱼口疮毒。如与糯米草、鸡屎藤等分研末,用米粉蒸熟食,治小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积,腹泻(《中华本草》)。经炮制后,提高药物的洁净度,利于药效成分的溶出,便于调剂、制剂。

 紫菀 : 又名青菀、还魂草根。载《神农本草经》。系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的干燥根及根茎。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早春,待地上部分枯萎后,挖掘根部,除去枯叶,将细根编成小瓣状,晒至全干。
【炮制方法】 1. 紫菀 《千金翼方》:“洗去土,暴干乃称之。”《局方》:“去苗叶及土。”《伤寒总病论》:“去芦。”《证治要诀类方》:“洗,去心。”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残茎及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 蜜紫菀 《雷公炮炙论》:“采得后,去头土了,用东流水淘洗令净,用蜜浸一宿,至明于火上焙干用。凡修一两,用蜜二两。”《药品辨义》:“净去砂土,须中有白色者亦去之,芦头并梢不用,蜜水拌焙干用。”《本草经解》:“蜜蒸。”《本草求真》:“去头须,蜜水炒用。”现行,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紫菀片,拌匀,闷透,用文火炒至棕褐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紫菀每100 kg,用炼蜜25 kg。
3. 炒紫菀 《局方》:“微炒过,方入药用。”《幼幼集成》:“微炒,研末。”现行,取净紫菀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老黄色或微焦。取出,放凉。
4. 麸炒紫菀 用武火将锅烧热,撒入麦麸,至冒烟后投入紫菀片,拌炒至麸焦药黄,出锅,筛去麦麸,放凉。紫菀每100 kg,用麦麸25 kg。
5. 蒸紫菀 《增广验方新编》:“饭上蒸一次,再炒。”现行,取净紫菀片,置蒸笼内,蒸约1 h(以上气后算起)取出,干燥。
6. 酒紫菀 《增补万病回春》:“酒洗。”《本草汇》:“治嗽消痰必须酒洗。”现行,取净紫菀,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置锅中用文火炒干。紫菀每100 kg,用黄酒20 kg。
【饮片性状】 紫菀为不规则的厚片。切面皮部紫红色,木部灰白色,有黄白色的筋脉点,周边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软而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蜜紫菀形如紫菀,表面棕褐色或紫棕色,有蜜糖光泽,味甜。炒紫菀形如紫菀,偶有焦斑。麸炒紫菀形如紫菀,淡黄色,略具麸香气。蒸紫菀形如紫菀,色泽加深,质地坚硬。酒紫菀形如紫菀,略具酒香气。
【质量要求】 紫菀照灰分测定法测定,总灰分不得过1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8.0%。按干燥品计算,含紫菀酮(C30H50O)不得少于0.20%。
【炮制作用】 紫菀性味辛、苦,温。归肺经。具有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的功能,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生紫菀擅于散寒降气祛痰,多用于风寒咳嗽,痰饮咳喘,如治痰饮内阻咳嗽气喘的紫菀散(《太平圣惠方》)。蜜紫菀润肺祛痰止咳作用增强,多用于肺虚久咳,痨瘵咳嗽,痰中带血或肺燥干咳。如治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的紫菀汤(《医方集解》)。炒紫菀、蒸紫菀、麸炒紫菀增强温肺作用,适用于风寒咳嗽。酒紫菀增强治嗽消痰功能,用于咳嗽痰多。
【炮制研究】 紫菀蜜浸火焙炮制始见于南北朝刘宋时代(《雷公炮炙论》)。至唐代又有炙制法。宋代新增焙制,微炒法。明代有蜜水炒制,去芦头,醋炒,童便洗,姜汁制,酒洗等炮制方法,清代新增蒸用,饭上蒸一次再炒等方法。目前,紫菀多以生用及蜜炙为主。

紫草 : 又名紫草根。载《神农本草经》。系紫草科植物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 etZucc.、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 (Royle) Johnst或内蒙紫草A. guttata Bunge的干燥根。新疆紫草称“软紫草”。紫草称“硬紫草”。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勿用水洗,以防退色)。
【炮制方法】 1. 生紫草 《太平圣惠方》:“细锉。”《小儿药证直诀》:“去苗。”《类证活人书》:“去芦。”《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去粗梗。”《卫生宝鉴》:“去土用茸,(铡)细用之。”《本草蒙筌》:“凡资入药,去根取茸。”《本草述钩元》:“入药去根取茸,细锉,白汤泡用。”现行,新疆紫草(软紫草)除去杂质,切段;紫草(内蒙紫草)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2. 蜡水制紫草 《雷公炮炙论》:“凡使,须用蜡水蒸之,待水干,取去头并两畔髭,细锉用。每修事紫草一斤,用蜡三两,于铛中溶,溶尽,便投蜡水作汤用。”《医学入门》:“去头须,以黄蜡熔化,投水,用蜡水蒸之。”《本草乘雅半偈》:“每斤用蜡二两,熔水拌蒸。水尽为度,去头,并两畔髭,细锉用。”
3. 酒制紫草 《医学入门》:“酒洗。”《证治准绳》:“去芦,酒洗,勿犯铁器。”《景岳全书》:“去根,酒浸。”《本草备要》:“去头须,酒洗。”《得配本草》:“脾虚者酒洗焙。”
4. 甘草水制紫草 《得配本草》:“去根髭,取嫩茸,以甘草水浸炒用。”
【饮片性状】 软紫草为不规则的小段,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皮部疏松,易剥落,切面木部较小。黄白色或白色,体轻,质松软。气特异,味微苦、涩。硬紫草为不规则的薄片,表面皮部深紫色,木部较大,灰黄色,周边紫红色或紫黑色,粗糙。微有香气,味微苦涩。
【质量要求】 紫草(硬紫草)及新疆紫草(软紫草)的切片含羟基萘醌总色素以左旋紫草素(C16H16O5)计,不得少于0.90%。
【炮制作用】 紫草性味苦、咸,寒。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能。本品多生用,炮制后除去杂质,使药物纯净,便于调剂和制剂。用于血毒热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等。如治疮疹初出的紫草如圣汤(《小儿卫生总微方论》);治痘出不快,大便泄痢的紫草木香汤(《仁斋直指方》);治小便淋沥不通的紫草散(《圣济总录》);治痈疽的回阳三连汤(《外科正宗》);治小儿胎毒、疥癣的紫茸膏(《疡医大全》)。

紫茉莉根 : 又名白花参、花粉头、粉果根。载《本草纲目拾遗》。系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的根。在播种当年10~11月收获,挖取块根,洗净泥沙,鲜用或去尽芦头及须根,刮去粗皮,去尽黑色斑点,切片,干燥或净制后干燥。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已切片者,去掉杂质,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 为不规则类圆形薄片,周边灰黄色,切面可见棕褐色环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无臭,味淡,有刺喉感。
【炮制作用】 紫茉莉根性味甘、淡,微寒。归膀胱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活血的功能。如治尿血,用鲜品,配侧柏叶、冰糖少许(《四川中药志》);治咽喉肿痛,用鲜品捣烂取汁,滴入咽喉(《福建药物志》)。净制、切制后,便于调剂、制剂,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如治白浊、热淋,配伍三白草根、木槿花、海金沙藤(《四川中药志》);治关节肿痛,配伍木瓜(《青岛中草药手册》);治劳伤虚损、阴虚盗汗,配伍土枸杞根,大乌泡根(《贵州草药》)。

萱草根 : 又名黄花菜根、漏芦果。载《本草拾遗》。系百合科植物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或小萱草H. minor Mill.的根。秋季花后采挖,除去茎苗及细根,去净泥土,晒干。
【炮制方法】 1. 鲜萱草根 《证类本草》:“捣绞汁服。”现行,取新鲜药材,除去残茎,洗净,临用捣烂或研汁。
2. 萱草根 《普济方》:“洗去土,切片,焙干。”《炮炙大法》:“晒干为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残茎,洗净捞出,稍闷润,切段,晒干。
3. 酒萱草根 《本草蒙筌》:“咀和酒蒸,为破脑伤风要药。”现行,取萱草根段加黄酒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 萱草根呈短圆柱形小段,表面灰黄色或土黄色,有少许横纹及多数纵皱纹。质疏松而轻,易折断,切面暗棕色或棕黄色,皮部组织疏松,有裂隙,木部小,髓部通常成空洞,气微香,味稍甜。酒萱草根形同萱草根,略有酒香气。
【炮制作用】 萱草根性味甘,凉;有毒。归肝、脾、肺经。具有利水,凉血的功能。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淋浊,带下,黄疸,衄血,便血,崩漏,乳痈。鲜品凉血利湿,消痈作用较强,用于黄疸,乳痈肿痛。切段便于煎煮和提取。酒炙缓和寒凉之性,并降低药物毒性。
【炮制研究】 萱草根炮制始载于宋代《证类本草》,即捣汁,并沿用至今,现代仍以鲜品捣烂挤汁和切段生用为主。
萱草毒性主要集中在根部,并因产地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加热60℃以上可使毒性减低,甚至完全破坏。用米泔水炮制不能降低药物的毒性,黄连、黄柏可部分解除它的毒性。

葛根 : 又名粉葛根、甘葛。载《神农本草经》。系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或甘葛藤P.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野葛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葛藤习称“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切段或再纵切两半,干燥。
【炮制方法】 1. 葛根 《本草经集注》:“捶破,去心。”《备急千金要方》:“绞取汁。”《外台秘要》:“水洗,晒干,切。”《太平圣惠方》:“锉。”《证类本草》:“为屑。”《局方》:“去粗皮。”《小儿卫生总微方论》:“锉片。”《洪氏集验方》:“以水中揉出成粉用。”《世医得效方》:“去皮。”《卫生宝鉴》:“桶锉,竹筛齐之用。”《本草品汇精要》:“刮去皮,”“捣末。”《本草原始》:“冬月掘取生根,捣烂之,水中揉出澄粉,名玉露霜。”《证治准绳》:“洗。”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 蒸葛根 《食疗本草》:“蒸食之。”
3. 醋制葛根 《太平圣惠方》:“醋拌炒令干。”《证类本草》:“取根皮捣为末,醋和。”
4. 炒葛根 《丹溪心法》:“炒。”《普济方》:“锉,微炒。”现行,取净葛根片或块,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稍带焦斑,取出,筛去灰屑,放凉。
5. 煨葛根 《食物本草会纂》:“煨熟。”现行,麸煨葛根:取麦麸皮撒在热锅中,加热,俟冒烟时,加入葛根片,拌炒至葛根呈黄色,取出,筛去焦麸,放凉。葛根片每100 kg,用麸皮30 kg。滑石粉煨葛根:取滑石粉,置锅内加热,倒入净葛根片,文火微炒至表面呈黄色,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纸煨葛根:取葛根块,用湿纸浆包裹,文火煨至纸焦,取出,放凉。米汤煨葛根:取葛根片,用米汤拌浸,润透,置锅中,文火加热,炒至黄褐色,干燥,取出,放凉。葛根片每10 kg,用米汤6 kg。
【饮片性状】 葛根呈不规则的厚片状,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粗糙,具纤维性,粉性,可见纤维形成的同心环或纤维与粉质相间形成的纵纹,周边淡棕色或灰棕色。体重,质硬。无臭,味微甜。煨葛根形如葛根片,表面微黄色、米黄色或深黄色。气微香。炒葛根形如葛根,表面黄色,偶见焦斑。
【质量要求】 葛根照水分测定法测定,水分不得过14.0%。照灰分测定法测定,总灰分野葛不得过7.0%;粉葛不得过5.0%。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葛根素(C21H20O9)野葛不得少于2.4%;粉葛不得少于0.30%。
【炮制作用】 葛根性味甘、辛,凉。归脾、胃经。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的功能。经净制、切制后,提高药物洁净度,增加药物表面积,便于调剂和制剂,利于药效成分的煎出。生葛根长于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多用于热病口渴,麻疹等证。如治风寒表证的葛根汤(《注解伤寒论》);治表证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鼻干,目眶痛的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治麻疹初起,发热恶寒,疹出不畅的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煨葛根的发散作用减弱,止泻作用增强,多用于湿热泻痢,脾虚泄泻证。如治身热痢疾的葛根芩连汤(《注解伤寒论》);治脾虚泄泻的七味白术散(《局方》)。
【炮制研究】 葛根梁代仅有“捶破,去心”的要求(《本草经集注》)。唐代有绞取汁(《备急千金要方》),水洗,晒干,切(《外台秘要》),蒸(《食疗本草》)等炮制方法。宋代始有醋制(《太平圣惠方》),炙制(《圣济总录》),焙制(《洪氏集验方》)等方法。元时增加炒制(《丹溪心法》)。明代出现有煮(《普济方》)和炒黑(《寿世保元》)。清代文献中出现煨制(《食物本草会纂》),一直沿用至今。
葛根中含黄酮类化合物约12%。其中主要有葛根素、大豆苷元、大豆苷等成分。葛根中以葛根素为主的黄酮类化合物能改善心肌缺血,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和预防心肌梗死,对动物离体肠管有解痉作用。研究表明,切制和水制后葛根素及大豆黄酮提取率提高,沸水提葛根,浸制品提取率是生品的两倍。制粉和除纤维的制品提取率增加很小,通过炮制,提高了葛根素和大豆黄酮的提取率。经麸炒后,其水醇浸出物、总黄酮、葛根素和无机元素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生葛根和煨葛根中水浸出物的百分含量分别为18.30%和18.03%;醇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3.95%和13.35%;醇浸液中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1. 67%和1.96%,葛根素的含量分别为1.48%和1.66%。无机成分测定结果(ppm),生葛根和煨葛根的水煎液中锌为16.72和13.81,铜为6.995和7.607,铁为465.37和138.41,锰为46.51和43.47,镍为1.02和0.08,铬为1.234和1.153,镁为73.09和74.82,铅为0.5749和0.5614,钙为3689.7和3429.1,钾为5907.4和5272.0。说明葛根水煎液中总黄酮及葛根素的含量煨制品高于生品。炮制后无机成分的溶出量也有改变,其中以铁最为显著,生品约为制品的3倍。铁是体内血红蛋白的氧的携带体,也是多种酶的活性部位,补充铁会通过铬的运输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炮制后成分的变化对葛根的药理作用必然产生影响。生、制有别,故应区别应用。
传统的麸煨葛根采用麸炒法,研究表明改为烘法炮制的煨葛根色泽微黄,均匀,无焦斑,有香气,葛根素含量亦高:生品为0.78%,麸炒品为0.87%,烘法为0.95%。烘葛根的最佳工艺为每10 g葛根,用4g麦麸(加1.6 ml水湿润),在165℃条件下烘40 min。

越西木香 : 又名越西川木香。载《中药志》。系菊科植物越西木香Vladimiria denticulate Ling的干燥根。每年10月至次年1月间采挖,除去残茎,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1. 越西木香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泡,闷透,切厚片,晾干。
2. 煨越西木香 取微干燥的越西木香片,在铁丝匾中用一层草纸,一层越西木香,照此平铺数层,置炉火旁或烘干室内,至越西木香中所含的挥发油渗至纸上,取出。
3. 麸炒越西木香 在热锅中撒入麦麸,待起烟时,投入木香片,拌炒至越西木香表面深黄色,取出,筛去麸皮。越西木香每100 kg,用麦麸30 kg。
【饮片性状】 越西木香呈类圆形厚片或半圆形厚片。表面黄棕色、暗棕色或灰棕色,外皮多不存在。切面棕色或棕黄色,皮部与木部厚度略相等,可见棕色点状树脂腔散在,形成层环状,质坚硬脆,其芳香而特异,味微苦而辛,嚼之粘牙。煨越西木香形同越西木香片,棕黄色,气香。麸炒越西木香形同越西木香,表面深黄色,偶有焦斑,有焦香气。
【炮制作用】 越西木香性味辛、苦,温。归脾、肝、肺经。具有行气止痛,调中导滞的功能。生越西木香偏于调中导滞,行气止痛,用于脾胃气滞的脘腹胀痛,食欲不振,食积不化。麸炒,煨制越西木香缓和辛散之性,增强实肠止泻作用,用于脾虚泻泄,肠鸣腹痛。
【炮制研究】 越西木香在个别地区曾作木香使用,其炮制方法,临床应用均同木香。
据《中药志》载,商品越西木香来源于菊科川木香属五种不同植物的根。原植物除越西木香外,尚有厚叶木香Vladimiria bierardioides (Franch.)Ling、菜木香V. edulis (Franch.) Ling、膜缘木香V. forrestii (Diels) Ling和木里木香V. muliensis(Diels) Ling。

绿豆升麻 : 又名马尾升麻。载《贵州草药》。系毛茛科植物类叶升麻Actaea asiatica Hara的根茎。夏、秋采收,去除泥土杂质干燥。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去除杂质,洗净,切厚片,晒干。
【饮片性状】 呈不规则厚片,表面附有粗短须根,表皮黑褐色,质硬。味苦。
【炮制作用】 绿豆升麻性味辛、微苦,平。归肺经。具有驱风解表,清热镇咳的功能。临床多生用,洗净去除杂质,可提高洁净度,便于切片煎煮。用于感冒头痛,咳嗽,及疯狗咬伤。

续断 : 又名川续断、川断、京续断。载《神农本草经》。系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 C.Y. Cheng et T. M. Ai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根头及须根,用微火烘至半干,堆至“发汗”至内部变绿色时,再烘干。
【炮制方法】 1. 续断 《雷公炮炙论》:“横切锉之。”《传信适用方》:“去芦锉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灰屑。
2. 酒续断 《雷公炮炙论》:“采得后,横切,锉之,又去向里硬筋了,用酒浸一伏时,焙干用。”《校注妇人良方》:“酒浸炒。”《奇效良方》:“捶碎去筋脉,酒浸一宿。”《增补万病回春》:“酒浸洗用。”《良朋汇集》:“酒洗蒸。”《增广新方新编》:“酒拌炒。”现行,取续断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透,至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带黑色时,取出放凉。续断片每100 kg,用黄酒10kg。
3. 炒续断 《医学纲目》:“炒。”《普济方》:“洗,推去节,锉焙。”现行,取续断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焦或黄色具焦斑时,取出放凉。
4. 续断炭 取续断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片面成黑褐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放凉。
5. 盐续断 取续断片用盐水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续断每100 kg,用食盐2kg。
【饮片性状】 续断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薄片,表面淡褐色,微带墨绿色或棕色,木部有黄褐色或黄色花纹(维管束)。周边黄褐色或灰褐色,有皱纹。质坚硬或稍软。气微香,味苦微甜而涩。酒续断形如续断片,表面微黑色或灰褐色,略具酒香气。炒续断形如续断片,表面黄褐色,略具焦斑。盐续断形如续断片,表面深褐色,味微咸。续断炭形如续断片,表面黑褐色,质脆,易断,断面焦褐色。
【质量要求】 续断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45%。
【炮制作用】 续断性微苦、辛,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的功能。生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用于腰背酸痛,足膝软弱。如治腰痛并脚软的续断丸(《扶寿精方》)。酒续断增强通血脉,强筋骨,续折伤作用,用于跌打损伤,断筋折骨,风湿痹痛,虚寒下血。如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的三痹汤(《妇人良方》)。盐制引药下行,增强补肝肾作用,多用于肝肾不足,下元虚冷,遗精遗尿,疝气。如治男子妇人精滑,下元虚冷及疝气证的鸡清丸(《瑞竹堂经验方》)。炒虚断缓和辛温之性,用于虚证患者。续断炭增强止血作用,用于崩漏下血及其他虚寒出血者。
【炮制研究】 续断酒制始载于南北朝刘宋时代《雷公炮炙论》。唐代有米泔浸制,宋代有焙制,元代新增面水炒制。明代又有炒制。目前以切片生用和酒炙较为常用。续断“入血崩金疮药生用”(《得配本草》)。

商陆 : 又名见肿消、牛萝卜、长不老。载《神农本草经》。系商陆科植物商陆Phytolacca acinosaRoxb.或垂序商陆P. americana L.的干燥根。秋季至次春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切成块或厚片,晒干或阴干。
【炮制方法】 1. 生商陆 《雷公炮炙论》:“每修事,先以铜刀刮去上皮了,薄切。”《外台秘要》:“去皮取白者,不用赤色,切如小豆。”“捣。”《普济方》:“锉片子。”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2. 醋炙商陆 《本草辑要》:“薄切,醋炒。”现行,取净商陆,加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温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商陆每100 kg,用醋20 kg。
3. 醋煮商陆 《握灵本草》:“切洗煮熟。”现行,取净商陆片,加醋和适量清水,置锅内用文武火加热,煮至醋被吸尽,取出,晾干或晒干。商陆每100 kg,用醋30~50 kg。
4. 豆蒸商陆 《雷公炮炙论》:“……以东流水浸两宿,然后滤出,架甑蒸,以豆叶一重了,与商陆一重,如斯蒸从午至亥出,仍去豆叶,暴干了,细锉用。若无豆叶,只用豆代之。”《外台秘要》:“捣蒸之。”《握灵本草》:“入药米泔浸两宿,豆叶蒸。”《医学入门》:“铜刀刮去皮,薄切,东流水浸三日,取出,和绿豆同蒸半日,去豆晒干或焙干。”《医宗必读》:“铜刀刮去皮,水浸一宿,黑豆拌蒸。”《本草备要》:“黑豆汤浸蒸用。”
【饮片性状】 商陆呈大小厚薄不一的横切或纵切的块片。切面浅黄棕色或黄白色,周边灰黄或灰棕色,皱缩,横切面弯曲不平,具多数同心环状突起,习称“罗盘纹”,纵切面弯曲或卷曲,表面凹凸不平,木部呈多数隆起的平行条纹,韧皮部下凹,质坚硬。气微,味稍甜,后微苦,久嚼麻舌。醋制商陆形如生商陆,表面呈棕黄色,略有醋气。蒸商陆或煮商陆形如生商陆,质坚硬脆,表面棕黄色。
【炮制作用】 商陆性味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具有逐水消肿,通利二便,解毒散结的功能,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癥瘕痃癖,疮疡肿毒。生品有毒,善于消肿解毒,多用于外敷痈疽肿毒。如治疮痈肿毒的商陆膏(《疡医大全》)。制后毒性降低,以逐水消肿为主,即可内服,亦可外用,用于遍身水肿,腹水胀满。如治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的疏凿饮子(《济生方》)。
【炮制研究】 商陆醋制始载于先秦时的《五十二病方》。汉代有熬制,南北朝刘宋时代有铜刀去皮豆叶蒸制,宋代有炒令黄,明代有绿豆浸蒸,豆汤浸制,黑豆蒸制法。清代有黑豆汤浸蒸,炒干酒浸制,醋炒制,煮熟更以绿豆同煮为饭等。自清代后期到现在,其他方法逐渐被淘汰,仅保留了醋制法。目前多以切片生用,醋炙或醋煮后用。炮制作用评论有:商陆“瘕疝痈肿喉痹,薄切醋炒,涂喉中良”(《本草缉要》)。“湿气脚软,商陆切细煮熟,更以绿豆同煮为饭,每口食之,以瘥为度,最效”(《握灵本草》)。
商陆中含商陆皂苷,商陆毒素。薄层色谱结果表明,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商陆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以商陆皂苷甲作标准对照品,其中醋制商陆的斑点明显减少。薄层扫描结果显示商陆醋制后商陆皂苷甲含量较低,为6.94%;黑豆汁制商陆皂苷甲为11.86%;烘商陆为12.53%;生商陆中含量最高为13.85。另有实验表明,垂序商陆在淋润软化切片过程中,其商陆毒素减少约34.3%,组织胺减少约23.3%,将生商陆用醋炙制成醋商陆后,商陆毒素又递减16.22%,而组织胺的含量却似有回升。从醋煮、醋蒸、水煮及清蒸四个不同工艺炮制的四种饮片的测定结果来看,商陆毒素和组织胺的含量均程度不同的低于醋制品,尤其水煮品和清蒸品的商陆毒素含量仅分别为原药材的16.29%和19.24%。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醋制商陆的毒性是生商陆的1/3。利尿实验结果表明,商陆各炮制品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与生理盐水对照(P<0.001),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醋商陆的利尿作用稍强。另有报道证明商陆依法炮制成生商陆片、醋炙品、醋煮品、醋蒸品、水煮品、清蒸品等饮片后,与原生药商陆比较,毒性降低,其中局部刺激性降低16.7%~83.3%,LD50提高1.66~10.47倍;而祛痰作用提高1.10~1.57倍,但利尿作用多数降低16.0%~45.0%,这与商陆传统炮制目的主要是降低毒性,提高祛痰作用及缓和利尿逐水功能是一致的。用HE染色和PAS染色研究结果表明,生商陆小鼠肠黏膜见多量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并有淋巴滤泡形成,这提示有炎症病变,而醋商陆无此现象。两者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杯状细胞数量,生商陆组较醋商陆组明显减少,亦呈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表明商陆经醋炙制后确能明显减低其肠黏膜的毒性反应。
商陆生熟饮片的粉末显微特征主要反映在淀粉粒的变化,其中生商陆的淀粉粒呈颗粒性,而醋炙商陆、醋煮商陆、清蒸商陆等则开裂或糊化;薄层色谱图谱呈现生品的商陆毒素斑点大于各炮制品,水浸出物含量醋炙品、醋煮品略高于生品,但差别不显著。用比色法测定商陆中组织胺的含量,结果显示软化切制后其含量降低约23.3%,加醋制后含量时有回升。测定方法简便,稳定,重现行好,可用于商陆饮片的质量控制。

麻黄根 : 又名苦椿根。载《本草经集注》。系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或中麻黄E.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 的干燥根及根茎。秋后采挖,去尽残茎,须根及茎苗,晒干。
【炮制方法】 1. 麻黄根 《吴鞠通医案》:“去芦。”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 蜜麻黄根 《证治准绳》:“慢火炙,拭去汗。”《景岳全书》:“连根节,酒蜜拌,炒焦。”《医宗必读》:“微炙。”现行,先将蜜放锅内,用文火熔化,加入净麻黄根片拌炒,炒至蜜被吸透呈黄棕色,取出,放凉后不粘手。麻黄根片每100 kg,用炼蜜15 kg。
【饮片性状】 麻黄根为类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纤维性,有菊花心。周边红棕色或灰棕色,有纵纹及支根痕,质坚硬,无臭,味微苦。蜜麻黄根表面呈黄棕色,微显光泽,有焦香气,味略甜。
【炮制作用】 麻黄根味甘、微苦涩,平。归肺经。具有止汗功能。本品多生用,除去杂质及残茎,可使药物纯净,切制可以增大药物表面积,利于成分的煎出,便于调剂制剂。用于自汗、盗汗。如治虚劳盗汗不止的麻黄根汤(《圣济总录》);产后虚汗不止的麻黄根散(《太平圣惠方》);治盗汗的麻黄散(《医心方》)。
【炮制研究】 药理实验表明,麻黄根具有止汗作用,麻黄根的生物碱能部分抑制低热和烟碱所致的发汗。对血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压作用。麻黄根的甲醇提取物2g(生药)/kg静注,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进而分得多种降压成分,大环精胺生物碱——麻黄根碱A、B、C、D均有降压作用。其中B的作用最强,还能抑制豚鼠由电刺激节前神经和乙酰胆碱对神经节诱发的输精管收缩反应,但对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血压升高无影响,故B的降压作用可能与阻断神经节有关。麻黄根碱A氢溴酸盐静注1.5~1.8 mg/kg,均可引起大鼠血压显著下降。另外,咪唑生物碱阿魏酰组胺以及麻黄根素A、麻黄双黄酮A、B、C、D都具有降压作用。麻黄根中亦含有少量弱升压成分酪氨酸甜菜碱,对乌拉坦麻醉大鼠有升压作用。

猕猴桃根 : 又名洋桃根。载《福建民间草药》。系猕猴桃科植物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Planch.的根或根皮。全年可采,除去须根及泥沙洗净,粗大者剥取根皮。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 1. 鲜猕猴桃根 剥取粗大者鲜猕猴桃根皮或直接取细小根,抢水洗净,切段,捣烂。临用现制。
2. 猕猴桃根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软,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呈类圆形厚片,表面淡棕色,有多数小孔,周边灰棕色或棕褐色。气微,味微甘而微涩。
【炮制作用】 猕猴桃根性味酸,微甘、凉。归肝、肾经。有小毒。具有清热、利尿、活血、消肿功能。炮制除去杂质,提高洁净度,切片便于煎煮,制备汤剂。内服用治肝炎、水肿,风湿痹痛,淋浊带下;鲜品捣烂外敷,用治跌打损伤,疖肿疮疡。

猫爪草 : 又名猫爪儿草、三散草。载《中药材手册》。系毛茛科植物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Thunb.的干燥块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位,抢水洗净,干燥。
【饮片性状】 块根纺锤形,形似猫爪,顶端有黄褐色残茎或茎痕。表面黄褐色或灰黄色,久存色泽变深,微有纵皱纹,并有点状须根痕和残留须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空心或实心,粉性。气微,味微甘。
【炮制作用】 猫爪草性味甘、辛,平。归肝、肺经。具有解毒,化痰散结功能。用于瘰疬,结核,咽炎,疔疮,蛇咬伤,疟疾,偏头痛,牙痛。如猫爪草水煎治肺结核(《河南中草药手册》)。猫爪草鲜草捣敷,治疔疮、蛇伤(江西《草药手册》)。本品经净制后,便于调剂及制剂,使药物洁净。

猫人参 : 又名猫气藤、痈草、沙梨藤。载《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系猕猴桃科植物镊合猕猴桃Actinidia valvata Dunn的根。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去泥沙,切片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 1. 猫人参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软,切厚片,干燥。
2. 鲜猫人参 取鲜猫人参根,洗净泥土杂质,切厚片或捣碎。
【饮片性状】 呈类圆形厚片,切面黄白色,周边棕褐色,木质部黄白色,气微,味甘微涩。
【炮制作用】 猫人参性味苦、凉,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功能。炮制除去杂质,提高洁净度,切片便于煎煮内服。用于痈疖、麻风、妇人白带。
【炮制研究】 猫人参净制始见于《中药大辞典》。临床应用以趁鲜切制后入煎剂者为多。

盘龙参 : 又名绶草、盘龙草、龙抱柱。载《滇南本草》。系兰科植物绶草Spirnathes sinensis(Pers.)Ames的干燥根或全草。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或厚片,晒干或烘干。
【炮制作用】 盘龙参性苦、甘,平。归肺、心经。具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功能。本品多生用,经净制、切制后,提高药物洁净度,增加药物表面积,方便调剂、制剂,利于药效成分的煎出。多用于病后虚弱,阴虚内热,咳嗽吐血,头晕,腰痛酸软,糖尿病,遗精,淋浊带下,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烧伤,疮疡痈肿等证。如治病后体虚(《中华本草》);治肺痨虚热咳血(《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治神经衰弱(《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腰痛,遗精,白带(《湖北中草药志》);治气虚带下(《四川中药志》);治咽喉肿痛(《江西草药》、《四川中药志》);治小儿夏季发热(《香港中草药》);治糖尿病(《中华本草》);治肾炎(《福建药物志》);治毒蛇咬伤(《四川中药志》);治带状疱疹(《江西草药》);治烫火伤(《陕西中草药》)。

银柴胡 : 又名银胡、山菜根。载《本草纲目》柴胡项下。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 var. lanceolata Bge.的干燥根。春、夏间植株萌发或秋后茎叶枯萎时采挖;栽培品于种植后第3年9月中旬或第4年4月中旬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1. 银柴胡 《医学纲目》:“去芦。”“锉。”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 炒银柴胡 《医宗金鉴》:“炒。”现行,取银柴胡片,文火炒至微焦黄色,取出,放凉。
3. 鳖血制银柴胡 取银柴胡片,置容器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银柴胡每100 kg,用活鳖400个取血。
4. 鳖血、黄酒制银柴胡 取银柴胡片,用鳖血、黄酒拌匀,使之吸尽,晒干。银柴胡每100 kg,用鳖血13 kg,黄酒25 kg。
【饮片性状】 银柴胡片为类圆形厚片,表面淡黄色或黄白色,中间淡白色,有黄白相间的放射状纹理,周边浅棕色或棕黄色,有纵纹及支根痕。气微,味甘,稍苦。炒银柴胡形如银柴胡片,表面焦黄色。鳖血制银柴胡形如银柴胡片,色泽加深,有血腥气。鳖血、黄酒制银柴胡形如银柴胡片,色泽加深,微有血腥气及酒气。
【质量要求】 银柴胡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5.0%。
【炮制作用】 银柴胡性味甘,微寒。归肝、胃经。具有清虚热,除疳热的功能。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净制、切制后生用,可提高药物的纯净度,利于调剂、制剂,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鳖血制后能抑制升浮之性,增强退蒸除热作用。多用于肺痨阴虚,骨蒸潮热,咳嗽少痰。炒后可用于阴虚内热,经脉受伤,咯血、衄血、尿血、崩漏等。如治阴虚所致的劳热骨蒸的清骨散(《证治准绳》);治温病潮热,身体枯瘦,皮肤甲错的银甲散(《温病指归》);治感冒、肺炎等病症的复方银柴胡片(河南省卫生局《防治感冒资料选编》)。

野葡萄根 : 载《全展选篇·外科》,系葡萄科植物网脉葡萄Vitis wilsonae Veitch的根。秋、冬季采挖,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 1. 鲜野葡萄根 取新采的野葡萄根,水洗净泥土,剥去表皮,抽掉木心,用时捣烂。
2. 野葡萄根 取原药材,净制,水润透,去表皮及木心,取内皮,切丝,干燥。
【炮制作用】 野葡萄根具清热解毒作用。用于痈疽疔疮,慢性骨髓炎。外用捣敷患处。如用野葡萄根500 g,洗净,剥去表皮,抽掉木心,取内皮捣烂如泥状(忌用铁器),再加入4个鸡蛋的蛋清及麻油60 g,酒(或95%乙醇)15 g,调匀成膏,夏季酌加防腐剂。用时将药膏涂在消毒棉垫上,敷于患处,用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为止[《新医药通讯》1971,(3):28]。也可取干野葡萄根的内皮,研如粉状,加入食醋拌匀,外敷于急性化脓性乳腺炎肿块局部,疗效满意。

黄芪 : 又名戴糁、黄耆、王孙。载《神农本草经》。系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var. mongholicus (Bunge)Hsiao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 (Fisch.)Bunge的干燥根。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
【炮制方法】 1. 黄芪 《金匮要略方论》:“去芦并叉附不用。”《雷公炮炙论》:“先须去头上皱皮一重了,蒸半日,出后,用手擘令细,于槐砧上锉用。”《小儿药证直诀》:“薄切。”《证类本草》:“杵为细末。”《圣济总录》:“洗净。”《卫生家宝产科备要》:“锉去芦头。”《普济方》:“去苗。”《奇效良方》:“刮皮。”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 蜜炙黄芪 《小儿药证直诀》:“蜜炙。”《圣济总录》:“蜜涂炙。”《局方》:“凡使先须擘开,涂蜜炙微赤色,却薄切,焙干秤,方入药用。”《校正集验背疽方》:“去芦并叉附不用,一半生使,细锉焙干,一半炒,作寸长截,捶匾,以蜜水浸润湿,瓦器盛,盖于饭甑上,蒸三次,取出,焙干,锉碎。”《扁鹊心书》:“蜜水拌炒。”《普济方》:“去芦头,细锉,焙干,为细末,入白蜜一匙,好酒一升,煮如糊。”现行,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黄芪片拌匀,稍闷,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黄芪片每100 kg,用炼蜜25 kg。
3. 盐黄芪 《圣济总录》:“洗打破手劈如丝,以盐少许和水揉,猛火焙干。”《三因方》:“盐汤浸。”《校正集验背疽方》:“拣不用叉附及蛀者,锉作二寸长,截拍匾,以冷盐汤湿润之,瓦器盛,盖甑,上蒸三次,焙干,锉细用。”《校注妇人良方》:“盐水拌炒。”现行,取黄芪片,用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被吸尽时,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黄芪每100kg,用食盐1.8kg。
4. 酒黄芪 《传信适用方》:“细切,用无灰酒浸,夏月七日冬月十四日;如要急用,将慢火量煮。”《医学纲目》:“酒拌炒。”《外科证治全书》:“酒浸一宿。”现行,取黄芪片,加米酒拌匀,放1h后炒炙。黄芪片每100 kg,用米酒12.4 kg。
5. 炒黄芪 《圣济总录》:“取芦头,锉。炒。”《校注妇人良方》:“微炙炒。”现行,取黄芪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具焦斑或深黄色,取出放凉。
6. 米炒黄芪 取米置锅内炒黄,倒入净黄芪片拌炒至棕黄色,取出,筛去米,放凉。黄芪片每100 kg,用米20 kg。
【饮片性状】 黄芪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表面黄白色,内层有棕色环纹及放射状纹理,外层有曲折裂隙,中心黄色。周边灰黄色或浅棕褐色,有纵皱,质硬而韧,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蜜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深黄色,周边表皮黄褐色,滋润,有光泽,略带粘性,味甜,有蜜糖香气。盐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黄色,微有咸味。酒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黄色,微有酒气。炒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深黄色,微有焦斑。米炒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深黄色,偶有焦斑。
【质量要求】 生、蜜炙黄芪总灰分不得过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1.0%,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六六六(总BHC)不得过千万分之二,滴滴涕(总DDT)不得过千万分之二,五氯硝基苯(PCNB)不得过千万分之一。水溶性浸出物(冷浸法)不得少于17.0%。黄芪甲苷(C41 H68 O14)含量不得少于0.040%。
【炮制作用】 黄芪性味甘,温。归肺、脾经。具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作用。黄芪生用擅于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多用于卫气不固,自汗时作,体虚感冒,水肿,疮疡难溃等。如治卫气不固的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治水肿的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方论》);治痈疽难溃的透脓散(《外科正宗》)。蜜黄芪益气补中,多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者。如治气虚阳弱,肢体倦怠的耆附汤(《严氏济生方》);脾胃虚弱的补中益气丸(《中国药典》)。
【炮制研究】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蒸制(《雷公炮炙论》)。宋代有蜜炙(《小儿药证直诀》),涂蜜炙(《局方》),蜜汤拌炒(《经效宝产》),蜜水浸蒸,盐蒸(《校正集验背疽方》),盐水洗(《圣济总录》),盐汤浸(《三因方》),炒制,盐水拌炒(《校注妇人良方》),盐水浸火炙(《陈氏小儿痘疹方论》),无灰酒浸制或酒煮(《传信适用方》)等炮制方法。元代有盐蜜水涂炙(《活幼心书》)。明代增加了白蜜合好酒煮如糊(《普济方》),酒拌炒(《医学纲目》),姜汁炙(《仁术便览》),米泔拌炒(《证治准绳》),桂汤蒸熟(《寿世保元》)等。清代新增盐酒炒(《本草汇》),防风和北五味各别煎汤复制(《本草新编》),川芎合酒煎制(《医学从众录》),木通、升麻、丹皮、沙参、玉竹、制附子、五味子、防风、蜜糖等九制黄芪(《增广验方新编》),人乳制七次(《本草拾遗》)。此时,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
古代对黄芪炮制作用的论述有:“生用治痈疽,蜜炙补虚损”(《本草蒙筌》)。“治痈疽生用,治肺气虚蜜炙用,治下虚盐水或蒸或炒用”(《医学入门》)。“上部酒拌炒,中部米泔拌炒,下部盐水炒”(《证治准绳》)。“用蜜水涂之,慢火炙过用,补中益气,如是若实腠理以固表,须酒炒”(《医宗粹言》)。“补气药中,蜜炙用;疮疡药中,盐水炒用”(《炮炙大法》)。“古人制黄芪多用蜜炙,愚易以酒炙,既助其达表,又行其泥滞也,若补肾及崩带淋浊药中,须盐水炒之”(《本草通玄》)。“补虚蜜炒。嘈杂病乳炒。解毒盐水炒。胃虚米泔炒。煖胃,除泻心火,退虚热,托疮疡,生用”(《得配本草》)。“血虚肺燥捶扁蜜炙。发表生用。气虚肺寒酒炒。肾虚气薄盐汤蒸润切片用”(《本草求真》)。“九制黄芪……与人参同功,气虚者服之最佳”(《增广验方新编》)。
黄芪蜜炙后,其黄酮、氨基酸、谷甾醇、胡萝卜素和浸出物等成分均有增加,说明黄芪蜜炙确有一定科学道理。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蜜炙前后其内含成分总磷脂的含量,生黄芪为221.46%~244.12%(mg/g),而蜜黄芪为215.35%~240.56%(mg/g),生黄芪经蜜炙后其磷脂总量下降1.5%~2.8%,这一结果说明炮制温度造成了少部分磷脂成分被破坏损失;有关磷脂组分的变化,其中溶血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酸的含量比例蜜炙黄芪比生黄芪增高,而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含量比例蜜炙品较生品有所降低,这与磷脂成分受热易氧化分解有关。黄芪(内蒙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生品和蜜炙品,蜜炙品的不同工艺制品都不一样。生黄芪的含量为0.021 9%、传统炙制法蜜炙黄芪为0.008 2%、新工艺烘法(烘制10 min)炮制的蜜黄芪为0.008 8%、新工艺B法(烘制6 min)炮制的蜜黄芪为0.009 4%。色谱图显示,三种蜜炙黄芪在较低的Rf值处均有一条生黄芪没有的色带,这说明黄芪经蜜炙后产生了一些极性较大的成分。黄芪甲苷含量明显降低。作者认为,三种蜜炙黄芪的色谱基本一致,其黄芪甲苷的含量相差不大,改进后的烘制蜜炙黄芪新工艺是可行的。以水煎液比重和水溶物百分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实验,对黄芪饮片的加工工艺进行选择,认为黄芪药材浸泡5 min,常法软化,切2~3 mm厚的饮片工艺最佳。以水溶性浸出物量为指标,对同批号黄芪不同季节“冷浸法”制备的水溶性浸出物量进行比较,结果浸出物量夏季最低。认为黄芪中含有蔗糖、黏液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夏季气温高,微生物易生长繁殖,成分分解变质,使水溶液胶体化程度增高,滤过困难,故水治性浸出物减少。以γ氨基丁酸含量为指标,对内蒙黄芪的三种不同炮制方法(传统蜜炙法、药典蜜炙法、蜜炙烘法)所制蜜黄芪进行测定比较,结果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对烘法能否代替炒法炮制蜜炙黄芪进行了可行性试验,结果认为,两种蜜炙黄芪中渗入炼蜜的量、皂素所致泡沫高度、黄酮荧光强度皆没有显著差异,组织切片上加裴林液后作显微观察,两种蜜炙黄芪组织细胞内有许多红色Cu2O细小颗粒,而生黄芪无此现象。将蜜炙炒黄芪与不同温度蜜炙烘黄芪进行药理比较,结果,以70℃或80℃烘烤2h的蜜炙烘黄芪与传统蜜炙炒黄芪,小鼠LD50,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红蛋白含量,免疫器官脾、胸腺、淋巴结重量,吞噬指数,碳廓清率和免疫量增加方面都有相似的结果,无显著差别,作者认为用70℃或80℃烘烤2h的加热工艺蜜炙黄芪完全可以取代传统蜜炙黄芪,以利统一工艺标准,便于大规模进行生产。为了研究蜜炙黄芪的最佳炮制工艺,通过正交设计实验,以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为指标,筛选其辅料用量、火候温度、炮制时间、烘炒方法,结果,以用蜜量为30%,温度为100℃,烘制时间为30 min最佳。用这一最佳炮制工艺炙制的蜜黄芪,其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是0.1088%,而生黄芪才0.033%,二者相差3倍多。在黄芪的炙制过程,若用的蜜是炼蜜与稀释水之比为2:1,闷润时间3h,在90℃温度条件下烘制3h,用蜜量同药典规定,所得蜜黄芪外观色泽金黄、均匀,无焦斑,质地松脆、不粘手,细菌总数300(炒炙品其数为2 800),还原糖含量为11.0%(炒炙品为7.2%),贮存过程中的霉变、虫蛀情况均优于传统的蜜炙法。
生黄芪和制黄芪水提液的抗氧化作用,研究结果,蜜炙过程不明显影响黄芪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作用,但生黄芪对羟自由基(· OH)和多形核白细胞(PMN)呼吸爆发产生的活性氧的清除作用优于蜜黄芪的水提物。这就提示加热炮制可部分降低抗氧化作用的能力。
从黄芪对气虚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研究看来,蜜炙黄芪组的红细胞(104/ml)为690~770,白细胞(103/ml)为6.1~11,而生黄芪组的红细胞为600~640,白细胞为9~20(对照组的红、白细胞分别为200~400、30~40,正常值775~800、4.5~5.5),结果证明,蜜炙黄芪的补气作用强于生黄芪。红细胞在人体内具有能够通过小于自身直径的毛细血管的能力,即变形能力。它的大小用红细胞滤过指数(IF)来反映。从黄芪蜜炙前后对戊二醛损伤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保护作用实验来看,生黄芪组IF下降的百分率为66.6%,而蜜炙黄芪组为90.6%,这说明蜜黄芪对人体受损伤的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保护作用强于生黄芪。因而本研究结果直接证明生品黄芪已具有一定的恢复受损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而蜜炙以后则更有助于黄芪这一作用的发挥,从而也说明了古人对“黄芪生品用于生肌固表,蜜炙黄芪用于补中益气”的论述的正确性。通过高效薄层色谱对黄芪蜜炙前后皂苷成分的变化分析结果揭示,蜜炙(120℃高温处理)过程中黄芪皂苷成分一部分产生糖苷键的断裂和乙酰基的脱落。从而证实了蜜黄芪和生黄芪效用上的差别,蜜炙后黄芪补气效用的增强,可能是由于皂苷成分的脱乙酰化和糖苷的水解所致。
黄芪蜜炙时,加蜜量的多少与炮制质量密切相关。对蜜黄芪中加蜜量检测方法的研究初步证明,蜜黄芪比生黄芪增多的还原糖含量与炮制时的加蜜量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黄连 : 又名王连、支连。载《神农本草经》。系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 teeta Wall. 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炮制方法】 1. 黄连 《本草经集注》:“除根毛。”《千金翼方》:“去须……水润切。”《太平圣惠方》:“去须洗净,”“去粗皮,碎擘,水洗过。”《洪氏集验方》:“去芦,刮去黑皮,洗净。”《普济方》:“用竹刀刮去须。”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薄片,晾干。
2. 酒黄连 《类证活人书》:“以无灰好酒浸面上约一寸,以重汤熬干。”《扁鹊心书》:“酒洗炒。”《三因方》:“燎去须,酒浸,银器中重汤煮,漉出晒干,添酒煮七次止。”《丹溪心法》:“净酒二升浸,以瓦器置甑上蒸至烂,取出晒干。”《校注妇人良方》:“酒洗。”现行,取黄连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黄连片每100 kg,用黄酒12.5 kg。
3. 姜黄连 《博济方》:“宣连一两,生姜四两,一处以慢火炒,令姜干脆色深,去姜取连。”《旅舍备要方》:“入生姜同杵,炒令紫色。”《世医得效方》:“姜汁拌炒。”现行,取黄连片,用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黄连片每100 kg,用生姜12.5 kg。
4. 萸黄连 《圣济总录》:“去须一两,用吴茱萸半两同炒,以茱萸黑色为度,放地上出火毒,不用茱萸。”《寿世保元》:“吴茱萸煎汤炒。”现行,取净吴萸,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去渣取汁,拌入黄连片中,闷润至吴萸汁被吸尽,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黄连片每100 kg,用吴茱萸10 kg。
5. 炒黄连 《雷公炮炙论》:“凡使,以布拭上肉毛,然后用浆水浸二伏时,漉出,于柳木火中焙干用……”《千金翼方》:“熬(炒)。”《太平圣惠方》:“去须微炒。”《类证活人书》:“炒令紫色。”《博济方》:“炒令稍焦赤色。”现行,取黄连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取出放凉。
6. 土炒黄连 《丹溪心法》:“陈壁土炒,去土。”现行,取黄土,加热至稍松时,倒入黄连片,炒至染上土色,取出,筛去土,放凉。
7. 胆汁制黄连 《本草蒙筌》:“肝胆火盛欲欧(呕),必求猪胆汁炒。”《景岳全书》:“净牛胆汁浸。”现行,取猪胆剪碎,取汁去渣,加黄连片炒干为度。黄连片每100 kg,用猪胆1 000只。
8. 黄连炭 《济阴纲目》:“炒黑。”《幼科释谜》:“烧存性。”现行,取黄连片,置炒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黑色,喷水灭尽火星,晒干。
【饮片性状】 黄连为不规则薄片,直径3~8 mm,表面皮部棕色至暗棕色,木部金黄色或橙黄色,可见放射状纹理,髓部红棕色,有时中空;周边暗黄色,粗糙,有细小须根。质坚脆,气微,味极苦。酒黄连,形如黄连片,表面木部棕黄色,偶见焦斑,周边棕褐色,具炒香气而略带酒香。姜黄连形如黄连片,表面木部棕黄色,周边棕色,有姜的辛辣味。萸黄连形如黄连片,表面木部棕黄色,周边棕色,有吴茱萸的辛辣味。炒黄连形同黄连片,表面老黄色。土炒黄连形如黄连片,表面轻挂薄土,呈土黄色,无焦黑斑和焦苦味,具土香气。胆汁制黄连形如黄连片,表面黄褐色。黄连炭形如黄连片,表面呈黑色,内部呈棕黄色。
【质量要求】 黄连总灰分不得过5.0%。以盐酸小檗碱(C20H17NO4·HCl)计,小檗碱含量不得少于3.6%。
【炮制作用】 黄连性味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能。黄连生用苦寒之性颇盛,善清心火,解毒,多用于心火亢盛,烦躁不眠,神昏谵语,以及湿热诸证如湿温,痢疾,热毒疮疡等。如治热病神昏的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治热痢泄泻的白头翁汤(《伤寒论》);治气血两燔的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酒黄连能借酒力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多用于肝火偏旺,目赤肿疼。如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的黄连天花粉丸(《证治准绳》)。姜黄连能缓和过于苦寒之性,并增强其止呕作用,善清胃热呕吐。如治胃失和降的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吴萸制黄连能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多用于肝气犯胃,呕吐吞酸等症。炒黄连寒性较缓和,不易伤寒脾阳。土炒黄连治食积之火。胆汁制黄连善清肝胆实火。黄连炭偏于清热止血。
【炮制研究】 唐代有熬制(《千金翼方》)。宋代有无灰好酒煮制(《证类活人书》),好酒浸制(《洪氏集验方》),酒洗(《校注妇人良方》),酒洗炒(《扁鹊心书》),生姜炒(《旅舍备要方》),蜜浸一宿炙令香熟,烧焦制炭(《史载之方》),米泔浸制(《小儿药证直诀》),麸炒焦黄色,同吴茱萸共炒制(《圣济总录》),同巴豆共煮制(《小儿卫生总微方论》),酒煮时要求用银器(《三因方》)。元代增加了酒蒸、陈壁土炒制(《丹溪心法》),童便浸制(《原机启微》),姜汁拌炒(《世医得效方》)。明代新增了吴茱萸煎汤炒(《寿世保元》),朴硝炒制,干漆炒制,猪胆汁炒,人乳炒制,酽醋制,盐汤制(《本草蒙筌》),吴茱萸合益智仁共炒制(《医学纲目》),冬瓜汁浸制七次(《普济方》),酒洗后再与吴茱萸共炒制(《增补万病回春》),用湿槐花拌炒,牛胆汁浸制(《景岳全书》)。清代有入猪大肠中煮熟用(《医宗说约》),黄土、姜汁、酒和蜜四制黄连(《本草汇》)。此时,其炮制方法已达24种。其炮制目的的论述有:“黄连入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本草蒙筌》)。“酒炒去头目之火,姜汁炒去痰火胃火不伤脾胃,去实火三黄解毒汤中用不必制,只要去毛净”(《医宗粹言》)。
黄连主要含有小檗碱7%~9%、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非洲防己碱、药根碱等生物碱;另含黄柏酮、黄柏内酯、酚性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等。
黄连经炮制后,由于受热程度不同,其主要成分小檗碱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小檗碱含量生黄连约7.1%;炒黄连6%~9%;焦黄连约3.3%;黄连炭最少,约2.9%。在试管中抗菌作用亦随其小檗碱的含量减低而减弱。又据报道,黄连炮制后,虽然不同炮制品中小檗碱含量有所减少,但是炮制品水煎液中,小檗碱的溶出率均较生品高,生黄连为58.17%,酒黄连为90.97%,萸黄连为85.46%,姜黄连为97.49%,土黄连为97.63%,炒黄连为86.01%,黄连炭为82.14%。认为小檗碱溶出率显著增高,相应地增强了疗效。不同地区(江西、天津、上海等)炮制的黄连饮片及其原生药中总生物碱和小檗碱的含量均较接近,其中总生物碱的含量范围在10.29%~13.33%之间,小檗碱的含量范围在5.863%~8.622%之间,小檗碱占总生物碱的比例范围均在55%~67%内。这一研究结果说明黄连在炮制成饮片过程中,小檗碱与总生物碱流失呈一定比例。对生黄连、白酒制黄连、黄酒制黄连、姜制黄连、吴茱萸制黄连中5种生物碱含量结果进行比较,黄连碱的百分含量(%)分别为3.27、3.19、3.20、2.94、2.68,甲基黄连碱的百分含量(%)分别为2.78、2.29、2.34、2.44、2.32,小檗碱的百分含量(%)分别为7.79、6.91、7.47、7.70、6.12,巴马汀的百分含量(%)分别为3.21、2.72、2.79、2.74、2.69,药根碱的百分含量(%)分别为2.51、2.31、2.45、2.33、2.34。由此研究结果可知,黄连生品中5种生物碱含量较其不同炮制品高,这表明炮制对其有所影响;黄连炮制后这5种生物碱的含量差异不大,它提示根据中医药理论及辨证施治法则,选用不同炮制品的黄连配伍处方入药,为不同的制剂及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据报道,煎煮时间对黄连中主要成分小檗碱、巴马汀的溶出率有较大的影响,开始随时间延长而增高,当煮1 h,随时间延长而下降,故在煮时注意时间长短。从雅连、味连、云连及其酒制品、吴茱萸制品的薄层色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它们色谱一致,紫外吸收光谱图形相似,最大吸收波长和最小吸收波长相同。主要成分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都存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无明显变化。同一样品炮制前后总生物含量无明显差异。另有实验表明黄连在炮制过程中含量降低,导致黄连有效成分含量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水浸流失。
黄连及其炮制品的体外抗菌研究结果表明,生黄连经酒、姜、吴茱萸炮制后的酒黄连、姜黄连和萸黄连仍有不同的抗菌活性,且均出现了炮制前未有的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黄连经姜制后对变形杆菌的抑制作用增强,并优于其他炮制品。
黄连质地较坚硬,切片前须经水润软。以小檗碱含量为指标,将气温在35℃、水温32~33℃与气温-1℃、水温3~5℃饮润切制的两种饮片进行比较,结果小檗碱的损失率前者比后者平均高7.25%,其中损失最多的要高11.86%。因此认为,黄连的饮片生产应尽量安排在冬季和春季水温较低的条件下进行。酒炒黄连的火候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控制,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体会到以“火头短促有力,火苗不着锅底”的弱火炒制酒黄连,可以有效地防止黄连的焦化问题。操作时,将黄连片用酒(8:1)闷润,置铁锅中,不断翻铲至干,由表面金黄色转呈深黄为度。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小檗碱成分,又可防止酒的有效成分大量挥发,并且继承了传统的炮制方法。
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连中小檗碱含量亦有影响。盐酸小檗碱的含量依次为:阳光下用薄纸遮盖干燥>烘箱干燥>微火炒干>阳光直射干燥。饮片外观色泽,以太阳光下用薄纸遮盖干燥为最好,烘箱60℃干燥与其基本相近,太阳光直射干燥的颜色较上述两法明显变深,微火烘干的颜色最次,说明传统的薄纸遮盖晒的方法是科学的。纸盖晒干不大适合生产,烘干比薄纸盖晒含量仅低0.05%,并具有保证外观色泽及内在质量、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

黄芩 : 又名条芩、腐肠。载《神农本草经》。系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炮制方法】1. 黄芩 《普济本事方》:“刮去皮。”《脾胃论》:“去芦。”《本草品汇精要》:“去粗皮及腐烂者。”《本草蒙筌》:“凡用择深色,剔去内朽,刮净外衣。”《增补万病回春》:“去皮朽枯。”《外台秘要》:“切片。”《太平圣惠方》:“去皮并黑腐,细锉,桶锉,竹筛齐用。”《证类本草》:“杵末。”《普济本事方》:“研为细末。”《本草蒙筌》:“薄片咀。”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 min或蒸0.5 h,取出闷透,趁热切薄片,及时晾干,避免曝晒。
2. 酒制黄芩 《校注妇人良方》:“酒浸炒黄。”《疮疡经验全书》:“酒煮。”《卫生宝鉴》:“酒浸焙。”《珍珠囊》:“酒洗。”《医学纲目》:“酒洗炒。”《景岳全书》:“酒炒勿太熟。”《医宗必读》:“酒浸,蒸熟,曝之。”现行,取黄芩片,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干燥,取出放凉。净黄芩片每100kg,用黄酒10kg。
3. 炒黄芩 《类证活人书》:“新瓦上炒令香。”《局方》:“凡使,先须锉碎,微炒过,方入药用。”《校注妇人良方》:“炒焦。”《吴鞠通医案》:“炒半黄。”现行,取黄芩片,置锅中,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4. 黄芩炭 《洪氏集验方》:“煅存性。”《济阴纲目》:“炒黑。”《幼科释谜》:“烧存性。”现行,取净黄芩片,置热锅中,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5. 醋制黄芩 《瑞竹堂经验方》:“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普济方》:“醋浸一宿,晒。”《寿世保元》:“醋炒。”
6. 姜制黄芩 《三因方》:“为末,姜汁和作饼。”《丹溪心法》:“姜汁炒。”《宋氏女科秘书》:“淡姜汁炒。”《玉楸药解》:“姜汁制。”
7. 土炒黄芩 《丹溪心法》:“陈壁土炒。”8. 童便制黄芩 《医学入门》:“便浸炒。”
9. 胆汁制黄芩 《寿世保元》:“酒浸,猪胆汁炒。”《医宗说约》:“猪胆汁拌,晒干。”《本草述》:“猪胆汁拌炒。”
10. 米泔制黄芩 《炮炙大法》:“米泔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
11. 药汁制黄芩 《外科大成》:“每斤,用皂角子仁、侧柏各四两,水煮半日,汁干为度,用芩。”《本草述》:“吴茱萸制。”
【饮片性状】 黄芩为不规则的薄片状,具放射状纹理,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中间有红棕色的圆心,有的中央呈暗棕色或棕褐色枯朽状;周边棕黄色或深黄色,质硬而脆。气微,味苦。酒制黄芩形如黄芩片,棕黄色,略显酒气。黄芩炭形如黄芩片,表面焦褐色,内部显焦黄褐色,有焦炭气,内部微苦。
【质量要求】 黄芩照灰分测定法测定,总灰分不得过6.0%。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9.0%。黄芩片,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8.0%。酒制黄芩,含黄芩苷不得少于8.0%。
【炮制作用】 黄芩性味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能。经净制、切制后除去杂质,提高药物的洁净度,增加药物表面积,不仅方便调剂和制剂,而且利于煎煮和药效成分的溶出。蒸或煮加热软化药材的同时,亦可破坏黄芩酶的活性,保护黄芩苷及汉黄芩苷等苷类成分免被酶解,发挥更好的药效。生黄芩苦寒,清热泻火力强,多用于热病,湿热黄疸,泻痢,痈疽疮疖等证。如治热病的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治湿温发热,胸闷,苔腻的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治湿热黄疸的栀子散(《太平圣惠方》)。酒黄芩则借酒性升散,引入血分,并可向上升腾和外行,多用于目赤肿痛,瘀血壅盛,肺热咳嗽,上焦积血失血等证。另外,酒性大热,可缓和黄芩苦寒之性,以免损伤脾胃,引起腹痛。如治上焦热毒之大头瘟的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治风热上攻,头风热痛的秘方茶调散(《赤水玄珠》);治肺热咳嗽,里实便秘的黄芩泻肺汤(《张氏医通》)。黄芩炭具清热止血功能,多用于吐血,衄血,血崩等证。如治邪热伤络,血不循经,吐血,衄血的荷叶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崩中漏下,血色深红的聚金丸《(临床常用中药手册》)。
【炮制研究】 黄芩炮制方法始于晋代,有酒渍及酒煮(《肘后备急方》)。南北朝刘宋时代出现酒熬法(《雷公炮炙论》)。宋代有酒蒸法(《局方》)。至明代,又有酒炒(《万氏女科》),酒浸(《增补万病回春》),醋炒(《普济方》),醋焙(《普济方》),醋煮(《医学入门》),水煮(《普济方》),炒(《奇效良方》)和甘草制(《本草纲目》)等方法。清代又增加瓜蒌汁制(《得配本草》)。现代多用生黄芩、酒炙黄芩及黄芩炭三种炮制品。
黄芩中含黄芩苷、黄芩苷元、汉黄芩苷、汉黄芩苷元、黄芩新素、苯甲酸、β谷甾醇等多种化学成分。黄芩中的黄芩苷在黄芩酶的作用下可酶解成黄芩苷元和葡萄糖醛酸。黄芩苷元是一种邻位三羟基黄酮,不溶于水,易沉积于黄芩表面。黄芩苷元不稳定,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而成绿色的醌类衍生物,所以传统炮制黄芩软化切片时常有泛绿现象。黄芩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将黄芩放在恒温箱中用100℃±2℃温度烘烤30 min至2h,其中的黄芩酶仍具活力,而水煮10 min其酶即可破坏,说明黄芩酶须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才能被杀灭,使黄芩苷得以保存。黄芩苷及汉黄芩苷溶于水,久煮损失严重。研究表明,用沸水煮10 min,软化切片,既可破坏酶,又可保存药效成分,保证黄芩饮片质量。用聚酰胺薄层色谱和薄层扫描法测定黄芩不同炮制品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含量,结果为:生品含14.87%,蒸黄芩为14.12%,燀黄芩为12.67%,煮黄芩为12.51%,冷浸黄芩为11.79%,炒黄芩为11.89%,酒炒黄芩为11.18%,黄芩炭为2.95%。实验表明,导致黄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酶解作用、高温分解破坏、浸煮流失等。因此,采用蒸30 min或燀、煮10 min的软化切制方法,能减少有效成分的流失,有利于保证饮片质量。黄芩有枯芩与子芩之分,古代两者用法有异,而现在临床应用已不分枯芩和子芩了。化学分析表明,两者在化学成分方面未见明显区别,仅含量不同。以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为指标,枯芩为10.63%,子芩为15.16%。药理作用尚待比较研究。子芩中的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比枯芩高,而两种苷元差别不大。子芩的总量(18.29%)也高于枯芩(12.50%)。酒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随着黄酒润闷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以润闷5~7h的含量最高,7 h以后不再有增加倾向;黄芩苷元在润闷7h以前含量几乎无变化,7h以后稍有增加。研究认为酒炙黄芩用黄酒润闷6h左右为宜。酒的种类和浓度对酒黄芩中的主成分亦有影响。以黄芩苷为例,其含量黄酒炙黄芩为5.58%,白酒炙黄芩为6.45%,稀释白酒炙黄芩为6.25%;黄芩苷元的含量,黄酒炙品为0.78%,白酒炙品为0.95%,稀释白酒炙品为0.89%。结果表明,酒的类别不同,酒炙黄芩药效成分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白酒的浓度差异几无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种黄芩炮制品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表明酒黄芩稍有下降,炒黄芩减少56%,黄芩炭中黄芩苷残留很少,但也证实了炒炭存性的理论。采用8种不同的炮制方法,探讨黄芩的炮制意义。发现水煎煮时,酒润炮制品的黄芩苷抽出量较生药材高30%以上,但各炮制品用有机溶媒抽取时均略见减少。用冷水浸泡,黄芩生药之黄芩苷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渐减,浸9h约减至原来的一半,但各炮制品之成分含量几乎不受浸泡影响。说明黄芩经炮制处理可防止黄芩苷的分解,有助于水煎汤液中黄芩苷的抽取。关于炮制对黄芩饮片微量元素的影响,研究表明煮制、蒸制、酒制黄芩中镉被除去,铅含量大大降低,由275 ppm降至185 ppm和20ppm。蒸黄芩不仅有机活性成分苷类及多种无机活性成分含量较高,而且大大降低了有害元素铅的含量。
不同规格的黄芩饮片药理作用也不一样。从小鼠耳郭肿胀、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看,生黄芩的抗炎作用明显强于酒黄芩。碳粒廓清实验表明,酒黄芩的免疫吞噬能力优于生黄芩。所以中医临床用于抗炎组方时以生黄芩为宜,用于促进免疫组方时以酒黄芩为好。不同炮制品的抗菌、抗白喉类毒素效价亦不同,蒸黄芩和煮黄芩对白喉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抑制作用比生黄芩及冷水浸黄芩强。抗白喉类毒素蒸黄芩比冷水浸黄芩提高5倍,且饮片色泽黄而不绿。酒黄芩水煎剂对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色念球菌等的抑制作用较生黄芩煎剂为佳。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切制工艺的黄芩饮片中黄芩苷和苷元的含量,并作酶解前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煮10 min和蒸0.5 h均可达到杀酶效果,而燀煮10 min的杀酶效果不一。故认为黄芩的最佳切制工艺是: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快洗,置蒸具内蒸至上气后30 min,取出,闷润,切薄片,干燥,筛去灰屑。应用HPLC方法测定不同工艺饮片中的黄芩苷含量,结果表明,炙炒温度(90℃、130℃、170℃)对饮片中黄芩苷含量特别显著的影响。而用酒量(10%、15%、20%)和加酒方式(喷淋法、闷润30 min、闷润2h)则几无影响。根据L9 (34)正交试验法筛选,酒炙黄芩的工艺应是每黄芩片100 kg,用黄酒10 kg,拌匀,闷30 min,以130℃(药温)炒干。对“干燥”工艺研究表明,烘干法和炒干法对黄芩苷的影响基本一致。烘制温度在80℃和105℃两个级别内无明显差别。烘制的酒黄芩饮片色泽均匀,无焦斑,外观质量较炒制的酒黄芩好。
药材质量直接影响黄芩苷得率。变绿色的黄芩不适于提取黄芩苷。饮片经水浸泡1h以上的浸泡液为绿色,表明系生黄芩饮片,不适于提取黄芩苷。

 萆薢 : 又名粉萆薢、川萆薢、土萆薢。载《神农本草经》。系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炮制方法】 1. 萆薢 《圣济总录》:“洗净。”《本草图经》:“用利刀切作片子。”《太平圣惠方》:“细锉。”《校注妇人良方》:“研细。”现行,取原药材,去除杂质,浸泡,润透,切薄片,干燥。
2. 麸炒萆薢 《普济方》:“炒黄色为度。”《瑞竹堂经验方》:“酥炙黄。”现行,取麦麸入热锅内加热至冒烟时,投入净萆薢片,拌炒至黄色,取出,去麸。萆薢每100 kg,用麦麸10 kg。
3. 盐萆薢 《婴童百问》:“青盐三铢,水半盏,煮熟。”《普济方》:“盐水煮干。”“一两用水浸少时,漉出,用盐半两相和,锅内炒干去盐不用。”“盐水浸,焙。”《本草通玄》:“盐水拌炒。”现行,取净萆薢片,加盐水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萆薢每100 kg,用食盐2 kg。
4. 酒萆薢 《圣济总录》:“一斤,用新米泔洗净,焙干,入新瓦罐子内,以醇酒五升浸,用油单密封口,放日中晒一七日取焙干为末。”《仁术便览》:“有酒浸、泔浸、童便浸、盐水浸之别。”《脾胃论》:“酒浸,炒。”现行,取萆薢片加黄酒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萆薢每100 kg,用黄酒10 kg。
【饮片性状】 萆薢呈不规则的薄片,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平坦细腻,散有不规则黄色筋脉,周边棕黑色,不整齐。粉性,无臭,味苦,微辛。麸炒萆薢形同萆薢片,表面黄色偶带焦斑。盐萆薢形同萆薢片,表面微黄色,略有咸味。酒萆薢形同萆薢片,表面微黄色,略有酒香气。
【炮制作用】 萆薢性味苦,平。归肾、胃经。具有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的功能。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疼痛,腰膝疼痛。如治白浊膏淋的萆薢分清饮(《杨氏家藏方》)。麸炒缓和燥性,便于粉碎,用于虫积腹痛,如治蛔虫发作的萆薢散(《圣济总录》)。盐炒引药归肾,增强药物固涩下焦的作用,用于膀胱虚冷的失溺,如治睡中遗尿的遗尿散(《辽宁省药品标准》1988年)。酒制萆薢增强温通血脉,除痹止痛的作用,用于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如治风湿腰痛,久湿痹不散的萆薢酒(《圣济总录》)。
【炮制研究】 萆薢净制始载于宋代《圣济总录》。宋代还有切制,盐炒,醋煮,米泔洗,酒浸,炒黄等方法。至元代增加酥炙法。明代新增黑豆煮,净水煮,童便浸法。目前多切片生用。萆薢“利小水,盐水炒;去风湿,酒拌炒”(《得配本草》)。“小便频,茎内痛……宜盐水炒”(《本草害利》)。

菝葜 : 又名金刚根、铁菱角。载《名医别录》。系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 的根茎。2月或8月采挖根茎,除去泥土及须根,切片,晒干。
【炮制方法】 《肘后备急方》:“洗净,锉之。”《圣济总录》:“为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存须根,洗净,浸润至透,切薄片,干燥。
【饮片性状】 为不规则薄片,表面红棕色,粉性,多可见中间有木心,木心粗纤维性;周边波状黄棕色或紫棕色,气微,味微苦。
【炮制作用】 菝葜性味甘、酸,平。归肝、肾经。具有祛风利湿,解毒消痈功能。净制切片后,使药物洁净,利于药效成分溶出,便于调剂与制剂,用于风湿痹痛,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痈肿疮毒,顽癣,烧烫伤。如治肠炎的复方菝葜片(《中成药研究》1984);菝葜根加黄酒、水各半,煎服或加中华常春藤,黄酒、水各半,煎服,治关节酸痛(《浙江民间常用中草药》)。

海芋 : 又名天荷、痕芋头、野芋头、山芋头。载《本草拾遗》。系天南星科植物海芋Alocasia odo-ra(Roxb.) Koch的干燥根茎。全年可采,剥去外层粗皮,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饮片性状】 呈圆形或类圆形薄片状,片厚1~2 mm。周边棕黄色,有时可见未除尽的栓皮及环状节和根痕。切面显白色或黄白色粉质,维管束呈淡黄色点状散在。气微,味淡,嚼之发麻。
【炮制作用】 海芋性味辛,寒;有毒。具有清热解毒,行气止痛,散结消肿的功能。本品多生用,经净制、切制后,提高药物洁净度,增加药物表面积,方便调剂、制剂,利于煎出药效成分。多用于流感,感冒,腹痛,肺结核,风湿骨痛,疔疮,痈疽肿毒,瘰疬,斑秃,疥癣,虫蛇咬伤等证。如防治流行性感冒(《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感冒头痛身倦(《岭南采药录》);治绞肠痧腹痛(《岭南草药志》);治肠伤寒(《中华本草》);治风湿骨痛(《广西中草药》);治痈肿,疮疖(《广西本草选编》);治脑后疽[《上海中医药杂志》1955,(10):24];治附骨疽(《湖南药物志》);治对口疮(《中华本草》);治脂溢性秃发(《福建药物志》);治毒蛇、蜈蚣咬伤(《岭南草药志》)。
【炮制研究】 海芋以天荷之名始载于《本草拾遗》,古代文献中未见炮制方法的记载。《中药大辞典》称“煎汤(须久煎),1~3钱(鲜者0.5~1两,切片与大米同炒至米焦后加水煮至米烂,去渣)。外用焙贴、煨。
海芋含生物碱、甾醇类化合物及一种刺激性有毒成分皂草毒。该毒性成分对热和氧化剂不稳定,用石灰水煮可除去,在水、乙醇、氯仿、四氯化碳及石油醚等有机溶剂中均不溶解。海芋全株有毒,块茎水提液小鼠腹腔注射10~20g/kg致惊厥而死亡。误食本品对消化道黏膜有刺激性及腐蚀性。吸入海芋粉尘亦可引起中毒。皮肤接触其汁液可发生瘙痒。眼接触其汁液可导致失明。 

浙贝母 : 又名土贝母、象贝母、浙贝。载《轩歧救正论·药性微蕴》。系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的鳞茎。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炮制方法】 《外科证治全生集》:“去心,炒。”《本草纲目拾遗》:“去心,研。”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或去心;或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或打成碎块。
【饮片性状】 为肾形厚片或不规则小碎块,表面白色,富粉性。质地脆而结实。气微,味苦。
【炮制作用】 浙贝母性味苦,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散结,化痰止咳功能。本品多生用,用于风热犯肺,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如治风热犯肺,痰火咳嗽的二母宁嗽丸(《山东省药品标准》);治瘰疬的瘰疬内消神效方(《吉仁集验方》);治咽喉十八症的吹喉散(《本草纲目拾遗》);治雀斑、酒刺、白屑风,皮肤作痒的改容丸(《疡医大全》)。除去杂质,使药物洁净,捣碎、切片,利于药效成分溶出,便于调剂与制剂。

拳参 : 又名草河车、山虾子、紫参。载《本草图经》。系蓼科植物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 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
【炮制方法】 《本草衍义》:“去土苗。”《普济方》:“去皮。”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略浸,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 呈不规则的圆形或肾形薄片。表面浅棕色至棕红色,近边缘有环状排列的黄棕色小点(维管束),周边呈紫褐色或紫黑色,质坚硬。气微,味苦、涩。
【炮制作用】 拳参性味苦、涩,微寒;小毒。归肺、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的功能。净选去除杂质,切片便于煎煮提取,保证疗效。临床用于赤痢,热泻,肺热咳嗽,痈肿,瘰疬,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痔疮出血,毒蛇咬伤,面上酒刺。如治湿热痢疾,肠炎,热泻的拳参片[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三册)1991年]。
【炮制研究】 拳参净制始见于宋代《本草衍义》。明代增加去皮。现今仍以净制后切片生用为主。 

高良姜 : 又名良姜、小良姜、海良姜。载《名医别录》。系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Hance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4~6年地上部分的根状茎,除去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炮制方法】 1. 高良姜 《外台秘要》:“捶碎。”《苏沈良方》:“薄切。”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浸1~2 h,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2. 酒高良姜 《世医得效方》:“酒浸炒。”《握灵本草》:“凡男女心口一点痛者……用高良姜以酒洗七次焙研。”现行,取净高良姜片,加酒拌匀闷润。置锅中,用文火炒干,出锅、晾凉。高良姜每100 kg,用黄酒10kg。
【饮片性状】 高良姜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薄片,直径0.8~1.5cm。表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具多数散在的筋脉小点,周边暗红色或暗褐色。质坚韧,气香特异,味辛辣。酒炙高良姜形如高良姜,色微加深,略有酒气。
【炮制作用】 高良姜性味辛,热。归脾、胃经。具有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的功能。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如治心腹绞痛如刺的高良姜汤(《千金要方》);治虚冷肠鸣滑泄的大巳寒丸(《直指方》)。酒炙高良姜增强祛寒止痛作用,如治寒凝气滞、胃脘疼痛的良附丸(《良方集腋》)。
【炮制研究】 高良姜切制始见于唐代《外台秘要》。同时记载有火炙焦香酒煮炮制法。宋代有去芦炒制,炒黑,麻油炒制,斑蝥炒制,东壁土炒制,火炮,醋炒等炮制方法。元代新增湿纸裹煨法,用水煮制法。明代增加了炙制,巴豆炒制,陈壁土、斑蝥、巴豆、陈仓米各别分炒而合用炮制法,青盐炒制,吴茱萸、东壁土拌炒,同莪术、三棱、米醋共煮炮制法。清代有猪胆汁浸后东壁土炒黑炮制法,吴茱萸汤浸炒法等。现代则多为切片后生用。其炮制作用论述:“脾虚寒疟温脾胃,高良姜麻油炒。”“治妇人妊娠疟疾……用高良姜三钱锉,以豮猪胆汁浸一宿,东壁土炒黑去土”(《握灵本草》)。 

狼毒 : 又名续毒、山萝卜、绵大戟。载《神农本草经》。系大戟科植物月腺大戟Euphorbia ebrac-teolata Hayata或狼毒大戟E. fischeriana steud.和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的根。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炮制方法】
1. 狼毒 《太平圣惠方》:“细切。”“锉碎。”《圣济总录》:“去芦。”《普济方》:“切作块。”《本草原始》:“切成片子。”现行,取原药材,用水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 醋狼毒 《太平圣惠方》:“锉碎,醋拌炒黄。”“以醋煮半日,细切,曝干。”“醋浸炙。”《博济方》:“醋熬。”《普济方》:“切作块,先用醋煮三五沸,焙干,锉。”现行,取狼毒片加米醋拌匀,稍闷,待醋吸尽,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晒干。狼毒片每100 kg,用米醋20~30 kg。
【饮片性状】 狼毒为类圆形厚片,表面黄色,有菊花心。周边红棕色或灰棕色或棕褐色。质坚韧,体轻。气微,味辛,有刺激性辣味。醋狼毒形如狼毒,表面黄棕色,略有醋气。
【炮制作用】 狼毒性味苦、辛,平;有毒。归肺、脾、肝经。具有泻水逐饮,破积杀虫功能。用于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癥瘕积聚,结核,疥癣。生狼毒毒性强烈,少有内服,多外用杀虫,治湿疮,疥癣等。如用狼毒浸剂治稻田皮炎;用狼毒洗剂治慢性湿疹(《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经醋制后,可减低其毒性,可作内服,如治心腹胀满如鼓的狼毒丸(《太平圣惠方》);治虫、蛀、风、悸、食、饮、冷、热、气等九种心痛的九痛丸(《局方》)。
【炮制研究】 狼毒唐代有“炙令极香”、“涂姜汁炙”(《外台秘要》)等炮制方法。宋代有“醋拌炒黄”、“醋煮半日”、醋浸炙制、“油麻同炒令黄色”(《太平圣惠方》),“猪血浸一宿炙干”,火炮(《圣济总录》),炒制(《济生方》)等法。明代有同芫花以醋煮制或炒黄色(《奇效良方》,“焙熟”(《普济方》),“酒浸”(《证治准绳》)等法。近代多用米醋煮制,亦有与姜片隔层蒸后再用白矾末腌制的方法。狼毒有毒,临床上引起中毒也有报道。使用时宜慎。

徐长卿 : 又名石下长卿、别仙踪、九头狮子草。载《神农本草经》。系萝藦科植物徐长卿Cynanchun paniculatum (Bunge) Kitag. 根及根茎或带根全草。夏、秋季采收,根及根茎,洗净晒干;全草晒至半干,扎把阴干。
【炮制方法】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粗杵,拌少蜜令遍,用瓷器盛,蒸三伏时,日干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切段,阴干或低温干燥。
【饮片性状】 呈不规则段状。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细小,黄棕色,有粉性;外皮淡褐色,具微细的纵皱纹。气香,味辛。
【质量要求】 按干燥品计算,丹皮酚(C9H10O3)含量不得少于1.3%。
【炮制作用】 徐长卿性味辛,温。归肝、胃经。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活血,去痛止痒,解毒消肿功能。用于风湿痹痛,腰痛,脘腹疼痛,牙痛,跌扑伤痛,小便不利,泄泻,痢疾,湿疹,荨麻疹,毒蛇咬伤。如徐长卿同小茴香水煎服治寒气腹痛(《安徽中草药》);徐长卿根同猪赤肉、老酒煎服,治风湿痛(《福建民间草药》)。本品经净制和切制后,使药物洁净,便于有效成分溶出。

射干 : 又名扁竹根、紫良姜。载《神农本草经》。系鸢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 DC.的干燥根茎。春初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砂,干燥。
【炮制方法】 1. 射干 《本草经集注》:“薄切。”《食疗本草》:“捣碎。”《圣济总录》:“锉细。”《医学纲目》:“洗浸。”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2. 炒射干 《温病条辨》:“烧。”《类证治裁》:“酒炒黑。”现行,取净射干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黄褐色,取出放凉。
3. 米泔水制射干 《雷公炮炙论》:“凡使,先以米泔水浸一宿,漉出,然后用堇竹叶煮,从午至亥,漉出,日干用之。”《三因方》:“米泔浸。”《医宗必读》:“泔浸煮之。”《本草逢原》:“米泔浸煮熟炒。”现行,取射干片加米泔水浸泡片刻,取出,用文火炒干,微有焦斑,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 射干呈类圆形或不规则薄片,边缘不整齐。表面黄色,颗粒状。周边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皱缩。气微,味苦,微辛。炒射干形同射干片,表面黄褐色,偶见焦斑,有焦香气。米泔水制射干形同射干片,表面黄褐色,质脆。
【质量要求】 射干按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18.0%。
【炮制作用】 射干性味苦,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的功能。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如治上焦郁热,咽喉肿痛的射干汤(《世医得效方》)。炒黄或米泔水制,缓和药性,适用于小儿及体虚患者。如治小儿风痰吐沫,气喘咳嗽,肚腹膨胀,不思饮食的马脾风方(《本草汇言》)。
【炮制研究】 射干米泔水制始载于南北朝刘宋时代《雷公炮炙论》。并沿用至今。同时梁代出现切制法,清代增加酒炒法、清炒法。目前,全国以切制后生用较为普遍。

臭梧桐根 : 又名芙蓉根。载《本草纲目拾遗》。系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的根。秋后采收,除去泥土杂质,干燥或直接洗净后鲜用。
【炮制方法】 1. 臭梧桐根 取原药材,洗净,润软,切厚片,干燥。筛去灰屑。
2. 鲜臭梧桐根 新鲜臭梧桐根,洗净,临用捣烂取汁。
【饮片性状】 呈类圆形厚片,周边棕褐色,切面黄白色,有特异臭气,味苦,涩。
【炮制作用】 臭梧桐根性味苦,寒。归肝、胃经。具有消食开胃,止疟,利湿,降血压的功能。洗净去杂,提高洁净度,切片便于煎出有效成分,捣碎鲜用,力量较强。用于风湿疼痛,乳痈肿毒,食积饱胀,小儿疳积,跌打损伤及高血压病。如治乳痈肿毒的梧桐酒(《经验广集》)。

峨参 : 又名田七、金山田七。载《峨眉药用植物调查报告》。系伞形科植物峨参Anthriscus syl-vestris(L.) Hoffm.的根。于3~4月份或9~10月份采挖。截去茎杆,洗净、刮去粗皮及尾须,用沸水略烫后,晒干或微火烘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以水浸湿,闷润至透,切薄片,干燥。
【饮片性状】 呈不规则的类圆形薄片。表面黄色或黄棕色,周边黄棕色或灰棕色,质坚实沉重。气微,味微甘,微具辛辣气。

【炮制作用】 峨参性味甘、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益气健脾、活血止痛的功能。本品多经净制、切制后生用。炮制目的是洁净药物,利于调剂和制剂,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多用于脾虚腹胀,乏力食少,肺虚咳喘,体虚自汗,老人夜尿频数,气虚水肿,劳伤腰痛,头痛,痛经,跌打瘀肿等。如治脾虚腹胀,可炖猪肉服(《浙江药用植物志》);治食积,可配伍青皮、陈皮(《湖北中草药志》);治肺虚咳嗽,可配伍百合、天冬、川贝(《万县中草药》);治老人尿多,可配伍桑螵蛸、益智仁(《万县中草药》);治跌打损伤,可单味研末送酒服(《浙江药用植物志》);治失眠,可配伍红刺(《湖北中草药志》)。

党参 : 又名潞党参、上党参、中灵草。载《本草从新》。系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 Nannf.、素花党参C. pilosula Nannf.var modesta (Nannf.) L. T. Shen或川党参C.tangshen Oliv.的干燥根。移栽后第2或第3年9~10月份,将根挖出,洗净,晒4~6 h,然后用绳捆起,揉搓使根充实,经反复3~4次处理后,即可扎成小捆,贮藏或进行加工炮制。
【炮制方法】 1. 党参 《本草害利》:“竹刀刮,暴干。”现行,取原药材,除去芦头及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 蜜党参 《得配本草》:“蜜拌蒸熟。”《外科证制全书》:“蜜炙。”现行,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党参片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黄棕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党参每100kg,用炼蜜20 kg。
3. 米炒党参 《时病论》:“米炒。”现行,取净米置锅内,用文火加热,候烟冒出时,倒入党参片,轻轻翻动炒至米呈老黄色时,取出放凉,筛去焦米。党参片每100 kg,用米20 kg。
4. 土炒党参 将灶心土粉置锅内炒至滑利,加入净党参,用中火炒至表面土黄色,闻到党参香气为度,取出,筛取土粉,放凉。党参每100 kg,用灶心土粉25 kg。
5. 炒党参 取净党参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出锅,放凉。
6. 麸炒党参 武火或中火将锅烧热,撒入麦麸,加热至冒烟时,倒入党参片,拌炒至表面呈微黄色,麸焦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党参每100 kg,用麦麸20 kg。
7. 酒炙党参 取党参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用文火炒干。党参每100 kg,用黄酒12 kg。
【饮片性状】 党参呈椭圆形或类圆形的厚片,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有裂隙或菊花纹,中央有黄色圆心。周边淡黄白色,有纵皱纹,有特殊香气,味微甜。蜜党参表面黄棕色,显光泽,略有黏性,气香,味甜。米党参形如党参,表面老黄色。土炒党参形如党参,表面土黄色。麸炒党参形如党参,表面微黄色,略有焦香气。炒党参形如党参,表面深黄色,偶具焦斑。酒党参形如党参,略具酒香气。
【质量要求】 党参照醇溶性浸出物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45%乙醇为溶剂,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55.0%。
【炮制作用】 党参性味甘,平。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肺,益气生津的功能。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肺虚喘咳,气短自汗。生党参擅长益气生津,多用于肺气亏虚,气血两亏诸证。如治肺气亏虚,气血两亏,津气两伤的上党参膏(《得配本草》)。米炒党参以补气健脾作用力强,多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蜜炙取其甘缓,增强补中益气作用,即可补中益气,又能润燥养阴。用于气血两虚,气短乏力,脏器下垂,四肢倦怠,妇女月经不调。如治中气下陷,久痢脱肛的参芪白术汤(《不知医必要》)。土炒党参增强补脾止泻的作用,麸炒增强健脾益气的作用。
【炮制研究】 党参净制始载于清代《本草害利》。同时尚有蜜炙,蜜拌蒸熟,及米炒等炮制方法。现代主要以生品、米炒及蜜炙较为常用。党参“补肺,蜜拌蒸熟”(《得配本草》)。
对党参补气作用进行研究表明,小鼠炭粒实验廓清实验和游泳实验结果互相吻合,各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抗疲劳方面,蜜炙党参强于生品和蜜炒品,生品又强于米炒品。分析实验结果,一方面可以认为蜜在其中起到协同作用,蜜含多种糖类,可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也可能在蜜炙过程中某些成分发生了变化,使结果相加,所以蜜制品作用最强。另一方面可以认为加热可能破坏了其中的某些有效成分,所以生品强于米炒品。蜜炙和米炒同时经过加热处理,但是二者的温度和时间均有不同,辅料亦不同,所以实验结果亦不相同。初步证明临床补气用党参取传统的蜜炙法炮制品为佳。
比较党参段和党参厚片的煎出率,认为党参入药的片形规格以厚片(厚度0.3~0.5 cm)为宜。进一步比较厚片的横切与斜切饮片的水溶性煎出物,发现斜切片的含量又比其横切片明显增加,这是由于斜切片表面积增大,利于药效成分的煎出。

柴胡 : 又名茈胡、山菜、山柴胡。载《神农本草经》。系采用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chinense DC. 或狭叶柴胡 B. scorzoneri foliumWilld. 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炮制方法】 1. 柴胡 《雷公炮炙论》:“去髭并头,用铜刀削上赤薄皮少许,却以粗布拭了,细锉用之,勿令犯火,立便无效也。”《博济方》:“去芦。”《普济本事方》:“去苗洗净。”《卫生宝鉴》:“(铡)碎锉,桶锉过,竹筛齐之用。”《仁术便览》:“去苗土,水洗,切。”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 炒柴胡 《备急千金要方》:“熬变色。”《局方》:“凡使,先去芦头,细锉焙干,方入药用。”《一草亭目科全书》:“炒。”《本经逢原》:“炒熟。”现行,取柴胡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焦,取出放凉。
3. 醋柴胡 《医学纲目》:“醋炒。”现行,取柴胡片加醋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柴胡每100 kg,用醋20kg。
4. 鳖血柴胡 《长沙方歌括》:“浙江、江苏每用必以鳖血拌蒸。”现行,取柴胡片用适量黄酒或清水稀释后的鳖血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柴胡片每100 kg,用鳖血12.5 kg,黄酒12.5 kg。
5. 酒柴胡 《丹溪心法》:“用酒拌。”《原机启微》:“酒炒。”《本草述》:“酒炒三遍。”《女科要旨》:“酒拌烘。”现行,取柴胡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柴胡片每100 kg,用黄酒10 kg。
6. 蜜柴胡 《本草汇》:“蜜水拌炒。”《本草便读》:“宜蜜炙用之。”现行,取炼蜜加适量冷开水稀释与柴胡拌匀,稍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柴胡每100 kg,用炼蜜12 kg。
【饮片性状】 柴胡呈不规则厚片,表面粗糙,黄白色,纤维性;周边灰棕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质硬。气微香,味微苦。炒柴胡色泽加深,表面微具焦斑。醋柴胡形如柴胡片,色泽加深,微具醋香气。鳖血柴胡形如柴胡片,黑红色,微具血腥气。酒柴胡形如柴胡片,色泽加深,微具酒香气。蜜炙柴胡形如柴胡,有蜜糖光泽,略具甜味。
【质量要求】 柴胡按灰分测定法测定,总灰分不得过8.0%。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1.0%。
【炮制作用】 柴胡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具有疏风退热,疏肝升阳的功能。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涨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生柴胡升散作用较强,多用于解表退热。如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的正柴胡饮(《景岳全书》)。醋柴胡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多用于肝郁气滞的胁痛,腹痛及月经不调。如治肝气郁结,胸肋疼痛的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鳖血制柴胡增强清肝退热截疟作用,并能填阴滋血,抑制浮阳,用于骨蒸劳热,热病后期,邪在阴分。如治阴虚潮热的鳖甲丸(《杨氏家藏方》)。蜜柴胡兼有润肺止咳作用,用于感冒而有咳嗽者。酒柴胡升提药力,增强升阳举陷之功,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懒言恶食,如治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的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炮制研究】 柴胡净制始载于南北朝刘宋时代《雷公炮炙论》。唐代有熬制法。宋代有去芦、焙制法。元代增加酒拌制、酒炙制。明代又有醋炒法。清代还有蜜炙制、鳖血制法。现代以生用、醋炙及鳖血制较为常用。炮制论述有:“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欲上升则用根酒浸。欲和中及下降,则生用梢”(《本草发挥》)。“外感生用,内伤升气酒炒三遍,有咳汗者,蜜水炒”(《医学入门》)。“制以酒拌,领入血分,以清抑郁之气而血虚之热自退”(《药品辨义》)。“酒炒则升,蜜炒则和”(《本草害利》)。
柴胡根含柴胡皂苷,茎叶不含柴胡皂苷;叶含挥发油多,约为根的3倍。说明根与茎叶的质量有差异,因此以柴胡全草代替柴胡根尚缺乏依据。
柴胡中有效成分为柴胡皂苷及少量挥发油。研究表明,生柴胡、醋柴胡和酒柴胡的薄层色谱图谱完全一致;醇浸出物含量炮制前后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其中以酒制柴胡的含量为最高,而不同炮制品之间无明显差异;水溶性浸出物和挥发油含量,无论是炮制前后,还是不同炮制品之间,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其中水浸出物量的顺序为醋柴胡>酒柴胡>生柴胡;挥发油含量的顺序为生柴胡>酒柴胡>醋柴胡。又有研究认为柴胡总皂苷的含量顺序是蜜炙柴胡>酒炙柴胡>醋炙柴胡>生品柴胡,而挥发油含量顺序为蜜柴胡>醋柴胡>酒柴胡>生柴胡,且生柴胡与原生药含量无差异。以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薄层扫描定量法对生、酒炙、醋炙柴胡中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和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分别进行测定。结果为柴胡皂苷a的百分含量是生柴胡0.1088,酒柴胡0.1699,醋柴胡0.0642;柴胡皂苷d的百分含量是生柴胡0.1268,酒柴胡0.1287,醋柴胡0.1340;柴胡中挥发油的百分含量是生柴胡0.5712,酒柴胡0.8001,醋柴胡0.5696。当炮制程度改为“炒制微干”时,酒柴胡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为0.169%,柴胡皂苷d的含量为0.1283%,挥发油的含量为0.705%;醋柴胡上述三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0383%,0.1477%,0.6082%。实验结果说明,影响柴胡饮片炮制质量的主要因素为:炮制辅料的种类,辅料用量,炮制程度。从药效成分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的溶出率来看,酒炙柴胡优于醋炙柴胡。有报道认为柴胡经炮制后多糖含量降低。
观察柴胡炮制品的水煎液对CCl4中毒小鼠肝脾组织及血清ALT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醋炙柴胡和醋拌柴胡显著降低中毒小鼠的血清ALT,各给药组均有轻度减轻肝损伤的作用。另以肝胆分泌胆汁功能为指标,观察生柴胡、炒柴胡、醋炙柴胡、醋拌柴胡的水煎剂对麻醉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醋炙柴胡有很强的泌胆汁作用,因而认为,促进胆汁分泌是醋炙柴胡能增强疏肝解郁作用的原因之一。
以挥发油、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为定量指标,用正交实验探讨酒炙和醋炙工艺。以挥发油为指标,酒炙最佳工艺为:黄酒用量30/100,炒干。醋炙的最佳工艺为:小米陈醋用量20/100,微干。以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含量为指标,酒炙最佳工艺为:黄酒10/100,炒干。醋炙则为:小米陈醋12/100,炒干。

夏天无 : 又名野延胡、一粒金丹、洞里神仙。载《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系罂粟科植物伏生紫堇Corydalis decumbens (Thunb.) Pers. 的块茎。春末或夏初待茎叶变黄时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块茎类球形、长圆形或呈不规则块状。表面灰黄色、暗绿色或黑褐色,有瘤状突起和不明显的细皱纹,上端钝圆,可见茎痕,四周有淡黄色点状叶痕及须根痕。质硬,断面黄白色或黄色,颗粒状或角质样,有的略带粉性。气无,味苦。
【质量要求】 按干燥品计算,含原阿片碱(C20H19NO5)不得少于0.30%。
【炮制作用】 夏天无性味苦、微辛,凉。归肝、肾经。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止痛,降血压功能。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肌劳损,跌扑损伤,高血压病。如夏天无粉可治风湿性关节炎(江西《中草药》);夏天无全草煎服治腰肌劳损;夏天无片,可治高血压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夏天无眼药可用于青少年近视眼(《江西省药品标准》1982年)。炮制后除去杂质,使药物纯净,便于药效成分的煎出,便于调剂和制剂。

桔梗 : 又名梗草、苦桔梗、苦菜根。载《神农本草经》。系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A. DC. 的干燥根入药。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
【炮制方法】 1. 桔梗 《雷公炮炙论》:“凡使,去头上坚硬二三分已来,并两畔附枝子,于槐占上细锉,用百合水浸一伏时,滤出,缓火熬令干用。”《理伤续断秘方》:“去芦,去苗。”《洪氏集验方》:“洗净,去头尾;”“薄切。”《汤液本草》:“去芦,米泔浸一宿。”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润至透,切薄片,干燥。
2. 炒桔梗 《圣济总录》:“去芦头炒。”《朱氏集验方》:“锉大块,慢火炒令变紫黑色。”《丹溪心法》:“炒黄色。”《普济方》:“锉细,微炒;”“锉碎,炒微焦为度。”现行,取桔梗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放凉。
3. 蜜桔梗 《圣济总录》:“切,用蜜拌,于饭上蒸三日。”《活幼心书》:“锉用蜜水浸透;”“米水炒,锉用。”《普济方》:“锉,蜜拌,甑上蒸。”《证治准绳》:“锉片,蜜水炒过。”现行,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与桔梗片拌匀,闷润至透,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桔梗每100 kg,用炼蜜24 kg。
4. 米泔水制桔梗 《汤液本草》:“去芦,米泔水浸一宿焙干用。”《本草蒙筌》:“入药芦苗去尽,泔渍洗,米泔浸一宿,焙干。”《证治准绳》:“米泔浸一宿,焙干,竹筛齐用。”《先醒斋广笔记》:“米泔浸,去芦,蒸。”
5. 酒炙桔梗 《普济方》:“取芦头,切碎,酒炒金黄色。”现行,取桔梗加黄酒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炒干。桔梗每100 kg,用酒10 kg。
【饮片性状】 桔梗呈不规则圆形薄片,切面类白色或淡黄白色,形成层环棕色,可见放射状裂隙。外皮白色或淡黄白色,不去外皮的为黄棕色至灰棕色。质硬而脆,气微,味微甜而后苦。炒桔梗形如桔梗片,深黄色,偶具焦斑。蜜桔梗形如桔梗片,表面红黄色,有蜜糖光泽,味甜。米泔水制桔梗形如桔梗片,微黄色。
【质量要求】 照皂苷测定法测定,桔梗总皂苷含量不得少于6.0%。
【炮制作用】 桔梗性味苦、辛,平。归肺经。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的功能。桔梗多用生品,用于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闭。如治肺痈咳而胸满,痰唾腥臭或吐脓的桔梗汤(《伤寒论》)。炒桔梗增强宣肺化痰作用,如治风痰雍盛,咳嗽不已的四金丹(《卫生家宝》)。炒桔梗还可用于治肠红入痢大肠气郁之疾。蜜桔梗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用于肺阴不足的咳嗽痰多。如治风湿形寒,痰饮咳嗽的五坳汤(《证治准绳》);治肺虚声音不出的三味丸(《圣济总录》)。
【炮制研究】 桔梗炮制始载于南北朝刘宋时代的(《雷公炮炙论》)。唐代有去芦,去苗净制方法。宋代增加炒令紫黑,姜汁浸制,蜜蒸法。元代有炒黄,蜜炙,米泔水浸制法。明代有炒制微焦,酒炙,米泔水蒸制,麸炒,醋炙法。现行,以生品和蜜炙较为常用。桔梗“去芦生用。若用之治肠红入痢大肠气郁之疾,须炒黄色”(《本草说约》)。
桔梗芦头和根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但芦头中皂苷含量多于根20%~30%。因芦头在桔梗生药中占16%~17%,故桔梗可不去芦头,以节约原料,减少生产环节。桔梗外皮所含成分亦与根相似,其皂苷含量不低于其他部分,去皮浪费药材达10%~20%;临床应用带皮桔梗也未见不良反应,且祛痰作用显著,故桔梗可不去外皮,趁鲜切片后干燥。对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莪术 : 又名蓬莪荗、羌七、广术、黑心姜。载《雷公炮炙论》。系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广西莪术C. kwangsiensis S. G.Lee et C. F. Liang或温郁金C. wenyujin Y. H.Chen et C. Ling的干燥根茎。后者习称“温莪术”。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泥土,蒸或煮至透心,干燥或低温干燥后除去须根及杂质。
【炮制方法】 1. 莪术 《本草图经》:“削去粗皮,蒸熟暴干用。”“用时热灰火中煨令透熟,乘热入臼中捣之即碎如粉。”《博济方》:“捣为末。”《朱氏集验方》:“去皮切片。”《卫生宝鉴》:“铡开捣细。”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洗净,润透或置笼屉内蒸软后切薄片,干燥。
2. 醋莪术 《雷公炮炙论》:“凡使,于砂盆中用醋磨令尽,然后于火畔吸令干,重筛过用。”《校注妇人良方》:“醋浸炒。”《普济方》:“醋煮,切片,焙干,为末。”《幼幼集成》:“去毛醋浸煨熟。”现行,取净莪术置锅中,加米醋与适量水浸没,煮至醋液被吸尽,切开无白心时,取出稍晾,切薄片,干燥。莪术每100 kg,用米醋20 kg。
3. 酒莪术 《开宝本草》:“酒研服之。”《丹溪心法》:“酒洗,炒。”现行,取净莪术片,置锅内,用微火加热,炒热后,均匀喷入酒,继续炒干,取出晾凉。莪术片每100kg,用黄酒10kg。
【饮片性状】 莪术为类圆形或椭圆形薄片,表面黄绿色或棕褐色,有黄白色的内皮层环纹及淡黄棕色的点状维管束。周边灰黄色或棕黄色。气微香,味微苦而辛。醋莪术形如莪术片,色泽较黯,微黄色,偶有焦斑,角质状,具蜡样光泽,质坚脆,略有醋气。酒莪术形如莪术片,色泽略深,微有酒气。
【质量要求】 照挥发油测定法测定挥发油含量不得少于1.5%(ml╱g)。
【炮制作用】 莪术性味辛、苦,温。归肝、脾经。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功能。生莪术行气消积力强,多用于食积胃痛,瘀积腹痛。如治饮食气滞,脘腹胀满的莪术丸(《证治准绳》)。醋莪术重在入肝经血分,增强破血消癥止痛作用,多用于瘀滞经闭,胁下癥块,心腹疼痛,如治心腹疼痛、发即欲死的蓬莪荗散(《卫生家宝》)。
【炮制研究】 莪术醋制最早见于南北朝刘宋时代《雷公炮炙论》。至宋代有醋煮,醋炒,煨制,酒磨,酒炒,酒醋制,慢火炮,巴豆制,麻油煎制。元代有醋炙,醋浸,酒洗。明代有醋煨,纸煨,面煨,虻虫制。清代有羊血拌炒或鸡血拌炒,蒸熟炮法。现今有炒、醋炒、醋煮、醋浸等炮制方法。炮制作用评述有:莪术“合酒醋磨服治女子血气心痛,破痃癖冷气”(《本草品汇精要》)。“今人多以醋炒或煮熟入药,取其引入血分也”(《本草纲目》)。“或醋磨、酒磨,或煮熟用入血分入肝”(《医家四要》)。“一切冷气心脾切痛欲死,时发者,蓬莪(术)二两醋煮……或莪(术)一味和酒醋煎服”(《握灵本草》)。“入气分灰火煨透”(《药品辨义》)。“或酒或醋,炒熟用,其性猛峻,非有坚顽之积不可轻用”(《增广验方新编》)。“嫌其峻厉,当以醋炒用之”(《本草便读》)。
莪术含挥发油1%~1.5%。研究证明,莪术经醋制后挥发油含量降低。薄层比较,生品在Rf 0.7处出现蓝色的斑点,醋制品在相同的Rf的斑点消失,而Rf 0.6处出现蓝紫色斑点,其他组分生品与醋制品斑点基本一致。表明,莪术醋制后含量略有降低,化学成分影响甚微,醋制前后的内在质量基本相同。以挥发油含量为指标,测定了莪术在不同采收季节及加工方法,结果表明,以当年12月份采挖的挥发油含量为高,次年3月份含量低;莪术置锅内煮或蒸至透心后晒干或烘干,与莪术直接晒干法挥发油含量无明显变化。认为莪术以12月份采挖,洗净泥土,置锅内煮或蒸至透心,晒干或烘干为宜。

珠儿参 : 又名珠子参、钮子七、疙瘩七等。载《本草从新》。系五加科植物珠儿参Panax japoni-cus C. A. Mey. var. major (Burk.)C. Y. Wu etK. M. Feng的根茎。秋季采挖根茎,除去外皮及须根,干燥;或蒸透后干燥。
【炮制方法】 《本草从新》:“须多去皮,再用滚水泡。”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残留须根及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 为类圆形薄片,周边棕黄色或黄褐色,有纵纹。切面淡黄白色,粉性。产地蒸煮品黄白色或黄棕色,略呈角质样,气微,味微苦,微甘。
【炮制作用】 珠儿参性味苦、甘,寒。归肺、胃、肝经。具有清热养阴,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能。切片或打碎便于煎煮内服外用,发挥疗效。用于热病烦渴,阴虚肺热咳嗽、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跌打伤肿,风湿关节痛,胃疼,风火牙疼,咽喉肿痛,疮痈肿痛等。如治咳血方(《湖北中草药志》)。
【炮制研究】 珠儿参净制始载于清代《本草从新》。现产地加工仍有应用。目前以切片或打碎生用为主。

秦艽 : 又名大艽、西秦艽、鸡腿艽。载《神农本草经》。系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G. 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 或小秦艽G. dahu-rica Fisch. 的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砂;秦艽及麻花艽晒软,堆置“发汗”至表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
【炮制方法】 1. 秦艽 《太平圣惠方》:“去苗,去芦头,细锉。”《博济方》:“水洗净,”“以布拭却毛。”《外科全生集》:“去毛浸一宿,晒干切片。”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 酒秦艽 《疮疡全书》:“洗去泥土,酒拌晒。”《仁术便览》:“酒洗浸。”《医宗说约》:“酒洗切片。”现行,取秦艽片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中,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秦艽每100 kg,用黄酒10 kg。
3. 炒秦艽 《博济方》:“炙。”现行,取秦艽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微有焦斑,出锅,放凉。
【饮片性状】 秦艽呈不规则的圆形厚片。表面显油性,外层黄白色或棕黄色,中心有黄色木心,显油性。周边棕黄色或灰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酒秦艽颜色加深,略有酒香气。炒秦艽形如秦艽片,色泽加深,偶有焦斑。
【质量要求】 照醇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4.0%。
【炮制作用】 秦艽性味辛、苦,平。归胃、肝、胆经。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功能。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烦痛,日晡潮热,疳积发热。生品味苦辛,性偏寒,尤宜于痹证见发热,关节红肿等热象偏盛者,也可用于骨蒸潮热及小儿疳热,湿热黄疸等。如治阴虚骨蒸潮热的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治痹证日久,肢节屈伸不利的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治风湿热毒外侵的秦艽丸(《太平圣惠方》)。酒炙秦艽缓和寒性,增强祛风湿,通筋络的作用,“功捷利湿而驱风”,用于风湿痹痛,尤适宜于病偏寒者,还可用于湿热黄疸。如治肠胃湿热及有风而脱肛不止的秦艽汤(《赤水玄珠》);治湿热黄疸的秦艽散(《太平圣惠方》)。炒秦艽缓和苦味及寒性,便于服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患者。
【炮制研究】 秦艽“还元汤浸法”始载于南北朝刘宋时代《雷公炮炙论》。宋代有炙法、童便浸、酒拌等方法。明代增加了酒洗浸,酒洗切。清代又增加了酒煮,童便浸炒等炮制方法。现今多切片生用或酒炒用。

穿破石 : 又名柘根、牵牛入石、黄龙脱壳。载《岭南采药录》。系桑科植物构棘Cudrania co-chinchinensis (Lour.) Kudo et Masam. 的干燥根。全年可采,削去支根,洗净,截段晒干或趁鲜切片后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呈椭圆形厚片。周边灰黄色或橙黄色斑块,易脱落。切面淡黄色或黄棕色,有细小密集的针孔状导管,中央有小髓部。体轻质硬,气弱,味微苦。
【炮制作用】 穿破石性味淡、微苦,凉。具有祛风通络,清热除湿,解毒消肿的功能。本品多生用,经净制、切制后除去杂质,提高药物洁净度,增加药物表面积,方便调剂、制剂,利于煎出药效成分。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黄疸,腮腺炎,肺结核,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淋浊,蛊胀,闭经,劳伤咳血,疔疮痈肿等证。如治风湿痛(《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腰痛(《江西草药》);治跌打损伤,疖子,脓肿(《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骨折(《中华本草》);治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华本草》);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胆道蛔虫(《福建药物志》);治尿路结石(江西《草药手册》);治闭经(《广西本草选编》);治肺结核(江西《草药手册》);治肺热咳血(《浙江药用植物志》);治疔疮痈肿(《广西本草选编》);治外痔出血(《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耳聋、耳鸣(《中华本草》);治小儿心热,重舌,鹅口疮(《千金要方》)。
【炮制研究】 穿破石炮制始载于《岭南采药录》,称“祛风湿,十蒸九晒;治跌打,酒煎服;肩疮和蜜捣敷。”

穿山龙 : 又名地龙骨、穿地龙。载《东北药用植物志》。系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以秋季采挖较好。挖取根茎,除去地上部分、须根及外皮,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浸润至透,切薄片,干燥。
【饮片性状】 呈不规则薄片,表面淡黄色,粉性,可见多数带细管的维管束散在。周边土黄色,有须根残基。质坚硬,气微、味苦。
【炮制作用】 穿山龙性味苦,平。归肝、肺经。具有活血舒筋、祛风止痛、止咳平喘祛痰的功能。本品经净制切制后,使药物洁净,利于药效成分溶出,便于调剂与制剂。用于腰腿疼痛,筋骨麻木,跌打损伤,闪腰岔气,咳嗽喘息等。如治腰腿疼痛、筋骨麻木,可配伍淫羊藿、土茯苓、骨碎补(《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大骨节病,腰腿疼痛,可用白酒浸泡后服;治疟疾,可配伍青蛙七、野棉花(《陕西中草药》);治疗过敏性紫癜,可配伍大枣、枸杞子(《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痈肿恶疮,可配等量萱麻根捣烂外敷(《陕西中草药》)。

前胡 : 又名白花前胡、紫花前胡。载《名医别录》。系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 Peucedanumpraeruptorum Dunn或紫花前胡P. decursivumMaxim. 的干燥根。冬季至次春茎叶枯萎或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炮制方法】 1. 前胡 《刘涓子鬼遗方》:“切。”《雷公炮炙论》:“用刀刮上苍黑皮并髭土了,细锉。”《史载之方》:“去毛。”《太平圣惠方》:“去芦头。”《普济本事方》:“去苗净洗。”《局方》:“洗锉焙干。”《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拣净。”《本草从新》:“内有硬者,名雄前胡,须拣去勿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2. 蜜炙前胡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淋入前胡片内拌匀,润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取出放凉。净前胡片每100 kg,用炼蜜25 kg。
3. 炒前胡 取前胡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 前胡呈不规则类圆形薄片状,表面淡黄白色或类白色,可见一棕色环(形成层)及放射状纹理,皮部散在多数棕黄色油点。周边黑褐色或灰黄色。气芳香,味微苦辛。蜜炙前胡形如前胡片,表面深黄色,略有光泽。味微甜。炒前胡形如前胡片,表面黄色,偶有焦斑。
【质量要求】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为溶剂,不得少于20.0%。
【炮制作用】 前胡性味苦、辛,微寒。归肺经。具有散风清热,降气化痰的功能。本品经净制、切制后生用,既可提高药物洁净度,又增加药物表面积,方便调剂、制剂,利于药效成分的煎出。多用于肺气不降,喘咳,痰稠胸痞满闷,外感风热之咳嗽等证。如治风热咳嗽,发热微恶风寒的感冒热咳方(《中药临床应用》);治肺热咳嗽,痰壅,气喘的前胡饮(《圣济总录》);治痰饮喘咳的前胡半夏汤(《证治准绳》);治风寒咳嗽的杏苏散(《温病条辨》)。蜜炙前胡以润肺止咳为主,多用于肺燥咳嗽,痰黄,咽干,胸闷气促,胸膈不利等证。如治肺燥咳嗽,痰黄,咽干,胸闷气促的前胡散(《证治准绳》);治伤寒身痛,头痛目昏,肢体劳倦,壮热憎寒,感冒瘟疫瘴气的神仙百解散(《局方》)。
【炮制研究】 前胡《刘涓子鬼遗方》始有切制要求。《雷公炮炙论》提出甜竹沥制前胡。唐代文献中出现熬法(《千金翼方》)。宋时有生姜汁制(《局方》)。明代增加了泔制(《普济方》)。至现代,除生用及蜜炙外,个别地方有用炒前胡。
对前胡的化学成分研究,从白花前胡根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化合物,即花椒毒素。药理实验表明,花椒毒素具有钙离子拮抗活性。前胡历来以根入药,弃茎叶不用。为了扩大前胡药用资源,对白花前胡根和茎叶中花椒毒素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茎叶中花椒毒素含量略高于根部含量。所以,前胡在钙离子拮抗活性方面可以被前胡茎叶代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