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人:带棉线,放小炮

 远人公益 2023-05-11 发布于安徽

(图片取自互联网络)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春节期间,肥东老家熊孩子们喜欢放小炮。

小炮,即小鞭炮,而且不是成串的小鞭炮,是成串小鞭炮中没有炸的、脱落下来的零散小鞭炮。老家人称鞭炮为“炮竹”,将春节期间放的鞭炮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开门炮,比较粗大,声音非常响,每家只会买一个,年初一早晨开大门时用。第二种是大炮,比开门炮略细略小,声音稍弱,也很响,也是一个一个放,有单响、双响、三响等。第三种是小炮,直接用小鞭炮上的引线将一定数量的小鞭炮编在一起,成串,称为“挂炮”。挂炮上的鞭炮个数称为“头数”,有五百头、一千头、一万头等各种规格的挂炮,挂炮头数越多,长度越长,响的时间也越长。

当时挂炮没有后来的“电光炮”紧实,炸的时候,总有一些小鞭炮没炸,一个个迸落在地上,与在炸后的鞭炮纸屑混在一起。我们玩的小炮,就是这种没有炸的小散炮。

年三十下午吃年饭,吃年饭要放鞭炮。鞭炮声刚落,火药燃烧后的烟还没有散,几个熊孩子就冲上去,找小散炮,抢小散炮。所谓“抢”,不是从人家手里抢,而是从地上抢。先看到没炸的小炮不行,而要先从地上抢到才行,谁先抢到就是谁的。抢到的开心,抢不到的着急。有的孩子抢不过,急得喊:“这是我家炮竹,你们凭什么抢?”也对,别的孩子便有点不好意思,慢下手脚,装作随意地在地上找,捡起好像没炸过的小炮,看看不是,顺手扔掉,再找。从年三十开始,只要有人家放炮,就有孩子去找没有炸的零散小炮。

放小炮需要引火。村里日常引火用的多是火柴,打火机很少,抽烟多年的老“烟鬼”都未必有打火机,即使有,也是煤油打火机。放零散小炮,如果用火柴点火,不仅麻烦,耗费也多。二哥教我,用妈妈纳鞋底的棉线作引火头。

妈妈准备纳鞋底的棉线多,偷偷剪一截下来,妈妈不知道。用火柴将棉线的一头点着,吹熄火苗,刚刚点燃的那一头就如点着的香一样,有火星,燃得慢,还防风。于是,左手棉线,右手小炮,小炮引线对着棉线头上的火星,点着了就扔。火星不好对,有时一次点着,有时对几次才能点着。对不准、点不着时,有点不甘心,又有点紧张,心有些慌,手有些乱。引线点着,火花直冒,飞快地往下缩,还发出吓人的“滋滋”声,吓得人不敢不快速往外扔。小炮扔出去,有的落地上才炸,有的在空中炸,有的刚出手就炸,吓人一跳。

小散炮引线多受损,缺一截,有的露在外面的引线不足一厘米长。开始玩时胆子小,不敢将引线短的小炮拿手里点火,就垛地上,捏着棉线头去点。引线长的,点着了也赶紧往外扔,怕在手里炸掉。实践壮人胆,小炮放几个,胆子就大了,引线短的也敢直接拿手里点火,还跟村里小伙伴吹嘘,当小伙伴的面将引线很短的小炮点着后扔,其实心里发虚,头皮发硬。

有一回,点引线点了几次,刚点着,准备扔还没来得及扔,就听“轰”地一声响,小炮在手里炸了。两耳顿时轰鸣,鸣着不停,右手指头好疼。我一下懵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慌忙害怕地看自己手有没有炸伤。还好,小炮爆炸的威力不大,只是耳鸣、手指疼,没有造成大的伤害。

真没炸过牛粪。那个年代,牛粪是个好东西,可以取回家糊墙上晒干后作燃料。晒干后的牛粪饼子称为“牛屎粑粑”,作燃料用时轻巧、火大、余火时间长,适合灶下烧稀饭。村里及周边村都有这样的笑话,说北方客人来,主人用牛屎粑粑作燃料烧稀饭,客人觉得稀饭好吃,问怎么做的,主人回答说是用牛屎粑粑做的,客人回家就在稀饭锅里加上牛粪,结果不堪想象。

分田到户,牛也分。谁家的牛粪谁搞走,一时搞不走的,就捡个小木棍或者折起一小束干草往牛粪上一插,与“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的情景还挺像。别人看到就明白,这牛粪有主,不能搞。村里人总体纯朴,有主的东西,别人一般不会去碰。我们放小炮时,能看到的牛粪少,看到了牛粪也不会去炸,知道人家牛粪有用。

我们炸过烂泥。村里都是泥巴地,大雨后或大雪化后,经常走人的地方难干,有烂泥。我们过去,将小炮插烂泥上,点着后跑开,小炮炸响,烂泥炸开,飞溅一片。大孩子出的主意,将引线长的小炮插烂泥里,露一点点在外面,专等村里人来。村里人来,快走近时,我们将炮点着,飞快跑走,村里人诧异地停下来,小炮炸响。小炮炸起来的烂泥没溅到人家身上,炮响的声音倒把人家吓一跳。

我能想像出自己当时的样子,个子不高,营养不行,精神不错,穿蹩脚裁缝做的新衣裳,着妈妈做的新布鞋,左手拖一截有火星的棉线,有点斯文,又有点不羁,一个人在村里晃,右手不时从衣服口袋掏出一个小炮,用棉线点着,扔出,爆炸,自得其乐。

(作者:远人,安徽肥东人,合肥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