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人:不要把人家当孬子

 远人公益 2023-05-11 发布于安徽

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小徐村,巢湖边

合肥话里,“孬子”意思类似于“傻子”。在老家小徐村,“孬子”更多被用来形容那些思维反应迟钝、做事糊涂的人,如,“他就是个孬子,东西卖那么便宜”,“你这个孬子,怎么能随便相信人”。

小徐村家长教育孩子与人相处时要诚实,不能自作聪明、欺骗别人、耍弄别人,常用的俗语有“不要把人家当孬子”、“人家都不是孬子”、 “把人家当孬子,自己就是孬子”、“自己是孬子,还以为人家是孬子”等。

这些劝诫俗语,既是引导,也是警告,蕴含诚实做人、诚信待人的道理,饱含着家长对孩子行为的期望和担心。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做事不踏实,以为别人傻、好利用,就欺骗别人、利用别人,结果不仅不会得到好处,反倒会因被别人识破而给自己带来麻烦。

这些俗语有道理。谎言总是谎言,欺骗总是欺骗,能骗得一时,却骗不了一世;能骗得一些人,却骗不了所有的人。人需要自信,但是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妄乎所以,不能高估自己的智商,不能低估别人的智商;不能高估自己做坏事的隐蔽能力,不能低估别人的识别能力。

被欺骗人一旦发现自己上当受骗,特别是发现被自己信任的人欺骗,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有可能反击、还击。而且,这种反击、还击未必就是理性的、恰当的,有可能会给欺骗者造成承受不了的损失。现代社会,惩罚欺骗别人的人,有法律,有规则,还有舆论等方面的压力。

即使在不讲法治、缺少公理的社会,如果没有强大的邪恶力量作保障,欺骗人的人有时也没有好下场。而且,强大邪恶力量的保障也不是绝对安全、绝对可靠的,强大的邪恶力量有时自身也难保,强大的邪恶力量有时为了自保,也会抛出一些“棋子”。

这些俗语从利益得失的角度,劝导人们不要自以为是、轻视别人、欺骗别人、侵犯别人,并不是从道德规劝、道理劝诫的角度。表面上看,确实缺少道德的力量,缺少道德上的敬畏和反思,缺少对人本身的尊重。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道德规劝、劝诫的效果根本比不上利益得失警戒的效果,特别在法治不健全、缺少公平正义、人们行为容易失范的环境里,在具体的利益冲突和利益诱惑面前,道德规劝、道理劝诫的作用可能更是微乎其微。

如果用利益得失进行警告和引导,可以使人通过对利益得失的衡量、比较而作出自己的选择,假如这种选择在行为上符合良好的道德要求,坚持下去,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就可能由行为自律而产生出一种道德上的自律。

基于利益选择而产生出来的自律习惯和自律意识,比基于道德选择而产生出来的自律习惯和自律意识,在现实的利益冲突和利益诱惑面前,可能更可靠、更稳固。因为,这种自律习惯和意识,已经经历过利益得失的衡量和选择,抵御利益诱惑的能力可能更强一些。

善良的人喜欢将心比心,容易认为别人也善良,也希望别人都善良。“不要把人家当孬子”,“把人家当孬子,自己就是孬子”等道理简单而深刻,体现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智慧,但是,对于那些利益熏心、品质低下、没有道德顾忌的人未必有用。

总有那么一些人,并不在乎道德上的指责,并不害怕欺骗被识破而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眼里只有利益,只有那些非份利益。而且,欺骗往往与无赖、无耻联系在一起,有的一边骗一边耍无赖,有的骗到后耍无赖,有的骗不到耍无赖,有的被识破后耍无赖,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无耻样子。

欺骗者未必比一般人聪明,但是,很多欺骗者的贪婪、无耻和钻营程度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出来的。有的人坏起来真坏,坏的程度不是善良人所能理喻的。所以需要加强法治建设,需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发展好健康的舆论力量,及时有效地保护本份人,及时准确地打击做坏事的人,发挥出应有的威慑作用和预防功能,将社会伤害减少到最小范围、最低程度,促进社会与人的和谐有序安定。

“不要把人家当孬子”,“把人家当孬子,自己就是孬子”等俗语,可以作为对自己的警醒,这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少犯错误,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与爱护。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一个不愿意尊重别人的人,也不值得别人尊重。

     需要敬畏的,不只有法律、规则和利益得失,还有良知。

     当然,也要多一点质疑,少一点轻信;多一点冷静,少一点狂热;多一点理性,少一点盲从;多一点思考,少一点人云亦云,防止别人把自己当“孬子”。

(作者:吴钊,笔名“远人”,安徽肥东人,现在合肥市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