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人:动物头上锐利的 “戈”

 远人公益 2023-05-11 发布于安徽

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见兵器,曲头,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在冷兵器时代,作用非常大。《说文解字》里注,“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

动物头上的角,在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的老家小徐村就称“戈”,不称“角”。

“戈”不是“角”的变音,小徐村有“角”这个词,如“菱角”“主角”“配角”“角度” “边角料”“拐弯抹角”等,发音就一种,“jué”。小徐村传统方言里,没有“角落”、“墙角”这样的词,只有“拐子”和“墙拐”,也还形象。

头上长角的动物,小徐村最常见的是牛,水牛、牯牛。水牛、牯牛头上的角,称为“牛戈”。很少有羊,对羊及其它动物头上的角,也都称“戈”。

牛打架时,现场容易失控。牛打架不称“牛打架”,称“牛撮戈”,因为牛打架时,就是用头上坚硬、锐利的“戈”互相攻击,如操戈的战士。牛的“戈”,就是牛的武器。

小徐村,形容人不讲道理、喜欢挑起事端,谓“头上长戈,身上长刺”。

有调皮的幼儿头抵头相互顶,僵持不下,也被称为“撮戈”。

从汉字规范的角度,应该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化的语言,但是,对于地方方言中的一些词汇和读音,不能一概否决、排斥。某种程度上,用“戈”称动物头上的角,就更有道理。

用“戈”称动物头上的角,不只是形状像,都很坚硬、尖利;也不只是功能像,都是防备和进攻的武器,更重要的是更能体现出其中的锐利,更能体现出战斗时的锐气。

动物头上的角,像战士手中的“戈”,坚硬、锐利,倔强朝上,随时准备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弱肉强食的世界,缺少必要的锐利、锐气,不太能很好地生存、生活。

希望小徐村人在口头语言里,继续保留“戈”的说法,保留历史文化的痕迹。

(作者:吴钊,笔名“远人”,安徽肥东人,现在合肥市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