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去想?】真太阳时是个啥?

 自在3333 2023-05-11 发布于四川

*** ***

女儿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刚开始学会看小说的,我推荐了凡尔纳的《神秘岛》给她,她看到其中的'真太阳时’这个术语,就拿来问我是什么意思。

这个我还真就不知道,本来上网一查就能够知道了,可是转念一想就决定先不去查,自己去想出来,正好给女儿展示一下我的思维过程。

那时我很重视培养女儿的思维能力,但又不善于启发,于是我用一种笨一点的方法:展示,就是把自己思考一件事情的全过程,包括其中的元思维部分,原原本本展示给女儿看,给她一个模仿学习的范本,至于能够起到多少作用,就管不得了。

这样的展示机会也很难得,问题本身不能太深奥,用到的知识不能超越女儿的知识面。而且问题还得是我自己没有想过的,这样才用得上元思维,可以一边想一边讲出来,这样的展示才真实。

这次是一个好机会,我也是第一次听说真太阳时这个说法,同时我也感觉到这个问题不会太难。

怎么去想呢?所有的线索,就只有'真太阳时’这四个字。

因为时间过去了很久,我就不去还原当时和女儿之间的对话了,直接回忆我当时的思维过程,这个我印象还比较深,在回忆的时候,对元思维部分我用方括号表示出来,遇到我觉得值得说一说的地方,再解释一下。

【首先想一想什么是太阳时,凭感觉来看,那就是一种利用太阳来计时的方法,那是什么呢?】

日晷就是利用太阳影子来计时的工具,日晷计时就是太阳时吧?如果没有日晷呢,一天中就只有一次机会利用太阳来计时,那就是测量太阳影子的长度,早上太阳是斜照的,影子很长,随着太阳升起慢慢会缩短,到下午太阳西斜时又慢慢变长,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这中间肯定会有一个影子最短的时刻,那就是正午时刻。

这些属于常识。

两个正午之间的时间间距,就是一天,把一天再做划分就可以得到时辰这样的单位,如果中国古代的时辰,是用日晷的刻度来确定的,那就是太阳时了。

这是实测太阳影子来计时的方法,应该属于真太阳时。

那么,我们就已经初步知道真太阳时这个概念说的是什么了。

【有真就有假,会不会还有一种'假太阳时’?我觉得应该有,只不过不一定是这样称呼,如果只存在一种太阳时,就用不着在前面加一个'真’来描述了】

【如果有两个太阳时,我们平时用的是哪一个?应该是'假’的那一个,如果我们平时就用的是真太阳时,那么假的那一个就没有理由存在了】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要弄清平时使用的计时方法是怎么回事,怎么会是'假’的太阳时】

连续几个元思维,就把已经大致知道了真太阳时含义的我,引向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们平时用的是时钟计时,机械钟表用的是机械振动原理,电子钟表用的是电磁振荡原理,彼此的原理不一样,都和太阳没关系。

【难道我们平时用的不是太阳时?那么,钟表的一小时,又是怎么定义的呢?】

每一天正好有二十四小时,那么小时就应该是把一天的时间二十四等分得来的,既然天这个时间概念是用太阳定义的,那么小时,包括继续细分的分和秒,就还是属于太阳时。

【钟表时间的小时,也是太阳时体系内的时间单位,那么它是真太阳时还是假太阳时?肯定应该属于假太阳时,要不然就只需要一个太阳时了,因为我们平时用的就是钟表时,没必要再弄一个来画蛇添足。】

【如果钟表时间是假太阳时,那么正好是二十四小时的一天,也是假太阳时,反过来,真太阳时的一天,应该就并不是正好等于二十四小时,会多一点或者少一点】

一年有365天,钟表时间的中午有365个,日出日落有365次,因此正午时刻也是那么多,所以真太阳时的一年,应该和'假’太阳时的一年是一样长的时间。

所以,真太阳时的一天,并不总是比二十四小时多,也不总是比二十四小时少,应该有时多有时少,平均下来正好二十四小时。

【原来'假太阳时’就是真太阳时按一年的时间平均得到的?那么也许会称为'平太阳时’哟】

【真太阳时是不均匀的,每一天的时间长度不一样,这样用起来就不方便,和钟表时间不好对应,所以才用年平均的方法弄出来一个平太阳时,这么去理解就通顺了】

到这里,我对真太阳时是怎么回事,就更明白一点了。

【但这些都是我自己思考的结论,是一种猜测,如果我能够找到让真太阳时不均匀的原因,那么这种猜测就可能站得住脚,否则就可能是想错了,需要重新寻找思路,所以我还必须为真太阳时的不均匀想一个靠谱的理由,它为什么不均匀?】

【我知道日出日落的现象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如果真太阳时的一天是不均匀的,是不是意味着地球的自转是不均匀的?】

地球的自转如果时快时慢,那么就需要存在一个动力来让它加速减速,因为地球质量很大,要在一年的时间里加速减速产生可以观察到的不均匀,这个动力会非常大,而且这个力还是一段时间向东,一段时间向西的,才会交替加速和减速。

想不出这么一个十分巨大还不断改变方向的力怎么来,所以说,地球的自转速度不均匀这个想法,应该pass掉。

【现在我面临两个可能,第一,我前面的思考出错了,真太阳时每一天的时间长度,是均匀的,但如果是这样,所谓真太阳时又是怎么回事?只需要一个计时体系就够了嘛。第二,除开地球自转,还有别的导致日出日落的因素,那就需要找一找】

【可以采用逆向思维,如果地球自转是导致日出日落现象的唯一因素,那么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太阳就会永远悬挂在天空的某个位置,但实际上会不会是这样呢?】

如果地球没有自转,那么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后,地球也应该会看到一次日出日落。

这个道理并不难明白,想一想摩天轮,你坐进座舱时,摩天轮中心轴在你头顶,转过九十度,中心轴在你前方,再转九十度,中心轴在你脚下,再转九十度,中心轴就在你背后了。

把中心轴想成太阳,把座舱想成只有公转没有自转的地球,你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我说地球没有自转的话,一年里我们也会有一次日出日落了,或者说,如果地球没有自转,那么一年就是一天。

就是说,在一年365天时间里,地球的公转也会贡献一次日出和日落,那么一年里地球的自转要么是364周,要么是366周,这要看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的关系,不过这对我们正思考的问题不重要,跳过去。

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周期,并不是二十四小时,而是二十四小时多四分钟或者少四分钟的样子,而这接近四分钟的时间差,是地球公转造成的。

【看来公转的因素也要影响真太阳时里一天的时间长度,如果单位时间里地球公转走过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它对真太阳时里一天的影响并不一直是一样的,这接近四分钟的时间,有时候长一点点,有时候短一点点,那么真太阳时的不均匀就找到理由了。】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即使地球在轨道上是匀速运动的,从走过的角度看也是不均匀的,时快时慢的。

在椭圆轨道上运动,运动的方向,和地球与太阳的连线直接,并不总是垂直的,因此太阳的引力不仅会让地球改变运动方向,也会导致加速和减速,这个是力学原理告诉我们的。

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告诉我们,行星在围绕太阳的轨道上运动,相同时间里走过的扇形面积是相等的,由于在椭圆轨道上,行星和太阳的距离是变化的,那么在面积相等时,相同时间走过的角度必然不同。

【上面的知识都告诉我们,因为地球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动的,单位时间走过的角度肯定不一样,因此真太阳时有充分的理由是不均匀的】

现在可以做结论了:太阳时中两个正午之间的时间间隔,由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两方面因素决定,其中相同时间里地球公转走过的角度,因为椭圆轨道的原因是不相同的,因此,真正按太阳角度定义的时间,每一天是不一样的,这样定义的时间就是真太阳时,而我们平时使用的钟表时间,应该是以一年的时间做平均等分得到的,这样使用起来才方便,不需要随时看太阳。

注意一下这个例子,这是一个探索未知知识的思维过程,它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不一样,元思维不仅起引导作用,实际上它才是整个思维过程的主力,具体思维在这里主要扮演的是提供知识依据的辅助作用。

正因为整个思考基本上是元思维完成的,而元思维本身并不是严谨的逻辑思维,所以,思考的结论在可信度上是不够的,它需要验证。

在这个例子里,我得出的结论有一个推理结果: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里去测量太阳影子最短的时刻,按钟表时间来看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一个可以验证的结果,做一个能够比较准确的测量太阳影子长度的仪器,就可以去验证了,实际上,我也的确自制了这么一个简易仪器,和女儿一起多次测量过,结果和预料的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