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是一种铁

 自在3333 2023-05-11 发布于四川

      花上十分钟,了解一个工业常识。

    我们常说的钢铁,到底是一码事还是两码事?

钢和铁可以是一码事,因为两者间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都是以铁元素为主的金属,而且其中的杂质含量都不高。

    从外观上也不好分,亮铮铮的,由机器加工出来的钢铁件,多半是钢做的,而铁匠铺手工打造的锄头剪刀之类,到底是铁还是钢,我就吃不准了。

    如果把铁和钢看做一码事,那么钢这个字的含义就可以理解为'好铁’,好用的铁就是钢。

    铁和钢也可以说是两码事,因为两者有明确的划分标准,你只要把准确的成分含量告诉我,我就能明确地回答那是铁还是钢。

    铁和钢的区分,主要在于含碳量的不同,含碳量很低,在0.1%以下的铁,叫做熟铁,比较软,含碳量很高,在2%以上的铁,叫做生铁,又硬又脆,含碳量在两者之间的铁,硬而不脆,好用,就叫做钢了。

    到这里,铁和钢到底算一码事还是两码事,基本上就说清楚了。

    如果你的好奇心更强一点,我们就可以聊得再细一点,不过也就是走马观花,不会聊得太专业,我也没那本事,不是搞冶金的。

    钢铁看上去很均匀致密,但在显微镜下,就能够看到细微的晶体结构,这些微晶体有不同的类型,它们的类型和比例,就会影响到钢铁的力学性能,也就是好用或者不好用。

    纯铁里的微晶体叫做铁素体,下面是铁素体的显微照片,你可能看不懂,没关系,我也看不懂,只是想告诉你它真的看得见。

    铁素体的特性就是纯铁的特性,硬度强度都低,但塑性很好。

    这里提到了强度、硬度和塑性,就稍微解释一下。

    一根一平方毫米截面积的铁丝,用200牛顿的力刚好把它拉断,我们就说它的抗拉强度是200,强度数值越高,材料就越结实。

    除开抗拉,还有抗压、抗弯,抗剪以及抗扭等强度,有不同的测量方法,数值也有所不同。

    把一个特硬的钢珠放在铁块表面,用很大的压力去压它,会在表面留下一个凹坑,同样压力下,凹坑的深度越浅,说明硬度越高。

    不过这个方法拿来测量玻璃的硬度就不行,就算把玻璃压碎了,都压不出凹坑,所以硬度有许多不同的测量方法和标准。

    硬度是材料抵抗局部变形和破坏的能力,对于针尖和刀刃,我们在乎的就不是强度而是硬度了,另外,硬度和耐磨性有关,在同样的润滑条件下,硬度越高越耐磨。

    施加外力时,材料会变形,比如被拉长或者弯曲,外力消失后如果变形也消失,就叫做弹性变形,外力消失后一直保留下来的变形,就叫做塑性变形,塑性就是'可塑造性’的意思。

    有些材料一开始是弹性变形,受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塑性变形了,这个转折点对应的力,叫做屈服强度,它的强度值就有两个,屈服强度要比导致破坏的极限强度低,这样的材料就称为有塑性,有塑性的材料不那么'坚强’,它会屈服,会在外力下被迫改变自己的形状。

    有些材料直到被拉断都不会发生塑性变形,就说它没有塑性。

    铁素体可以固溶一些碳,固溶的意思是溶解在固体中,但铁素体的溶碳能力很低,一般不到0.1%,铁的含碳量小于0.1%时,内部基本上全是铁素体,就是熟铁了,所以熟铁的力学性能和纯铁差不多,软的,当然这是和别的金属比,你不能把熟铁想象成橡皮泥。

    如果把铁的温度提升到几百上千度,就会产生奥氏体,下面是奥氏体的照片,至少能够看出它和铁素体不一样。

    奥氏体比铁素体更软,塑性更好,更容易变形,所以打铁时要把铁烧红。

    奥氏体可以固溶更多的碳元素,冷却后它会变成别的微晶体,如果铁中的含碳量高于0.1%,冷却时就不会全部变成铁素体了,这时会产生一部分渗碳体。

    下面是渗碳体的晶格示意图:

    渗碳体是三个铁原子加一个碳原子组成的晶体,你可以理解为一种铁碳化合物,因为它的碳在里边不是固溶状态而是结合状态,有固定的含碳量6.69%,渗碳体硬度极高,基本没有塑性和韧性,极脆。

    这里提到了韧性,再来说明一下。

    给一根钢丝慢慢加力到强度极限,它肯定会断,但如果瞬间加力到强度的1.2倍,然后立即撤销外力呢?它会不会断?

    如果这种钢是没有韧性的,它就会断,因为受力超过极限了,如果是有韧性的,多半就不会断,它能把瞬间超标的冲击力'让’过去,韧性越好,受力时间越短,就越能够让过更大的力,甚至可能瞬间承受超过强度极限成倍的力也不断。

    韧性是材料耐受冲击力的指标,没有韧性的材料,只能降低强度指标来用,因为没有冲击的使用情况太少了,一个人骑在自行车上,车架需要承受的力只有几十公斤,但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驶时,瞬间冲击力有可能达到几百公斤。

    好吧,渗碳体既然没有韧性,即便它的强度和硬度很高,我们也不喜欢,好在渗碳体不怎么单独存在,会和周围的铁素体形成更大的微晶结构,其中一种叫做珠光体,力学性能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强度和硬度比铁素体高很多,又保留了一定的韧性,是个好东西。

    下面是珠光体照片,还真有点发亮。

    珠光体的平均含碳量大约0.77%,因此铁中的含碳量在0.1%以上又没有超过这个含量的时候,铁的微晶结构应该是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混合物,随着含碳量增加,珠光体比例会增加,强度和硬度会提升,塑性和韧性随之下降。

    含碳量在0.1~0.25之间时,强度和硬度比熟铁增加很多,而塑性和韧性还保留了很多,这样的铁就比较好用了,叫做低碳钢,典型的钢号是20钢,含碳量在0.2%左右。

    20钢以前叫做a3钢,应该读作'阿三钢’,这是一个暴露年龄的称呼,谁这么说低碳钢,就代表他是个老套筒。

    低碳钢保留了很大的塑性和韧性,可以把低碳钢板折弯成形,做成铁皮箱柜,或者冲压成形,做成碗和碟子等等,折弯和冲压成形都属于塑性变形,需要材料有塑性。

    低碳钢也很容易焊接,但它有点'绵’,容易粘住刀具,所以切削加工就比较麻烦。

    含碳量继续增加,达到0.25~0.6%之间,珠光体比例越来越高,塑性慢慢减少,就不再适合冷变形加工了,但焊接性能和韧性都还能够继续保留下来,而且随着强度和硬度增加,适合进行切削加工了,这个范围的铁,叫做中碳钢,典型的中碳钢是45钢,含碳量0.45%上下。

    中碳钢钢比低碳钢还多了一个好处,它可以通过淬火来提升硬度和强度,改善耐磨性等等。

    这里说到淬火,又得解释一下。

    把钢铁加热到高温,微晶结构又变成了奥氏体,这时不让它慢慢冷下来,而是在水或者油里急速冷却,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微晶体,叫做马氏体。

    马氏体的照片是这样的。

    马氏体是一种过饱和溶碳结构,有片状马氏体(上图)和板条状马氏体(下图),两种马氏体强度和硬度都很高,片状马氏体塑性和韧性很差,板条状马氏体就有很不错的韧性,如果含碳量不太高,淬火降温时温度曲线控制得合适,就可以更多地获得板条状的马氏体,又结实又坚硬,还不失韧性,所以淬火是一种常见而且很有用的热处理方式。

    因为马氏体是过饱和溶碳结构,含碳量比较高,所以对低碳钢淬火就没啥用,能够产生的马氏体太少了。

    中碳钢更硬更结实,还适合机械切削加工,所以用来做机器零件很合适,也称为碳素结构钢。

    含碳量继续增加,就进入高碳钢的范围了,比较典型的规格有65钢和碳素工具钢。

    65钢含碳量0.65%左右,主要微晶体是珠光体,因为强度高而且没有塑性,弹性受力范围大,可以用来制造各种弹簧。

    碳素工具钢含碳量1%上下,超出珠光体的含碳量比例了,会汇聚出一些点状或者小块的渗碳体,更硬也更脆,是一种低成本的工具钢,可以用来做一些要求不高的刀具。

    高碳钢是不适合焊接的,除开做弹簧做工具,基本不会用来做零件和结构件。

    含碳量超过2%以后,铁中会出现莱氏体,如下图:

    莱氏体也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但和珠光体不同,它几乎完全没有韧性,特别脆,好像看照片都觉得它很脆。这样的铁焊接和切削加工都不行,还不耐冲击,很不好用,只适合做炼钢原料,这就是生铁的特点了。

    上面提到的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都称为碳素钢,铁中的杂质都只有碳元素,其他元素都只能是残余含量,硫和磷高了性能会不合格,而添加别的一些成分后,就应该叫合金钢了。

    往铁里加锰,会提高韧性,比如16Mn钢,俗称十六锰,它的含碳量低于0.2%,含锰量为1~1.6%,常温下韧性很好,它用途很广,比如用来做自行车车架,还可以用来造船和做桥梁结构件。

    如果对零件性能有更高要求,就会使用合金结构钢,一般通过加入锰、铬、镍等元素来提高各种性能,但合金结构钢的含碳量一般和低碳钢差不多,在0.25%以下,比如16CrMnh钢,俗称十六铬锰,就是一种低碳的含铬含硅含锰的合金结构钢,铬能够提高淬火的淬透性,因此改善淬火后的硬度和强度,另外加铬还提升耐腐蚀性,所以不锈钢里要加铬,表面镀铬也可以防锈。

    碳素工具钢韧性不好,容易脆裂,可以在高碳钢里加入硅、锰、铬、钒、钨等合金原料提高韧性、耐磨性,耐冲击性以及进一步提高硬度等等,这就是合金工具钢了。

    合金钢要么是低碳钢底子的合金结构钢,要么是高碳钢底子的合金工具钢,很少有中碳钢底子的合金钢。

    关于钢铁的微晶结构和合金知识,我就卖弄这么一点,再多就会露馅了,因为我也不怎么懂,我老爸是这方面的顶级专家,这些术语我从小就听得耳朵起茧子了,但它们具体的含义,有很多还是现炒现卖百度来的。

    拉拉杂杂说了不少,都只是些工业常识而已,算不上专业知识,不过,看完这篇文字,也不过需要十分钟而已,不算太耽误事哈。

    预告一下,下一次我准备聊一聊古人是怎么炼铁炼钢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