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棒棒哒的连铸工艺

 自在3333 2023-05-11 发布于四川

    花上十分钟,了解一个工业常识。

    连铸工艺是炼钢厂的最后一道工艺,作用是把炼钢炉出来的钢水浇铸成钢坯,送去轧钢。

    这是一个辅助工艺,之所以拿出来专门讲一讲,是因为这是一个很棒的工艺,它带来了很大的收益,而且这个工艺里包含了很多特别有意思的构思。

    连铸工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五十年代逐步成熟并开始推广,而在国内,是在我参加工作的前后才开始推广的,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都还见过不少初轧机的,而到现在,初轧机应该见不到了,连铸机已经成为钢铁企业的标配。

    先来看看没有连铸之前的工艺流程,就能明白这个工艺带来了多大的好处。

    炼钢炉出来的钢水,先要浇铸成钢锭,钢锭的模样很像冰棍,一头大一头小,因为它面临和冰棍一样的问题:两头一般大的话,凝固以后就拿不出来了,同样的问题,解决方法自然容易雷同。

    这样的形状,成材轧机吃不进去,需要专门的初轧机开坯,把钢锭轧成轧钢机需要的尺寸合适的钢坯,钢坯和钢锭最大的区别,就是两头一般齐,而且截面尺寸和长度也正好符合要求,而钢锭不仅两头不一样大,而且要短胖一点,因为开坯的时候截面积会缩小,长度自然就会延长了。

    都是轧钢机,但初轧机有点不一样,它要能够把钢锭的小头咬住拖进去,还要能够让大头通过,而且开坯不仅要把厚度轧成首尾一样,宽度也一样要首尾一致,所以需要边轧边做九十度翻转,需要附加一个机构,这活儿人可干不动,一个钢锭好几吨呢。

    初轧开坯就成了一个独立工艺,在炼钢厂和轧钢厂之间,需要建一个初轧厂或者初轧车间,多出一道手续。

    这道工序很耗能。

    首先,初轧机个头比一般轧钢机大,它本身就耗能;其次,钢锭在炼钢厂浇铸出来,辗转送到初轧厂,已经冷透了,需要重新加热到红得发亮,才轧得动,这又要耗能;第三,出炉钢水的杂质含量当然是达标的,但在铸锭后慢慢凝固的时间里,重的杂质会下沉,轻的会上浮,两头的杂质含量就会超标,开坯以后得要切掉,再切成合适的块送回炼钢厂去重新入炉冶炼,这个能耗就更大了,也更冤。

    如果能够改铸锭为铸坯,直接浇铸成能够送进成材轧机的钢坯,就可以取消初轧机和配套的加热炉,省掉很多能耗,我不说省掉了多少投资,和初轧机相比,连铸机的投资不见得少。

    如果还能够连续浇铸,把几炉甚至更多炉钢浇铸成一个长坯条,再按尺寸切断,这样就是几炉钢一对头尾,而不是每炉钢有几对头尾,损耗减少了几十倍,这就把切头切尾回炉冶炼的能耗省掉了绝大部分。

    想要能够连续浇铸钢坯,而不是一炉一炉地铸钢锭,这就是对连铸工艺的需求,所以连铸的全称应该是连续铸坯,有人说成连续铸锭,有教科书说成连续铸钢,我认为都不对,铸钢这个词有约定俗成的含义,做名词指的是铸造用钢,做动词指的是生产铸钢件的过程。

    一个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有需求,没有需求的工艺技术永远不会出现,这和日用品不同,日用品可以先做出来再用商业宣传去制造需求,工程师们对待工艺技术的判断很现实,不会听你商业手段的忽悠;二是先决技术条件具备,它会限制一个工艺技术出现的时机,比如很多现代工艺放在古代就不可能出现;第三就是要有人把点子想出来,这通常是个人的贡献,而且要碰运气。

    对连铸工艺的需求,可以说从现代炼钢工艺成熟就有了,而连铸工艺对自动控制有起码的要求,这个先决条件差不多就是三四十年代开始具备的,所以我觉得,想点子的人好像还真不缺,但反过来一想,在国内为什么出现得那么晚?

    好吧,对连铸工艺的需求知道了,它的基本原理就不用讲了,要讲的就是工艺原理了,就是那一个个有意思的点子。

    要不要边听我聊,边自己也想想点子?那样更有意思哈。

    第一个要解决的,是两头一般大的钢坯,怎么从模具里拿出来?

    解决这个问题的点子既巧妙又简单:让模具不停地上下耸动,不给钢坯和模具粘在一起的机会,搞定。

    这对模具肯定有新要求:内壁要光滑,需要精加工,材质肯定得是金属,还不能是钢,钢和钢水的亲和力太高,容易粘住,用的是铜。

    铜的熔点比钢铁还低,所以要通水冷却,模具壁要做成中空的,内有冷却水道。

    这样的模具在中文里换了名称,叫结晶器,英文名好像没换,还叫摸得儿。

    结晶器冷却不仅是保护了结晶器,还会让钢水加速冷却凝固。

    结晶器的上下耸动,称为结晶器振动,这个技术就解决了两头一般大小的钢坯怎么拿出来的问题。

    然后就是怎么做到连续浇铸的问题了,方法是唯一的,不用想,让钢水从上面浇进去,钢坯从下面慢慢拉出来,不就连续了?

    这下结晶器就不是直筒杯子,而是一段直管子了,没了底子,钢水浇进去不漏吗?

    方法仍然是唯一的,用个塞子堵住就行,等最先的钢水慢慢开始凝固,形成了一层固体的外壳,就可以慢慢往下拉了,要慢慢拉,让后面的钢水来得及凝固成壳,继续堵住结晶器下口,始终不会漏。

    现在才需要想点子了:塞子往下拉的动力怎么来?塞子又怎么把钢坯头部咬住往下拉?

    这个塞子需要有一段尾巴,用几对夹辊夹住,利用摩擦力往上顶和往下拉,因为是钢对钢的摩擦力,所以要几对夹辊才够,用液压机构把塞子的尾巴夹紧,以增加摩擦力,第一个问题就搞定了。

    要想钢坯跟着塞子走,塞子的头部就不能是平的,要做成能够和钢坯头部互相咬住的形状,还要能够比较容易的脱离开,脱离的时候当然不能是拉开,得是错开,能够达到这两个要求的形状不止一种,比如燕尾槽就可以,好吧,第二个问题也解决了。

    这个塞子连同尾巴称为引锭杆,是的,叫引锭杆,不是引坯杆,看来大家并不怎么在意钢锭钢坯的差别哈,或许是引坯杆读着不上口。

    那几对夹辊整体叫做拉坯机,又不叫拉锭机了哈,瞧这名称乱的。

    等引锭杆离开拉坯机后,拉坯机就得直接夹住钢坯往下拉了,这个时候钢坯就得冷过心了,整个断面都要凝固成固体,不能是溏心蛋,这就意味着拉坯机要离开结晶器一段距离,好让钢坯有时间冷却,而且还要往钢坯表面喷水,这叫做二次冷却水,简称二冷水,以别于结晶器冷却水,这段距离叫做二冷段。

    拉坯机后面就可以布置切断设备了,小钢坯可以用飞剪切,大的方坯或者板坯,就要用火焰切割机切了。

    为什么叫飞剪,因为钢坯一直在运动呀,虽然很慢,每秒几个厘米的速度吧,也不能停下来等你切呀,所以剪刃得跟着跑才行,说法很夸张,叫做飞剪,其实该叫移动剪,有液压飞剪和机械飞剪。

    至于火焰切割机,做成移动小车,直接用抱钳把钢坯抱住,被动跟着钢坯一起前进,慢慢切就行了,切完之后用自身动力回到原处。

    钢坯是有长度标准的,所以需要定尺寸切断,要有一个定尺长度测量设备,一般是一个摩擦轮怼在钢坯表面,通过检测摩擦轮转了多少圈加多少度,乘以摩擦轮的周长就可以了,定尺长度一到,就启动切断设备,所以切断时间必须小于最短定尺时间,保证切断设备有待命时间。

    切割机下面要留出最长钢坯的长度,而且还要用一个设备把钢坯接住,切断的钢坯总不能自由落体往下砸吧?这个接坯设备也需要跟着钢坯跑,最后还要把钢坯放平,方便顺着辊道送走,它叫做翻钢斗。

    还需要布置一个设备,好把引锭杆脱开,存放起来下次用。

    这是最初的连铸机设计方案,上面是教科书上找到的示意图,图没啥问题,人家还用虚线表示了翻钢斗怎么把钢坯放到辊道上的,只有几个地方我要说明一下:

    图中编号1叫钢水罐,其实我们都称为钢包,就是一个罐子,用来在出钢时接钢水的,罐子两边有耳朵,方便天车吊运。

    钢包不是一直用天车提着往下浇的,那天车没法干别的了,所以还有一个钢包台,钢包放在台上慢慢浇,通常有两个钢包位置,一个浇灌一个等着,然后台子旋转把等着的钢包转到浇铸位置,所以通常叫做回转台,图中没有画。

    编号2叫做中间罐,我们习惯叫中间包,相当于一个漏斗,放在中间包小车上,浇铸时开到结晶器上方,让漏斗嘴对准结晶器,不浇铸时离开,方便维护结晶器上口,漏斗的嘴有调节钢水流量的装置,因为温度太高,这个装置结构很简单,图中画的是一个塞棒,塞棒往下顶就会减小流量,也有用插板的。

    中间包才是直接浇铸的设备,钢包是为中间包补充钢水的。

    编号3是结晶器,没有画出结晶器振动装置。

    编号4是二冷水装置,图中指向的却是二冷段夹辊,这些夹辊没有动力,只是帮助稳住钢坯壳,免得鼓肚的,真正的二冷水装置是一些可调节水量的喷头。

    编号5和6不用说了,图下面有说明,编号7是切割设备,看着应该是火焰切割机,编号89也不用讲了。

    图中没有画出定尺测量装置和引锭杆脱头装置。

    这个方案叫做立式连铸机,浇铸效果很好,钢坯保持形状凝固,对内部结晶有好处,但有一个大问题:它太高了,整个连铸机得有几十米高,差不多十来层楼了。

    那么炼钢炉放多高?放地面?那就得把钢水包往上拎十多层楼,放上面去?那么炼钢原料还是得拎到十多层楼高度去,多麻烦呀。

    怎么办?又需要想点子了。

    一个办法是直接让整个连铸生产线躺平,钢水从结晶器的前端浇进去,钢坯从后端拉出来,这个从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哈。

    上图是水平连铸机的示意图,中间包是歪嘴的,从侧面往结晶器里灌,然后也是二冷段,拉坯机(图中误写成拉矫机了,这里不需要矫直功能),定尺切割(只画出了测量部分,没有表示切割部分),以及输送辊道,还是没有表示引锭杆脱头装置。

    图中编号4、57是三个电磁搅拌装置,因为这样一来,杂质不往两头集中了,往钢坯的上下两个方向集中,这就不好了,所以需要不停地搅拌,又不可能伸进钢坯里搅,只能利用电磁涡流效应了。

    即使这样,水平连铸机也不适合浇铸大截面的钢坯,它和立式连铸机一样,钢坯保持原状完成浇铸,效果比较好,所以一般用来浇铸高品质合金钢的小截面钢坯。

    虽然水平连铸机代替立式连铸机的点子最容易想到,但实际出现有点晚,主要就是中间包到结晶器的密封问题,花了许多年才搞定,这个不细讲了,因为我也讲不太清楚。

    实际上立式和水平连铸机我都没见过,前者太老,后者太少,但一直知道,也见过比较详细的图纸。

    水平连铸机适用范围有点窄,有什么别的办法克服立式连铸机高度太高的缺点?

    想到的点子也简单,先掰弯,再掰直。

    从结晶器下口出来的钢坯,就一个壳,里边还是钢水,软的,只要二冷段的夹送辊道摆成圆弧形,直接就掰弯了,到了拉坯机,液心是没有了,还是火红的,能够掰得动,前面的夹辊弧形排列,后面的夹辊直线排列,一下子就掰直了。

    这下子拉坯机就有了矫直功能,改名拉坯矫直机,简称拉矫机,只有先掰弯再掰直思路的连铸机有拉矫机,立式和水平连铸机都是单纯的拉坯机。

    这样的连铸机叫做弧形连铸机,从使用比例看是绝对主流。

    上图是弧形连铸机的示意图,图中也没有表示回转台、引锭杆脱头以及定尺测量设备,切断设备是飞剪。

    引锭杆现在不能做成'杆’了,要做成链条形状,可以弯,平时是放在输出辊道旁边的,需要开浇的时候用推送机构推到输出辊道上,辊道倒转让引锭杆进入拉矫机,这时拉矫机不仅要倒转,还要依次提起夹辊让过引锭杆头部,然后再压回来,就这样把引锭杆头部一直送到结晶器下口塞住,就可以准备开浇了,夹辊避让的目的是避免自身受损。

    上图是一个引锭杆的设计图,不是示意图,连尺寸都有了,不该出现在教科书里的,难不成引锭杆都是这个尺寸?肯定是从设计图里抄来的,连简单改一下都懒得做。

    从输送辊道送出的钢坯,也可以热送轧钢厂,只不过已经不是红得发亮的了,能够剩下几百度温度,在加热炉里可以节省部分能源。

    连铸机有许多需要自动控制的地方,我只重点讲一个,二冷段的冷却水流量,因为钢坯到达拉矫机第一对夹辊处时,内部一定不能再有液心,不然就会被挤瘪了,但又不能太冷,不仅掰直困难,而且容易产生内部裂口,所以二冷段有多个温度检测,二冷水也分段调节流量,以保证整个二冷段的降温曲线稳定而准确。

    下一次讲轧钢工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