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姓涡的一家子(下)

 自在3333 2023-05-11 发布于四川

    继续聊涡喷,主要想聊聊涡轮发动机制造技术,凭什么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水平。

    到了飞行速度可以和音速相比以后,进一步提高速度就必须要放弃螺旋桨推进而选择喷气式推进,这是之前的分析结论。

    作为要反复使用的,对续航能力和有效载重都有要求的飞机,不能选择燃料喷气方式的火箭,而是要选择空气喷气方式,这也分析过了。

    这里燃料燃烧是为了加热空气,让空气急剧膨胀来喷气,不是把自己喷出去,因此就离不开空气的参与,必须不断向燃烧室补充空气。

    不提难以自行起飞的冲压发动机,补充空气的方式是唯一的:压缩空气达到高于燃烧室的压力,强制把空气灌进去,因此压气机是少不了的配置。

    而为了给压气机提供动力,涡轮也少不了,所以空气喷气发动机必然有三大部分:燃烧室、压气机、涡轮。

    实际上有五部分:进气口、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喷气口,其中进气口和喷气口在讨论原理时不太重要,实际设计时就有许多因素要仔细考虑,基本组成就这么多了,看上去很简单。

    工业中的空气压缩机通常是活塞式的,压缩比很高,但质量流量很低,不能满足喷气式发动机的要求,那么主要的参考对象就剩下两种风机了,离心式鼓风机和轴流式风机。

    电风扇就是轴流式风机,风顺着轴的方向从后往前吹,以前理发师傅用的老式电吹风是离心风机,核心是一个叶轮,转起来把空气从中心向四周甩,从中心进气,在四周用蜗壳收集起来吹出去。

    离心式风机比轴流式风机压缩比大一些,但流量小一些,为喷气式发动机选择压气机,更容易想到离心式,我们需要足够的压缩比,让压缩后的空气压强高于燃烧室的压强。

    除开试飞没有成功的德国he 178飞机,第一台真正上天的喷气式发动机是英国人弗兰克.惠特尔发明的,是离心式压气机,1930年就取得了发明专利,1941年才上天,但后来没有下文了。

    因为离心式的压缩比还是不够,差得远,而离心式风机的多级串联很麻烦,每一级出风在外围,下一级的进风却在中心,另外,流量不大也是个缺点。

    轴流式的级联就简单多了,它前面进风后面出风,下一级直接加在后面就可以了,每一级压缩比很小,多级串联以后就不小了,而它质量流量大更是一个大优点。

    第一台量产的轴流式涡喷,是德国人发明的,装备在喷气式战斗机Me 262上,1935年预研,1942年首飞成功,1943年投产,1944年量产服役,先后生产过一千多架,取得了击落对手五百多架,自损一百多架的战绩,之后的所有涡喷发动机,压气机都是轴流式。

    其实表现并不算惊艳,最大飞行时速870公里,比当时的螺旋桨飞机快一两百公里而已,续航能力仅一千公里。

    因为一开始的涡喷发动机推力不足,早期的喷气式飞机都没有超音速的,并没有一上来就独霸天空的表现。

    按基本原理造出涡喷发动机真心不是太难,要造得好,达到很高的推力以及推重比(推力/发动机自重)才真正很难。

    真正要讨论怎么把涡喷做好,我就是外行了,也只能从外行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既然涉及压强问题,我找到一个简图,图中上部是一个涡喷发动机的半剖视示意图,只画出发动机轴线之上的半边,它的压气机分低压压气机和高压压气机两段,每段都是多级的,由两个涡轮分别带动。

    图中1处的压强带有一点冲压效应,比大气压略高,2处的压强略低点,是压气机进口有吸力的原因,如果是在地面,1处的压强也会明显低于大气压,所以发动机点火后,前方是不能站人的,会被吸进去。

    p2B是低压压气机提升后的压强,p3是高压压气机出口的压强,也是发动机里的最高压强。

    燃烧室截面比高压压气机出口截面大很多(图中不明显,后面有一个比例更实际的简图可以看出来),如果没有喷油燃烧,压缩后的空气会自然膨胀,p4应该大幅度降低,因为喷油燃烧的高温,让膨胀后的空气仍然形成高压,才使得p4只是略低于p3

    这里也看出,p3限制了喷油量,p3不够高就不能喷太多油进去,不然p4会高于p3,空气就进不去燃烧室了,会发生喘振甚至闷熄火。

    p4Bp5是高低压两级涡轮衰减后的压强,相当一部分压强用来产生动力驱动压气机了,而压强的衰减代表空气会进一步膨胀,体积增大导致流速大幅度提升,到p9压强比外部仍然大很多,是气流能够冲开外部空气喷射出去所必须的。

    大致捋一下,喷气动力是来自喷油燃烧导致的空气膨胀,在相同质量流量下形成很大的体积流量,产生高流速形成推力,而压气机压缩产生的压强是限制喷油量的关键。

    推力的另一个要素即质量流量,由p3-p4决定,差压越大,质量流速越大,这是自然平衡的,如果供油量增加,p4提升会减小差压,质量流量减小,但涡轮获得的动力却会增加转速提升p3,重新找回平衡,推力也提升了。

    但可以看出,供油量不能猛然增加,否则导致p4瞬间超过p3就完蛋了,这影响到发动机在推力上的机动性,转子转动惯量越小,供油量提高时涡轮加速越快,就允许更快地提高供油量,推力提升也越快。

    涡轮转速是有极限的,一方面随着供油量增加,喷气温度上升,涡轮工作温度也跟随提升,会降低涡轮材料的力学性能,另一方面,供油量增加的结果是涡轮加速,压气机动力增加,涡轮所承受的扭力、离心力以及气体冲击力都一起增加,受力情况更严峻。

    一方面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另一方面受力情况恶化,那就必然存在一个极限,超过这个极限,涡轮就承受不住了。

    所以,一台涡喷发动机由压气机和涡轮构成的转子,有一个最高转速,这个转速下,对应于一个最高的压缩比,和一个最高供油量,导致空气质量流量和流速都受到限制,会存在一个最大推力。

    简单说就是,涡轮允许的最高转速,限制了发动机的最大推力。

    从上面的分析,改进涡喷发动机性能的方向也就找到了:第一,增加涡轮极限转速,直接提升最大推力;第二,提高压气机效率,在相同转速下有更高的压缩比,能允许更高的供油量,也增加推力,第三,减小转子的转动惯量,提升发动机动力的机动性,最后,是减轻发动机总重,提高推重比。

    涡轮叶片做成空心,能降低重量和转动惯量,还能减小离心力,精心设计叶片数量、截面形状以及安装角度等等,能够提高效率和减小气体冲击力,利用空心叶片构成风冷回路,能降低涡轮工作温度。

    选择强度更高的材料,尤其是高温下强度更高的材料,不仅能够允许更高的转速,也允许进一步把叶片等零件做薄,进一步降低总量和转动惯量。

    从制造角度,把叶片截面形状做得和设计形状尽可能一致,接口焊接要结实,要打磨得够光滑,装配时,则要保证精度和结构强度。

    所有这些努力,能够让涡轮极限转速提升,也能够在相同转速下为压气机提供更大动力。

    压气机叶片仍然是空心的,每一级叶片数量、截面形状和安装角度都需要精心设计,还有各级之间的配合,都同样是对设计师的考验,某种意义上说,压气机在设计上的讲究,甚至比涡轮更复杂。

    材料方面力学性能仍然很重要,材料越强,叶片可以做得越薄,转子总重和转动惯量都会降低。

    但材料越好,叶片做得越薄,加工、焊接、打磨和装配就越难,制造难度一点不低。

    设计方面考验的是发动机设计师的理论水平和思路,材料方面考验的是国家材料工业的水平,制造方面也会考验到国家的工业实力,虽然不是所有方面的工业实力。

    我们早就能够完全独立自主的制造涡喷发动机了,但把涡喷发动机做得好上加好,那就难了,直到现在,我们的发动机技术仍然和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也许就差那么一点,但要赶上去也不容易。

   关于涡喷发动机就讲这么多了,再多就讲不出来了,下面是一个涡喷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双转子的,两个涡轮两个压气机,没有表示进气口,算作机身部分去了。

    涡喷发动机既是发动机,也是推进器,二合一的,提高推力需要增加供油量,推力越大,喷气温度和压强越高,浪费的热能和压缩能也就越大,所以涡喷发动机的效率很低,相同的载油量续航能力上不去,增加载油量,飞机重量增加,速度又上不去了,用在民用领域就更不合算了,经济效益很差。

    这是一个死结,只有改进推进原理才可能改善。

    思路就是把推进器功能和发动机功能分开,至少是部分分开,不完全利用高温喷气产生推力,而是利用涡轮输出部分动力,另外产生部分推力,减少热能和压缩能的浪费。

    比如增加一个自由涡轮,把喷气动力截留一部分,带动一个风扇来形成冷空气喷气的思路。

    自由涡轮的意思是与压气机无关,不影响发动机工作,另作他用。

    所谓风扇,就是一个轴流风机,直径比螺旋桨小很多,而且外面套上外壳形成涵道,产生一定的冲压效应,降低空气进入风扇的流速,这样就能避开音障现象,仍然可以实现高速飞行,它很像一个放大尺寸的轴流式压气机。

    这样的发动机叫做涡轮风扇发动机,简称涡扇发动机。

    带动风扇的涡轮会降低喷气压强和温度,浪费降低了,但喷气速度也降低了,因此会降低喷气动力,但风扇有更大的质量流速,产生的推力不仅能弥补,还有很大富裕,发动机总推力提高不少,但燃油消耗量不变,增加的自重也不大,燃料利用效率和发动机推重比都提高了。

    涡扇发动机的理论研究开始得很早,1943年在德国就有了样机,但没能上天,原因是制造难度太大,缺陷很多,后来多个国家在五十年代先后开始研发,其中英国研发的涡扇发动机在1953年第一个上天,而各国的涡扇发动机真正走向实用,基本都是在六十年代了,而且是用在民用客机上的。

    民用型涡扇发动机风扇部分直径比较大,导致整个发动机直径增加很多,变成了胖子,放不进战斗机的肚子里去。

    下图是这种涡扇发动机的简图,风扇部分有点像一个套了外壳的小号螺旋桨。

    专为战斗机研发的涡扇发动机,需要考虑瘦身问题,风扇直径小很多,因此效率和推力提升的程度也就小一些,风扇外壳减小了,意味着冷空气经过的涵道和核心机的空气通道相比不大了,所以称为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另外,战斗机的发动机在机身部位,不在机翼下挂着,所以不方便在风扇之后马上排气,而是要和核心机的高温气流混合以后再喷出,当然也可以分开排,末端隔离一下就可以。

    小涵道比加混合排气,是军用型涡扇发动机的特点,它的效率和推重比不如民用型,但比涡喷发动机还是改善很大,不论是推力、效率还是推重比都有提高,关键是它仍然可以装进战斗机里去。

    下图是这种涡扇发动机的简图。

    涡扇发动机仍然属于喷气式推进,发动机和推进器功能仍然没有真正分开,效率也仍然不算高。

    对于不太要求高速度,但对续航能力和经济性要求很高的飞机,比如运输机,能不能换回螺旋桨推进方式呢?

    当然可以了,用一个自由涡轮带动螺旋桨就是了,它叫做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简称涡桨发动机,下面就是涡桨发动机的简图。

    涡桨发动机效率比涡扇发动机又要高很多,更节油,和所有螺旋桨飞机一样,飞不快,时速大约在七百五十公里以下。

    和活塞式发动机相比,涡桨发动机最大优点是推重比高,同等推力下自重很轻,对于运输机而言这个优势太大了。

    因为进气存在冲压作用,对高空稀薄空气的耐受能力比活塞式发动机强很多,可以飞得更高,论效率的话,高速下,即在时速450公里以上时,也要比活塞式发动机高,这些也都是优势。

    但在低空低速下使用,活塞式发动机效率就更高些,如果设计时速低于450公里,活塞式发动机就更适合,所以现在还有一些小型私人飞机采用活塞式发动机。

    既然可以带动螺旋桨,当然也可以通过自由涡轮的轴输出功率,带动别的东西,这样的发动机称为涡轮轴发动机,简称涡轴发动机,如下图所示。

    涡轴发动机可以带动旋翼,作为直升飞机的发动机,还可以带动发电机,组成燃气涡轮发电机组,效率当然不如柴油发电机组,但相同发电量下重量轻很多,在一些特殊场合很有用。

    涡轮发动机家族还有一个成员,即涡轮桨扇发动机,简称桨扇发动机,如下图所示,两个自由涡轮在发动机后端带动一对桨扇,彼此旋向相反,桨扇看上去像缩小版的螺旋桨,或者说是放大版的风扇。

    桨扇发动机允许飞机飞得比螺旋桨飞机快,能够达到时速900公里甚至1000公里,和民航客机差不多了,但效率却比涡扇发动机高,很好奇为什么没在客机中推广开。

    最后聊几句军用无人机的发动机,这是一种微型涡喷或者涡扇发动机,因为尺寸缩小,压气机叶片要在更高转速下才能有效工作,所以这种微型发动机的转速要提高很多,从每分钟不到两万转,要提高到每分钟五万转上下,因为涡轮直径也缩小了,受力情况没有严重恶化,主要难点应该在高速轴承上,这是个人理解,不知道对不对。

    涡轮发动机增加尺寸,压气机叶片会遇到音障问题,所以做大有困难,需要更大推力只能增加发动机数量,双发四发甚至八发,缩小尺寸就需要增加转速,又会遇到高速轴承等问题,要做小也不容易,要做个钢笔大小的涡喷出来,至少目前是门也没有。

    姓涡的这一家子就介绍到这里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