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赓划归林彪指挥,连续3次反对林彪命令,毛主席处置真英明

 冬不拉拉 2023-05-11 发布于新疆

1949年7月,中央发出向华南、西南进军的指示。这两个地区沿海、沿边,为防止敌人逃出国境,中央制定了“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歼敌方针。

还有一个重要部署是将二野陈赓指挥的第4兵团调给林彪的四野指挥。两人都是解放军中的顶级将领,但陈赓的资历要更高一些。

陈赓是黄埔一期毕业,后来又被选派去苏联留学,南昌起义时就担任营长。只是运气不太好,生涯早期多次负伤,被迫离开军队,发展受到影响。

林彪则毕业于黄埔四期,南昌起义时只是连长,上了井冈山后才有快速发展。解放战争期间已经是指挥百万大军的四野统帅,级别比陈赓更高。

对此,有人担心陈赓不能配合林彪指挥。生性豁达的陈赓曾对部下说:“我们4兵团的老底子是鄂豫皖的红四方面军,四野的老底子是中央苏区的一方面军,就部队讲他们是老大哥,要尊重他们。”

话虽如此,但名将之所以能成为名将,就是善于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并敢于决断,所以两人在布置战术时难免会出现不同意见。

按说陈赓作为下级应该服从林彪的指挥,但陈赓是个党性和原则性都很强的人,他认为战术不合整个战局利益时,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他与林彪的合作时,就接连提出了三次反对意见:

Image

陈赓

进湖南还是南下广东?

7月间,林彪决定在长沙、衡阳地区与白崇禧决战,打一场“新的百团大战”,将其消灭在湖南境内。为此,他电令在南昌的4兵团进军衡阳、株洲一线,侧击敌人。

大概是北方战士进入南方后水土不服,四野自天津战役之后便没有取得像样的成绩。反倒是兵力更少的二野渡江后动作很快,毛主席明确指出,希望四野向二野学习。

可以想象,林彪心头是憋了一口闷气的,这也是他想快速抓住白崇禧决战的原因。

陈赓收到电令时正在南京二野司令部开会,由兵团副司令员郭天民组织干部开会研究,大家都认为不应该去湖南:

其一,白崇禧号称“小诸葛”自然不是草包,用兵非常狡诈。陈赓曾与他交手,深知这一点。在此之前,白崇禧放弃武汉、南昌大片地盘,一有点风吹草动就快速回缩,他会不会在湖南与解放军决战还是个未知数。

其二,假设4兵团出击衡阳、株洲一线,白崇禧后撤,就只能踩到他的尾巴。不但不能取得什么战果,还会对下一步围歼白崇禧集团造成更大的困难。要对付狡猾的白崇禧,只能采取“大迂回、大包围”战略。

陈赓致电中央并李彪、刘邓提出,4兵团应该南下广东,切断白崇禧集团南逃的退路。这也符合中央提出的“大迂回、大包围”方针。

不料林彪决心很大,不等中央复电便拒绝了陈赓的提议,复电:“我决心已定,立即执行!”

就在陈赓进退两难之际,毛主席比较了两个方案,更加认同陈赓的方案。他认为白崇禧集团在湖南与解放军决战的可能性不大,更可能退回广西老巢。这样的话,4兵团进湖南意义就不大,应该南下广东。

Image

剧照

林彪同意了毛主席的意见,提出4兵团和15兵团应该立即向广东出动,这对陈赓来说又是一个难题。

当时正值酷暑,气候湿热,部队中很多北方士兵无法适应,纷纷病倒,非战斗减员很多。这一点,四野的情况也很严重。

陈赓见到邓华时,问他部队情况如何。邓华表示现在部队实际上无法作战,每天几千人几千人的生病。

所以,陈赓认为以目前的状态不宜立即出动,应当等三伏天之后。他立即打电报给中央军委及林彪,中央同意了陈赓的意见。

此后,陈赓亲自主持开展人马健康运动,病员得到及时救治,发病率大大减少。部队经过休整后于9月下旬南下,一举攻破粤北重镇韶关,打开了广东的门户。

期间湖南战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8月5日,程潜、陈明仁等人在长沙发动起义。白崇禧将兵力收缩到衡宝公路一线,并与部下讨论是否要撤回广西。

这说明毛主席和陈赓的判断是正确的。

Image

林彪

南下广州还是西进桂柳?

攻占韶关后,4兵团和15兵团分左右两路快速向广州进军,敌军纷纷败退,解放广州指日可待。

而湖南方面,四野发动衡宝战役,重创桂系主力第七军。桂系元气大伤,但白崇禧跑得很快,指挥部队退至湘桂边境,马上进行了整补,兵力恢复到18万。

桂军擅长山地作战,勇敢而顽强,实力仍不可小觑。所以,林彪致电中央及陈赓,要求4兵团停止向广州追击,并且向西平行入桂,与4野一道围歼桂系残部。

这一次中央同意了林彪的建议,不过在复电中有“相机夺取广州”的指示,这也就意味着陈赓可以根据前线实际情况做出安排,不一定非要入桂。

林彪对此不满,再次致电中央提出应先解决广西之敌,再对付广东之敌。如果拿下广州,广东之敌可能退入广西,增加作战难度。4兵团应该立即进广西,留15兵团两个军监视广东之敌。

陈赓通过地下渠道得到敌军情报,广东敌军并没有退入广西的计划(事后验证情报为真),而是打算在广州外围抵抗一阵,再退入海南。4兵团正处于高速追击中,应该继续南下攻打广州。

其一、 4兵团与桂林、柳州直线距离为1300余里,按推进时间计算不如就近调四野其他部队。相反如果4兵团调头需要时间重新集结部队动员,不仅不能快速解放广州,也有可能赶不上广西的战事。

其二、广州是南中国的门户,美国通过这里运输军援。而且国民党已经迁都广州,解放广州不仅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有重大意义。此时广州的敌军已经增加了胡琏兵团,单以15兵团进攻,时间势必延长。

Image

尽管陈赓对自己的观点很有把握,但这一次与上一次情况不一样,中央已经同意了林彪的意见,如果自己再反对是否会干扰最高统帅的决心?

陈赓反复思考,他认为毛主席指挥作战向来博采众长,很重视前线的实际情况。通过电文下达命令时,结尾总会加上一句“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留给前线指挥官很大机动空间。

陈赓以对部队负责任的态度召开兵团党委会议研究,大家一致同意进军广州。随后他又与叶剑英、方方、邓华等领导商量,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他以委婉的态度再次向中央提出意见,开头便表示赞成四野在湘桂边境歼灭白崇禧主力的方针。接着陈述了前线的实际情况,提出进军广州。

最后还诚恳地说:“也许这是偏重局部的看法,你们从全局打算认为必要,命令一到,我们坚决执行。”

这一次林彪的态度相对平缓,他强调了暂时不夺取广州的主张,但也认为陈赓的方案值得考虑。

毛主席在全面研究了两广及云贵的形势后,认为陈赓的方案更符合实际,同意陈赓和邓华兵团执行攻打广州方案。

林彪复电毛主席:“所考虑的诸点甚为正确。”也同意了陈赓的方案。

随后陈赓、邓华两兵团向广州急速前进,于10月14日解放了广州。不过余汉谋集团见势不妙,仓皇南逃。陈赓及时调整策略,下令主力不进广州城,继续向西南方向追击,扩大战果。

不料林彪再次来电,要求停止追击,以配合广西方面的作战。陈赓认为如果不追,敌军就要逃到海南岛,将来解放海南岛的难度会更大。

情况紧急,他决定先斩后奏,下令部队继续追击。第二天,毛主席也发来电令,认为应该继续追击。

陈赓接到电报后非常高兴,下令全速追击。经过10昼夜的急行军,解放军终于将余汉谋集团包围在阳江一带,经过两天激战,歼敌4万余人。

广东作战不仅摧毁了敌人最后的巢穴,也切断了美国援助国民党的海上通道。这更是执行毛主席“大迂回、大包围”的第一个胜利。

看到战果,林彪发来对4兵团的嘉奖电

Image

先解决鲁道源兵团还是张淦兵团?

广东解放之后,白崇禧意识到,单凭一己之力,绝对守不住广西。留给他的只有两条路,一是西进云贵,与胡宗南集团会合。二是夺取雷州半岛,南逃海南岛。

西进云贵其实也只是慢性自杀,最优方案还是夺取雷州半岛,出海南。狡猾的白崇禧当然不会直接攻打雷州半岛,而是制定了一个佯攻计划。

他命令鲁道源兵团在岑溪县以东地区大规模佯动,做突围状,以吸引四野主力。同时命令主力张淦兵团在博白、玉林一线集结,准备向南猛攻夺取雷州半岛。

敏锐的林彪很快发现了鲁道源兵团的动向,他在白崇禧的对决中,对手总是飘忽不定,除衡宝战役阴差阳错歼灭其王牌外,就很难再洞悉其主力动向。

好不容易发现鲁道源兵团有大动作,林彪自然很兴奋,他立即电令陈赓,要其留一个师在廉江阻击南下敌人,以主力北上与四野一起围歼鲁道源兵团。

陈赓接电后大吃一惊,当即复电表示反对,并建议先歼灭张淦兵团再围歼鲁道源兵团。理由有三:

其一、廉江只留一个师,万一敌张淦兵团南下,将被三面包围,有被突破的危险。

其二、如果敌人是以牺牲鲁道源兵团为代价,换取主力从北海出海,就会错失歼敌主力的机会。

其三、从现位置转入新位置,需要3日行程,是否会贻误战机?

Image

剧照

陈赓的态度仍然很陈恳,电文结尾说:“各军正待命出击,准备随时执行第四野战军的命令。”

不料陈赓的建议又被拒绝,幸好雄才大略的毛主席再次显示了他的英明。他认为陈赓所率的4个军,除一个军北上外,主力不要进入广西,而在雷州半岛布防。

第二天晚上,白崇禧果然发动了其“南线攻势”。张淦兵团向廉江、茂名、化县、信宜一带猛攻,同时在湛江的粤军残部也北上策应。

对此,陈赓早有准备。他认为逃命之敌必然有一股猛劲,但只要遭到打击又冲不过去时,就会很快溃败。敌军的“南线攻势”,正是我军歼敌的大好时机。

果然,敌军连续两天发动猛攻后,遭到我军重大杀伤。第三天,解放军全线发动反击。张淦兵团迅速向北海、钦州一带溃败,企图从这里出海。

白崇禧命令在广西的残部向钦州撤退,调来大量船只和军舰,并乘舰返回龙门港亲自布置总撤退。

此时林彪和陈赓都已洞察敌人的动向,分别向钦州方向追击。

白崇禧的十几艘船舰停在钦州湾海面上,漂了6天6夜,不停地用无线电呼叫地面上的部队,却始终没有任何回应。最终,白崇禧未能接出一兵一卒。

试想一下,假设陈赓兵团北上,雷州半岛防线薄弱,很有可能被敌军突破,届时桂系主力退入海南岛,以后解放海南的作战将会充满很大变数。

时间一拖,马上就会到朝鲜战争,美军第7舰队恐怕会直接干预。

Image

白崇禧

尾声:

陈赓划归四野指挥将近5个月,他本意并不想“顶撞”林彪,但从整个战局的利益出发,又不得不提出反对意见。他这种不唯上,只唯实,敢于坚持己见的精神令人敬佩。

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毛主席对局势的判断非常准确,他向来尊重前线指挥员的意见。对于林彪和陈赓两位爱将,他没有偏袒谁,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事实证明,他的决断极为英明。

如何看待陈赓与林彪的分歧呢?

第一,出现分歧是正常现象。

从中央到战区再到前线,虽然目标都是歼灭敌人,但各自的职责范围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实际情况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只能不断沟通,交换意见,才做出最符合实际的决断。

第二,上下级之间有不同意见也很常见。

解放军之所以被称为新式军队,就是讲民主,允许提出不同意见,并且善于采纳不同意见。这一点与国军恰恰相反,老蒋提出的作战部署,下属很少敢反对,即便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他也极少采纳。

在实际作战中,前线指挥员掌握的情况往往更及时、准确,也能更合理地做出决断。陈赓是解放军中顶尖的指挥员,必须承认,很多时候他的见解确实高人一等。如果他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那就与一般指挥员无异了。

第三,战争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指挥员在制定战术之前,不可能把敌人的情况全部弄清。在实际执行时往往会进行调整,一个高明的指挥员就在于能够及时掌握战场实际情况,着眼于战局的改变来制定更周密的计划,善于处置临时出现的新情况。

两广战役中,陈赓的应变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毛主席向来主张指挥员不要离前线太远,以便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对战术进行调整。所以,大多数时候,他支持陈赓的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