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代十国时期和五胡十六国时期哪个更黑暗?

 [南国风] 2023-05-11 发布于广东

五胡十六国是残暴+血腥,五代十国是黑暗+变态,在此略举数例:1、有机构有组织的人肉军粮加工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三:宣军掠人诣肆卖之,驱缚屠割如羊豕,讫无一声,积骸流血,满于坊市。资治通鉴·唐纪七十四:于是(孙儒)悉焚扬州庐舍,尽驱丁壮及妇女渡江,杀老弱以充食。新五代史·吴世家一:孙儒自逐行密,入广陵, 久之,亦不能守,乃焚其城。杀民老疾以饷军,驱其众渡江,号五十万,以攻行密。旧唐书·列传一百五十:贼(秦宗权)既乏食,啖人为储,军士四出,则盐尸而从。新唐书·列传一百五十:然(秦宗权)无霸王计,惟乱是恃,兵出未始转粮,指乡聚曰:“啖其人,可饱吾众。”官军追蹑,获盐尸数十车。资治通鉴·后梁纪二:刘守光围沧州久不下,执刘守文至城下示之,犹固守。城中食尽,民食堇泥,军士食人,驴马相啖尾。吕兗选男女羸弱者,饲以麹面而烹之,以给军食,谓之宰杀务。新五代史·杂传二十七:守文将吏孙鹤、吕兗等,立守文子延祚以距守光,守光围之百馀日,城中食尽,米斛直钱三万,人相杀而食,或食墐土,马相食其骏尾,兗等率城中饥民食以麹,号“宰务”,日杀以饷军。久之,延祚力穷,遂降。2、武人集团对人肉的嗜好新五代史·杂传三十五:(苌)从简好食人肉,所至多潜捕民间小儿以食。智囊·胆智部:赵思绾尝言:“食人胆至千,刚勇无敌。”每杀人,辄取酒吞其胆。太平广记·酷暴三:贼臣赵思绾自倡乱至败,凡食人肝六十六。无非面剖而脍之,至食欲尽,犹宛转叫呼。而戮者人亦一二万。资治通鉴·后汉纪三:赵思绾好食人肝,尝面剖而脍之。脍尽,人犹未死。又好以酒吞人胆,谓人曰:“吞此千枚,则胆无敌矣。”及长安城中食尽,取妇女、幼稚为军粮,日计数而给之。每犒军,辄屠数百人,如羊豕法。新五代史·杂传四十一:思绾城中食尽,杀人而食,每犒宴,杀人数百,庖宰一如羊豕。思绾取其胆以酒吞之,语其下曰:“食胆至千,则勇无敌矣!”宋史·列传九:西人有犯汉法者,(王)彦升不加刑,召僚属饮宴,引所犯以手捽断其耳,大嚼,卮酒下之。其人流血被体,股慄不敢动。前后啖者数人。西人畏之,不敢犯塞。宋史·列传十六:(李)处耘释所俘体肥者数十人,令左右分啖之,黥其少健者,令先入朗州。会暮,宿砦中,迟明,延钊大军继至。黥者先入城言,被擒者悉为大军所啖,朗人大惧,纵火焚城而溃。宋史·列传二百二十二:(王)继勋残暴愈甚,强市民家子女备给使,小不如意,即杀食之,而棺其骨弃野外……长寿寺僧广惠常与继勋同食人肉,令折其胫而斩之。九国志·高澧传:澧好使酒,嗜杀人而饮其血。日暮,必于宅前后掠行人而食之。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一:唐张茂昭为节镇,频吃人肉,及除统军,到京。班中有人问曰:闻尚书在镇好人肉,虚实?昭笑曰:人肉腥而且肕,争堪吃。3、人肉下贱不如猪狗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九:是冬,大雪,城中食尽,冻馁死者不可胜计,或卧未死,肉已为人所剐。市中卖人肉斤直钱百,犬肉值五百。新五代史·杂传二十八:梁军围之逾年,茂贞每战辄败,闭壁不敢出。城中薪食俱尽,自冬涉春,雨雪不止,民冻饿死者日以千数。米斗直钱七千,至烧人屎煮尸而食。父自食其子,人有争其肉者,曰:“此吾子也,汝安得而食之!”人肉斤直钱百,狗肉斤直钱五百。父甘食其子,而人肉贱于狗。新五代史·吴世家一:(杨)行密遂入扬州。是时,城中仓廪空虚,饥民相杀而食,其夫妇、父子自相牵, 就屠卖之,屠者刲剔如羊豕。4、欲当官者必先自宫资治通鉴·后周纪五:凡群臣有才能及进士状头或僧道可与谈者,皆先下蚕室,然后得进,亦有自宫以求进者,亦有免死而宫者,由是宦者近二万人。贵显用事之人,大抵皆宦者也,谓士人为门外人,不得预事,卒以此亡国。新五代史·南汉世家五:(刘)鋹尤愚,以谓群臣皆自有家室,顾子孙,不能尽忠,惟宦者亲近可任,遂委其政于宦者龚澄枢、陈延寿等,至其群臣有欲用者,皆阉然后用。十国春秋:以群臣自有家室,顾子孙不能尽忠,惟宦者亲近可任,至群臣欲进用者俱自阉,然后用。古今谭概·颜甲部:《纲目分注》记南汉宦官之横云:凡群臣有才能及进士状头,皆先下蚕室,然后得进,亦有自宫求进者。由是宦者近二万人,贵显用事,大抵此辈。编辑于 2022-09-03 14:37・IP 属地江西赞同 9816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菜头会飞 关注谢邀@知乎用户P5Qywo180 人赞同了该回答我个人感觉是五代十国。为什么呢?因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大规模吃人都发生在围城这种特殊情况下。也就是说五胡十六国时期只有失去其他食物来源,没有办法了再吃人。但是到了五代十国,“人”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食材。很多军人已经习惯没事吃吃人了。这个细想,难道不觉得很恐怖吗?北宋军平定后蜀后,一名低级军官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光天化日在成都把市民抓进军营吃掉;而这件事捅到赵匡胤这里,左右居然都在为军官求情,可见当时大家都觉得吃人很正常,怎么能因为吃饭的关系就斩杀自己这边一员猛将。另外,赵匡胤小舅子一生吃了一百多人。相比因为粮食短缺而大规模吃人,这种粮食充足的情况下就是想吃个人打打牙祭更恐怖。因为这意味着“人”已经成了常备食材。ps:我这里指的都是北方,南方相比之下要文明多了;北宋军进攻湖南就因为吃了几个战俘,直接把想在湖南占点便宜的广东佬南汉军吓崩溃了。编辑于 2022-05-23 10:50赞同 18026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庄周言人生顺利,这就是美丽世界,人生挫折,就是肮脏世界 关注19 人赞同了该回答当然是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存在时间没有五胡十六国久。而且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绝大部份地区多数时期都处于五代政权统治下,虽然战乱也不少,但跟五胡十六国时期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五代十国更多是几个政权和几个家族之间的混战。而五胡十六国是多民族多部落混战,精确到了部落单位的百年混战。五胡十六国存在的一百三十多年里,北方地区除了苻坚短暂统一了不到十年之外,其余时间都处于汉胡、诸胡之间异常血腥的争战中,无日不战。五代十国时期的内战相对于五胡十六国来说,战争烈度也小,五代时期很多战争只是为了讨价还价,彼此还给对方留条路,多数战争也集中在个别少数地区。并且五代时期英明之主在位时,还是能达到励精图治,并确保自己统治稳固时,国内大部分地区处于大致和平状态。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虽然分为多国,但南唐、吴越等国在多数时期内部和平时间,明显超过中央朝廷衰微,地方豪强割据,长期内乱的东晋。而五胡十六国时期,即便是雄主在位时期,也很难保持地方安定。五胡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更多依赖宗族,而不是制度建设、中央集权和皇权威严。五胡十六国时期地方将帅造反,很多时候纯粹就是一时兴起冲动,有时候即便皇帝并没有做出实际伤害其利益的行动,仅仅是自己觉得皇帝不信任自己,一个不开心就直接带着部落起兵造反。而五代时期,地方藩镇造反更多是因为中央朝廷率先削藩夺权,导致被削藩的地方将帅为了维护自己身家性命和根本利益,被迫造反。五代时期北方的政权更迭,除了梁晋争霸,其他的都是在唐末李氏父子建立的代北集团内部左手倒右手,甚至后来建立北宋的赵家也是出自代北集团。五代的政权更迭,胜利者往往只会对战败方首领及其家属还有少数亲信心腹,下死手,只诛首恶,不究随从。而五胡十六国时期胜利方夺取政权后,往往还要血洗对方所属的整个朝廷全部官僚人员整个部落整个宗族,甚至整个民族。这是五代跟五胡十六国不同的社会形态导致的,五代属于正常的封建王朝政权。而五胡十六国的胡人政权则比较原始,多依赖统治阶层所属的宗族部落维持,双方高度绑定,即便外敌攻杀了己方政权统治者,只要己方的宗族部落没有全部覆灭,往往会继续坚持抗敌。即便是暂时投降,也只不过是隐忍待发,随时寻找机会复仇。因此五胡十六国政权更迭,往往需要屠尽对方所依赖的社会基本盘,胜利方才能坐稳江山。唯一手软的符坚后来的下场无比凄惨。像五代冯道这种历经四朝十帝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最后还能善终的人。在五胡十六国最多也就只能经历一个政权,一个政权终结后像冯道这类前朝高官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肯定会被杀死。像五代职业武将刘词这种没有自己的地盘和部队班底作为筹码,又参加了众多知名战役,历经五朝,最后还能以节度使职位善终的人。如果他是生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没有自己的部落和豪强武装,纯靠当职业军人,他最多也就只能活到他任职的朝代灭亡,然后就会被下个朝代统治者处死。五代时期改朝换代所带来的战争烈度和血腥程度,还有波及范围远低于五胡十六国时期。而且五代十国时期,北方除了辽控制的幽云地区(注:契丹是在后唐灭亡后,才控制幽云的),北方其他地区并没有明显的民族矛盾。五代统治阶层要么是汉人,要么是高度汉化认同自己是汉人的汉化胡人后代(注:他们的祖先早在唐代就已经融入唐朝,高度汉化)。而五胡十六国时期,整个北方都被胡人占领统治。关中、河东、河北、河南这类真正的汉族中原腹地都有大量胡人部落盘踞,关中、河东、河北、河南内部的很多州县内部都是胡人占据人口优势。根据葛剑雄《中国人口通史》估计,十六国前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人口应该超过了400万人,也就是相当于当时北方人口的三分之一。到十六国中期,北方少数民族占据北方总人口的40%,其中关中和关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占据绝对优势。到了十六国末期南方东晋的刘裕打回关中的时候,关中人口里胡人的人口比例至少达到一半。五胡十六国时期,如果称呼某位胡人部落首领,通常会精确到某州某郡某族某部某氏首领谁谁谁。五胡政权也普遍保持着胡汉分治状态,胡人以部落状态跟汉人分开各自聚群生活,当时胡人中层和基层根本谈不上汉化。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随便一个州郡内部生活着数万部落单位的胡人牧民,一个州郡内同时存在多个不同民族的胡人部落,都是很普遍的现象,后赵攻占秦、雍两州后,为了充实关中人口,秦、雍两州境内的被后赵强制迁移的集木且部羌人、还有符氏家族统辖下的氐人就有数万户。而且这还只是当时北方地区羌人,氐人中的一部分。当时北方地区其他很多州郡也盘踞着不少其他部落的羌人,氐人。例如上郡也有氐、羌十余万人,由虚除权渠统率。而前赵时期关中地区的巴氐族(羌族的分支之一)人句渠知起兵反前赵时,麾下的羌、氐、巴、羯等部有三万余人跟随响应。五胡十六国时期,胡人在北方地区发展出了非常完善的部落组织,有的种田有的放牧,当时北方很多村落的居民都是胡人居多。而且现在很多人夸大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胡人政权的汉化程度,虽然五胡十六国时期很多胡人政权高层有着较深的汉化水平,但因为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比五代十国更加频繁。因此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很多北方政权普遍缺乏完善内部治理的时间,内部依然保留着以游牧部落为单位的部落制,并且官制也有明显的胡人色彩。统治者均有大单于之名。单于台属官有单于左右辅(汉赵、后燕)、左右贤王(前赵)、单于元辅(后赵)、单于辅相(前秦)、单于四辅(北燕)。五胡十六国时期除了符坚之外,其他胡人统治者鲜有实行民族融合政策的(注:准确的说是就算是想,也没机会),而符坚统一北方的太平时间实在太短。因此五胡十六国的大部分时期地方治理经营,基本等于没有,地方上纯粹就是地方豪强或者地方部落的军管自治状态,基本不存在什么文官体系。五代十国时期的内战,都是中央朝廷中央禁军和地方藩镇官府的官军之间互殴。而五胡十六国时期,左右战争局势的是地方各部落酋长首领,还有汉族豪强坞堡武装。因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的胡人,大都是活不下去,来的中原,纯粹是为了抢地盘抢资源生存,不是搞慈善,所以当时除了少数汉人豪强大族之外,多数底层汉人过的很惨。当然胡人底层过的也不怎么样。因为普遍缺乏安全感,因此五胡十六国时期也是汉族自发组建民间地方武装最兴盛的时期之一,当时不管是胡人还是汉人都是枕戈待旦,随时准备打仗。五胡十六国时期底层民众组建的民间武装乞活军,甚至左右了五胡政权中央朝廷的兴亡,这在五代十国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五胡十六国时期,一个政权内部有着自己地盘的高层将帅,往往跟自己地盘内的部落和豪强进行了利益绑定,甚至很多时候他辖区内的最大部落就是他的同族,再加上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皆兵。因此即便他在外兵败主力尽失后,只要他能逃回老巢,就能在短时间们重新聚起至少数万可战之兵。完全不像其他朝代,需要用漫长的时间去征兵募兵,准备粮草器械。五胡十六国时期发动战争的成本低。另一方面又直接导致五胡十六国时期双方战争持续时间更持久,更惨烈,不死不休,对地方伤害更大。胜利方破城后,往往采取屠城或者强制全民迁移他地,这种对地方破坏力极大的行为来彻底根除战败方东山再起的可能。而五代时期胜利方对被征服的城池更多是停留在普通的劫掠钱财美女,很少会上升到屠城和全民迁移的阶段。这是因为五代的地方节度使在藩镇内部的根基并不深,地方藩镇内部的中层将领和下层士兵很少会为了某个节度使上官效死命,风向稍微不对就会出卖节度使,请罪投降,换取优势方宽恕。除了少数亲兵,节度使跟他部下之间并没有很深的利益捆绑,因此五代时期大部分内战的伤亡不会像五胡十六国内部战争的伤亡那么大。五胡十六国时期民族矛盾也十分尖锐,不仅是胡汉之间的冲突,还包括胡人内部不同民族,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同一部落之间的不同氏族之间的矛盾。而且五胡十六国时期胡汉之间的同化是相互,汉人受胡化影响也深,例如冉闵夺权后,拒绝了光禄大夫韦謏的劝谏,坚持册封儿子冉胤为大单于,并以降胡一千处之麾下。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食人记录之所以不多,纯粹是因为政权更迭频繁,而且更迭过程中对前朝清洗的太彻底,并且缺乏文官体系著史,因此留下的文献资料少。五代才几十年都编著了《旧唐书》,你有听说过历时百年的五胡十六国编著过什么官史吗?后世对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五胡政权的文献记载研究,严重依赖东晋这个二道贩子道听途说。编辑于 2023-01-17 16:31赞同 19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秦风经济学学生,中国史爱好者,原号找不回来辽ಥ_ಥ 关注9 人赞同了该回答一般情况下,常年的战乱时代再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的同时,多少能起到一些不破不立的效果。正是因为社会环境的恶劣,才会促使很多志士探寻道路,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看,对于历史有一定推动作用。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诸子百家、大一统制度下的政治格局等等。比如说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稳定的三省制、民族融合道路探寻等等。再比如民国,虽然国民政府垃圾侵略者丧病,但是无数仁人志士为拯救国家与民族作出的一系列成就让我们受益至今。但是五代,政治经济文化整体都是下行,只有民间的科技确实有进步。没有产生任何有助于后世的重要思想文化,反而留下了一些烂摊子。放在小说里,纯粹是为虐而虐,一点点人文情怀和理想主义光芒都看不见。当然,如果仅仅聚焦于老百姓的生活,那这种划分方式未免太过宽泛。五代十国也有相对安宁的地方(比如吴越),五胡十六国也有政治清明百姓和乐的时候(前秦繁荣时期)。你拿这些时期对标战乱年代,我肯定选择这些时期。比较五代十国时拿五胡十六国的民族说事就很没意思了,毕竟五代中后唐就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出了石敬瑭这么一个儿皇帝,纵观华夏历史,能这么丢人的除了他也只有赵构了吧?胡人都少有这么丢人的。编辑于 2022-05-31 08:12赞同 9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哪来的优越给你秀巍焕无非民结怨,辉煌总是血模糊。 关注谢邀@知乎用户P5Qywo倒不见得真有那么烂发布于 2022-05-22 18:08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山茶花必谢着实明白,有良心,总不似XX人谢邀@知乎用户P5Qywo14 人赞同了该回答单纯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非得选一个的话,那还是五代十国吧。五胡十六国说明北方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是常见现象,同时,你以为你逃到南方所谓汉人政权就好过了?不好意思,南方的东晋以及南朝也不是好鸟,内乱也接二连三的。而五代十国,你如果是南方南唐、吴越等国境内比较小的地方的人,你大概率可以平安活到北宋开国。发布于 2022-05-22 10:31赞同 14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环评培训师环评培训师老冯 关注谢邀@知乎用户P5Qywo17 人赞同了该回答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前史文明,称得上浊世的有春秋战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五胡乱华的南北朝时期,以及今日咱们要回到的这个五代十国时期。其中,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里面有三个都是被兵变推翻的,剩下两个也是亡于兵火祸。鲁迅有诗云“城头变幻大王旗”,然而区区五十三年间,天下更易五代九姓十四帝,这种大王旗的变幻频率,千古以来所未曾见,简直是骇人听闻。五代十国是我国史上最乱的乱世。五代合计53年,均匀每代10.6年,仅中心政权就有15人过了一把皇帝瘾,均匀每人享国3.55年。这其中有7人篡位称帝,占46.67%,篡位者中又有5人是杀掉自己的父兄篡位,占71.40%,还有一些欲行篡位却又失利的,以及非中心政权的没有归入计算。五代从公元907年开端,一直到公元960年完毕,前前后后合计53年。1. 五代十国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中国历史的传统是一条线的,即所谓“一线头”。外国人没有传统,外国的文字亦不同。中国历史是有传统精神的,要有政治及领袖代表传统。今日之英王亦是有传统,但不过九百年而已。中国的历史传统渊源漫长,有唐虞夏商周秦汉一直至三国,三国时有三君王,须要找出一正统,故大家争这正统。晋朝司马炎说,他是接自曹魏,故晋主张魏是正统。也有人主张刘备是蜀皇正统的。这是历史的传统。晋以后是南北朝,中国人之意是南朝为正统,北朝不算,又到隋朝为正统,唐完后是宋,但唐宋之间有一段更乱的时期,同时候有许多国产生,五代不过是较大之国,故一定要找出一个正统,唐后有乱,宋接自后周。故五代成正统。十国,只能说割据。国是私的,正统是公的,是天下。梁、唐、晋、汉、周称天下,称朝代,不称国。故中国实在有国家与天下之观念。西洋的传统是耶稣。中国是“治”的,如丝之有条理;西洋是“乱”的,没有条理。日本学中国传统,学得最似模似样,固有“天皇万世一统”之说。唐代内部由于中央有朋党之乱与宦官弄权,接着有藩镇之乱,又有西边之外寇及东边之流寇作乱,故使唐代崩溃。五代是梁、唐、晋、汉、周,这些朝代都很衰败可怜。五代共有八姓十三君王,共经历五十四年,计为:后梁:二王,16年;后唐:四王,13年;后晋:二王,11年;后汉:二王,4年;后周:三王,10年。以上五代原是唐时藩镇的变相,是军权的统治。由养子带领亲兵,寄子作王,但姓不同,故有八姓。八姓中,后梁开国王即是黄巢之流寇朱全忠,投降唐朝后,赐名全忠。其中尚有二王是胡人。后唐之开国王是李克用,李姓为唐所赐。后晋第一任王是石敬瑭,亦胡人。后汉第一任王是刘知远。后周第一任王是郭威,募兵出身。“代”是代表,是代替,即一代替一代,大家都朝向他,故叫“朝代”。故俗称“唐朝”不通,应称“唐代”。一个皇帝叫一朝,一个家族叫一代,文武成康叫四朝,自父到子叫两朝,非两代,这是白话文的毛病。五代之外有十国,十国是割据,非偏安。吴始都扬州,后迁南京即今之江南、淮南,有四皇,共历时四十七年,较五代好,但接不上唐。南唐,自称唐,亦姓李,但因在南方,有三皇,39年,以南京为都,李后主为大词人。前蜀及后蜀,在四川,前蜀共二王,历时35年;后蜀亦二王,共41年。南汉,王姓刘,都广州,五王,共67年。楚在长江,共六王,历时57年。吴越,地兼江浙两省,王姓钱,都杭州,五王,历时84年,为最太平。闽,都福州,七王,历时55年。荆南,都湖北江陵,五王,57年。北汉,即刘知远的“汉”,被篡位后退回北方的山西,四王,历时28年。上述十国中,只有北汉在北方。五代均在北方。当时天下是南方像样,年代长,人寿亦较长,北方的五代差,不过是正统。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五代里面有三个都是被兵变推翻的,剩下两个也是亡于兵火祸。鲁迅有诗云“城头变幻大王旗”,然而区区五十三年间,天下更易五代九姓十四帝,这种大王旗的变幻频率,千古以来所未曾见,简直是骇人听闻。另外,五代的战乱,将皇帝的神圣外衣剥褫干净,所谓“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这句话的威力,简直不逊于陈涉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往高高在上、神圣威严的皇帝,原来也不过如此,什么天命,什么天子,都挡不住丘八手里的那把刀。——这对于那些传统士人来说,更是天塌地陷一般的大恐惧。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比五胡乱华,战国七雄还要乱的多,因为这是一个大分裂时期,各地军阀混战,政权更迭快,说五代十国就要先从它的形成说起,唐朝实行的是藩镇制度,唐朝前期的时候还好,但是到了末年朝廷无能藩镇割据,导致各地的军阀势力不断扩大,最后唐朝支撑了150年就垮下去了!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的最终一位皇帝李柷(唐昭宣帝),篡位称帝。自此拉开了五代十国的缤纷前奏。大唐这个最大的障碍垮掉以后,各地的藩镇节度使的机会就来了,于是他们觉得自己从上到下都是被圣光笼罩,像是受到神圣的指引,于是纷纷宣布独立,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权,于是就出现了五个最具代表性的朝代即:梁、唐、晋、汉、周,这五个朝代在当时是最具影响的,但是朝代太多后世为了和以前的朝代进行区分(西汉东汉北宋南宋这样的称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所以在每个朝代的前面都加了一个后,不知道这是不是它们短寿的原因。这就是:五代,关于十国本场就不说了,因为十国都是一些很小的国家,基本没有什么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五个国家。这时候轮到另一位五代英豪上台了,他就是后汉的开国之君刘知远,他一看契丹人不走了,所以十万火急。对契丹人说:“要是你们不想回去,那就一辈子也别想回去了。”契丹人一听就不愿意了,心想家里边还有老婆孩子呢,就这样契丹人弃华夏而去,后汉政权得以粉墨上台。只可惜后汉是五代我国祚最短的政权,前后只要四年。后汉的第二位皇帝是隐帝刘承佑(也是后汉的最终一位皇帝),被托孤大将郭威杀死,后周树立。当然这里边还有一段比较狗血的剧情,起先郭威并不想篡位自立,可是架不住自己的部下想当新皇帝的功臣,所以提早上演了一段“陈桥驿叛乱”的戏码。仅仅道具更粗陋了一些,赵匡胤披得好歹是黄袍,而郭威披得则是黄旗。披着黄旗当皇帝的郭威励精图治,带给了华夏大众可贵的安居乐业的时机,仅仅他的儿子们都先他而去了(悉数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杀死)。所以在继承人问题上,他前所未有地打破了一个记载,挑选了老婆的侄子做储君,这位侄子就是柴荣(也叫郭荣),史称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继续推广他姑父的方针,后周变得越来越强壮,大有完毕五代浊世的痕迹。只可惜天妒英才,柴荣三十九岁就死了,皇位传给了只要七岁的柴宗训。咱们想想,在五代十国那样的浊世,继位者若是一个只要七岁的皇帝,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按套路走了。后梁首先说一说后梁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开国皇帝是朱温,这个朱温在历史上也是一号人物,他原先是黄巢的手下的大将(黄巢起义军小卒后逆袭称帝,实现黄巢灭唐梦想),投降唐朝后被封为宣武节度使,最后经过自己的苦心经营建立了梁朝,也就是后梁,他根据唐玄宗的留下的“经验”,喜欢给自己的儿子带绿色的帽子,经常搞出一些超出道德底线的事情,随后朱温被自己的第三子朱友珪灭了,篡位者被弑君者(也是弑父者)取代,但是朱友珪还没有把皇位焐热,就被皇四子朱友贞干掉了,朱友贞就是后梁的梁末帝。自此后梁的前史完毕。这一朝仨皇帝,老爹篡位自立、儿子杀了父亲、弟弟杀了哥哥。可以说,后梁给五代十国的前史做了一个演示,开了一个“好头”——弑父弑兄夺取帝位。后梁是被朱温的老对手李克用给消灭的,因为之前朱温暗杀过李克用,所以他记仇了,随后李克用消灭的后梁,建立了山寨的唐——后唐。后唐有了后梁做典范,紧随而来的后唐也不落劣势。李克用在灭亡后梁,觉得自己大仇已报就去世了,于是他的儿子李存勖继位,但是他这个儿子不争气,就知道唱戏和戏子乱来,就在他和戏子开心玩耍的时候,他的皇后刘氏也在“搞经济”,刘皇后把国库当成了自己的钱包,看得出她是一个爱钱的女人,所以后来皇帝要打仗需要军费的时候,刘皇后就是不给,气得李存勖戏也不唱了,随后在这两口的经营下,他们的政权被推翻了,这个人就是李嗣源但是这皇帝胆子比较小,听说自己的儿子要抢自己的皇位就被吓死了,随后李从珂登基,但是由于和石敬瑭相互猜忌,最后石敬瑭用燕云十六州换来契丹帮助自己。李存勖死后,他的大哥李嗣源(李克用的养子)即位,史称唐明宗。而这位皇帝就像他的谥号相同,是五代十国中可贵的“明君”,在位整整七年(五代皇帝中在位时刻最长)。仅仅自己的儿子不争气,篡位没有成功反而活活气死了老爹。继位的另一个儿子李从厚又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篡位成功。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传闻后,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竟然认了契丹人做了父亲。请他们出动军队攻灭了后唐,石敬瑭则做了后晋的开国皇帝,成为前史上闻名的“儿皇帝”。也是我国前史上第一位铁板钉钉的“汉奸'(孙中山语)。石敬瑭身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即位,仅仅他不想再认契丹人做爷爷了,所以契丹人一气之下灭亡了后晋,以开封为国都树立了“辽朝”。后晋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干掉了李从珂建立了后晋,但是石敬瑭用燕云十六州换取的契丹资源,直接导致了燕云十六州在随后的三百年都没有收回,知道朱元璋时期才被收回来,这个石敬瑭建立后晋以后因为手段龌龊,所以被其他国家看不起,于是整日闷闷不乐,最后郁郁而终,随后他的儿子石重贵上台当了皇帝,石重贵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他上台后开始和契丹叫嚣,但是契丹也不惯着他,随后就举兵攻打了石重贵,最后石重贵被消灭,契丹随后建立了大辽,但是契丹始终是外族,所以随后汉族有一个汉子站了起来,他就是刘知远,直接就把契丹打了回去,建立了汉。后汉这个后汉建立的很有骨气,当然刘知远也是一个重义气的汉子,就把这些好兄弟封了大臣,随后他就去世了,在临终前他把国家大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刘承祐,还吩咐了自己的老兄弟照顾好自己的儿子,但是这个刘承祐是一个有想法的皇帝,他上台后发现这几个叔叔都不会治理国家,于是非常的不尊重他们,于是就把他们纷纷赐死了,最后他还密谋想杀郭威,郭威一听这还了得,于是就把起兵造反了,随后就把刘承祐消灭了,接着他就建立的周朝。后周郭威的去世后因为没有儿子(他的儿子都被后汉杀害了),于是他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养子柴荣,这个柴荣是一个有理想的皇帝,15岁就当了兵,24岁就当了将军,33岁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他的曾经把燕云十六州抢回了一半,但是奈何自己身体不好,最后撤军,在39岁的时候就病死了,把皇位传给了七岁的小儿子,最后契丹打了上来,赵匡胤在兵至陈桥时,搞了一个陈桥兵变,随后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宋朝,至此五代十国结束,大宋江山建立。公元960年,后周得报说北汉和辽军联南下侵犯,朝廷的大臣们想也没想就派出赵匡胤率军迎敌,成果赵匡胤领军刚出卞梁,就在陈桥驿这个地方驻守下来。听说那天他还喝了一点酒,晕晕乎乎地就醉了。醒来后,就感觉浑身热得不可,一看本来有人给他披上了黄色的袍子。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就这样再一次篡了位,但不得不说他是一位明主,政权交接得十分顺畅,后周恭帝也得到了较好的待遇。明主出世,五代的浊世眼看也就要完毕了。从朱温到赵匡胤,从后梁到北宋,五代十国可以说是我国前史最缤纷的时期。后世用这么一句话来描述这段前史,叫“朝廷虽在,全国已亡”。十国政权偏安 川蜀长江以南唐朝后期的版图和秦朝时期基本契合。北方地区多被梁唐晋汉周把持,而南方地区则是由这十个国家构成。我们今日论述国家按照地理划分来看,巴蜀地区基本上是前蜀国和后蜀统治。他们的建立者分别是王建和孟知祥,靠着蜀道天险割据,既不出征四方,也不内虐百姓。但前蜀还是被李存勖消灭了,而后蜀的寿命则一直延续到宋朝的建立,到宋初时常叛乱也是因为百姓怀念后蜀轻徭薄赋的生活。要知道,当时的宋朝统治者对待四川地区一直是提防着的。南平是一个小国家,土地面积十分狭小,在那个时代就是一颗墙头草,随风摇摆,漂浮不定,基本上就是谁强就跟着谁,建立者就是高季兴。而江南地区真正的大国要数南唐,它的开国君主是李昇,靠着长江天险一直割据,有着统一南方的野心。南唐从五代乱世一直到北宋建立,碰到了诗词皇帝李煜才不得不亡国。吴越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它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在宋朝建立之后还延续了好几年,就相当于汉朝的内诸侯一样。吴越的建立者是钱繆,为了延续自己的国统,他内附于宋,奉承宋朝太祖太宗皇帝。闽国就是现在福建一带地区,靠着后梁的册封而得以立国,建立者是王审知。他们的灭亡不是对外,而是出自内部,本来就很小的国家还要内耗,被南唐吞并。南汉在当时是一个大国,一个岭南地区的大国,建立者是刘谦,靠着水军起家,当时有战舰百馊。能够自由的出没在东南沿海一带。楚国位于现在的湖南湖北,贵州地区,建立者是马殷,他消灭了境内多个节度使割据政权,自己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国度,他治理之下的百姓安居乐业,不过后面还是被南唐吞并。南吴的建立者是杨行密,一个真正的短命政权,只有三十几年。后来被手下人取代,变成了南唐。而北汉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他是五代后汉的余孽,建立者是刘崇,靠着契丹人的支持与北方大国对抗,一直妄想着恢复后汉。综上所述:五代即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十国则指的是前后蜀、南唐、吴越、闽、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到宋朝的路线是这样的。中央名义统一,藩镇割据。中央打服藩镇,实现统一和中兴。中央宦官干政、党争、政变此起彼伏。黄巢起义,朝廷不能镇压。藩镇重新崛起,镇压黄巢起义。汉人朱温和沙陀人李克用成为最强的两个藩镇。朱温推翻唐朝,建立梁。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击败梁,建立后唐。之后的全部都是大将篡权,直到赵匡胤篡了后周。可以看到,宋朝这一系的源头,是李克用的沙坨军队建立的藩镇。也就是说宋朝本身就是藩镇起家,最终统一的全国。2.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统一后之中衰时期。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是魏文帝元年(曹丕篡位),亦称曹魏,建安二十五年前则称东汉。篡曹魏的是晋司马炎。晋篡位,再过十六年,吴亡。接下来有贾后之乱,又引起历时十六年之八王之乱。西晋有武帝,下有惠帝、怀帝、愍帝,共四朝。愍帝被胡人捉走,谓之蒙尘。后西晋南渡,往南边而下,谓之东晋。此时长江流域由东晋管理,黄河流域由五胡管治。东晋103年,为宋,接下来是宋59年,齐23年,梁55年,陈31年,相加为271年,谓之南朝。北方之五胡则管治136年(东晋与五胡同时),后为北魏所统一,亦称拓跋魏(鲜卑族人),也亦元魏(与宋同时),有149年,统一北方只有94年。东魏15年,西魏22年。东魏变北齐28年,西魏变北周24年。以上称为北朝。北周灭了北齐,隋又篡北周,又平定南方,中国再统一。上述共历时392年,统一中国,严格来说,只有晋武帝的十五年。至愍帝为匈奴所捉,故可说是中国的分崩时期。此一时期,南朝是宋、齐、梁、陈。北朝是元魏,东魏、西魏,至北齐、北周。当时中国不但不统一,且无一共同信仰,如有信仰中心,始可民族团结,但此时已失去中心。胡人入侵后有五胡乱华。以血统论,可称为自然的民族,有没有跑进历史前的先史,进了历史应另有文化的民族。如今日的美国一般,是各国人民的混合,称为历史的文化的民族。这是跟自然基础来的。魏晋时大乱,这些人造反,就是五胡乱华,因中国的胸襟并不宽大。尚有少数民族氐、羌,在西北部的陕、甘、宁、青等地;有鲜卑人在中国的东北部;也有羯,是匈奴的一部分,可能非同一血统。以上连匈奴,合称五胡。开始是匈奴,最后成功的是统一北方的鲜卑,称为元魏。中国的边疆,以东北部最为麻烦,鲜卑、辽、金、清,均从东北面发起。起初匈奴捉拿晋帝,晋南渡后成为东晋,北方则成为五胡十六国。魏晋以下为南北朝,所谓“衣冠南渡”,即上层文化人来到了南方,尚有留在北方的。当时中国社会是门第社会,亦可称郡望。如诸葛亮,是琅琊人,是大家族、大门第,世代做官,家世二千石,相当于今之省长、部长。当时的门第有势力,有其封建势力,故称胡汉合作。五胡乱华时,并非全是胡人,乃是胡汉合作,逃到南方的只有几十个大门第。北朝外国人进中国后,同化成中国人,亦看其为自己人。岳飞、文天祥将蒙古人当夷族,但今日又有人纪念成吉思汗,似乎有矛盾。但这其中历史要客观地讲,外族入侵是对的,要反抗外族亦对。当时有人提倡不能刺激民族的感情,但历史不能否定。胡人跑进中国,如说异族统治我中国,不十分妥,故可称为部落统治较为合适,使文化教育转成一民族。部落可以算一个小范围,只要在中国,就一视同仁,政治是中国人的政治,如汉人的政治,因政治是代表全国性的。人不是“血统”的,是“文化”的。没有文化教育,国家就危险,自己不承认是国家,外国也不会承认,就会变成游魂。有胡人接受并了解中国的部分文化。匈奴人刘渊之刘姓是外婆家之姓,刘渊是五胡乱华时在中国的太学读书之第一人。刘渊羯人石勒是被人贩卖的奴隶,才华了不得,后来做了领袖,不识字,叫人念历史给他听,他猜中了十分之七。石勒有一天问人道:“我在历史上可与何人相比?”人答:“无人可比,但可与古代皇帝相比。”石勒说:“何以如此瞎说,我不懂吗?我如遇汉高祖,情愿做韩信、黥布;如遇光武帝,则与他较一日之短长;至于曹孟德、司马仲达,取人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则我不为也。”石勒虽不读书,但很了不得,他已接受了中国文化。后来有氐人苻坚,几乎统一北方,他重用王猛,学齐桓公用管仲,齐称管仲叔叔,苻亦称猛伯伯。苻坚重视文教,其他经都有人讲,只有《周礼》无人讲,后来请了宋老太太来教《周礼》,中国人规矩,男女授受不亲,便用布幕遮着讲。可见苻坚提倡中国经学。苻坚亦尊重佛教,因只讲中国不喜欢,故佛教在北方很通行。苻坚请了鸠摩罗什(是西域王子),后传授了几个弟子。王猛死前告诉苻坚,说不要打南朝。后来苻不听,故淝水之战失败。此是胡人在北方的汉化,待到北朝汉化完成,中国文化保存下来,直到今天。故如要学外国人,就应向石勒学习。五胡汉化鲜卑族的汉化是五胡汉化中最成功的一族,因为它处于东北部的农业区,故易于汉化。后建立北魏,统一了十六国,建都平城(山西大同)。雁门关外是塞外了。中国的国防线,河北省只有一条,经山海关到南口。山西则有两条,一为雁门关,其外为大青山,故山西较河北易守。文化区则在东汉、西晋曾经营过的洛阳。然董卓之乱后,再经刘渊、石勒一打已废。苻坚建都长安,一大批中国人逃到甘肃、宁夏、五凉等西北地区,称为“塞外江南”。士大夫避难五凉,尚有避难东北的与鲜卑族人合作,后又打下五凉,故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与鲜卑族人合作了。有此条件,故汉化特别高。后来出了魏孝文帝,极端主张汉化。他做皇帝后,其母摄政,其二十五岁时亲政。他的第一大政策是迁都大同。(大同有云冈石窟,和宗教艺术大有关系。)因大同天气冷,地方太小,可耕之地少,且其有统一中国之野心,以南京太远,而迁都洛阳。但人们不愿迁都,想在大同苟安,且洛阳地区湿热,大家反对。于是魏孝文帝提出南征,遂带兵亲征,时孝文帝二十七岁,众人亦不反对。至洛阳,大雨,朝廷不好反对,遂迁都洛阳了。最重要的,此时期要推行汉化。于是下令规定:第一,禁鲜卑人穿着胡服。第二,禁讲北语(胡语)。当时有中国士人李冲说:“四方之语,竟知谁是?(意即谁讲的话对,并没有一定。)帝者言之,即为正矣!(意即以皇帝所说的为标准。)”魏孝文帝说:“你的话犯了死罪。”可见魏孝文帝推行汉化很努力。第三,禁北魏的人归葬。死在何处,便葬何处,使大家可安心住在洛阳。第四,改鲜卑姓氏。孝文自己姓拓跋氏,改姓元,称元魏。后来与白乐天齐名的元稹,即是鲜卑族子孙。又有姓长孙的,唐时有长孙无忌。共有一万一十二个姓,一律改为中国姓。其中唐代出了很多大人物。第五,奖励鲜卑人与中国人通婚,提倡混合汉化。孝文自己拥有四位王妃,即太原王氏、荥阳郑氏、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以上为北方出名的大家族,崔莺莺之母即郑氏。当时鲜卑人反对的很多,其儿子亦不喜欢,又反对离开大同,因为北方可以打猎,不爱穿华服,又想逃回老家,后来被赐死。魏孝文帝用的中国士大夫很多,又建新洛阳。今日中国传下《洛阳伽蓝记》一书,专讲洛阳有很多寺庙,可看出整个洛阳的市容,足以与今日西方的名镇巴黎、柏林媲美。北魏孝文帝魏孝文帝二十七岁南征,二十九岁迁都,是位青年皇帝。可惜他寿命不长,三十三岁死了。如再多活几十年,中国可能会统一,历史可能也会变成另一种样式。魏孝文汉化后,鲜卑人变了,生活得奢侈而舒服。鲜卑内迁后,另一批外族柔然族入侵,故在北方留军队驻镇以防外族,留驻的均为皇族。因此在南方的成了文化程度高的文人,在北方则仍是武化的,仍是化外人,故家族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集团。两者相形见绌,引起北方鲜卑人不满,后来南方的鲜卑人被打垮了。今日社会分成两个对立集团亦是如此。故在一个民族中间不能突出有高文化的,更不应看不起低文化的人。于是北方人打进洛阳,此辈浊流打进清流。魏孝文帝的理想并不错,但为时只有五年,后人只学到生活的享受,却没有学到孔孟之道。今日我们学欧洲人的长处是可以的,但只学到坐汽车、穿西装、吃西餐,却是太肤浅了,应该同时学习他们优秀的地方才好。元魏后来又分成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后北周灭北齐,北方再统一,北周仍续汉化。胡人复兴中国仍靠汉化。北魏后分成东、西两魏。东魏为高欢篡位,叫北齐,迁都邺;西魏为宇文泰篡位,叫北周。北齐富而大,北周小而穷,但汉化较高。宇文泰任用苏绰为西魏宰相,请他改革政制。苏绰是用《周礼》的第二人,苏绰有友人名卢辩,两人同研习《周礼》。(苻坚时期曾请一老太太讲《周礼》。)当时北齐有熊安生,对《周礼》素有研究。北周灭北齐时,熊吩咐手下打扫所堂,说今日有人会来拜访我,后来果有人来访。周武王攻入商纣都城,第一个命令要拜访商容。苏绰三十多岁死,死前告诉其子说:“有件事心中不安,为了国家而赋税加重,你以后为政,应减轻赋税,切勿忘记此事。”后来其子成为隋朝财政学家,隋代在中国最富,赋税也最轻。只要乡里中有一线,便是一光明,一扬开,光明就来了,谓之一线曙光。北周灭北齐后,隋朝杨氏篡位,再征服南朝、北朝,五胡乱华遂告一段落,中国统一,此乃北方之情况。南朝两汉时期,中国重视经学与儒学。东汉末年,黑暗日子来临,书生没有出路,范滂对儿子说:“好人坏人都难做。”故当时看重老庄思想。魏时有王弼注《老子》书,晋有郭象注《庄子》书,因悲观消极不谈政治而讲清谈,可称是玩世的哲学。(老庄原是遁世,是隐遁出世之人。)也就是玩世不恭,混日子过,态度不严肃,却仍在政府做官。当时有位名臣王衍,石勒打倒晋后,捉到王衍,要他说出晋失败之原因。王衍说:“此非我之责任,因我的主张不能实行。”劝石勒做皇帝。石勒对王衍说:“先生名扬四海,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会不预事?破坏天下,正是君之罪。”可见石勒伟大,见识亦了不起。王衍一生从不说一钱字,其太太某日晚上在其床上都铺满了钱币,让其醒来时可以谈到钱字,但王早晨醒来时命婢女道:“拿掉阿堵物。”王虽清高,其太太却最喜欢钱。但他不管家事,很糊涂。这个人名气很大,有的地方常人不可及。石勒并没有杀害此等养清望之人,只说他们衣冠神气像样,代表中国文化,不可杀。摆放着又没有用。现今也有这一类人,他们代表着一个社会,什么都好,风流、神采非凡,但事情却坏在他们手里。东晋南渡后仍是清谈,玩世不恭之风仍是照常,可见移风易俗之不易也。《世说新语》是一部极好的兼有文学、历史及哲学的书。自东汉末年起,完全可讲述这些故事,“虽小道,必有其可观者焉。”故不可一笔抹杀。当时东晋有位大人物名叫桓温的,带领军队想统一中国,但未成功。有王徽之者,在桓冲(恒温弟)手下做骑兵参军,但不管事。当时人认为他很了不起。桓冲问徽之管什么事,说管马。问有多少匹马,王徽之说:“不问马。”《论语》中有一典故,有火药库爆炸,孔子问:“伤人没有?”孔子只问人,不问马,故王徽之说:“不问马。”不管马死了多少匹。徽之说:“未知生,焉知死?”又说:“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其实学老庄应到山上去。对这种人只有用石勒的方法,只和他谈天气可也。可见魏晋时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后来南北朝佛教大盛。桓温想统一中国,东晋手下亦不帮助,到了洛阳亦不能说。温在北方遇王猛,但王猛不肯去南方。宋、齐、梁、陈四代中,最有名的是梁武帝,他是一位好书生,笃信佛教,其子昭明太子萧统,作《昭明文选》一书,此是《诗经》《楚辞》之后的一部重要文学汇编。梁武帝之私人道德与汉文帝、康熙帝相同。他信佛法,吃素,穿布衣,但仍关心政事。后有侯景之乱。北方守旧尊孔,南方有新潮流、新思想。北方是胡汉合作,汉人起来统一中国。3.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为何后者更黑暗?从五代十国时期与上两个大分裂时期作对比来理解其“黑暗性”吧。首先,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势力与政治体制都延续自晚唐,在体制上的藩镇割据和中央政府的相对弱势,使得所谓的五代王朝中央政府缺乏对地方势力的有效管束和政权基础,缺乏中央集权的国家更像是各政治势力的同盟,故而政权寿命不长,战乱不断,这是其黑暗标志之一。其次,与前两次分裂时期的政治人物相比,残唐五代时期崛起的诸多政治首领,无论是出生于前唐王朝军队将领的王建、杨行密、钱镠、刘隐;亦或是少数民族部落豪酋的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等,又或是农民军叛徒的朱温、王潮、马殷等,都没有三国、两晋时期那些志在天下的英雄豪杰的气魄和胸怀,残唐五代间的政治首领们眼光短浅,却又凶悍残暴,这一切使得他们之间的战争显得格外血腥和残酷。如果说三国时期是英雄竞技的舞台的话,那么五代十国就是蛇蝎角逐的垃圾堆。这是其黑暗性标志之二。自唐末裘甫、庞勋、王仙芝—黄巢起义以来,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形成的社会秩序被完全破坏,尤其是士族阶层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整个社会显得风气堕落、唯利是图。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对政权、对集团、对上司的效忠度大为降低,各政治团体内部的互相倾轧、互相警惕、互相背叛层出不穷,“有奶便是娘”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很明显的政治特点。在契丹耶律德光大军南下时,众多后晋将领将所谓“华夷之辨”的传统民族意识完全抛之脑后,阵前叛变、据城降敌之人争先恐后,显示出整个民族性崩塌的可怕预兆。此为黑暗性标志之三,也是最为后世读书人愤慨之处。参考1. 中国乱世最乱的不是五胡十六国,而是五代十国, 嘻嘻网 编辑于 2022-05-23 08:10赞同 17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傻瓜乐力知青  修过铁路  开过火车   讲过学   做过外贸 关注谢邀@知乎用户P5Qywo8 人赞同了该回答当然是五胡十六国时期 更黑暗。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老百姓 根本就没有南方十国那样长时期的安居乐业。 虽然五代也曾战乱不堪,但仍有不少君王提振了经济。 后周太祖郭威为了减轻农民压力,于952年直接将兵屯的营田赐给佃户,以提升税收;并且废除梁太祖朱晃实行的“牛租”,使农民免除牛死租存的负担。周太祖广顺二年“敕:'悉罢户部营田务,以其民隶州县;其田庐、牛、农器,并赐见佃者为永业,悉除租牛课。’是岁,户部增三万余户。民既得为永业,始敢葺屋植木,获利数倍。”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  唐明宗执政期间,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               “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新唐书·权德舆传》 梁太祖称帝后重视农业,任张全义为河南尹恢复河南生产。公元908年又令诸州灭蝗以利农桑。南方十国都 重视兴修水利,防水治害。吴越、南唐奖励农桑;闽及南汉促进海外贸易;前蜀和后蜀发展农耕丝织,前蜀在王建,后蜀在孟知祥、孟昶父子的经营下,政治稳定,注重兴修水利,广泛耕垦,在褒中一带兴办了屯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后蜀时期,“百姓富庶”、“斗米三钱”,米便宜到一斗三文钱。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第五章)        吴与南唐、吴越所在的两淮、江南与太湖地区经济都得到恢复。朝廷支持大规模开垦荒地,修筑水道。吴和南唐在丹阳疏浚练湖,在句容疏浚绛岩湖,在楚州筑白水塘,在寿州筑安丰塘,少者溉田数千顷,多者溉田万顷以上。吴越王钱镠在钱塘江修筑钱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袭, 疏浚西湖、太湖和鉴湖等。反观五胡十六国时期   黄河两岸与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遭受战祸最剧,经济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当时老百姓不是依附坞堡,成为坞主部曲,就是迁移至各国首都附近,做割据势力的劳役或兵役。 各割据国互相掠夺。百姓频繁迁移,经济难得发展。虽有短暂的经济发展但都是昙花一现:例如中原后赵石勒立国后劝课农桑,颁布的税收比西晋还轻,经济逐渐复苏。但好景不长 石虎统治后,劳役百姓,挥霍无度,经济还是下滑。西南李雄建立成汉后,“事少役稀﹐百姓富实”,成为最安定的地区。 前燕慕容皝统治辽东时也曾仿照曹魏,开放荒地让流民种植。 前凉统治的河西地区,由于相对中原较少战乱,大量流民投奔。农业、畜牧业都有所发展。丝路保持畅通,首都姑臧成为商旅往来的枢纽,发展出“河西文化”。 前秦苻坚奖励文教,汉人王猛辅政发展经济,关中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恢复和发展。“关陇清晏,百姓丰乐”,但很快前秦崩溃。 后秦姚兴注重刑罚,惩治贪污,关中经济稍微恢复。西凉李皓在玉门关、阳关开垦荒地“年谷频登,百姓乐业”。北燕冯跋减轻赋役,南凉秃发乌孤也曾注重农业经济发展。......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老百姓 根本就没有南方十国那样长时期的安居乐业发布于 2022-05-23 09:49赞同 8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太白山下砍柴人 关注谢邀@知乎用户P5Qywo4 人赞同了该回答五代十国:你们公司领导三年换了18个。五胡十六国:你们公司老板三年换了18个。发布于 2022-05-22 22:37赞同 4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王冲文明的粉丝 关注20 人赞同了该回答肯定是五代十国时期乱。第一,先是五胡乱华的错误宣传。五胡十六国在很多时候的宣传上,说的是五胡乱华,给人一种胡人进入中原对汉人大肆屠杀的错觉。但实际上在那个时候并没有特别大的民族概念,大家都是贵族老爷的打工人,都是王朝争霸的垫脚石,连民族概念都没有,又哪里有那么大的民族仇恨呢?更多的仇杀本质上还是归类于军阀对于平民的肆意杀戮,而这种屠戮大多数其实还是不分种族只分贵贱的。所谓的杀胡令,其实也是冉闵出于政治考虑,凝聚人心的一种号召而已,人为的放大了当时的民族矛盾。可是冉闵本身也当了胡人几十年的干儿子,还能混到胡人高层,其实也说明了当时没有明显的种族隔离和歧视。而且除了石虎晚年的暴政有明显针对汉人的歧视性政策外,在五胡十六国期间也没有其它专门针对汉人的国家级政策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总体没有特别明显。第二,五胡十六国时期大家还是认可仁政这一套东西的。五胡十六国期间虽然大家都是军阀,但是大多数政权早期的建立者还是知道要行使仁政的,如最早的赵汉建立者刘源,不就是自比刘备吗?前赵的石勒,前秦的苻坚等等人都是大施恩义,优待百姓的。哪怕是残暴如石虎,也说过一些假仁假义的话的。说明在五胡十六国期间,儒家的仁爱礼义这些东西还是存在的,大多数统治者还是认这一套的,而且篡位这种事情也很少发生在政权的初创者身上,更多的还是发生在他们昏庸无能的儿子身上。这也就导致了五胡十六国这段动乱时间拉的很长,但其实战乱年代是远不如五代十国混乱和频繁的,在政权的初创时期,大多数政权还是有一段时间不短的修养期和发展期的。插入话题:五胡十六国之所以朝代时间不长,绝大多数朝代都是二世而亡,原因是这段时间是中国封建制度还不成熟,主要原因当然是仁义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还有一个原因也是权力继承制度不够完善的一个探索时期。纵观历史,五胡十六国之前,就没有哪一个制度是能又管理上百万的人口,同时还保证权力继承稳定而又没有隐患的制度。汉朝的稳定继承是靠着儒家思想和太后还有外戚来帮忙的,虽然大家一直吐槽汉朝外戚专权宦官横行,但是如果汉朝不玩这一套,那么汉朝很可能就像秦朝一样二世就亡了,当年是吕雉在刘邦死后靠着一套阴狠的手段把汉朝开国功臣全收拾了一遍,不然汉朝很可能也被篡位了。到了后面历朝历代汉朝都是太后外戚把持朝争,当然有外戚专权的问题,但是权力继承总体还是姓刘的,舅舅好歹也是亲戚,有血缘关系,但是不近也不远,近了就太好篡位了,远了也不亲了。汉朝以外的秦朝不用说二世而亡,春秋时期各国人口少,而且实行的是贵族制度,王位继承是贵族们商量出来的,秦始皇不就是楚系贵族和秦国贵族讨论出来的结果?新朝换了个玩法,搞禅让继承制,结果瞬间GG。三国时期,东吴,曹魏,袁绍,刘表都在继承人上出了大问题,蜀汉是因为有诸葛亮这个超级特例。到了晋朝,司马炎想了个外戚和兄弟共同保障权力继承的制度,结果兄弟首先就杀了外戚然后开始抢王位,导致八王之乱。在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其实很多政权都是有着一统天下的实力的,而之所以没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权力继承制度上大家都不知道哪一套玩法最合适最稳定,不然打下来的江山那不久之后也是别人的,自然也没动力统一天下了,而且二世而亡也导致很多政权来不及统一天下。所以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实战乱频率并不大,只有八王之乱时期打的很惨,分裂时间很长其实还是因为大家在搞制度探索。如南朝佛教的兴起和灭佛,北方各种程度汉化的探索,都是对于制度稳定性的探索。继承制度是插话,再回到哪个更黑暗的探讨:第三、五代十国时期是完全不讲仁政了。在唐朝时期实行的是一种古典军国主义的制度,即武将权力大于文官,而且对于武力有一些过度的崇拜,对于教条礼法有很大的轻视。当然现代人看的话,大唐的风气开放,思想自由,武力强盛,万邦来朝,怎么看都是爽文主角。但是大家很少看到唐人对于战败者是极端残忍和没有底线的,唐军那都不是屠城这么简单了,而是经常把人给吃了!比如唐朝名将张洵,在守城的时候就把家里妻妾和奴仆全杀了,然后给将士们吃了,对自己人都这样,对俘虏那更是惨无人道。到了唐朝末年,黄巢和朱温那更是一个比一个恐怖,有的记载这些人带着军队出门打仗都是只带盐不带粮草的,每天要吃掉3000具尸体。而且唐朝的军镇制度也是唐朝军国主义的一个标志,这些军人都没什么礼法的,下克上更是家常便饭,杀长官跟玩一样的。而五代十国北方的那些军阀们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与其说他们是人,不如说那些军阀也都是一个个行走在人间的真正的妖魔,不是今天你杀了部下,就是明天部下一言不合把你杀了,无论杀人方法还是手段都是极其残忍,治下的百姓也是动不动就被掳走给吃了。这也是唐朝几百年来军国主义思想盛行,武力至上,而礼义教法被忽视的直接结果,这个结果导致了唐末时期是真正的礼崩乐坏,生灵涂炭。那才是一个真正的不把人当人的时代,人被视为一种食物可以被随意处置随意践踏,是最没底线,最没有道德的时代。为何赵匡义能很快的统一全国,其中一个原因还不是因为他崇尚仁政不愿意随意杀人,对待自己的部下也好,敌人也罢,不像其他人一样一言不合就全给杀了而且吃了。大家其实都对那个黑暗的年代早就无比的厌倦了,所以五代十国结束的时间才比较快。而宋朝过分的强调礼法重视文官打压武将,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毕竟搞军国主义搞到最后是多么的恐怖,大家都是见过的。编辑于 2022-08-20 14:04赞同 2019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隐真历史喜欢读历史和独立思考,热爱生活 关注6 人赞同了该回答五胡十六国主要矛盾是胡汉民族矛盾,五胡乱华。五代十国主要矛盾是藩镇割据,改朝换代频繁。分别简述如下:一、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也叫东晋十六国,西晋八王之乱后,国力空虚,民生凋敝,军事实力迅速衰退。氐族人李雄在公元304年建立了成汉政权,此时西晋还没有灭亡,到公元439年鲜卑族政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亡北凉政权为止,持续时间长达135年。<img src="https://picx./50/v2-b92ce070f5aced1fa255c3c9aab7cd60_720w.jpg?source=1940ef5c"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42" data-original-token="v2-af0f7d984908a9ace130c7d989026007"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x./50/v2-989ab667c2461be92db6ed3c5f6152ec_720w.jpg?source=1940ef5c"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x./v2-b92ce070f5aced1fa255c3c9aab7cd60_r.jpg?source=1940ef5c"/>true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胡人民族,十六国是指成汉、前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实力稍强大的政权。成汉、前秦、西秦、后秦、后凉是氐族人建立的,前凉、西凉是汉族人建立的,前赵是匈奴人建立的,后赵是羯族人建立的,北凉是汉族人建立的,后期被匈奴人后裔的卢水胡人沮渠氏夺权。十六国的提法,出自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即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这期间的政权数量远不止十六国。<img src="https://pic1./50/v2-cf7ad8e7813bc10030a90db71987c4e7_720w.jpg?source=1940ef5c"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72" data-original-token="v2-2040d36dfd9ad689f50d49b634efc450"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1./50/v2-875eb78079920c6e26e44eb5e4aeef06_720w.jpg?source=1940ef5c"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x./v2-cf7ad8e7813bc10030a90db71987c4e7_r.jpg?source=1940ef5c"/>true在这一百多年中,北方少有政治清明的时候,类似于苻坚统治下的前秦,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更多都是一些暴君,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石虎、赫连勃勃等人。史书中称石虎:“穷奢极侈,劳役繁兴,畚锸相寻,干戈不息,刑政严酷,动见诛夷,惵惵遗黎,求哀无地,戎狄残犷,斯为甚乎!”大夏赫连勃勃兴建都城统万城的时候,派一个叫阿利的人去负责,史书记载“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薄,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但是,赫连勃勃却非常欣赏这个人。赫连勃勃还工匠去造兵器,“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就这样,工匠被杀的有数千人之多。南燕的慕容超即位,在他的统治下南燕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史称“于时超不恤政事,畋游是好,百姓苦之。” 胡人大肆屠杀汉人,甚至以汉人为食,致使汉人十室九空。公元305年鲜卑族寇掠中原,一路烧杀抢掠,抢劫了无数财富,回师途中已经无力携带军粮。于是鲜卑人掳掠数万汉人少女,一路上肆意奸淫,过后宰杀烹煮,作为军粮。走到易水时,已经只剩八千少女,鲜卑人吃不完又不愿放掉,就将她们全部淹死,易水为之断流。五胡乱华后,汉族人口从西晋时的1800万人锐减到不足400万人。史书记载“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五胡乱华的主要问题是胡汉矛盾。2、五代十国五代十国(907~979年)持续时间只有72年,朱温于公元907年取代唐朝建立后梁政权,到公元979年,北汉灭亡为止,此时的北宋控制了中原。 五代是指汉人朱温建立的后梁政权,沙陀族人李克用、李存勖建立的后唐政权,沙陀族人石敬瑭建立的后晋政权,沙陀族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政权,汉人郭威建立的后周政权,五代建立的政权都位于中原核心地区。<img src="https://pic1./50/v2-29732ac84e93be08e24fe562f06da8f3_720w.jpg?source=1940ef5c"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31" data-rawheight="398" data-original-token="v2-86499c3eed31a0056fcb448eb225a1e5"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x./50/v2-e65f9a7c23b0d66f734f283b1a9820e3_720w.jpg?source=1940ef5c"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1" data-original="https://picx./v2-29732ac84e93be08e24fe562f06da8f3_r.jpg?source=1940ef5c"/>true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十国政权唯有北汉创建者刘崇是沙陀人,其他九个政权均是汉人所建立,位于南方。五代始于朱温,朱温曾任唐朝宣武军节度使,获封梁王,后来篡唐帝皇位,称帝建制,史称“后梁”。李存勖袭父李克用晋王位,后称帝,仍以“唐”为国号,史称“后唐”,灭后梁。<img src="https://pic1./50/v2-ebb7e853d2f594cc8e8fdc409e8a74fe_720w.jpg?source=1940ef5c"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41" data-rawheight="454" data-original-token="v2-0c625bdd019b9a9052375921ddd87257"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x./50/v2-7570bb6c5dcb41c31b9c7cc6731de524_720w.jpg?source=1940ef5c"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1" data-original="https://picx./v2-ebb7e853d2f594cc8e8fdc409e8a74fe_r.jpg?source=1940ef5c"/>true石敬瑭原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兴兵反后唐,将败之时,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获得契丹的支持而消灭后唐,以“晋”为国号,史称“后晋”。刘知远原是后晋河东节度使,趁后晋混乱之际,起兵反晋,称帝建国,以“汉”为国号,史称“后汉”。郭威原是后汉高祖刘知远指定的托孤重臣,掌握后汉兵权后称帝,以“周”为国号,史称“后周”。五代终于赵匡胤,赵匡胤原是后周将领,于陈桥驿发动兵变,篡后周帝位,以“宋”为国号。五代十国的主要问题是藩镇割据,重建统一中央集权王朝。3、比较分析五代十国时期和五胡十六国共同点是建立一统天下的中央王朝,乱世结束后还是处于分裂状态。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是秦朝以后的历史中最为混乱、最黑暗的时期,没有任何礼义廉耻,没有任何道德底线。引发五胡十六国的原因是西晋统治阶层的内斗,继而引发外族入侵。五代十国是政权中心在内,割据势力在外,呈现一种内外分别的状态。但是,无论是南北对峙,还是内外分别,都没能统一天下。引发五代十国的原因是唐朝晚期藩镇林立,参与争夺天下的势力都是原来唐朝的藩镇势力,其主要方式是地方割据。发布于 2022-05-22 15:55赞同 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qianjin五胡十六国时期。汉人那时沦为异族的奴隶。被随意欺压屠杀。发布于 2022-05-22 07:20赞同2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知乎用户TTGTS9谢邀@知乎用户P5Qywo2 人赞同了该回答五胡十六国,那个时期出现了很多中国其他历史时期不大出现的悲惨现象,大规模民族间互相屠杀,大规模食人,赤裸裸的压迫。五代十国烈度没有那么高发布于 2022-05-29 16:29赞同 26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Luffy深漂Java开发,资深摸鱼工程师 关注1 人赞同了该回答毫无疑问五胡十六国稍微有兵就立国篡位弑君是常态动不动全民征兵心中起疑就杀儿一言不合就灭族遍地都是人吃人更牛逼的是某国立储的标准是霸占儿媳妇你敢信??编辑于 2023-03-25 17:47赞同 1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伍肆陆柒贰自由的人 关注五代十国充满了背叛和泯灭人性发布于 2022-10-16 13:31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vespasianus某些左壬,平时不当人,有事披张人皮念左经谈阶级友情,你也配? 关注我觉得唐末五代最乱,毕竟湖南自古就比较远离战乱,我也想不出湖南有其他反复易手过这么多次的时期了。编辑于 2022-08-13 20:31赞同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匿名用户都没有带唐黑暗发布于 2022-07-22 01:18赞同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nibaba 关注肯定是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属于外族外侵 是民族矛盾 当时胡人不断杀汉人五代十国属于地方割据  等于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 战乱且不断易主 编辑于 2023-03-09 03:38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青虫数据 关注谢邀@知乎用户P5Qywo那必定看你在什么角度啊,当然我觉得五代十国只不过59年14代皇帝而已,五胡十六国呢?发布于 2022-05-22 07:57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还是喜欢我原名的关注特别可爱的人,是对可爱的最高评价呢~ 关注谢邀@知乎用户P5Qywo10 人赞同了该回答五胡十六国都能洗了?滑天下之大稽←_←正常人没毛病都不会选五胡十六国吧?对了,我朝官方历史书讳言哪个,心里没数吗?我朝最最底线是宋金,宋为正统。历史上+我朝,底线是东晋PK五胡,东晋绝对正统,心里没数吗?李唐那么爱北魏北朝,唐太宗过问晋书,禁私家十几家晋书,删删修修那么多年,那么荒谬的“晋书”,在意识形态上极其荒谬吗?没有糖太宗,就没有北朝正统←_←糖粉跪安吧。发布于 2022-05-23 09:51赞同 1010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流汗黄豆4 人赞同了该回答都没有现在黑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