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赵)国史鉴 | 三晋名邑,魏赵故都之(三)

 天下孝义人 2023-05-11 发布于北京

往期回顾 

·  三晋名邑,魏赵故都之建城之始

·  三晋名邑,魏赵故都之魏之立国

魏(赵)国史鉴

1、文侯兴邦

魏文侯名斯,又名都(约公元前479-前396)。生于平周(今孝义古城),卒于芮城。魏文侯曾受教于卜子夏。公元前446年继承他爷爷魏桓子(驹)之位成为魏国国君,是为魏文侯,在位50年,其中平周43年,在芮城7年。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既殁,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这是魏文侯的爷爷魏桓子为了培养他的接班人,接受宰相魏成子的举荐,聘请孔子的高足弟子子夏来西河平周(孝义古城),任魏文侯的老师。句中西河指的就是平周(孝义古城),还泛指魏国以平周为中心的周边汾阳、平遥、介休、灵石、祁县、榆次等,以及西北部吴起从秦国手里夺到的离石、中阳、柳林、石楼、方山五城统称“西河”。
《史记·魏世家》:“文侯受子夏经艺”。《汉书·艺文志》载:“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魏文侯自幼受到卜子夏的良好教育,子夏传受其经书六艺。后来魏文侯又与段干木、田子方交友,延请二人为师。魏文侯把儒家经典学到了手,并把卜子夏的儒法兼容思想贯穿于自己的治国实践之中,使魏国在战国初期成为最强盛的国家。司马迁在《史记·魏世家》中称魏文侯:“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
魏文侯成功最关键的,就是因为他实行了崇贤礼士、任人唯贤的方针路线。除尊崇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为师外,还重用翟璜、魏成子为相,接受它们的治国经验。对法家人物李克(又名李悝)的《法经》“尽地力之教”,积极付诸实施,使其成为魏国治乱振兴的基本国策,重用法家人物西门豹在法制及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可贵的成就。重用吴起、乐羊为将攻城略地,开疆拓边。支持他们改革变法,从而建立辉煌功业。
魏文侯唯才是举,不怀学派偏见,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任人唯贤用士参政的做法,这标志着魏国新的官僚制度的形成。唯其如此,魏文侯成为了“名过五霸,功迈七雄”的君主,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强匡天下,威震四邻”的最强盛的国家。
2、延师子夏
卜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前507年——约前420年卒),河南温县卜杨门村人。孔子的高足弟子,孔子的主要学术:《诗》、《礼》、《乐》、《春秋》、《书》、《论语》被称做“六经”,虽然“定自孔子”,但“发明章句,始于子夏”。也就是说孔子的主要学术著作是由卜子夏收集整理的,然后由孔子“笔则笔,削则削”而后成书的。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既殁,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自唐代一千多年来,史学界一直有“西河”在哪里的争论,有说河南,有说是陕西,也有说晋南,还有说汾阳孝义一带等,史无定论。但,更多的痕迹留在了孝义。不妨换个角度,考证一下魏文侯,自然,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魏文侯在哪里,子夏也在哪里才可教授。
孔子生于前551年,前479年卒,子夏小孔子44岁,那么卜子夏来西河孝义的时间即是公元前479年,不少史家说卜子夏为孔子守孝三年,那就是在前476年来到平周(孝义),此时魏文侯应该是已经出生,约前479年生,按此推算,前445继他爷爷魏桓子的位时,他已经33岁了。
卜子夏在西河孝义不但培养出了能“崇贤礼士,重用人才”的魏国国君魏文侯,还培养出了法家鼻祖李克、杰出的军事家吴起等一大批高级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等,他的功绩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卜子夏毕生在孝义的时间最长,《孝义县志》称他是“寓贤”,约31岁时被聘来到西河平周(孝义),担任魏文侯的老师,在孝55年。当然其间曾在周围各县设教讲学,他终老在孝义,其庙墓曾在孝义,他在西河创建的光辉业绩,被西河人民世代歌颂,被尊崇为西河孔子。
孝义居义村曾有这样的碑记:“孝邑,古属魏地,子夏设教于西河,魏文侯听教于侧,三贤演其影乐……”(碑记年代不详)同样在文庙也有类同的碑记,这里所指的“三贤”,邑人称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这三位魏文侯的老师为“三贤”,这里的碑记说卜子夏他们利用“ 影乐”的形式,给魏文侯授课。
3、赵之西都
孝义曾是赵国的西都。
孝义是魏国的国都,是从魏献子在晋国朝中执政时,在孝义古城建宗庙社稷,建都名平周的公元前514年到魏文侯迁都芮城的公元前403年的111年。到魏惠王二十九年(前341年),赵肃侯攻占了平周(孝义)至赵惠文王十七年(前282)被秦国占领,期间五十九年,赵国把平周更名为中阳,并当作西都。
《史记·魏世家第十四》载:“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鞅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扩地东至黄河,齐、赵也多次打败魏国。
《史记·赵世家第十三》也记载了这件事:“赵肃侯十一年(前339,应该是前341),秦孝公使商君伐魏,虏其将公子卬。赵伐魏。”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九回较详细的描述了这次战争,秦商鞅领兵五万于孝义玉泉山伐魏。魏派公子卬率兵五万“来救西河”(此时魏已从孝义迁都安邑)。相约“乐饮而罢”,“在孝义县西”商鞅在狐歧山、白雀山埋伏,卷包了公子卬的五万人,因朝中有事,撤回陕西,秦军未进孝义城。但“赵伐魏”。
对此侯丕烈先生推断,赵国这一次占领了孝义古城、更名中阳,并当作西都。依据为:
清乾隆三十六年曹学闵在《汾州府志·中阳考》云:“赵之中阳为今汾州府孝义县地者,其说始出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因之。”张守节是引用的唐魏王泰《括地志》云:“中阳故县在汾州隰城县南十里。”显然指的是孝义古城。
中华书局2005年版《史记·赵世家第十三》载:“武灵王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阳。”宋·裴骃《集解》:“徐广曰:年表云'秦取中都、西阳、安邑。十一年,秦败我将军英’。太原有中都县,西河有中阳县。”
这里所述“中都及西阳”,汾阳人乾隆十九年进士曹学闵在《汾州府志·中阳考》中引《正义》云:“西阳即中阳也。”
清乾隆《汾州府志·事考》认为:“当以《史记·赵世家》做西都·中阳为正。”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认为:“中阳西都属西河郡。”
公元前403年,赵国由周威烈王指定建都河南中牟县,赵敬侯元年(前386)赵国开始以邯郸为都城。为什么赵国又把孝义当作西都呢?我们知道赵国的大片土地在山西,占领平周(孝义)后更名中阳,并当作西都,平周是战略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地理条件上有利于做赵国的前线指挥部。
从前341年赵国占领平周(孝义),到前282年秦国最终占领孝义的五十九年间,孝义是“朝此夕彼,犬牙交错之疆界”,经常有战事,如前316年《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十年,秦取我西都及中阳。”(注:清乾隆《汾州府志》引《史记》)前306年魏襄王十三年(赵灵王二十年),《史记·魏世家》载:“秦取我曲沃、平周(孝义)。”
清乾隆《孝义县志》也载:“三家分晋入於赵,名'中阳’,一曰'西阳’。秦并天下,隶太原郡。”又“《史记》:赵武灵王十年,秦取中阳,惠文王十年与秦会中阳,《正义》引《括地志》云:中阳在汾州隰城县南。”这里应当说明,三家分晋先入魏,后来赵国一度占领平周(孝义)称西都中阳。
前285《史记·赵世家》:“惠文王十四年(前285)与秦会中阳”。《史记·秦本记》:“昭王二十二年(前285)与赵会中阳”。都是记载赵国与秦国在孝义相会见进行谈判之事。
《史记·赵世家》载:惠文王十七年(前282)“秦埋怨赵不与秦结盟进攻齐国,兴兵伐赵,攻赵二城”。攻占的应该是兹氏城(今汾阳巩村),中阳城(今孝义古城)。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编年记》简上记有:“秦昭襄王二十五年(前282)攻兹氏”。对照《史记·秦本记》:“二十五年拔赵二城”。记载的是一件事,《编年记》应该还有中阳城,(孝义古城)。
从以上资料看,前341年赵国占领孝义,到前282年秦国占领孝义的五十九年间,孝义是赵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是赵国的西都,名中阳。

全文完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