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敌故乡行(4)

 宜昌石头书屋 2023-05-12 发布于湖北

  

宜都市青林寺村(今属高坝洲镇)得名于青林寺,该寺始建于盛唐,扩建于明代,遗址如今静静地躺在清江水底。不曾想,这个村2003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第一个中国谜语村”的称号,2014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又投巨资开工建设了占地面积3000亩,以康养为特色的青林古镇。

据称,这座在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中诞生的古镇不仅是国家发改委确认投融资模式创新的三十七个特色小镇之一,也是被国家文旅部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名单。我们是慕名从返宜的归途中特地转道青林古镇的。由于摄影家李志伟是此行的老师中唯一来过这里、而且不止一次的,自然就由他带队并担任导游了。

我们爬上高高的百级青石台阶,登上小山之上的谜源亭,举目四顾,一面是大片的仿古民居建筑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就有了些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感觉,另一面清江粼粼,水库在望,山峦起伏,是不是有些木心的低吟:“儿时,我站在河埠头,呆看淡绿的河水慢慢流过,一圆片一圆片地拍着岸滩,微有声音,不起水花——现在我又看到了,与儿时所见完全一样,我愕然心喜。”

我们在小镇中徜徉,看过了巴蜀土家风格式样的建筑群,也看过了旧时流行于鄂西的穿斗式建筑群,穿行在青石板的步行街和宽敞的柏油道路上。也许是定位于“康养”的模式,慢节奏的小镇的时光似乎凝固,那些青砖黛瓦、粉墙红窗、小桥人家多半关门闭户,而那些鳞次栉比的商铺也很少开门营业。

倒是那个高台之上仿造福建土楼造型建起了一座取名自颐养天年的颐园。一说是用于孤寡老人养老,一说是用于康复保健医疗。不过我们去的时候,戏台的荧屏星光璀璨,音乐声大作,如果有机会,也可以留下来欣赏一场极富特色的歌舞表演。

我们专程拜访了六次被请上中央电视台谈谜语谜歌,先后出版了16部谜语谜歌民俗专著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谜歌王”赵兴寿老人。他在当地是个远近闻名的农民作家,他的工作室也是青林古镇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这个仅有小学毕业文化程度的奇人,在乡村劳作时熟悉了劳动号子和当地的高腔,打过丧鼓,当过都管(办白事的总指挥)和知客(寿宴、婚宴、添丁喜宴的总指挥),几十年来,始终痴迷清江流域独特文化——谜语创作与发掘。

已经“奔八”的赵兴寿老人虽然对前不久在城区与李明义老师有过交往印象模糊,但在接受当地新媒记者采访时,思路依然敏捷,表达依然清晰。在给我们讲有关李白和苏东坡的谜语故事时,声音洪亮、铿锵有力。除了记忆力超强,讲得头头是道,脸上的表情和生动的手势都令人佩服。这位“谜语王”不仅清晰地回答我们有关谜语创作的提问,还平易近人的在大门口与我们合影。在青林古镇能拜会赵兴寿老人也是此行的一大幸事。

参与这次出行的宜昌炎黄经委会的老师们都说: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目睹了梁山村的旧貌换新颜,才知道党对今年实现脱贫目标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是何等的正确;青林古镇的建设仍在进一步推进,新农村的新型城镇建设正在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是的,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农村的振兴、生活的进步、民众的安居乐业,这就是我们此行耳睹目染的最大收获与感受。希望大家有空都去走走看看,从纪念馆到扶贫点,从青林寺到谜语村,都是最好的风景。无所谓春花秋月,无所谓夏风冬雪,你来或不来,它的美依然在那存在。

感谢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感谢宜昌炎黄经委会李明义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在宜成员的积极参与;感谢明建中老师《老革命的幺叔是我爹》和曹宗国老师《宜都梁山记》两篇佳作的无私提供;感谢点军文联主席王新发给的相应的参考资料;感谢刘思沪、张勇、罗洪波、李志伟、孙波、陈军娥老师提供的现场照片,也感谢宜都胡敌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宜昌市直机关驻梁山扶贫工作队的干部和青林古镇非遗传承人赵兴寿老人的盛情款待。(20210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