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启读图时代的汪家明

 丁东小群 2023-05-12 发布于北京

近日,收到汪家明寄来的新书《美术给予我的》,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小32开,内有20篇散文,100多幅精美的插图,设计十分考究。我读后引发了不少感想。

本书的主题之一,是回忆早年的美术生涯。汪家明是青岛人,生于1953年,今年将满70周岁。他小学毕业,就赶上了文革。在普遍停课的年代,他开始自学美术,一无教师,二无课本,却踌躇满志地画速写、画素描、画水彩,到海边写生。当时学习美术的条件和今天有天壤之别,看不到美术展览,也很难见到中外画家的画册。汪家明偶然见到少量外国画作的印刷品,如拉斐尔、门采尔、苏里柯夫和艾瓦佐夫斯基的《九级浪》,如获至宝,反复临摹。这种野路子的学习,显然缺乏系统性,全靠深深的热爱支撑,他说这是倾情自学。这种自学,有短处,也有长处,就是充分调动了发自内心的兴趣,顽强地汲取各种可能的养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中国教育跌宕的两极。年轻时求学若渴,却苦于无学可上,无书可读;到晚年又目睹教育过度灌输,课业负担超重,摧残着青少年的身心,让学生普遍厌学。即使是音、体、美等科教育,也掺杂了太多的功利因素,压抑了人的天性伸展。现在,通过网络查阅古今中外美术资源已经十分方便,观看中外大师原作也有各种机会,然而,习画者那种发自内心的爱,却十分稀罕了!

1972年,汪家明凭着自学的绘画,终于争取到参军机会,进入青岛警备区政治部宣传队,当了美工。他拜画家王遵义为师,不但很快胜任舞台美术,而且随同老师完成创作,参加了全国性美展。1978年,他又考上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成为新三届的一员。大学毕业后,再未以绘画为业,而是阴差阳错进入了出版界。然而,美术和美文,还是成为他的双翼,让他在人文天地里翱翔。

1993年,汪家明受命主持创办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他创意《老照片》,让这家新成立的地方小型出版社,名扬海内外。《老照片》问世后,风靡一时,洛阳纸贵。这看似具有偶然性,其实和主事者汪家明集视觉专长与历史情怀于一身关系很大。没有深厚的美术底蕴,不可能在那个特定的时刻,抓住机遇,率先开启中国的读图时代。当时,出现不少跟风的出版物,都不能持续发展,能够活到今天的,还是《老照片》。当然,汪家明慧眼识珠,选择冯克力执掌其事,也至关重要。

《老照片》是我和汪家明相识的机缘。上世纪末,汪家明正担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老照片》执行主编冯克力约我兼任特邀编辑,在济南和汪家明相识,感到一见如故。不久,汪家明调到北京,先后担任三联书店副总编辑和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虽同在京城,来往却不多,只是在公共场合偶有相遇。直到他退休以后,我们一起到深圳参加《老照片》回顾展,再度相逢,才有重温往事的机会。

本书有一半篇幅讨论图书的设计装帧和插图,从鲁迅、丰子恺,到范用、宁成春和三联设计风格,在这方面,汪家明有独到的心得。我是外行,但直觉告诉我,汪家明经手的图书,有一种书卷气,让人看着舒服。看了此书才知道,他从范用、宁成春等人手中得到了真传。

去年春天,山西大学同学张世满发起征文“我的大学我的班”,我马上意识到,汪家明刚刚办成了同样的事,何妨向他取经?于是,我发去微信,恳请汪家明给我和张世满各寄一册《回眸与纪念》。读后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设计简洁雅致。我知道,这并非汪家明的得意之作,即便如此,亦远在一般水平之上。张世满听说汪家明在三联书店和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任职经历,知道他在书籍设计装帧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感到心悦诚服。《我的大学我的班》从目录,到版芯,都借鉴了《回眸与纪念》,印刷出来,好几个同学都说高雅大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