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姆《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一)

 半瓣花上阅乾坤 2023-05-12 发布于北京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社会契约论》
熬煎了很久,终于把这本厚重的长篇半自传体作品读完了,却发现主人公的人生某种意义上其实才刚刚开始。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的书名源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因为书本的内容生动诠释了卢梭这段话的含义。
后来看了作者的序言,才发现其实作者是以斯宾诺莎《伦理学》中出现的“Of Human Bondage”命名的。
人生就是这样,痛苦、纠结,始终在苦海中翻腾,摆脱一个又一个枷锁,又套上一个又一个紧箍,最终换得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了解毛姆的会发现,作者本人的人生要比书中的主人公精彩好几万倍。作者已经完成自己的人生并且“功成身退”了,只留下江湖上无数关于他的传说。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本书不过是对我们了解作者人生的一个横截面有所助益罢了。何况我们读过本书后,也许观照到更多的不是作者,而是自己。
最初了解毛姆是从《月亮与六便士》,那个不画画就像溺水一样的斯特里克兰并没有得到我有多少认同感,虽然我理解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但更多地还是认为他是一个恶棍和渣男。毕竟我没有多少艺术细胞,对这种“为艺术而人生”的取向还是有所存疑的。
后来读了毛姆的《刀锋》,对那个热衷“晃膀子”寻求人生意义的主人公拉里有了适度好感,但也不可否认他是一个渣男。不过,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似乎仍然距离我们一般人有很大的距离,一般人的人生中是很难遇到这种奇葩的。
《人性的枷锁》这本书的主人公菲利普仍然是个渣男,但却似乎更食“人间烟火”。好多次,在作者写到主人公的处境时,我们都仿佛能看到自己或者周围人的影子。甚至在作者写到主人公关于人生意义的感悟时,我都感觉“於我心有戚戚焉”。很多金句我当时恨不得抄下来,然而终于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样太影响我的阅读进度了。
因为书是翻译过来的,我看的人民文学版本的书名翻译过来也是《人性的枷锁》,导致我一度以为《人性的枷锁》更合适一些,因为听起来似乎很有内涵。但看完整部作品才发现,可能《人生的枷锁》更合适。那么,人生的枷锁到底有哪些呢?
一度我也有些凌乱,因为脑子里的片段太多,记忆的箩筐太满,生怕送不进逻辑的马车。后来看了一篇文章,才发现根据书中主人公的看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类,那就是:一个人跟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关系;一个人跟生活在他周围的人的关系;一个人跟他自己的关系。
于是我大概这么分了一下:
一、与自己的关系
身体的枷锁&情欲的枷锁&理想的枷锁
二、与他人的关系
亲情的枷锁&友情的枷锁&爱情的枷锁
三、与世界的关系
宗教的枷锁&生存的枷锁&事业的枷锁
这样审视下来,似乎简单一点。你以为我会按照这个思路来写?不不,这样根本没法写。因为很多概念都是交叉的。要写清楚这些东西并不容易,尤其是当我想要概括全面的时候。
然而,万事开头难,不能因为开始难就让自己的想法被扼杀于摇篮之中。
下面我将以连载的方式将自己的感想一点一点记录于公众号之中。
敬请期待。

注: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擅自使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