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寒、腹胀气?老祖宗有一个良方,被称作“治脾胃之圣剂”

 中医药方便 2023-05-12 发布于四川
立夏节气以来,雨水较多,而今年初夏仍旧偏冷。外界寒加湿混合在一起,易加重人体寒湿
经过五一长假,人们常见饮食不规律——如饥饿后突然饱餐一顿、吃生冷的冷饮、雪糕、生海鱼。另外还因压力大,经常焦虑烦躁、压抑自我情感等不良情绪,也会导致中焦脾胃之寒湿加重
图片

如果因为这些导致了湿阻气滞、脾胃失和,出现了腹胀、吃凉的不舒服、没胃口、恶心呕吐、大便溏稀的情况,就可以了解一下平胃散。

平胃散

平胃散最早记载于《简要济众方》,后被宋代“官方出版”的方剂大全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是温中燥湿代表方剂,现在也有相应的中成药叫做平胃丸

图片

书中记载的组成如下:

图片

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  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 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  甘草(炙黄,一两),上为散。


服用方法也有讲究

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现代用法:共研细末,姜枣煎汤送下;亦可作汤剂,加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服。

图片

方剂解读

图片
方中苍术辛香苦温,乃燥湿运脾要药,《玉楸药解》载“苍术走而不守,善行……偏入己土,消谷之力旺,己土健则清升而浊降”。说明它一方面可以强劲地祛除寒湿之气,寒和湿得以祛除则脾运有力,一方面还健脾,脾健则湿邪自然也就得化,苍术让脾胃这条线,整体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所以它是君药。

厚朴性味苦温芳香,辛温而散,擅长行气,消除肠胃中胀满的气,且味苦而能燥湿,与苍术有相互帮衬之妙,是为臣药;
图片


陈皮味辛,行气温通,理气化滞,燥湿醒脾。《本草汇言》载“橘皮理气散寒,宽中行滞,健运肠胃,畅利脏腑……食积痰涎,气之滞也……橘皮统能治之……平胃用之以消食去湿”。陈(橘)皮进一步协助苍术、厚朴燥湿,合厚朴恢复脾胃之气机的升降,还有一定的消食之效,所以是佐药;

炙甘草,相较于生甘草更有益脾之效,“脾强则有制湿之能”(《医方考》),合诸药,泄中有补,使得邪去而不伤正,又能调和诸药更融合。

古籍中还记载,煎煮时特别关照要加生姜、大枣,其实是为了进一步帮助调补脾胃、和中气以助运化,这三味均为佐使药。

诸药相配,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而且服法特别标注:要在饭前温服

温服可以微微发汗,胃气才得以恢复——“要在饭前温服,这是老祖宗的智慧

图片

有学者也总结出[1],平胃散所治为上焦之湿,宜微汗

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上提到:“平胃散止治湿,上焦之药也。《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效而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所以,平胃散喝完要有微微发汗的感觉,这样才能给邪气以出路

图片

适合人群及禁忌

费伯雄在《医方论》中提到:“人非脾胃无以养生,饮食不节,病即随之……平胃散乃治脾胃之圣剂……为消导之首方”。 

可见,平胃散有消食化积、燥湿健脾、理气导滞之效,吃进去的水谷积滞,在脾胃无法消化时,就容易形成痰湿,这些痰湿就会阻滞气机,导致出现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而厚、不想吃饭、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反胃吐酸水、身体沉重、容易犯困喜欢躺着、大便经常溏稀等症状,这时候就可以用平胃散。

现代研究[2]也发现,平胃散能有效促进湿滞脾胃模型小鼠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的分泌。

图片

所以,在现代临床中治疗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急性肠炎等属中医湿滞脾胃证时,会使用平胃散为基础方。

注意:本方中药物辛苦温燥,易耗气伤津,故阴津不足或脾胃虚弱者及孕妇不宜使用。

文中配方为原方记载,具体剂量及使用还需专业中医师指导。


图片

引文;

[1]郭学杰,陈超,王洪海.《局方发挥》论脾胃病探微[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6(11):1247-1250.

[2]高文强,王益琼,谭桂兰,汤琛,谢长林,胡方林.平胃散对湿滞脾胃证大鼠血清胃动素、胃泌素分泌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07):1470-1472.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