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捕蛇18多年的老师傅告诉我:蛇怕的植物很多,但是蛇最怕这个东西,只要沾上一点,马上就会毙命,再也不敢往屋里钻。

 文艺06 2023-05-12 发布于云南
立夏后,各地的气温越来越高,蛇类的活动也越加频繁。

近日,在十堰的一个居民楼里,居然一天内被蛇光顾了两次,消防员两次出警,请走了这些“不速之客”。

无独有偶,在隔壁小区,一条2米长的菜花蛇居然钻到汽车的发动机舱里,也最终被请走放生了。

蛇为何频繁闯进屋?

1、寻找食物。

蛇中大部分都是以鼠类为食。

蛇视力不行,但是嗅觉灵敏,能够闻到农户家里是不是有耗子,从而溜进屋。

2、留有洞口。

农户的院子普遍都有洞口或缝隙,蛇就是从这些地方进了屋。

3、躲避炎热。

蛇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很大。

夏季气温高,蛇会寻找阴凉的地方避暑,居民楼或农户家里都是很好的选择。

3、寻找水源。

水是生命之源,天气太热,蛇也会“口渴”。

农户周围的水井、蓄水池、小池塘,甚至是水槽下面,都有可能藏匿蛇。

4、蛇的习性。

蛇在野外喜欢在草丛、灌木、乱石缝,等地方活动,因为这些地方有食物、水源,还凉快。

屋内也有类似的地方,比如柴火堆、杂物堆、空调挂机、犄角旮旯等,所以蛇会往里钻。

趋利避害还是动物本能,与其出去“风餐露宿”,不如找个农户家“躺平”。

5、农村生态环境变好。

农村这几年开展了绿色农村示范,禁止野外打猎和减少或使用新型农药,农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这也导致了一些野生动物的数量增加,比如野鸡以及各种蛙类等,这些动物又是蛇的食物来源,所以蛇也随之增多了。

蛇进屋后怎么办?能不能打?

1、不能打,蛇可能有毒。

蛇进屋仅仅是为了“纳凉”或捕食老鼠,又不是来“偷拿东西”,况且在没有搞清蛇的种类,是否有毒情况下,贸然采取行动,很有可能遭遇危险。

2、不是所有蛇都能打。

蛇的种类有很多,一般的菜花蛇比较好分辨,但是也有蛇属于蛇类中的“大熊猫”,切莫乱打这种“牢底坐穿蛇”。

种植那些植物防蛇进屋?

1、七叶一枝花。

七叶一枝花也称为土三七,农村随处可见,也是一种药材,散发出一点硫磺的味道,蛇不喜欢这种气味会绕开走。

2、野决明。

野决明是一种灌木草,长得很高,开黄色小花,不仅可以对房屋做一些隐私性遮挡,也能阻挡蛇进入房屋,野决明也有另外一个让蛇“闻风丧胆”的名字--蛇灭门。

3、凤仙花。

凤仙花也被称为“解毒花”,可以驱蛇,主要是因为凤仙花的根、茎、花汁都含有少量硫磺。

蛇非常不喜欢这种硫磺的气味,所以“敬而远之”。

4、杠板归。

杠板归被称作蛇娘舅、倒金钩、烙铁草等,也有一个让蛇闻风丧胆的名字“蛇倒退”。

杠板归因为其长有倒刺,蛇不愿意从上面经过,起到了驱蛇的效果,另外杠板归也是一个药材,也可以治疗蛇咬伤。

养什么动物防蛇进屋?

1、土猫。

猫有敏锐的嗅觉和视觉,而且动作敏捷,蛇所有动作在猫眼里都是幻灯片。

在农村,土猫战胜一条小蛇不是问题,蛇不跑快点,迟早被猫拍死。

2、大鹅。

鹅很强烈的领地意识,警觉性强,所以能预警防盗。

鹅不仅能发出响亮的叫声预警,而且鹅粪也是蛇最怕的东西。

鹅粪中含有隐孢子虫,对蛇有一定的危害,会攻击蛇的免疫系统,而且还会散发刺激性气味,让蛇远离。

农户还有什么别的办法防蛇进屋?

1、封闭好门窗和缝隙、

能封就封,缝隙大的要堵住,尽量减少没必要的洞口。

2、清扫房屋。

保持屋内的清洁和整齐,清理食物和垃圾,不要乱堆放杂物和柴火,避免给蛇提供食物和藏身的地方。

3、消除鼠害。

屋里没有食物,蛇即使进来了也会自己离开。

4、清除杂草。

院前没有杂草,蛇也不敢冒然靠近房屋。

5、捕蛇笼、驱蛇粉。

如果蛇经常光顾,这2个就是立竿见影的方法。

6、烟袋油。

农村里有一句话:吞了烟袋油的蛇,离死不远了。

由于烟油中含有有害成分,尼古丁、焦油、碱,不仅会对人体造成巨大伤害,对于蛇的“小身板”来说就等同于“速效毒药”了,沾一点就会毙命。

可以把烟袋油散落在房屋周围或烟头泡水也是可以的。

蛇进屋后的最佳做法?

夏季蛇进屋,无非就是为了食物或“躲阴凉”,大概率是误入。

首先,不要惊慌失措,除非蛇受到惊吓,并不会主动攻击我们。

再次,密闭房间或退出院子,打电话给119即可,让消防官兵前来解决。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切莫打蛇,以免激怒蛇,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盛夏即将来临,蛇类活动也会越加频繁,蛇要是进屋了千万不要打,一来有危险,二有些蛇不能打,三有专业的消防官兵替你把“蛇”请出去,不会收你一分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