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芦墟古镇,它是江南最后的净土,至今都没有任何商业开发气息

 阳春雪竹轩 2023-05-12 发布于内蒙古
提起江苏省苏州市,我想朋友们一定不会陌生,那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知道曾经迷倒过多少人,很多人的心里从此便有了一个江南印记。
图片
苏州自古多水,有水的地方便有了人群的聚居,也就形成了一座又一座的水乡古镇。对于我而言,真的有太多的苏州古镇曾出现在我的视线中,譬如周庄、同里、木渎、甪直、震泽、黎里、锦溪、千灯等等,然而当我来到眼前这座古镇的时候,我才猛然发现这里却小众得出奇,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竟然完完全全的不知道这里,它就是苏州市吴江区的芦墟古镇。
图片
提起芦墟古镇,它位于吴江区东部,北靠太浦河,南至南栅港,隔芦墟塘与浙江省相望,西濒分湖,东达槐字港。芦墟镇西的分湖,因吴越春秋时湖分而半,南半为嘉禾之境,北半为松陵之墟,故名,现称为汾湖。
图片
传说当年吴国相国伍子胥曾在此操练兵马,和越国大战之时,曾有蟹兵蟹将过来助阵,也就留下了子胥蟹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子胥蟹”也就慢慢变成了紫须蟹了。大诗人陆游曾写过一句“团脐磊落吴江蟹”,诗中所提到吴江蟹指的便是大名鼎鼎的汾湖紫须蟹。
图片
眼前这座古镇在三国之时便已形成村落,细细算来距今也已经有了2500多年的历史。到了大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在古芦墟南建了泗洲寺,香火颇盛,居民南移,芦墟逐渐繁荣了起来。到了宋元明三代,在此设分湖巡检司署,芦墟逐步由村落发展为小镇。到了清康熙年间,居民至千家,货物并集,设官将领之,乃始称镇,到了乾隆年间,这里更是“民日增,贸易益盛
图片
自古以来,芦墟就是一处人才辈出之地。南宋儒学提举陆大猷,元代书画家陆行直,明代万历进士、兵部主事、思想家袁黄,明末抗清将领洪祖烈,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廉吏陆燿,清中期诗人、书画家郭麐,近代南社诗人沈昌眉、沈昌直兄弟,《分湖百咏》作者陆映澄等均声闻遐迩。
图片
走进这座古镇,可以看到这里至今仍较好地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一直以来,这里的居民始终过着枕河而居的水乡生活,保留着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生活习惯,过着安稳、慢节奏、与世无争的水乡生活。和大都市的繁华相比,这里倒是多了几分宁静与安详。
图片
其实在我的眼中,这座芦墟古镇与其他江南古镇最大的不同是,这里几乎找不到任何商业开发的痕迹,也不需要你购买门票进入,所有的一切都是曾经古老的样子,即使是这里开着的店铺,也仅仅是为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而设立的。
图片
我们在这里看不到琳琅满目的义乌旅游纪念品,听不到高音喇叭里商贩们的吆喝声,只有怡然自得的人们和我们擦肩而过,也许,这才是江南水乡古镇最真实的样子,没有熙熙攘攘,只有“水城慢生活”。
图片
在今天的芦墟古镇,沿河两岸仍然保留着很多古老的建筑,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跨街楼了。跨街楼,又名骑楼,是南方多雨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它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通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上层部分则跨建在人行街道上。到清中叶至民国时期,芦墟老街的商家民宅几乎全部面朝市河建造,店门临街,街面到河边的驳岸上建造房屋,其上层与正屋相连。
图片
跨街楼冬暖夏凉,避免了经商者的日晒雨淋之苦,镇上的居民同样也享受到了遮风挡雨的购物便利。这种独特的建筑形态其实在江南古镇里是不多见的,它和这里的古树、古宅、古桥等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江南水乡画卷。
图片
芦墟古镇因为没有开发,它更像是一位藏在深闺里的大家小姐,至今都没有被打扰到,也让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宁静和古朴。可以说,芦墟就是一座活着的江南古镇,它蕴含着时光沉淀之美,需要用心去细细品读。破旧的窗、斑驳的墙、古老的桥,这里所有的一切,无不诉说着蹉跎岁月。
图片
曾经的这座古镇一定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潮起潮落,有多少人曾在此“起高楼、宴宾客”,也有多少人曾在此“楼塌了”,其实人生本就是无常的,一定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探寻自我内心的本真,我想这一辈子才不算白活。如果你也喜欢古老的江南古镇,不妨和我一样,来这里走一走,给我们的心灵放个假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