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年,父亲跨过鸭绿江

 鄂中京山 2023-05-12 发布于湖北

那年,父亲跨过鸭绿江

■许佑民

我父亲许均安生于1924年,京山县罗店镇人。他从小就向往革命,期望着有朝一日穿上军装,为保卫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1939年,日寇侵占了京山的大片土地。当时父亲才15岁,那时京山县活跃着不少抗日游击队,父亲跟随着在曹武、石板、孙马等地活动的抗日游击队分队长屈萼身边,以放牛为掩护给游击队当地下交通员。他同湾里的放牛伢一样,晴天穿着一身土布衣,雨天穿蓑衣、戴斗笠、光着脚,往返于邓畈、孙马、石板的地下交通线上。一天,父亲从孙马赶往邓畈,在路上碰到几个下乡抓壮丁的伪军盘问:
“喂,这小鬼,怎么你将牛放到这里来了啊?”
“长官……长官……我家这头牛是与邓畈我姨妈家共养的,所以……”他机灵地应付过去。
有一天晚上,夜风阵阵,寒气逼人。屈萼将父亲叫到面前:“小许,今晚天已黑不便牵牛,你想想办法将这份机密情报送到邓畈去。"
“队长请放心,我会绕道送去的。"父亲说完带着信朝邓畈方向赶去。当他走到徐家岭时,正碰到一群日军由汉奸带着向孙马方向走,他虽然立即闪身躲进了路旁的刺林中,却被一鬼子发现赶过来用枪托朝刺林中乱捅乱叫。
“小八路的……小八路的,快,快,快出来,不然就捅死你,…”捅得父亲身上剧疼,两眼直冒火花,也不敢动弹一下。那名鬼子见抓不到,临走时放火将刺林点燃,父亲在鬼子放火时趁机滚到了刺林南边的一块田埂下,才幸免于难将机密情报安全送到。
1950年家乡开始搞土改、分田地,正当人们以喜悦的心情迎接解放后的新生活时,美军却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全国各地掀起了父送子、妻送郎、弟送兄入朝作战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
1951年,父亲27岁,正是青春焕发、血气方刚之时。当年6月,他毅然辞去京山县公安处班长的职务,告别家乡父老,同全县1200多名热血而青年一道在部队首长的带领下,从京山县城急行车30多公里到皂市镇。次日凌昌4点,又同来自天门、沙洋、潜江等地的入伍新兵一起急行车,于当日下午6点前赶到了花园火车站,登上了北上的铁闷罐火车到达东北的开源县城,在那里父亲与战友们进行了3个月的整训。父亲被编入志愿军后勤部二分队十六兵站二营五连,他被任命为该连队的一名排长。
当年9月的一天夜晚,下着倾盆大雨,上级命令父亲所在的部队全体指战员用树枝杂草作好身躯隐蔽,从桥上急行军冲过敌人的封锁线抢渡鸭绿江,美军飞机盘旋在上空,一天到晚不停歇地狂轰乱炸。一营的战士们冲在最前面,被敌机发现遭到袭击,很多战士倒在了血泊中,父亲的亲密战友——徐小长就是在渡江中牺牲了。随后父亲和战友们机智地避开敌机轰炸,最终到达平壤以南的仁川。
鉴于当时敌强我弱的武器装备,父亲和战友们按照上级的指示和部署,在驻守的地方层层挖地道,处处修防空洞,让敌机和大炮对他们无可奈何。同时他们少打阵地战、多打运动战,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从平壤通往仁川以南的军用物资运输路线被敌人严密封锁,先头部队已开赴前线几天了,然而武器弹药、军需物品仍无法运到,前线部队面临弹尽粮绝的危险。
一天晚上,风雨交加,父亲带领一个侦察排到仁川以南的100公里以外的崇山峻岭中,他们头扎树枝、身披树皮编的蓑衣、脚穿树皮织的草鞋,一个个如神兵天将,扫清了那条运输线上的障碍,确保了一批批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方。他们那个排因此受到了上级嘉奖。
美军不甘失败,他们调集上百架飞机采用“羊群战术”对那条运输线进行轮番轰炸,一时间整个天空浓烟滚滚,不见太阳……父亲和战友们遵照上级指示,隐藏到四周的山岭背后的制高点上,集中火力,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引诱分散敌机,确保运输线的畅通。当时正是冬天,气温很低,而且白天不能升烟,夜晚不能有火,父亲与战友们在如此恶劣环境中坚持了七天七夜,他们所带的干粮吃光了,水也喝完了,有的战士饿得实在难忍,就挖草根吃,以雪水解渴,并坚持战斗……父亲和战友们最终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战斗任务,确保了前方整个战斗的胜利。
1954年5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向我家里寄来一份大红喜报——“许均安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立三等功壹次”。这是父亲在血与火的战斗中拼搏而来的。
来源:荆门日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