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家精要】“十二经补泻穴”的临床应用

 wyfx100 2023-05-12 发布于浙江

“十二经补泻穴”的临床应用
图片
史朝珍
十二经补泻穴,又名“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法”,即《针灸大成》“十二经病井荣俞经合补虚泻实”(以下简称补泻穴)。此法是每经都有一补穴一泻穴,十二经共有24穴。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凡是十二经脉中的阴阳失调,或在某经的循行通路及其相连脏腑出现邪盛正衰的各种疾患时,都可运用该经的补泻穴施行补虚泻实,以调整其有余和不足的现象。如能使用得当,可收针下病除之效。临床使用方法,分两段说明如下:

01
PART
补泻穴的应用范围
根据补泻穴的性能和临床体验以及经络脏腑主病与脉象而得出应用范围。下分适应症与脉诊。
(一)适应症:

01

手太阴肺经:实泻尺泽,虚补太渊。

实证:喘息气粗,胸肋胀满,咳逆上气,咽喉肿痛,咳时痛引胸胁。

虚证:①肺气虚:呼吸细微,语言低弱,自汗恶寒,气喘乏力,痰多清稀。②肺阴虚:呛咳咳血,口渴咽干,颧红,或有潮热盗汗。

02

手阳明大肠经:实泻二间,虚补曲池

实证:齿痛龈肿,口干鼻衄,喉痹颔肿,肩臂疼痛。

虚证:半身不遂,手足痿软无力,或筋骨肌肉挛痛、重著、酸麻。或卫外功能不足易受感冒者。(从针合谷能发汗能止汗,悟出手阳明经有调整卫外功能的作用。应用于临床确有实效)
03

足阳明胃经:实泻厉兑,虚补解谿。
实证:面肿齿痛,心腹胀满,发热口渴,口噤神昏及发狂。
虚证:食少脘胀,面目虚浮,足膝无力。

04

足太阴脾经:实泻商丘,虚补大都。

实证:胸腹满闷胀痛,二便不利,身体困重,食欲不振,热痢,黄疸。

虚证: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腹胀肠鸣,便溏泻泄,食后消化不易,腹疼喜热。
05

手少阴心经:实泻神门,虚补少冲。

实证:心烦脉数,口渴欲饮,目赤肿痛,胸中热闷,睡眠不安,谵语如狂。

虚证:心悸怔忡,惊惕不安,健忘多梦,心中似饥,善忧,心下或胸中卒痛。
06

手太阳小肠经:实泻小海,虚补后谿。

实证:目黄耳聋,颊肿齿痛,颈肩臂痛,脐腹胀满。

虚证:耳聋、项强腰痛不可俯仰,胸闷心慌。

07

足太阳膀胱经:实泻束骨,虚补至阴。

实证:暴病头疼,身痛恶风,耳聋,癫狂,寒热腰疼。

虚证:小便淋漓或频数,遗尿,尿闭或浮肿。
08

足少阴肾经:实泻涌泉,虚补复溜。

实证:头顶疼,咽肿喉痹,舌干,心下结热,心痛,小儿惊风,失神昏厥,中风闭证。

虚证:耳聋齿摇,腰腿酸软,遗精阳痿,尿少浮肿,咽干口燥,头晕目眩,夜热盗汗,心烦失眠。
09

手厥阴心包经:实泻大陵,虚补中冲。

实证:掌热心烦,癫、狂、喜笑不休,胸痛,热病汗不出,呕吐,目赤喉痹,腋肿。

虚证:心下卒疼,四肢厥冷,或内热烦闷,心悬如饥,或卒然昏倒。

10

手少阳三焦经:实泻天井,虚补中渚。
实证:偏头痛、目外眦痛、耳鸣、颊肿、耳后颈项、肩臂外缘痛。
虚证:头眩、头痛、耳鸣、目视䀮䀮。
11

足少阳胆经:实泻阳辅,虚补侠谿。

实证:头额两侧疼,胸脘满闷,胁下胀疼,口苦易怒,夜寐不安,往来寒热。

虚证:头晕目眩,耳鸣,胸脘烦闷,胆怯,喜作长叹,虚烦不眠。
12

足厥阴肝经:实泻行间,虚补曲泉。

实证:胸胁胀痛或闷,急躁易怒,目赤肿疼,口苦咽干,烦热失眠。肝气犯胃乘脾则脘腹疼胀,呕吐或痛泄;肝气下注则少腹疼,阴疼、淋浊尿血;木火刑金则咳引胁痛,咯血;肝风内动则眩晕手足痉挛。

虚证:血虚风动而眩晕震颤,肝筋失养而筋骨挛痛、拘急麻木,肝肾阴虚而目干、雀目、耳鸣等。
(二)脉诊
在临床实践中,对经脉的虚实反映在脉上提出两点体会。

1、不同的经脉可反映在寸口脉的不同部位:如足太阳、足少阴侯在左尺;足厥阴、足少阳侯在左关;手太阳、手少阴侯在左寸;手厥阴侯在左寸;手少阳、足太阳侯在右尺;足阳明与足太阴侯在右关;手太阴与手阳明侯在右寸。这与脉学分配脏腑略有不同,其原因经脉虽与脏腑发生直接联系和影响,但经脉是传导经气的线路,与脏腑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它反映在脉的部位上就有区别。

2、关于经脉的病理脉象:太阳脉浮大。太阳的底面是少阴,少阴脉沉细。阳明为阳之盛,故脉洪大。阳明的底面为太阴,太阴脉沉缓。少阳脉浮弦而大。少阳底面是厥阴,厥阴脉沉弦。均以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此脉法即浮以侯阳、沉以侯阴法。例如:左寸脉沉为手少阴经病。左寸脉浮为手太阳经病。(沉为阴偏盛,浮为阳偏盛。所以浮沉俱为病脉。如阴平阳秘则脉不浮不沉)左寸脉浮大有力为实泻小海。浮而无力为虚补后豁;如左寸脉沉而有力为实泻神门,沉而无力为虚补少冲,补阴取少冲,补阳取后豁。通过脉症合参辨出某经虚实,以便选某经补穴或泻穴进行施治。如虚实分辨不清,或不虚不实,亦可采用五俞穴中的俞、原穴以疏畅经气。


02
PART
补泻穴临床应用的目的方式
补泻穴的临床运用的目的有二:一是用于治疗疾病;一是用于检查辨症是否正确。前者属于治疗,后者属于诊断。
(一)治疗
补泻穴的运用从总的来说是虚补实泻,但是虚证分阴虚与阳虚,补的原则是以阴补阴,以阳补阳。实症也分阴盛与阳盛。就要以阴泻阴以阳泻阳。而阴阳是互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亦可补阴抑阳,或补阳化阴。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其具体运用有四种形式:
1、单纯的某经虚或某经实,即直接取本经补穴或泻穴施治。

一:宋×之妻,38岁。

主诉:胸部胀疼,无其它不适。诊得右寸脉独大,断为肺经实证,以其不浮不沉,直取肺经泻穴——尺泽。针后患者自诉胸部胀疼已止。再诊右寸脉,脉象变缓。此即从阴引阳法。

例二:史×,男,30岁。

主诉:胸闷气短。诊右寸关脉沉细无力,断为肺经虚证。取太渊施治,针后四、五分钟,患者自诉胸部舒适,再诊其脉已变为中取和缓脉象。此即以阴补阴法。

例三:王××,67岁。

1968年秋后患小便淋漓不禁,晚上尤甚,夜间在被窝内放一尿盆,一夜不能睡好。其脉右尺弱,诊为膀胱经虚证。应针至阴,因过去缠足,不宜取穴。借用申脉,针后当夜便把尿盆撤掉,又针一次痊愈。此即以阳补阳法。(表里互用·浮沉互参)
2、表里阴阳补泻法:即表里经互相补泻法,比如心经的心阴虚,取本经少冲穴补阴;心阳虚取手太阳经后豁穴补阳。

例四:赵××,女,23岁,学生。

下午下课后,心中烦乱嘈杂,哭泣不止,呼吸迫促,经中西药物治疗不效。诊其脉左寸微,似有似无,诊为心阴虚证。当即补少冲穴。针后二三分钟病情未见好转,其脉仍然,转念发病急当为心气虚微,脉为阳虚,随起少冲穴的针,另针小肠经补穴后谿。针后,左寸脉立即呈和缓脉象,约二、三分钟,心中稳定,亦不哭了,此以阳补阳法。

例五:李××,女,28岁。

主诉:心烦头痛,中午甚,诊得脉数,属心经实证。取本经神门穴泻之,针下疼止,针二次痊愈。此即从阴引阳法。

例六:史××,男,20岁。

头顶疼如刀劈,日出重、日中甚、入夜稍轻,微恶风寒,体温38—39℃之间。头汗出,身无汗,脉紧而数,脉波来去短。诊为太阳经实证,先针风池,风门,大杼以疏太阳之表,针后疼轻,针涌泉从阴引阳,针下疼止。
3、同名经补泻法:两个同名经脉都是相连接的,所以能互相补泻。如:

例七:刘××,男,24岁,学生。

患感冒发烧、头疼,经治疗不效,偏头疼,日发寒热三五次,夜间有盗汗。诊得六脉俱弦较浮,此为少阳经实证,以其夜间有盗汗,要防其转虚,取手少阳经补中渚(又是少阳俞穴)、足少阳经泻穴阳辅施治。针后疼止。第二日复诊,自诉头痛已止。盗汗未除。又针复溜补肝肾之阴。针中渚以疏少阳经气,针合谷以调卫气,其疼即愈。

例八:杨××,女,30岁。

主诉胸脘满疼,目赤,口苦咽干,心中烦热,呕吐。脉弦数,诊为厥阴经实证,取手足厥阴经泻穴泻之,针行间、大陵,针后心烦、呕吐立止。

例九:杜××,女,21岁。

患急性痢疾,腹疼,便脓血,里急后重,高烧40.2℃,自汗心烦,脉弦数。此脾胃实证,针三里、天枢,配合谷、内庭,针一次腹疼减轻,排便次数减少,第二日体温37.5℃,又针一次痊愈。
4、根据脏腑关系隔经补泻法,以肝为例,如肝实证影响心经,便取心经泻穴,肝虚证影响到肾,即取肾经补穴

例十:程××,男,33岁。

主诉:患病已一月余,曾服中药12剂,西药亦服用很多未效,主要症状是阵发性心中烦乱,一日数次,或十数次,发作时觉得屋内特别小,似乎容不下自己。所以每次发作都向野外跑。发作后疲乏无力,腰腿酸软。得病前曾与人闹过意见,后发此病,诊其脉左寸关弦数,左尺沉弱。此肝郁化火,火扰心神。肝肾同源,肝火又能下劫肾阴,故尺脉沉弱,腰腿酸软,此上盛下虚。取心经神门泻心火,取肾经复溜补肾阴。针后症状大轻。发作次数减少,又针一次痊愈。此补阴抑阳法。

例十一:陈××,女,60岁。

主诉:素有头晕目弦,睡眠不好,近两三天来,咳嗽气喘,自汗,头晕加重,已两夜未眠,左脉弦大有力,右脉寸关虚而无力,此肺气虚失于肃降,肝阳上亢无制。遂针太渊补肺气、针阳辅泻甲木平乙木。针下喘息平,约十分钟即入睡。

例十二:郭××,64岁。

素有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气喘自汗,食少乏力,右脉缓无力,此脾肺气虚证。取大都、太渊二穴补之,针后咳喘减轻。针二次食增,针三次而愈。
(二)诊断
补泻穴的临床辨证运用,在一定范围内与辨证用药是一致的(如脏腑虚实等)。由于针法有见效快的特点,可以检查我们的辨证是否正确。运用此法,往往在针下后立即就得到答案。如:

例十三:周××,女,40岁。

主诉:经期剧烈劳动,引起子宫大出血一次,后漓淋不断六十日,惊悸心烦,失眠自汗,两胁满闷,急躁易怒,手足麻木、腰酸、食少气短,有时腹疼。面色痿黄,舌质淡红而暗、白薄苔,精神痿靡,左寸沉弦细,时有虚大,左关、尺沉弦来去疾。右寸关无力而虚,右尺沉紧较有力。
根据脉象分析:心脏阴血不足,故脉沉细,阴虚不能敛阳,故脉时有虚大。故有惊悸、心烦、自汗、睡眠不安之症。关尺脉弦疾为肾肝阴血不足,肝气躁动,故急躁易怒两胁满闷,手足麻木,腰酸无力;右寸关虚而无力,故气短、食少;右尺沉紧较有力,为下焦虚寒腹疼之证。治宜温补肾脾,舒肝、养血安神。为了检验以上辨证立法是否正确,先针后药。
取穴:温补脾肾:大都、复溜;舒肝:太冲;养血安神:中冲、神门。
针后患者自觉症状缓解。

例十四:刘××,女,43岁。

主诉:脘胁胀闷,食欲不佳,胸闷气短,头晕目,每日早晨腹泻一次,月经赶前量少,舌红、薄白苔,舌边有齿印,左脉弦细,时有力。右关弦而虚,右尺沉细。按脉后,尺部皮肤有指压印。
此肝郁脾胃虚。治宜疏肝、补脾胃。为检验以上辨证与治法。先针后药。取穴:疏肝取太冲,补脾胃取大都、解谿。针后患者自觉胸胁舒适,脉见和缓。


03
PART
几点补充说明
1、在运用补泻穴进行治疗时,一般针后五分钟左右如不见效,或脉象无改变。可认为无效。应把针起出,对证候另行分析、另定治则、另选穴位,如果再次或三次不效,可停治疗,隔日再刺。或另行别法治疗。
2、在运用补泻穴进行诊断性治疗探查时,它是有一定范围的,它不可能对所有病证都适应。这一点需要重复说明。
在运用补泻穴时勿犯虚虚实实之戒,例如:马××之母,49岁。
自诉:胸闷,背部拘紧,怕冷,有时心悸不安。那时还不懂得辨证的需要,即给患者针刺两涌泉。针下后病人出现寒战、心悸。我立即起针,改刺合谷、内关后,心悸轻,约半小时许才缓解。
通过这个病例对我教训很深,同时对我又是启发,以后用针灸治病时总是注意辨证选穴。
3、补泻穴对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取穴得当,疗效较好。对器质性损伤的严重疾患疗效较差或无效。
4、关于取穴:表里取穴,应有表里经证;同名经取穴应有同名经证。如只有一经经证,即取本经穴位,本经穴位无效时,按表里经互相补泻取穴。
此法如按时取穴即属子午流注范围的“纳子法”据我个人经验,只要临床辨清虚实,选穴适当,不按时间亦效如桴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