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掐架”到联手 吉利长安成为亲密战友

 扯车无界 2023-05-12 发布于江苏

近日,两大自主品牌车企突然“联姻”的消息,让整个新能源车圈瞪大了眼睛。在没有一点点预兆的情况下,长安汽车与吉利控股在5月9号晚同时发布了合作的消息,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估计大家都没有想到,前不久长安汽车与吉利控股还因为一些事情在闹不愉快,谁知道现在双方却能化干戈为玉帛,一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探讨双方联合之后将如何扩大在新能源市场的版图。

1

猝不及防

一家是央企龙头,一家是民营巨头,而且都是上市公司,长安汽车与吉利控股将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先,这是一次不同寻常且规格颇高的合作。签约仪式上,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和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各自带着手下的高管出席。

根据两家车企的官方声明,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

具体来看,在新能源领域,双方将就电芯、充换电技术、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新能源产业布局进行合作;在智能化领域,双方将围绕芯片、操作系统、车机互联、高精地图、自动驾驶等展开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长安汽车与吉利控股此次合作,仅仅是签署了一个框架协议,具体的合作机制,双方的资金投入、合作内容等还没有敲定。

不过,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一些信息,一方面是双方坐下来谈了很久,发现共同合作之后的战略利益,各自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东西,解决了战略互信的问题,起码不会突然被合作伙伴“背刺”。

另外一方面是双方达成信任之后,都一致认为此次合作是必需的,双方在探讨中看到了未来品牌的发展、在市场的影响力,以及竞争力,可以将竞争对手打个猝不及防;同时,双方在探讨的时候,清楚看到了战略框架,但是不涉及具体项目,需要继续探讨,思想碰撞之后才能拟写具体项目细节。

可以理解为,双方抛开成见,彼此获得信任,觉得可以取长补短,可以联手干一票大的,但是具体干什么,还需要业务部门磋商,反正先占个位置。

事实上在其他行业中,央企+民企的新型合作模式并不少见。但是大多以跨行业互补的形式存在,像汽车行业中尤其是存在正面竞争关系的整车厂家的合作还是少之又少。可见,此次长安吉利的牵手,将开启一段新模式的探讨与示范效应。

2

掐架到结盟

长安汽车和吉利控股都是国内头部品牌,双方都拥有雄厚的实力。2022年,长安汽车自主品牌销量187.4万辆,吉利汽车卖了143.2万辆。在自主品牌乘用车中,二者的销量规模位列国内二、三位。

而且三个月前,两家车企刚因为“抄袭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今年2月,长安汽车委托律师事务所发给吉利发了一封律师函。

文中称,吉利控股旗下中高端新能源产品系列——吉利“银河之光”原型车,存在大量与长安汽车概念车、量产车型雷同之处,涉嫌大量抄袭长安汽车已发布车型的外观,已经严重侵犯了长安汽车的相关知识产权。因此长安汽车要求吉利停止相关行为,同时称将保留采取进一步法律手段的权利。

随后,吉利控股快速发布声明,斥责该律师函“内容严重失实、指责毫无根据,误导公众”。而吉利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在社交平台中表示:“不要内卷内讧;要转型发展,不要同室乱战,要团结一致,不要分裂抹黑。”双方各执一词。目前,关于该事件的处理进展,两家车企未再发布任何声明。

宣布合作的当晚,杨学良在微博发文称:“小风波不影响大格局大方向,前面因为双方工作层面沟通不及时产生误解,经过网络放大后给业界带来误导,凸显了充分沟通与互动的重要性。未来双方将加强紧密沟通,实现优势互补、共赢未来。”言外之意,在大方向的合作框架下,双方或已就抄袭事件化干戈为玉帛。

从这次合作的重点看,他们在新能源、电动化转型上遇到的问题极为相似。车企之间展开合作,无疑可以分摊研发成本、减缓资金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转型效果。吉利控股和长安汽车,一个是民企,一个是央企,他们合作能够最大程度在机制上取长补短,无论是在采购还是技术研发上都能共享资源。

两家车企的共同目标一致,即加快新能源转型。根据双方规划,2023年吉利销量目标为165万辆,其中新能源销量超过60万辆。长安汽车则是2023年实现产销汽车超过253万辆,全年计划投放新能源产品10余款,到2025年将推出27款全新新能源产品。

3

写在最后

国内车企大多数都是竞争大于合作,各家的长板业务趋同,短板也非常相似。这就是为何很多传统车企会选择与百度、华为这类科技公司合作,以此提升新能源产品智能化属性的原因。

“联姻”的最终结果是昙花一现还是做大做强?双方的利益诉求能否取得平衡,将成为影响合作的重要因素。市场也在等待双方能尽快有更坚实的合作成果落地。

图|网络

文|豆豆

编辑|豆豆

END


这是一篇Taycan与岛屿的故事

下一波赛道 感受领克05高性能SUV家族

全新探界者RS靠什么打动年轻人?






 扯车无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