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滁州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GDP位居全省第三,好多人了解滁州都是从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写的《醉翁亭记》得来的,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先生因《醉翁亭记》名扬天下,他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激励我年轻时就立志像徐志摩那样,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只是因为工作羁绊常常不能如愿。“醉翁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就在滁州市区的琅琊山上,在岗出差时曾多次到醉翁亭拜谒醉翁先生。今年4月12日和13日用两天时间在滁州云游,造访“南京太仆寺”、“丰乐亭”和全椒县的“吴敬梓纪念馆”。“南京太仆寺”在滁州市区“丰乐亭”景区附近,那天的天气格外好,阳光灿烂,太仆寺在原遗址上重建,依山就势建造的亭台楼阁、天然的奇石怪洞、名目繁多的树木、柔软而翠绿的草坪,景区内现有太仆寺官署、御碑亭、龙潭、阳明洞、五龙君祠、御景欧亭、司马神庙、九龙君祠等景点,这里矮矮的山岗,错落起伏,青葱翠绿,信步上下,给游客游玩留下美好的记忆! 太仆寺是掌管马政的中央官署。在冷兵器时代,马匹是行军作战和运输必不可少的战略物资,马匹的繁衍关系国家兴亡,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马政。南京太仆寺的由来: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三月,朱元璋率义军一举攻占滁州;他在滁期间运筹帷幄,祈天谋人,培植亲信,扩充势力,支援六合,攻取和州,奠定推翻元政权的军事政治基础;并以此为起点南征北战,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称帝,定国号为明,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滁州成为京畿辅地,被誉为“开天首郡”;洪武六年(1373)二月,朱元璋下诏在滁州设立管理全国马政的中央机构——太仆寺;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称南京太仆寺,南京太仆寺在滁州一直存续到明朝终结。 我原来只知道醉翁亭,数次前去拜谒。其实“丰乐亭”也建是欧阳修先生亲自命名、建造的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亭,他在《丰乐亭记》散文中写到:“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好一个爱民如子、与民同乐的清廉太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当地民众的厚爱,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现代哪位省长、市长、县长能如此受到百姓的拥戴呢?丰乐亭位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最高海拔的丰山东北麓幽谷中。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琅琊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4A级景区,山上有名贵树种和中草药数十种,其中有数百年的古柏、古银杏、古黄扬、古樱桃等。丰乐亭是座长方形三进亭院,占地面积不大但庄严。正门门额嵌明代在滁任南太仆寺卿的萧崇业书“丰乐亭”牌匾。在滁写有多篇游记,有《环滁十景记》、《游醉翁亭记》、《游丰乐亭记》、《游重熙洞龙蟠琅琊》)进入院内,花木扶疏,庭朗径明:亭右有参天古银杏,粗可数围,硕果累累,亭亭如华盖,郁郁然似青烟;原亭为16立柱挑檐翘角的四方亭,翼角高戗,如翚斯飞;檐下不饰斗拱,不施彩绘,通体端庄朴实,灵动而不失稳重。现亭为1996年重修。亭内两壁上悬挂着欧阳修《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文。丰乐亭是欧阳修来滁任知州后的第二年,即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亲自主持修建的。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又得甘甜醇润的紫薇泉水,于是欧阳修立意于泉旁山坡建亭以庆丰收。并作《丰乐亭记》,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命亭名。还在附近开辟了一片场地,作为练兵的校场,在这里训练民兵,并亲自检查训练情况。欧阳修在建好丰乐亭后,命幕僚谢判官种植花木,美化环境,要求“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叫一日花不开。遇有公事闲暇,欧阳修自己也身先士卒,常到谷中、亭前种花植树。门前这株云柏,便是欧阳修亲手所植,历经九百多年,依旧枝繁叶茂,苍劲雄健。阳春三月,欧阳修和四乡八镇的百姓一起,在丰乐亭徜徉,踏歌“踏花”。他用“与民同乐”意识治理滁州,使得滁州小郡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而经过美化的丰乐亭,柳绿花红,春色满地,景色宜人。“与民同乐”的“踏花”,很受人们喜爱,流传也很久远,到了数百年后的明代,丰乐亭前仍有踏花之乐。 院内还存有“欧文苏字”《丰乐亭记》碑刻两块、吴道子绘观自在菩萨石刻像一面。全椒县吴敬梓纪念馆,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襄河镇河湾街,距离滁州市30余公里,公交车可达,占地面积23亩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属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纪念馆; 纪念馆周边河流清澈,绿树成荫,好一派江北水乡景色;吴敬梓纪念馆内陈列内容包括:图片、资料、书籍、名家字画、实物。分为:吴学研究资料厅、吴敬梓家世厅、吴敬梓生平厅、正厅、衣冠冢、西墅草堂、接待室;装饰手法以明清风格为前提,运用简约的设计语言进行概括提炼;通过版面、灯箱、通柜、独立柜、塑像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进入大门前正方,四座旗杆和石象征着吴氏家门前期的鼎盛,过厅正中矗立一尊巨型石碑,碑阳刻着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集》中的一段话:“追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抛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蹙而能诣。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碑阴刻着《吴敬梓》传;正厅过道--尊七米高的吴敬梓铜像,手握长卷,面视人生,苍海茫茫,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慨;正厅内安放--尊吴敬梓座像,馆内陈列着《儒林外史》各种版本、《文木山房集》和“落园石刻”,“默岩手稿”等吴氏家珍,还有吴氏家谱,《儒林外史》插图,中外名流书画、字等等。 出的门来,我在想:吴敬梓老前辈,正因为从儿时就经历了家族由盛而衰的破败,青壮年时经历了颠沛穷困的生活窘境,才奋笔疾书写出了惊世骇俗、愤世嫉俗的《儒林外史》,直到过世都来不及出版,叹为憾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战士鲁迅先生,同吴敬梓几乎一样的家族败落的命运,造就了伟人一生伟大的人格、伟大的性格......(与吴敬梓纪念馆相聚两公里的新近复建的全椒县“太平古镇”规模宏大,占地超百亩,仿明清建筑做工精良,全部砖木结构,有气势有阵势、有配套设施,有千米长廊,可惜半途而废没有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