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传之苏轼的“墨”逆之交

 海曲上人 2023-05-13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1

《苏东坡传》李一冰著

历来书画大家讲究笔墨和纸张的品质,其中,尤其以上乘佳墨为最重要。古画本来就以设色为重,而宋代以前的绘画注重画面的色彩绚丽,以丹和青两种矿物颜料着色,故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到了北宋年间,文人骚客除了诗词歌赋开始喜欢绘画之后,彩色绘画就逐渐衰微,作画用水和墨两样代替了,从而形成了水墨画。由于水墨画使用材料只有水和墨两样,那么,水墨绘画就不能不重视墨的品质。墨原是单纯的一种黑色,完全靠溶合的水分多寡和画家运用的技巧,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等不同的色调以及种色泽层次的效果,所谓“墨分五色”,正是中国画人运用墨色之最高的技法。

文章图片2

苏轼《墨竹图》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显著特点就是墨色深厚。苏轼写字,爱用浓墨,墨浓必须有极大指力,才能笔不凝滞,苏轼要以侧笔多用中锋,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要运侧笔,使用浓墨,写字只能用手要紧握笔管的下方不可。只有执笔靠下,且取斜势,像操刀治印的姿态一样,才能达到顿挫深入、笔笔有力的效果,但这不是大部分人的执笔的姿势,那么,有人就认为苏轼写字腕著笔卧,左高右低,左秀右枯, 写斜钩都是病笔的原因所在。乡村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苏书真迹,幅幅都是墨色如漆,由于喜用浓墨,虽历千年,而光彩照人。

从唐朝诗人王维开始,纯粹以山水为内容的水墨画才出现。苏轼绘画虽以画竹为主,但在黄州以后也画寒林意境,自己也颇自得意。苏轼写字用墨,浓研如糊,作画也如此。苏轼所画的墨竹,从石根出大小两竿,仰枝垂叶,笔势雄健,墨气深厚,由于采用浓墨绘画,所画竹叶十分肥厚,墨色浓润沉郁,反映出苏轼用墨的精巧。苏轼书画用墨浓厚,与作诗喜用颜色字,通过浓墨的气势,也可以将他郁积在内部生命里的感情,痛痛快快地宣泄出来,完全由于他性喜沉着痛快,是一种强势发挥的表现欲望所造成的。

文章图片3

苏轼

苏轼爱墨成癖,并非无故。他认为上乘佳品的墨,必须墨丸要黑而有光。大部分人论墨只要求取其黑而不取其光就是佳墨。苏轼认为:如果墨光而不黑,可以抛弃,如果墨黑而不光,就没有了神采,展现的作品没有生机,也就不能用了。如果墨黑亮清澈并且沉稳,好像小孩子的眼睛一样,这才是上等佳品。苏轼认为墨分七层,也许有点夸张,但苏轼画竹,竹叶采用了浓面淡背的画法,对于画面光暗的处理,通过浓淡之间反映出竹子的物性,互相映照趣味十足,这也是苏轼他绘画和书法天赋的展现。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采用上等佳品的墨。因为佳品墨丸,黑色层次分明并且清亮澄净,如果墨色沉滞,就不可能使画面有光色照人的神采。那么,苏轼以浓墨画竹,如果使用墨丸不佳,肯定画出的都是黑疙瘩吧。

文章图片4

苏轼《墨竹图》

苏轼爱墨成癖,视墨如命。苏轼替北宋画家宋汉杰写了画跋后,宋汉杰以李承晏墨赠给苏轼,苏轼以少女头发的光亮乌黑来形容“李墨”的品相。在历史上,制墨的好手以唐朝的李超、李廷珪父子最为出名,所制李墨最为名贵,人称“北李家”。中国制墨工艺第一个名家就是唐朝的李超、李廷珪父子,李氏父子是易水人,流亡到安徽歙州,因为安徽歙州多松树,就留居下来,以松制墨, 李氏父子所制的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父子俩为江南李国主造墨而成名。李氏制墨技术又传给了李承晏,李承晏又把制墨技术传给了张遇。同时,北宋年间,苏轼的同时代人中以潘谷所制之墨也久负盛名。像苏轼从黄州回来,好朋友唐垌(林夫)送了他张遇所制之墨半丸,唐垌家这样的豪门大户的收藏中也只有半丸张遇所制之墨,可想而知张遇墨的珍贵至极。另外,黄州的医生庞安常,替人治愈了一场垂死的重病,那户人家无以为谢,将祖传的一锭李廷珪墨送了给安常,庞安常托人拿到京城汴京送给苏轼, 大概就有“红粉赠与佳人,宝剑赠与烈士”意味。但庞安常所赠这一锭墨,苏轼一看就说这锭肯定是真品。

文章图片5

苏轼《墨竹图》

苏轼的好朋友孙觉也曾送给他墨匠潘谷所造的墨。苏轼仰慕潘谷很久,但一直没有机会相见。因为苏轼知道潘谷这位墨客的人品,制墨精妙,但不二价,苏轼心里欢喜认可潘谷这样的人,认为他身上虽然垢污,胸中却无尘滓。实际上苏轼所推重的是潘谷的人品。实际上,苏轼对潘谷所造的墨,认为杂用高丽煤,并不最纯。

文章图片6

苏轼的书法

以书法名世的苏轼好朋友黄庭坚习惯把藏墨放在一个古锦囊中,随身带来带去,可与朋友共同欣赏。 有一天,黄庭坚去苏宅也带着这个锦囊,苏轼知这囊中尽是好墨,伸手摸到李承晏墨半锭,苏轼硬要据为己有,黄庭坚想:苏轼呀,你自己家藏墨已经很丰富,何必再夺我的半丸墨,但是,也没有办法不给他。另外,苏轼的好朋友贵族画家王诜曾一次赠送苏轼上等佳墨二十六丸,一共十几种产地的品种。苏轼把这些墨丸混合研磨在一起,写了十几个字后,试验墨汁色泽的深浅。苏轼说:假使合研的效果很好,他将捣合使成一墨,供大家在自己雪堂使用,可以称为“雪堂义墨”。据说这批古墨的成份非常名贵,内含金屑和丹砂,所以色泽光亮照人。一向超然不为物所动的苏轼,而且深慨“非人磨墨墨磨人”的他,不能抗拒爱墨这一癖好,可见一斑。说是个人的爱癖,也只有深怀艺术感情的人,才能有此近于沉迷的嗜好。实际上,北宋的士大夫们,大都精于翰墨,所以对墨的嗜好非常普遍,如苏轼的前辈欧阳修、司马光都很爱墨。

文章图片7

苏轼

苏轼在被流放儋州时,所用纸墨全赖岭南朋友的接济,苏轼为此十分烦恼。在元符二年四月间,有个墨工潘衡到儋州来拜访苏轼,苏轼喜出望外。因为海南松树很多,苏轼和潘衡两人搭棚起灶,砍松烧火。开始时由于收得烟煤虽然很多,但是成墨后却品相极差。于是,苏轼教潘衡改造墨灶,用“远突宽灶法”制墨,虽然烟煤的收获与以前相比几乎减了一半,但是所制墨的品质却非常精良了。同时,为防其他墨工盗用名义,苏轼就选择了品相上乘中的精品墨丸,镌刻上“海南松煤”、“东坡法墨” 的印文,以防假冒。苏轼造墨成功后,非常兴奋。制墨工作进行了半年,到了元符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的晚上,墨灶突然失火,火势几乎蔓延到苏轼居住的房屋,大家及时扑灭了大火,没有酿成大祸,盘点墨灶中的成品墨丸,得到佳墨五百丸后,苏轼已经非常满足了。从此停止造墨,将潘衡举荐给了南华寺的长老,为南华寺造寺墨。又把剩下松明一车,留着晚上照明用。到了宣和年间,潘衡在江西一带卖墨,说他曾为苏轼在岭南造墨,得到苏轼的秘传,因此,潘衡生意十分兴盛。后来,潘衡又到了杭州制墨,墨价涨到原来的几倍,但是,士大夫们仍然纷纷抢购。

文章图片8

苏轼《墨竹图》

苏轼的书法绘画都取得非常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学艺术天才。苏轼的书法以意为先,不局限个体布局,率性随意,表现了书法以人为本的自由的特色。苏轼的绘画也能把内部生命中满溢的感情,高洁的品格和迈往的豪气,完全贯注到简单平易的画面中去,这都与其对墨的态度大有关系。因为苏轼好物而不役于物,苏轼对墨的爱好和收藏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赏玩,他是把墨当作老朋友一样来对待。而且,在苏轼的眼中,每一件墨都蕴含着人生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