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庆军|琅琊山咏叹

 古稀童趣 2023-05-13 发布于安徽

陈庆军琅琊山咏叹

音乐:《琅琊榜》主题曲

“环滁皆山也……”,然山众多,有盛名者极少。可是在宋朝,处在皖东的琅琊山,似乎走了什么桃花运,突然间就鹤立群山,极负了盛名。可以这样说,它闻名遐迩,九州皆知,有“文山酒山”之称。仰慕者纷至沓来,都怀着一颗朝拜者的虔诚之心。

山不在高低,也不在雄伟险峻,有名足也。文化和历史的积淀,浸淫在层林之中,那山、那水、那树、那石……就是那人工铺设的斑驳片石路、亭台楼阁,也似乎有了灵气。走在起起伏伏的山道之上,仿佛仍能嗅到失意文人的酒嗝声、无奈的叹息声、或是拼命压抑后的狂笑之声……

这些失意的文人,为了排遣心中的那份不安,或者是不快,更为了那种表面上的满不在乎,他们纵情于山水之间,装出十分的闲适和惬意,放荡形骸,不拘小节,或呼朋唤友,或席地而卧,或狎妓纵饮,或斗嘴嬉闹,或吟诗作赋……不管穷极了什么样的娱乐方法,但在不经意间,内心当中的那份酸楚,总会涌上心头——涩涩的。他们的两只眼睛,一只在欺骗众生,另一只却紧盯庙堂之上,希望某一天能官复原职,恩宠再次降临到头上。

这样的心情,只有喝过了青梅煮酒的人,才能探知其中的一、二。

有失必有得,失意的文人,苦闷中写出了锦绣的文字,流芳了百世,成就了佳话。这是得呢,还是失呢,谁又能说得清?就是他本人,也不可能想象出这种后世敬仰的场景。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庆历五年(1045年)被贬滁州任太守,这是块贫瘠之地,他感到有些失意,也有些消沉,更有些慵懒。为了保持那种表面上的满不在乎,他流连在琅琊的山水之间,还与山中古刹琅琊寺的大和尚智仙成了朋友。就在这探幽、饮酒、作乐之中……他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这短短的几句,就将琅琊山的风景写绝了。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无不对琅琊山的风景立即生了神往,就想一睹为快。那些风雅之士,更是趋之若鹜……于是,游琅琊山、觅醉翁饮酒处,成了一种时尚。渐渐地,琅琊山就成了皖东名胜,成了久负盛名的名山。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在这篇短文的结尾处,欧阳修还不失时机自夸了一把,也可以说是自嘲了一把,更是表明了一种心迹——年事虽高,却不糊涂。

……

早就想去琅琊山看一看醉翁亭,看一看书中曾记载的曲水流觞……但由于生活所迫,一直未能如愿。这是心中的一件憾事,但机会总是在不经意间说来就来,一次极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去了一趟滁州,并在那里住了三个晚上。

那是一个深秋时节,天气还是相当燠热,但住下后,却在傍晚时分却下了场透雨。突然间,天气变得凉爽起来。趁此大好时光,我们一行八人,在第二天的下午慕名去了琅琊山。

从北门一进入山脚,一潭湖水映入了眼帘——这就是著名的深秀湖。

湖水平静。曲曲弯弯的小桥,可将游人从湖面送到对岸。

这是座石拱桥,仿汉白玉栏杆,倒映在水中,犹如一条游龙。可能是干旱久了,也可能是建设所需,湖中的水不深,显得有些赢弱。可山上的树木,由于昨晚的那场透雨,显得生机勃勃,层峦叠翠中,夹杂着红、绿、黄、深黄等色彩,极其绚烂。

山实在不高,最高的小丰山也只有三百多米。

山路较为平坦,都是由片石铺就,山上的树木,高低俯仰,姿态各异,绿藤缠绕,参差披拂,山路便掩映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山风吹来,身上就有了些许的凉意,可心里的热情,足够抵挡这身上的凉意。

终于到了久已仰慕的醉翁亭,亭旁立有一块石碑,上写“醉翁亭”三个大字,苍劲有力。这是苏轼的手笔,书法中的极品。旁边还另有一块石碑,上写“二贤堂”三个大字。

二贤堂,顾名思议,就是为两个非常有名的人而建的纪念堂。能与欧阳修其名的人,必定也是大有来头。但我孤陋寡闻,从没有听过这一说。就在我疑惑不解的时候,我随着人流来到了醉翁亭的后边,那里有两尊塑像,塑的是欧阳修和王禹偁。原来二贤,指的就是他俩。

我久久地注视着这个不知默念了多少遍的亭子,心中生出了很多感慨……岁月沧桑!

从醉翁亭出来,穿过宝宋斋、冯公祠、意在亭、影香亭、古梅亭……这次运气极佳,有一个小型旅行团迎面而来,于是,我们就蹭在其中,听导游解说。

在影香亭和古梅亭之间,有一棵欧阳修当年亲手种植的古梅。这可不是供人观赏的梅花,而是青梅,成语“望梅止渴”中说的就是这种梅。但这株树太老了,必须打撑子,才能勉强不倒……

我对古梅亭上那个异体“梅”字十分好奇,该字为上下结构,上为口中一横,下边类似现在的“水”字,像“杲”非“杲”,似“果”非“果”。据导游说,这个“梅”字的写法,好似口中衔着梅果,你不由得满口生津。

这种解释似乎很“形象”,游客也容易记住,甚至也会点头赞同。但我认为,这极可能是后人“望形生义”,杜撰出来的一种解释。

曲水流觞,那里的面积并不大,可那时却是酒徒向往的地方——一种新奇的饮酒之法。我虽然不会饮酒,但一样对饮酒感兴趣,甚至还觉得非常有趣。用人工挖出的曲曲弯弯的小小水渠,呈梅花形状,在梅花的底部,有一个月牙型水池,和水渠首尾相通。

可以想象出那时的饮酒场景,侍女们端坐在月牙型水池边,用纤纤玉手斟出一杯杯美酒,然后放入水渠中,酒杯随着流水流到席地而坐的文人、或是员外身边,在这期间,会有人击鼓,鼓停或鼓响,文人和员外,或吟诗,或痛饮……表现出随性、率真和惬意。这样的场合,何愁之有?

脑子中还在胡思乱想,可脚却被导游扯到了另一处别致的地方。这里很是特别,围墙是方形的,池塘是方形的,就连亭子和亭子中央的石桌也是方形的。这时,导游卖起了关子,说那个亭子中有国宝,你们不烦分头找一找。于是,我们就在这不大的亭子中东找西找,一圈下来,却没有发现任何特别的东西,只得一头雾水再次看着导游……导游见好就收,立即解开了谜底。她指了指石桌,说,就是这张石桌。

经导游这么一说,再看看这张石桌,就觉得有些特别了,黑黢黢的桌面,就像涂了一层黑釉,上面坑坑洼洼。这时,导游在石桌的四角分别敲击了一下,发出了清脆的金属之声。

“这块石头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别的石头敲击后发出的是沉闷之声,而它发出的却是金属之声。”然后她环顾了一圈,接着又说,“这是灵璧石中的极品。”

从醒园出来后,我们就向小丰山的主峰——南天门奔去。这一路,有八百个台阶拾阶而上。途中,看到一片雄伟的建筑群,这就是古刹琅琊寺,已有上千年历史了。

我无心观看古刹,仍陶醉在琅琊山亭台楼阁和泉水之中,也停留在历史人物真真假假的故事当中……这些所有的建筑,或追寻欧翁的足迹,或根据他的传说,或后人的杜撰,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但后人都造亭建碑以示记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拥有怎样的心境,又是怎样的胸怀,才能在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中领略到如此动态美景,那只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只有“在乎”,才会有专注,才会有思考,才会领略到真正的魅力!

(写于 2017.11)

陈庆军,网名清军,中学教师,喜欢文学和历史,当涂作协会员。有多篇散文和小说散见于地方报刊和杂志上,代表作长篇小说《天堂鸟》。

【配图编辑】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