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游丝毛雕

 9tx22v工人 2023-05-13 发布于重庆

关于汉代游丝毛雕,从字面上很好理解,即游丝为极细的阴刻线,毛雕为粗糙或不光滑的雕刻。

由于考古的缺失,为了说明游丝毛雕为何物,业界不知道争论了多少年?其中,引用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卷14《燕闲清赏笺,论古玉器》写的:“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严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作为诠释的专家、学者最多,但是,却没人能把“妙在双钩碾法”中的“双钩”这个量词解释清楚,甚至有华豫之门的专家王某某当面对我说高濂写错了,至于其他专家的解释,那是见仁见智,本人博闻闲士不逐一介绍。

我们首先解释什么是“双钩”?通过查找汉代及以前的加工方法知道,早在商代就出产“双阴挤阳”。在冯雪松编著的《玩玉鉴真伪》“识工”一书中,看到对“双阴挤阳”论述:双勾拟阳纹又叫双勾阳纹,或勾撤法,或双阴挤阳,是商代才出现的雕琢手法… 双勾阴线又叫双勾碾法,以商代早期最为多见…有“钩而不深”之说… 勾撤法也是一种“双阴挤阳”…

从描述中可见,冯雪松将“勾”和“钩”划了等号。关于“勾”和“钩”的词意,《说文解字》中有描述:“句”通“勾”,勾本意曲也,“勾”专门表达“句”相纠缭曲折的意思。“笱”是“鈎”的异体字,“鈎”后来演变为“钩”。《说文解字》中给的解释是:“笱,曲也。从金,从句,句亦声。”会意兼形声字,本意是弯曲。所以,“勾”和“钩”古时为同词意。当我们知道“勾”和“钩”为同词意后,就不再纠结“双勾”和“双钩”的区别,同时,解释了双钩的含义。

针对高濂的描述,在清代刘大同著书的《古玉辩》三十六刀工中,找到认同的描述:“若就双钩碾玉法论之,汉时已取便捷,失其古趣,至今之用旋车制玉,则愈趋愈下亦。倘再用机器制作,则俗恶不堪设想,可畏也。” 虽然,刘大同觉得:不论是汉代还是他那个年代,做这种双钩碾玉法是差强人意的,但是,其言语中的“若就双钩碾玉法论之,汉时已取便捷”,足以证明“汉时”“双钩”的存在,年代和量词表达得非常明确。刘大同认为:“汉时已取便捷”的“双钩碾玉法”在汉代以前就有类似的做法,到了汉代被“取便捷”创新了,亦即 “汉时已取便捷”的“双钩碾玉法”是模仿了商周时期的“双钩碾玉法”,而到了刘大同的年代,再用“旋机”做这种双钩碾玉已“俗恶不堪”了,这也说明:“双钩碾玉法”是手工硬刻的,而非“旋机”砣刻的。

文章图片1

图1

文章图片2

图2

从抖音上截图,看博物馆展示的春秋玉牌(图1、图2),双钩碾玉法做工好的,能挤出阳线凸起的宽度只有几根头发丝(见图1春秋时期双阴挤阳玉牌,图2 为放大),加工难度已经非常高了,但是,汉代工匠为了超越商周工匠的双阴挤阳技术,创新了双钩游丝毛雕,这种“双钩碾玉法”是汉代工匠“取便捷”于商周工匠的双钩碾法基础上的发展,可能是因为汉代以后,有与刘大同等历代收藏家和工匠的想法一致的,认为“俗恶不堪设想,可畏也”,所以就失传了。

高濂描述的汉代双钩碾法是“严若游丝白描”的游丝工,被刘大同证实是手工硬刻,既然为手工硬刻,那就有毛碴,符合游丝毛雕的词面定义,但是,它是双钩,只能定义为双钩游丝毛雕。

图3为华豫之门鉴定的双钩游丝毛雕真品,图4为放大细图,通过图片及图片上的文字介绍,我们能看到,汉代工匠是采用硬刻的双阴挤阳游丝工,来表现双钩游丝毛雕的。要做成这样的阴刻线,两把刻刀必须绑在一起,其操作的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文章图片3

图3

文章图片4

图4

为了说明这种“双钩游丝毛雕”不是孤证,本人博闻闲士将“祥云轩的博客”,其“祥云轩之二十八 祥云轩关于汉代双沟阴线研究之一”中的图片(图5)和我收藏的玉韘图片(图6、图7)发上(当然还有其他几位玉友在看到我以前发的文章后,提供了照片,这里不赘述),供业内玉友分享。这里作个说明:图片5是祥云轩博主放大的照片;为了能清楚地表述双钩游丝工,我将我的藏品(图6)的一个部分,箭头指向的阴刻圆放大了100倍,见图7,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种硬刻的双钩阴线的真容,并且能看清楚运刀的手法和角度,我在图7中,用箭头表示刀的走向。由于向心力的作用,被捆绑的、平行的两把刀在同时刻划时,外圈的刻划明显没有内圈刻划得深,可见其操作难度非同一般。

文章图片5

图5

文章图片6

图6

文章图片7

图7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游丝毛雕?根据文字,我们从工痕中去寻找,从汉代的制玉工痕中,我们发现,只有2种符合极细的阴刻线,一种是砣刻游丝工,另一种是手工硬刻游丝工。

文章图片8

图8

文章图片9

图9

先看砣刻:自春秋时期(图8河南博物馆藏春秋玉牌),由于铁器开始逐步应用,玉雕出现了极细的砣工阴刻线(注意:良渚时期的极细阴刻线是硬刻工),其特点为业界认知古玉的柳叶片式相连的串串砣刻,被称为游丝工。从刀法上说,砣刻阴线游丝工分柳叶片式首尾相连的串串砣刻(图9上海博物馆藏东汉玉环)和中途歧出、首尾不连接的砣刻2种。首尾相连如柳叶片串串连接的砣刻法,多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它不仅直线加工是这样刻,圆弧和圆都是这种砣刻法。从图9可见,这种工艺到了东汉时代也在沿用。当然,后朝也有沿用的,见图10明代游丝工玉牌(图11是对图10局部放大60 倍),箭头指向的头发丝,砣痕清晰可见,这里不作展开。

文章图片10

图10

文章图片11

图11放大60倍

柳叶串连接,也有滚拖刀(长阴刻线)和跳刀(刀工与刀工之间断开),阴刻线的底沟还光洁,这些特征都能在图9中见到。由于在磨刻游丝阴线时,需要使用的刀片太薄,较难磨成V形,或因磨成V形后,在使用中磨损快,为了减少磨砣刀,就直接采用薄片状砣刀,形成条状工痕的串连接,而非柳叶状串连接。我们从工痕中看清,这种工是游丝,但没有“毛”,它不是“毛雕”。

文章图片12

图12

文章图片13

图13

文章图片14

图14

另一种中途歧出、首尾不连接的砣刻多出现在汉代,主要是用在圆和圆弧上,这种游丝砣工有3种刻法,尤其在圆上表现明确:一种是踏在别的短阴线身上转弯(图12);另一种短阴线叠加成圆弧(图13);还有一种是以某点作基点进行圆弧刻(图14),所有做法就是解决转弯雕刻的难度,达到成圆的目的。这种只在“圆”或“圆弧”上体现出来的歧出,如果认为是“毛雕”,只能说是以偏概全了,我们相信古人严谨,不会那么草率的将此特征定义为“游丝毛雕”。

文章图片15

图15

最后,唯一能被我们接受并被称为游丝毛雕的就是手工硬刻极细阴线的游丝工。它既符合极细的游丝工,又符合毛糙即毛雕的特征(图15为上海震旦博物馆藏品)。其实,这种手工硬刻工并不神秘,它初创于良渚文化,商周时期也有,到了汉代被广为使用,只是在定义中,没有考古发现,没有找到可以记载的文献,后人在描述中,模糊不清,出现了今人的争议。

最后,本人博闻闲士要说的是,我们以实物为标本,以可见的理论为依据,相信通过考古发现,会应证“游丝毛雕”的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