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如何整治政治生态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3-05-13 发布于江苏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7年08月15日 15:00:56

嘉道年间的政治生态


    对于清末官场道德堕落的现象,洪亮吉、姚莹、曾国藩等人都有过深入的剖析。

在洪亮吉看来,昏庸无知、奴才充斥官场,唯利是图已成风气。做官先问肥缺:“守令之心思不在民也,必先问一岁之陋规若何,属员之馈遗若何,钱粮之赢余若何。”(《卷施阁文甲集·守令篇》)书吏膨胀,差役横行。上下相瞒,“州县以蒙道府,道府以蒙督抚,督抚以蒙皇上。”(《征邪教疏》)王先谦则直指“堂官不如司官,司官不如书吏”。(《东华续录·嘉庆·十七》)姚莹认为整个社会“道德废,功业薄,气节丧,文章衰,礼义廉耻何物乎?不得而知。”(《师说》)


    这种风气到道光年间变本加厉,曾国藩指出:“十余年间,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缄默,一时之风气,有不解其所以然者;科道间有奏疏,而从无一言及主德之隆替,无一折弹大臣之过失。”(《应诏陈言疏》)


    官场风气如此,民间风气更甚。以湖南为例,“湖南会匪之多,人所共知。去年粤匪入楚,凡入添弟会者,大半附之而去。然尚有余孽未尽。”名目繁多,成群结党,啸聚山谷,官员不作为,加剧了这种风气,以至于“法律不足凭,官长不足畏”。“平居造作谣言,煽惑人心,白日抢劫,毫无忌惮。”(《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此起彼伏的暴动,又加剧了酷刑。


    兵士平日毫无训练,技艺生疏,心虚胆怯;将官一切营务武备,茫然不知,形同木偶。


    “士大夫渐不顾廉耻”,清廉之官不但不受人尊敬,反被人愚弄。连嘉庆都告诫臣下,一味厚道不得,当今之世小人多于君子。


    对于“官兵之退却迁延,望风先溃,胜不相让,败不相救”的种种恶习,曾国藩毫不留情地予以了公开抨击,“闻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备陈民间疾苦疏》)许多人以为太平军多是两广人,其实不然。太平军入湖南本是遭到清兵的围剿,走投无路之所选,人数不过万余,而后攻打长沙时,竟然聚众近十万,这新增的人众多是湖南人。


    曾国藩于1853年奉命在长沙帮办团练,捕办土匪,对当地风气了然于胸。正是因为他在长沙开审案局,严刑峻法,破坏了湖南官场的潜规则,因而得到了一个“曾剃头”的外号。为了避免卷入纷争,曾国藩只好选择离开长沙,南下衡阳练兵,远离是非之地。


    但是到了1860年,短短的几年时间,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曾国藩在给家人的信中高兴地写道:“吾湖南近日风气蒸蒸日上。凡在行间,人人讲求将略,讲求品行,并讲求学术。”(《曾国藩全集·家书》,咸丰十年六月二十七日)


立定根基力战流俗


    曾国藩晚年,他身边的核心幕僚赵烈文这样总结道:“老师历年辛苦,与贼斗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斗者不啻十之五六。”(《能静居日记》)


    他认为,曾国藩辛辛苦苦大半辈子,真正花在与太平军作斗争的精力不过三四成,绝大部分精力花在与世俗文法斗,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斗。这话概括得很确切。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普遍向钱看的风气,基于对时局和社会风气的忧心,初办团练,曾国藩便宣布“不要钱,不怕死”,借此来号召乡土豪杰人才。


    在曾国藩看来,官员的身与心事关风气的好坏。作为一个躬身入局的人,首先要自己做得正,才能引导一种好的社会风气。曾国藩提出“风俗移人”,“凡人才皆随风气而转移,虽贤者不能自拔于风尚之外”。再能干的人才也逃不过风气的左右,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个社会或一个单位的风气的影响。官员品行高下、能力强弱,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行。诸葛亮也曾说:“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下边的流弊应该在上边杜绝。


    因此,湘军每战一地,曾国藩都要设忠义局,建昭忠祠,以“慰忠魂而维风化,劝臣节而正人心,维风教而励人心”。他是把这一场战争当作一场“卫道战争”来打的,以应对洪秀全的“民族战争”。所以他响亮地提出了“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的理念,以此培育一种好的社会风气。


    现代学者钱基博先生曾对曾国藩作过精辟的概括:游心如老庄之虚境,治身如禹墨之勤生,齐民如管商之严整,而持之以不自是之心。虚心实做,庶几乎道矣。就是说,曾国藩的修心一如老庄,虚心虑人;治身一如大禹墨子,勤勤恳恳;治民如管仲商鞅,严肃整齐;关键是他持有“不自是”的心,踏实做事。


    在曾国藩的带动下,胡林翼、罗泽南、左宗棠等人均以“移风易俗”为己任。如郭嵩焘认为,“国家大计,必先立其本”,“本者何?纪纲法度,人心风俗是也。无其本而言富强,只益其侵耗而已”。(《致李傅相》)


    学风,是人心风俗的重要体现。湖南从陶澍、魏源开始,到曾国藩、左宗棠、罗泽南、刘蓉、郭嵩焘等,无不着力于培养经世学风,去除学习功利性,区分读书与科考,造就了实事求是的湖湘学风。


    左宗棠认为,“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考特进身之阶耳。”在做幕僚之前的青年时代,是左宗棠读书的黄金时期,他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理学、农学、荒政、盐政、漕政的研求上。


    罗泽南亦与曾国藩、左宗棠看法出奇一致,他“不忧门庭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拔俗而入圣;不忧无术以资生,而忧无术以济天下”。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曾国华,李续宾、李续宜兄弟,蒋益澧、刘腾鸿等都从学于罗泽南,受其影响颇深。


    刘蓉则将学风与风俗紧密联系起来,他说:“学术坏而人心风俗随之”。因此,他提出,治学应当匡世济民,经世济用。


    后来,在分析曾国藩的历史观点和实践时,毛泽东提出了“大本大源”的命题。他说: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现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

毛泽东认为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会抓人心、抓学术。如曾国藩所言:“使得大本大源,则必有定向,而不致摇摇无着。”青年毛泽东主张本源治世,“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曾国藩等人的举措,在培养湖南士子清廉风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无论是在教育,还是风俗等方面下大力气,其结果必然是人心正。人心一正,实用型人才的成长就有目共睹。


军人办学引领风气


    曾国藩不仅要求各级湘军将帅亲自给士兵讲课,他本人每逢三八操演也都要登台讲学,所讲的内容就是四书五经、程朱理学,目的是要形成“朝出鏖兵、暮归讲道”“上马杀贼,下马读书”的局面。


    除了在湘军中开展思想教育之外,曾国藩还首创了“军人办学”的格局。


    军人办学,这是历史上所罕见的。从咸丰末年起,湘军将领便大批恢复重建在战争中毁坏的书院,兴办义学。1865年曾国藩上表中央,将兴办学校上升为国策。湘军将帅纷纷捐资助学,同情声援。如胡林翼在家乡益阳建箴言书院,彭玉麟建船山书院。曾国荃得知后,捐出其兄刊刻家藏的《船山遗书》,并资助了不少银子,嘉惠来学。左宗棠则建有尊经书院等30余所、义学320余所。罗泽南修复衡阳石鼓书院,建义学。这些举措为湖南培养了大批人才,并形成了湖南社会人人向上的风气。


    其他湘军将帅在教育问题上也丝毫不含糊。如郭嵩焘对教育的重视也可见一斑,他从出使英法的所见所闻中悟出,“英国富强之一出于学问”;“西洋专以教养人才为急务,安得不日盛一日?”“西洋政教、制造无一不出于学。中国召收虚浮不根之子弟,习为诗文无实之言,高者顽犷,下者倾邪,番取天下之人才败坏灭裂之,而学校遂至不堪闻问”。1878年11月,对于“设学馆、求为征实致用之学”更有心急如焚的呼吁:“体察天下大势,与西洋交涉已成终右不易之局。彼方一切取成于学,逼处环伺,以相诘难,而我贸贸焉无以应之,实亦吾辈之大耻……办理洋务四十年,知者绝少,无他,不学故也。此实今时之要务,而未可一日视为缓图者也。”(郭嵩焘《致沈幼丹制军》)


    有学问于胸,了解国际形势,心中就有底气,不至于盲目地畏惧,就能洞察洋人的心思。郭嵩焘指出:“中国之于夷人,可以明目张胆与之划定章程,而中国一味怕;夷人断不可欺,而中国一味诈;中国尽多事,夷人尽强,一切以理自处,杜其横逆之萌,而不可稍撄其怒,而中国一味蛮;彼有情可以揣度,有理可以制伏,而中国一味蠢。”(《郭嵩焘日记》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因此,在1859年,他第一个向朝廷写奏折,建议学习外语。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很重视在精神方面强化文教。出任山西巡抚时,他了解到山西“商业日盛”而“文教日衰”,奏请设立书局刊刻官书,续修《山西通志》,“以读书为训俗之本,习儒为抑末之方”(《设立书局疏》),饬令属吏大兴学校、广培书院、勤于化导。同时,还饬令官长苦口劝导、士绅戒奢崇简,以厚民风。他提出:欲变士风,先须仕宦兹土者以身作则而后可;欲变民风,则非官场苦口劝导,士绅戒奢崇俭,则其风不能及民也。明知言之易而行之难,然吾辈既一日在官,不可不深明斯义耳。


    在两江总督任上,曾国荃“兼用黄老术,务清静化民”。仿照德国规制,设立武备总学堂,分建两所:一为讲实学,教授格致勾股、测地绘图、建筑营垒炮台、施放水雷枪炮、行军、传音、电学、光学、气球各项根底之学;一为讲操练,选员到堂学习西方行军布阵、分合攻守、枪炮水雷各种新法,并将金陵同文馆与水雷学堂合并,“于翻译、水雷无所不学。”


    可以说,湖南近世人才辈出,与曾国藩开辟的政治生态战争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哲学博士后、知名学者)


责任编辑: 沈娟

<< 返回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