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摘】特里•伊格尔顿解读《哈利·波特》

 置身于宁静 2023-05-13 发布于浙江

导读:《哈利·波特》讲的是什么,不用我说了。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是谁呢?马克思这个名字熟悉吧?他是与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三巨头,号称当代西方文学与文化批评的领袖人物。他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出版美学理论、文学批评著作十多种,如《莎士比亚与社会:莎士比亚戏剧论文集》《瓦尔特·本雅明,或革命的批评》《文学理论引论》和《审美意识形态》等。


今天这篇文章选自他的《文学阅读指南》,豆瓣评分8.7。特里·伊格尔顿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比较文学、政治学、儿童文学等角度,解读了被一些文学评论家完全看不上的哈利·波特》,看完之后,让我这个三十岁才开始读哈利·波特》的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什么全球青少年都对这系列书欲罢不能?主人公的名字有什么社会学和语言学含义?哈利·波特和《远大前程》中的匹普有什么异同?伏地魔追求的纯血统巫师是不是现实的影射?读完这篇文章,这些问题都会有解答。至于对不对,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图片

电影中哈利·波特的姨夫

当今,英国文学里最得宠的孤儿是哈利·波特。哈利小时候和可憎的德斯利一家生活在一起。他的经历和童年的匹普相差不远,和住在里德府的简·爱也颇为相似。不过,在哈利身上,弗洛伊德的家世传奇综合征得到了应验。他的家庭果真要比德斯利们高贵得多。事实上,他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初次进人霍格华兹魔法学校的时候就已发现,自已已经是名人了。他的家族是巫师世家,不仅比德斯利一家高贵—一这一点不难,而且比所有的麻瓜(不会巫术的凡人)都要优越。他的父母不仅仅是法力高强的巫师,而且名声卓著,广受尊敬。这部小说实际是《远大前程》的反面翻版:幻想成真了。与匹普不同,哈利不需要特殊身份。他已然具备特殊身份。事实上,小说中多处强烈暗示他的救世主特征,这种尊荣即便是一心想往上爬的匹普都不曾有过幻想。正如贾格斯赶来通知匹普他行大运的消息,毛发蓬乱的巨人海格也忽然现身,向哈利讲述了他的真实家世和身份,带他进入为他铺设好的特权未来。不过,哈利是一个谦卑的孩子,没有什么野心,比自大的匹普要可爱得多。他的好运是别人放在托盘里送给他的,自己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

图片

电影中的邓布利多

哈利有个糟糕的替身父亲,即粗暴的德斯利先生,但是后来他得到了补偿,找到了一大群优秀的替身父亲:从智慧的老邓布利多到海格到小天狼星。德斯利家是他真正的家,但根本不能算家,令他找到归属感的是他的幻想之家,即霍格华兹学校。因此,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一方面将幻想与现实做了区分,另一方面也对这种区分提出了质疑。邓布利多告诉哈利,仅仅因为事情发生在头中,并不意味着它就不真实。小说将幻想与日常现实糅合在一起,而它本身则飘浮在现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之间。书中刻画了一个现实的世界,里面会发生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读者需要比照自己的现实,才能欣赏魔法的力量对它造成的改变。由于本书的绝大多数读者是儿童,其中多数人既没有地位,也没有权力,看到和自己相仿的孩子被赋予如此巨大的权力想必是非常过瘾的事情。所以,将现实与非现实混同是小说极为重要的手法,尽管以这样的方式将日常与奇幻元素并置会导致相当不协调的状况。这种不协调在全书中几乎俯拾皆是:人物施展法术时穿的是蓝色牛仔衣。飞天扫帚落地的时候会掀起尘土和卵石。食死徒和穆丽姑婆比肩而立。虚幻的生灵从真实的大门里进进出出。有一处哈利用魔棒清洗一块弄脏的手帕,以便用它擦拭烤箱。干吗不直接用魔棒清扫烤箱呢?

假如魔法能解决人间的一切问题,也就没有叙事可言了。上文提到,要启动故事,人物必须或是遇到灾难,或是获知某种真相,或是经历命运的突变。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搅局的冲突不能设置在魔法与现实世界之间,因为魔法会轻而易举地取胜,这样历险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它必须来自魔法世界的内部,来自好巫师与坏巫师之间的争斗。魔法是双刃的,既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只有这样,情节方能获得推动。但这也意味着善与恶并非像外表那样截然对立。相反,它们有可能出自同一源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中的“圣器”(Hallows)一词的原意是“使神圣”,因此当它与“死亡”(deathly)这个形容词如此切近地绑缚在一起的时候,令人感到不意。结果证明,他的确属于天使的阵营,但是是有缺陷的。这就使简单化的善恶对立显得复杂。西弗勒斯·斯内普的暖昧立场也是同样的情况。此外,伏地魔不仅仅是哈利的敌人,也是他的精神之父和魔性自我。他们两人之间的争斗令人想起《星球大战》中的天行者卢克与达斯·维达之间的关系,并且两个恶人的姓名首字母都是。

自然,伏地魔并不是哈利的生父,而达斯·维达却是卢克真正的父亲;但哈利的体内埋藏着伏地魔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像所有人都携带着父母的基因。因此,哈利在极力摧毁黑暗魔王的同时,也在与自己交战。真正的敌人永远来自内心。他对这个暴君心怀憎恨,但却被迫与他结成亲密的关系,这种状况令他挣扎不已。“我恨他能钻进我的心里,”他恨恨地说,“但是我要利用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说,哈利与伏地魔是同一的。和无数传奇中的对手一样,他们是彼此的镜像。但是,哈利却能利用进入恶人头脑的机会,击败对方。

图片

电影中哈利·波特的对手伏地魔

伏地魔象征的是一个极其残忍、暴虐成性的父亲形象,而哈利的亲生父母则象征生命的源泉和慈爱。伏地魔代表的父亲是威严的律法或超我(superego)。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是自我内部的力量,而不是外部的权威:父性形象的黑暗是与受到创伤与阉割的恐惧联系在一起的。假如哈利的额头上带着的肉体伤疤通过某种心灵热线将他与伏地魔联系在一起,那么,也可以说我们大家都携带着同样的心理伤疤。因为伏地魔希望占有哈利,哈利成为光明与黑暗的战场。事实上,这个故事离悲剧只有一线之隔。与很多救赎性的人物一样,为了使他人获得重生,哈利必须死去。如果他不死,伏地魔也就不可能消失。但是儿童文学的传统是大团圆,免得孩子们带着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浑身颤抖地上床睡觉。因此,小说动用了种种神奇的手法,使哈利逃脱了这一厄运。全书的最后一句话和所有喜剧结尾的潜台词一样:“一切都好”(All is well)

除了这些,文学批评者还能从这部小说中发现什么呢?其中之一是政治寓意:抱着法西斯精英主义态度的巫师仇视带有麻瓜血统的同类,因此,他们与较为开明的巫师发生了冲突。这提出了很多重要的问题。如何成为没有优越感的“他者”?怎样区分少数派和精英?能否做到独立于大众—一就像巫师之于麻瓜,同时又与他们保持某种同盟关系?这里还牵涉到一个没有明白写出的问题:巫师与麻瓜实际影射的是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儿童代表了一种尴尬状态,类似成人,但又和他们不一样。和霍格华兹的居民一样,他们居住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这个世界和成人的领城是有交集的。假如认可他们的价值,那么就必须承认他们与成人之间的区别,但是这种承认必须适可而止,不能把孩子升级为罪恶的“他者”。部分维多利亚时代的福音派人士就犯了这样的错误,认为孩子是顽固不化、无法获得灵魂再生的。一些现代的恐怖片也持有这种观点。孩子的“他者性”会令人想到外星人和恶灵,臂如《E.T》和《驱魔师》(The Exorcist)。今天把孩子当作可怖的形象,就好比过去把他们当作罪孽的代表。弗洛伊德把陌生而熟悉的东西称为“怪异”(uncanny)。但是,如果认为孩子们但凡逮到机会就会到处喷洒五颜六色的呕吐物是错误观点的话,那么将他们看成是袖珍成人也同样不正确,尽管人们在所谓的“童年”被发现之前们正是这样想的。(英国文学中的儿童始自布莱克和华兹华斯。)同样,不同族裔之间的差别也应该得到承认,但是不应该发展为对“他者”的恋物癖,遮蔽他们之间巨大的相似性。

图片

电影中哈利·波特和他的两个好朋友

这部小说中主要人物姓名的音节数目也值得一提。在英国,上层社会的名字与劳动阶级相比要长一些,男女皆然。丰盛的音节象征了其他方面的富足。一个叫作菲奥娜·福提斯科一阿尔布斯诺特一斯密斯的人不大会降生在利物浦的陋巷,而乔·多伊尔却很有可能。在小说的三个主角当中,赫迈厄妮·格兰奇(HermioneGranger)的名字是最高贵的:“赫迈厄妮”(Hermione)在英国中上层圈子里是个很常见的名字,有不下于六个音节(有些美国人把这个名字读错了,只读出三个音节),而“格兰奇”则令人联想起乡间大宅(grange)。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主人公,他的名字是对仗工整的四音节,既不铺张,也不寒酸,而出自平民阶层的罗恩·韦斯利(Ron Weasley)的名字则只有可怜巴巴的三个音节。他的姓令人联想起“weasel'(黄鼠狼),即鬼鬼祟祟、惯于欺骗的人。黄鼠狼不是什么威风凛凛的野兽,相当适合罗恩这样的底层人物。

此外,不妨注意一下,伏地魔(Voldemort)的名字是以V开头的,而英文中大量以V开头的词都带有负面意义,如:villain(坏人)vice(邪恶)vulture(秃鹫)vandal(野蛮破坏)venomous(分泌毒液的)vicious(刻毒的)venal(贪赃的)vain(虚荣的)vapid(乏味的)vituperative(辱骂的)vacuous(空虚的)voracious(贪婪的)vampire(吸血鬼)virulent(剧毒的)vixen(悍妇)voyeur(窥淫癖)vomit(呕吐)venture capitalist(冒险资本家)vertigo(眩晕)vex(使苦恼)vulgar(下流的)vile(卑鄙的)viper(毒如蛇蝎的人)virago(泼妇)violent(暴力的)verkrampte(极右种族主义分子)vindictive(怀恨的)vermin(害虫)vengeful(图谋报复的)vigilante(结伙动用私刑者)以及Van Morrison(凡·莫里森)一最后一条是对狂热捍卫以传统方式演绎爱尔兰音乐的乐迷而言。V字手势带有侮辱意味,象征着割。“伏地魔”在法语中的意思是“死中求生”,但是也会令人联想起“vole(田鼠),另一个上不得台面的动物。也许,这个名字还有“vault'(坟墓)和“mould'(支配;成形)的意思。

有一些文学批评家认为,《哈利·波特》是不值得讨论的。在他们看来,它们根本不配被称为文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