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文字表达的一些思考 &. 对李树“独特性”及其艺术生活热情的观想

 吕杨鹏 2023-05-13 发布于上海

2023.5.13. Sat. Overcast &. its going to rain:
【HuanQin Ⅱ: No.79】今日思绪很多。

图片



1面向公众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始终是一种奢侈,只有那些已经成名的作者才拥有;在面向公众的稀有机会中,始终应该考虑表达对大众最有公共价值的内容,因为大众的、他人的“真正关注”终究是稀缺的。
当一本书的内容转向详细谈论作者自己的个人经历时我应该停下来,想想作者对其“精神特权”(能大段大段地详细谈论自己独特经历并且把这本书出版、让很多人看见就已经是精神特权了)的运用与我有多大关系?这并不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考虑或狭隘的偏见,而是为了经常保持一种精神平衡性,这类似于我这样一介平民不愿经常花很多时间去窥视“有钱人是怎么生活的”、“亿万富豪的人生是怎样的”(但我承认很多人包括我都对这些生活有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没什么奇怪的,我也收藏了相关的纪录片——b站有好几个这种纪录片,但我是打算在实在感觉无聊时再看,而不想在日常情况下经常看,因为我不耻于承认我对任何未经历过的生活都有点好奇心、但真没有特别大的好奇心,更多时候我所关注的内容需要与我精神的特定倾向保持平衡,这才是更合理、更自觉的态度)。



2文字语言如此重要——思想太多而没有进一步的系统梳理时,思想就会淤积、堵塞大脑,这时总会有一种想当然的劝告:“别想太多了,让大脑放松休息吧!”但你其实可以很清楚感觉到自己的思想还是非常浅的,你有一种想深入搞清楚它们的冲动,所以理智的出路是:换一种更好的思考方式——用文字来表达、归纳、分类、分析、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和各个因素之间存在何种关联,也就是发挥内倾思维 - Ti,只有文字胜任这种复杂的思考,而人脑的内存(缓存,不同于存储空间,是指短时间内可以承载的思考内容量)始终是非常有限的。



3即使没有写出来,文字仍发挥着思绪轴心的作用——文字会以关键字、概念词语、句子的形式浮现在脑海中,牵引着核心的思绪。回想半年前的笼中生活,我仍特别清楚地体会这一点。(竟然超过半年过去了,我竟感到浑然不觉呢)
文字意味着特定的定向,它牵引的核心思绪相对于“脑海”很显然只是一小股心绪,就像一条水龙游弋于汪洋大海中,它使得心力集中在特定的流动过程中,它穿游于海中但并不等于海。弗洛伊德和荣格都是研究“脑海”的——其主要成分是非意识的,是各种潜意识和前意识,又或者还有别的什么。
所以我始终注意到在有系统的心绪和脑海之间的区别,始终注意到前者既是非常必要的又是必然狭隘特定的——人的思想难以摆脱这种矛盾性: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尽量搞清楚一切,就必然加强自己的思绪能力(其核心是文字表达能力-文字整理思绪的能力),同时却又要注意特定的定向必然带来的排他性和片面狭隘性,但并不因此而否定、轻视思考本身。要彻底领悟这一点是颇费工夫的。总之我仍会继续下更大决心去做文字化的思想表达,但是又始终注意不让特定的表达限制了思想——思想应该尽可能自由、无限宽广。


4李树是不是一个独特的人?怎么理解他显示出来的独特性?李树的人生观、生活欲望、思想,其实都很普通;他的生活如果放在中国千千万万的流浪者-乞丐中来看也是很普通的;他的心态、心境虽然确实是当代大多数二三十岁的人里比较少见,但我觉得也是很普通的;我反复想来想去得出结论:李树的独特性是在一种当代主流文化中对比、比较出来的,表现在他用一系列受过当代高等教育的并且符合当代城市互联网文化的头脑观念去投入最底层边缘的流浪者生活,打造出一种本质上仍属于当代城市文化的独特边缘生活(比如他的日常生活仍会高度使用手机、现代化公厕的电源、工业化的超市和二手电器、社交媒体和各种网络交流、快递、有时兼职外卖骑手),表现在相比其他也受过高等教育并经历过城市生活的90后~95后奔波穷忙的生活、相比越发盛行却充满调侃甚至撒娇意味的“躺平”口号李树选择了真正接近于彻底躺平的相对于主流的逆行人生。
李树自认为他这种边缘生活是他主动选择的,由此来看李树自己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或者说独特的人生;但是在我看来,从他整个人生历史看来(虽然记者的报道只是一个素描但仍可看出一些关键),尤其是从他堪称高度热情的生活欲望与其物质条件的悬殊看来,他现在的生活相当大程度是一种无奈。为他点赞的众人肯定不愿承认这是无奈。事实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大多数人、所有的穷人和穷忙人的大部分人生都不同程度承受这种无奈,只是很多人为了让自己心理平衡不想承认罢了。
物质的贫穷匮乏耗费了相当大部分人的太多人生。富二代叔本华能理解这一点吗?


5可以说李树的边缘生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他像一个艺术家一样设计、雕琢、并且精心记录和向公众表达自己的生活——他在知乎上发的那个图文并茂的日记式的超长的回答,以及他拍的各种视频、照片,就是他的艺术成品,而且他很有意识地、很用心地在做这些,他对记者说他“要像贴狗皮膏药一样”把这些记录留在互联网上、希望这些记录永不消失,以证明他存在过,——从艺术家的角度看这是多么执着的努力!
(这些态度详见记者对他的报道,以及他的知乎帖子也有所表达)
并不是谁都能有如此执着且高能的艺术人生热情。也并不是谁都能攀上如此的生活。


6比如我就过不了这种生活,首先我无法忍受我穷到如此地步。假如我真的穷到要流落街头地步了,我更愿意忍受束缚而争取活计(想想看笼中生活我也不在话下)。
其次我根本不具备艺术人生的热情。网上很多人表示羡慕李树的生活。真的吗?我相当怀疑。我一定程度上佩服他,但丝毫不羡慕。我怀疑很多人根本无法设身处地设想那样不同的生活。在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上我可能和很多人一样:可以独自一时心血来潮精心做一两顿饭菜,或兴致盎然地游玩几天,但不会持续更久了,不会把自己经常的、大部分的热情投入在现实生活中。(想到这我又觉得李树可能是ISTP了😂 凯尔西把ISTP定位为“手艺者” 似乎更像李树;S比N更投入具有实感的现实生活;他对生活样式的倾向也确实很P)


以上思绪仍只概括了我今天上午四个小时内的思绪的1/3略多些。至于其他思绪,有些是不宜公开表达,有些是缺乏更好的框架来表达,我希望回去后在纸本上尽量找到记录、延伸思绪的方式。我需要持续为自己的“表达激情”或者说“思想激情”开辟出路,这是“活着”的主要必要事情之一(其他主要必要事情还有:吃饭,睡觉,经常活动四肢并晒太阳,学习以认知把握自身)。
我写完后才想到要概括一个准确标题是很难的。但这也是思绪的规律:人大多时候时候的思绪是自然生发,慢慢酝酿出一团内容,再理出头绪,然后才会想“这些到底在想些什么”从而选定概念和标题。(想到这时我才觉得实在太嘈杂——毕竟已到了午餐时间,于是我这才又戴上了耳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