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民风总体醇厚,笔者走访乡村期间,常能遇到热情好客之人。而倘若对方恰好是在小酌微醺之后,那么,这种热情程度还会更高一些。
经过粗略回忆,笔者记起两段相应见闻,下面就逐一简叙之。
第一段见闻,发生在莱西市郊的汪家疃村,距今已有六年。
当时,笔者刚刚对胶东古树话题产生浓厚兴趣。于是,在听闻汪家疃村有一棵大银杏树后,某日下午途经莱西之际,便决定与朋友前去探访。
汪家疃位置较深,我们按照导航取道前于格庄,经过一番辗转,才到达村里。随即下车循例在街上找人打听情况。
很快,我们便遇到一位大叔。观其面相,不甚沧老;而问其年龄,则已过古稀。
大叔听闻笔者来意,颇为热情,不仅详加介绍,还亲当向导,引领我们穿过多条小巷,来到大银杏树所在的院落当中。
在其帮助之下,参观过程相当顺利。临近结束之际,我们诚挚致谢。大叔笑道:“不必客气,下次再来,必将管饭!”
甫听这话,我以为只是礼貌客套之辞。不料,对方接着念出一串数字,又道:“这是我的手机号,再来之前打电话告知就行。”显然是热忱至极。
我大为感动,拿出手机,身体前倾,准备将号码存下。而随着距离拉近,一阵轻微的酒气也传了过来。我会心一笑,暗想:“大叔应是中午小酌了。”当然,瑕不掩瑜,他的热情虽多少带有酒劲,但终究也是本性使然了。
第二段见闻,发生在莱阳北乡某山村,距今大概四年。
在探访乡村之际,我们每到一处,通常都会先去查看地名石碑。因为其后大多载有简志,虽然有些内容值得商榷,但至少可对村庄整体有所了解。
而那次探访,我们在村口寻找一番,却不见地名石碑踪影。正在发愁之时,恰好有位大叔走来。
该大叔的年龄不详,目测在六旬上下。稍作寒暄之后,他很快带领我们找到位置所在。原来,此前这里修路,石碑便被临时挪到了一个角落当中。
我们走近一看,发现石碑贴墙斜放,正面在前,背面则被遮挡。想查看村志内容,需将石碑掀起方可。而此石碑质地甚坚,目测一人难以搬动。
笔者与朋友正要一起动手,却听该大叔喊道:“不用你们,我来!”随即,他跨步上前,双手扶住石碑上沿,独自将之掀起,露出后面文字,方便我们查看。
见此场面,笔者亦惊讶亦感动,急忙上前帮扶。而该大叔却连连推辞。就在这一来二去之间,笔者留意到对方脸带红意、身带酒气,似已微醺。而他刚才能独自掀开石碑,多半亦凭借这股酒力吧?
类似见闻,尚有不少,限于篇幅及记忆,难以逐一叙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胶东民风,可见于兹。